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055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

《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年级寒假作业.docx

高三年级寒假作业

2012——2013临开一中高三年级

语文模拟试题

(二)

时间:

150分钟命题人:

孙国瑞

注意:

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卷面整洁。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

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

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

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

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

“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埜(yě)极谏,不听。

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①,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郕(chéng)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当南迁。

谦厉声曰:

“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

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

朝班大乱。

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

“顺等罪当死,勿论。

”众乃定。

谦袍袖为之尽裂。

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九月,景帝立。

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

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谦不可,曰:

“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

”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

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

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

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

帝不许,也先气益沮。

庚申,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武兴击寇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

寇且却,而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

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

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

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

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

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

谦曰:

“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固辞,不允。

注:

①土木:

明代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7月,瓦剌部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仓促率兵20余万人亲征,因准备不足,在土木堡被击,明英宗被俘。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待僚属甚严,独下谦下:

谦虚地对待

B.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老:

让……疲惫

C.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陈:

列阵

D.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援:

救援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于谦“救时”的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②言南迁者,可斩也

③廷臣请族诛王振④谦排众直前掖王止

⑤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⑥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谦少年时就被人看重,出按江西昭雪冤狱,为民除害,皇帝认为他堪当重任,亲手写下他的名字交给吏部,破格提拔重用。

B.也先入侵,皇帝御驾亲征,于谦极力劝谏但不为采纳,结果皇帝在土木堡被俘,留京的官员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提出向南迁都的建议,于谦坚决反对。

C.郕王代理朝政,朝臣在廷上怒击马顺,朝班大乱,郕王害怕想要起身离开,于谦上前阻止郕王,并大声宣读圣谕,众人才安定下来。

D.景帝即位后,于谦统领各路军马,也先挟上皇来犯,于谦反对消极防御,主张积极迎敌,亲自督战,调度得当,取得了保卫京城战役的胜利。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5分)

翻译:

(2)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5分)

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

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

②“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8.这首词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5分)

答:

9.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

《庄子•逍遥游》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3),归雁入胡天。

,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走出沙漠

沈 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

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

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

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

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

食物已经没有了。

更可怕的是干渴。

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

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

“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

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

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

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

“你们……”

“少啰嗦!

”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

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

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

突然,我跪了下来。

“求求你们不要这样!

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

“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

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

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

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

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

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

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

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

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

“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

我马上跃起:

“那边可能是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

大伙发疯似的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

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

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

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

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

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

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子。

”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

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

“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

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

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

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

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有好几天没有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

教授把事实真相告诉我并嘱咐我,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

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

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

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几次提到“水壶”的时候都说“这水壶”,而不说“这壶水”,这一说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B.小说对肇教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有利于形成情节上的悬念,同时也产生了“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效果。

C.文中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孟海是处于我对立面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了他的性格。

D.“天边的夕阳……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以景物描写来预示将要发生一场为争夺水而进行的流血斗争。

E.“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这一部分使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2)“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小说中的肇教授是怎样一个人物?

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6分)

答:

(4)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紧张感人,不同的人物性格鲜明,作者通过这些要向我们传达些什么呢?

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向往太空

钱均夫懂得,教育孩子,帮其学,莫如立其志。

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并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宝书。

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最忌讳与自然界的隔离。

因此,钱均夫特别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他对自然界的兴趣。

在钱学森的少年时代,几乎每年的春秋季节,父亲都要带他到京郊的农村或风景优美的香山、西山去远足,让幼小的儿子懂得餐桌上的饭菜是农民怎样辛苦耕种培养收获得来的,让儿子充分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

每当远足时,父亲都要告诉他,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有一种不能分离的缘分。

在父亲的引导启发下,钱学森自幼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同田野、山水建立了深厚感情。

父亲带钱学森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香山,所以,钱学森对香山有着特殊的感情。

香山那特有的地形地貌,那蓊郁的草木,清澈的泉水,绚丽的山花,晚霞般的红叶,以及众多的寺庙、古建筑,都使他留连忘返。

有时候,父子俩躺在树林里,观察树木为争夺阳光而挺拔向上的情景;有时候,他们登上香山的最高处,欣赏云海彩霞,讨论雨雪雷电的形成。

一天,父子俩游香山,在野餐之后,他们躺在草地上,仰视蓝天。

这时,一只在高空盘旋的苍鹰,闯入了儿子的视野。

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时远时近的苍鹰,许久许久。

直到那只苍鹰飞进了白云里,飞得无影无踪。

钱学森揉了揉眼睛对父亲说,他想变成一只大鸟,到蓝天上去遨游。

此刻,钱均夫知道儿子那颗美丽的童心已经随着那只苍鹰飞向了高空,便不失时机地给儿子讲述了庄周的一则寓言。

他说:

“我国古代有个叫庄周的人,他就曾经渴望遨游太空。

他写过一篇寓言《逍遥游》说北海之中有一条鱼,名字叫鲲。

它是一条十分巨大的鱼,它的脊背有几千里。

有一天,它变化成一只大鸟,名字叫鹏。

这鹏身子也特别巨大,它的背不知有几千里长。

鹏鸟鼓动翅膀拍击水面三千里,它那巨大的两翼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遮天蔽日。

经过拼搏,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绝云气,负青天’,借着六月的大风,从北海飞到南海。

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

其实,庄周在寓言中说的鹏鸟,正是他自己幻化成的。

他有远大的抱负,想遨游太空,因此,他想变作一只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去俯瞰地球,观察人世。

   “太好了,太好了,庄周真棒!

”钱学森被寓言中大鹏鸟的故事所吸引,也十分赞赏庄周的幻想。

   钱均夫接着说:

“就在这个寓言中,庄周还批评了一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

这就是寓言中讲的蝉、小鸠还有生活在池泽边的小麻雀,它们讥笑鹏鸟高飞远翔是愚蠢,说它们自己每天在灌木和蓬蒿之间飞上飞下,就很快活了,又没有危险,也不会挨饿,何必飞那么高、那么远呢?

   “它们太可耻了。

”钱学森忿忿地说:

“我要学大鹏鸟,到太空去遨游,决不当小麻雀。

”听到儿子稚嫩的誓言,钱均夫高兴极了。

他亲切地抚摸着儿子的大头,动情地说:

“真是爸爸的好儿子。

   博学多才的钱均夫先生为钱学森营造了宁静的家庭文化氛围,引导他树立远大的志向,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学森以后多次向人提起: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

”在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他的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了人生智慧之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认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是,不仅要帮孩子学习,还要帮助孩子立志,要善于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才智,使孩子得到充分发展。

  B.钱均夫很注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感情,经常带他去远足,引导他读大自然这本

宝书,以增强儿子对大自然的兴趣,珍惜人与大自然的缘分。

C.年幼的钱学森对庄周的幻想非常赞赏,认识到蝉、小鸠、麻雀以及它们所栖居的灌木、蓬蒿等象征着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人,这种人是可耻的。

  D.本文题目“向往太空”有双关之妙,一是指钱学森幼年时就树立了大鹏展翅般的

凌云壮志,二是暗指钱学森日后为了航天科研事业而奋斗。

  E.本文以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记叙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教子有方的感人事例,再

现了一代科学巨擘——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成长历程。

(2)结合全文,概括钱均夫教育儿子的三条成功经验。

(6分)   

答:

(3)钱均夫给儿子讲的故事肯定很多,但文中只记叙了《逍遥游》的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何用意?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

(4)钱学森说过: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

”有人认为,钱学森取得

的成就归功于他有一个懂教育的父亲。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生活实

际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月10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迎来了降雪,对山东、河南、河北等数月未见一滴雨的旱区来说,毛毛小雪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B.她的一切政令,都是以小皇帝的名义颁布的,谁反对她,就是反对皇帝,就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

这就叫做“挟天子以令诸侯”。

C.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对国家民族、科学研究的炽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D.杨振宁的演讲从对中国传记文学的批评开始,他说:

曾看过一本华罗庚传,有很多内容纯属无中生有,真是不忍卒读,据说这样的书居然还获过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水利建设长期存在的“历史欠账”的现状再次在多年不遇的大旱面前显露无遗。

近年来,全国的粮食生产因为水利“软肋”,每年因气象灾害的损失高达500亿公斤左右。

B.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5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

案,此次修改的重点之一是取消了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的13

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C.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后,中国、韩国、美国等国家本

着人道主义为原则,先后派遣救援人员前往当地协助救援。

D.一中社团部自从发出建设校园文化的呼吁后,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

动就在校园内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李叔同是近代史上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旷世奇才。

;;;,。

①他于20世纪初创办的《音乐小杂志》,是我国第一份传播西方音乐的刊物

②他与萧友梅、赵元任、黄自一道被认为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四大拓荒者

③其金石作品集《李颅印谱》让世人叹为观止

④他填词的歌曲《送别》一直传唱到今天

⑤其组建的“春柳社”,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

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早已成为经典歌曲,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A.②④⑥①⑤③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②①⑥③D.⑤③②①④⑥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5分)

材料一河南安阳的“曹操墓”刚刚被考古专家初步确认,四川的彭山县莲花村村民又开始联名上书四川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请求对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期望能确认该墓为“刘备墓”。

这无疑又是一颗“社会新闻”类的重磅炸弹。

尽管所谓的彭山“刘备墓”目前存在的疑问很大,但这并不影响一些人神往和计划的经济“前景”:

慕名而来的游客,规划的景区,村民们摩拳擦掌的“农家乐”……地下的坟茔,分明已演变成很多人眼中的“金矿”。

材料二“考古界不会主动去找刘备墓、孙权墓,希望大家不要把‘考古’和‘挖宝’混淆起来。

”面对愈演愈烈的“皇坟热”,一名考古专家痛心地表示。

他说,搞考古的人都反对挖墓,现在很多古墓的发掘都是因为基建或者被盗而进行的抢救性挖掘。

                                                                

1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两个语子,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句。

(6分)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1)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

鹰和蜗牛。

(埃及谚语)

(2)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3)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列宁)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