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916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docx

部编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整体学习

1.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特点,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反复品味,欣赏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背景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4.品味作品的艺术境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背影》2课时

《白杨礼赞》2课时

《散文二篇》1课时

《昆明的雨》1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多种类型的散文,它们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或议论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进入作品的境界,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2.授课技巧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

亲情、孝道与感恩。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

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与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这两篇散文都属于哲理散文,篇幅短小,意蕴深刻,文采斐然,有许多语句都值得认真揣摩,阅读这两篇短文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昆明的雨》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可调动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作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如:

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

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积累文中字词。

通过反复阅读,感知写作对象,体会作者情感。

13 背 影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默读和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导入):

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

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导入二(情景导入):

曾有这么几部电视剧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都反映了深沉而感人的父爱,他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以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

他们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

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

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高兴。

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交流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知识链接

散 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4.积累字词

(1)注音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差使(chāi)迂腐(yū)

琐屑(xiè)栅栏(zhà)颓唐(tuí)

晶莹(yíng)

(2)解释词语

①狼藉:

乱七八糟的样子。

②簌簌:

纷纷落下的样子。

③变卖典质:

(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典:

典当。

质:

抵押。

④惨淡:

凄惨暗淡,不景气。

⑤赋闲:

这里指失业在家。

⑥勾留:

短时间停留。

⑦踌躇:

犹豫。

⑧迂: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⑨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⑩颓唐:

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

看到(家庭败落的境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

心。

(一)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交流点拨】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背影。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交流点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

3.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

【交流点拨】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

(二)深层探究

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

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设计意图: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

【交流点拨】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再现背影)

(放背景动画《懂你》)

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

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

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

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

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

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

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

想一想吧!

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第二课时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深层探究

1.配乐朗读,饱含深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交流点拨】第六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

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衣着: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穿黑色衣服与他祖母去世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

肥胖。

走路姿态:

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

探、攀、缩、微倾。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

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

老年。

心态:

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橘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橘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2.既然文章刻画的是一位慈父的形象,那么,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把题目“背影”换成“我的父亲”,或者“父爱”,好不好呢?

【交流点拨】不好(而非不能)。

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分析四次背影的作用——引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的“背影”就代表着慈父,代表着父爱。

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行为上。

所以,用“背影”做题目是再合适不过了,朱自清用背影来结构全文,也是他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深思。

设计意图:

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

突破教学难点。

二、品析语言

1.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朴素的语言传达浓浓的父爱,请找出来加以体会。

【交流点拨】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2.文中第五段一连用了两个“聪明”。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交流点拨】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

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

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

”,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

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

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细心领会了朱自清散文朴实的语言风格,并且体会到了文章中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深情。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

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

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

”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

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

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

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背 影

朱自清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4 白杨礼赞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3.体会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学习革命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第一课时

导入一(音乐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导入二(问题导入):

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释题:

“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意思为“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那么,一、白杨树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敬和赞美的呢?

二、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崇敬和赞美白杨树吗?

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的活动。

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2.交流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3.知识链接

象 征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方法。

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4.积累字词

(1)注音

外壳(ké)       主宰(zǎi)

倦怠(dài)虬枝(qiú)

婆娑(suō)秀颀(qí)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2)解释词语

①锤炼:

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②妙手偶得:

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③无边无垠:

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④坦荡如砥: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⑤潜滋暗长:

暗暗地生长。

⑥旁逸斜出: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⑦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同时思考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设计意图: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作铺垫。

【交流点拨】第1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结构上:

首尾呼应,“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第2-4段),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倾情赞美。

第四部分(第7-8段),揭象征意,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二)深层探究

1.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

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交流点拨】作者展示了高原风景图(生长环境)、白杨特写图(外在形象)、物人联想图(内在气质)这三幅优美的图画。

2.阅读课文2—3段,概括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

作者的感觉和情绪又如何?

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美

特点: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

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

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作用:

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3.阅读课文第5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

用一个词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交流点拨】外在形象美

(1)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2)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4.阅读课文,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文章由树联想到了什么?

这种联想是如何展开的?

【交流点拨】内在气质美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文中由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哨兵。

这种联想是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美、外在形象美、内在气质美三个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象征的写法,为此后进一步理解其他写法作铺垫。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第二课时

1.本文的作者(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2.《白杨礼赞》的线索(     ),主要采用了(     )写法。

(一)深层探究

1.本文第一段是怎样运用衬托这一写法的?

【交流点拨】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

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

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2.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交流点拨】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设计意图: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的象征手法,进而探究文章的其他写法,为以后在写作中运用作铺垫。

(二)品析语言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是非常准确、富有感情的,试结合句子品析。

(组内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班内总结)

【交流点拨】①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高原、白杨树的特点。

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②动词的运用精当、生动,富有表现力。

如“扑入”的“扑”,“涌起来”的“涌”,“微微泛出”的“泛”,等等。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

如以“难道”开头的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

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④全文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如开头就以高亢昂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实在”一词具有无限感慨和赞叹之情,类似的语句又迭次反复出现,感情不断升华。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图片见课件)

【交流点拨】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象征的理解与运用。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白杨礼赞

             茅 盾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5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体会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一(情境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导入二(情境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1.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

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主要著作有:

《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积累字词

(1)注音

兴味(xìnɡ)   洗涤(dí)   卑微(bēi)

土壤(rǎnɡ)牛犊(dú)茸毛(róng)

消逝(shì)繁殖(zhí)蔓延(màn)

遏制(è)凋谢(diāo)濒临(bīn)

深渊(yuān)星辰(chén)

(2)解释词语

①兴味:

兴趣、趣味。

②洗涤:

冲荡;清洗。

③卑微:

卑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