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059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docx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

课题:

原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2.体会作者的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写作风格。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课时:

1课时

一、预习·导引

1.背景链接: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二、课前预习完成(课堂快速检查、展示)

1.识记字音(注音、识记)

不怠(dài)懼其人(jù)谤兴(bàng)

懦者(nuò)重以周(zhònɡ)

必其人之与也(yǔ)与会者(yù)

强者(qiáng)勉强(qiǎng)

2.理解词义(解释加线的字词)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全面)

(2)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少)

(3)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治,平定)

(4)求其所以为舜者(寻求)

(5)而我乃不能是(却)(这样)

(6)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而,连词,表修饰)

(7)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8)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

(9)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弊病,缺点)

(10)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

(11)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

(12)一艺易能也(学会,掌握)

(13)其责人也详(详尽、全面)

(14)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留心、牢记)

(1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来,目的连词)

(16)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程度副词)

(17)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称赞)

(18)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功用,本领)

(19)举其一不计其十(考虑)

(20)究其旧不图其新(考虑)

(2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誉、声望)

(2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称做,叫做)

(23)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党羽,朋友)

(24)是故事修而谤兴,(治理)

3.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乃:

①而我乃不能是(竟然,却)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③艋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④家祭毋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⑤何其相似乃尔(“乃尔”连用,相当于“这样”)

(2)修:

①又重之以修能(美好)②修守战之具(整治、修理)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④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⑤是故事修而谤兴(成功)

(3故:

①是故事修而谤兴(原因、缘故)②知是故人来(旧的、老的)

③中原遂多故(事,事故)④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意)

(4)闻:

①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名望)②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听见)

③博闻强识(见闻、知识)④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

5.古文对译: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

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

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

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

“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

”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去做那符合舜的。

听说古代的圣人周公,他的做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探究他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

“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

”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周公的,去做那符合周公的。

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这些人却说:

“及不上舜,及不上周公,是我的缺点。

”这不就是要求自身严格而且全面吗?

他对待别人,说道:

“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

”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论他的今天的表现,而不计较他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恐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得的,他对待别人,却说:

“能有这样,这就够了。

”又说:

“能擅长这个,这就够了。

”岂不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现在的君子可不同,他责备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简少。

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简少,所以自己进步就少。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

“我有这优点,这够就了。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

“我有这本领,这就够了。

”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止步不前,岂不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

他们要求别人,说:

“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

”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既往,不考虑他的今天,心中惶惶不安只怕别人有好的名声。

岂不是责求别人太周全了吗?

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

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

我不止一次地试验过,曾经对大家说:

“某人是贤良的人,某人是贤良的人。

”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

不然的话,强横的定会厉声反对,软弱的定会满脸不高兴。

我又曾经试着对大家说:

“某人不是贤良的人,某人不是贤良的人。

”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

不这样的话,强横的定会连声赞同,软弱的定会喜形于色。

因此,事业成功诽谤便随之产生;德望高了恶言就接踵而来。

唉!

读书人生活在当今世界上,而希求名誉的光大、德行的推广、难极了!

  在位的人想有所作为,听取我的说法记在心中,那国家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

   

  【注释】

  [1]重:

严格。

周:

周密、全面。

[2]轻:

宽容。

约:

简少。

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3]不怠:

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

[4]舜:

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

仁义人:

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

句出《孟子·离娄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5]句出《孟子·滕文公上》:

“颜渊曰: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

’”[6]周公:

周文王子,周武王弟。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

多才与艺人:

多才多艺的人。

句出《尚书·金縢》:

周公有言:

“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

”[7]廉:

少。

[8]已:

太、甚。

[9]说:

同“悦”。

[10]几:

庶几、差不多。

 

三、问题导读(小组讨论、归纳、展示)

1.请简要概括《原毁》各段落的内容。

★参考答案:

四个部分。

第一段:

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二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三段:

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第四段:

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2.《原毁》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四、合作交流(讨论、展示)

1.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行为后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长此以往必将败坏社会风气。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

遥对遥排中有近对近排,互对互排中有自对自排。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如: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五、演练·提升(跟踪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褴褛戏谑初出茅庐莫名其妙B.偏裨诀窍辜名钓誉碎群乱玉

C.袒护吝啬剑拔弩张交头结耳D.昏馈忏悔风烛残年事必恭亲

★解析:

B项“辜名钓誉”应是“沽名钓誉”,“碎群乱玉”应是“碎琼乱玉”;C项“交头结耳”应是“交头接耳”;D项“昏馈”应是“昏聩”,“事必恭亲”应是“事必躬亲”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弊病、缺点B.其责人也详详尽、全面

C.其待己也廉廉洁D.一艺易能也学会,掌握

★解析:

C项的“廉”,是“少”的意思。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而,连词,表修饰B.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

C.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来,表目的的连词D.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停止

★解析:

D句中的“已”为表程度的副词,意思是“太、甚”

答案:

D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其责己也重以周

(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3)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4)今之君子则不然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解析:

第一个“以连词,表并列,“并且”第二个“以”是连词,表修饰;两个“之”都是助词。

第一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

D

5.选出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求其所以为舜者B.是足为艺人也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D.别嫌疑,明是非

★解析:

A所以:

古义:

……的原因;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B艺人:

古义:

有技能的人;今义:

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C虽然:

古义:

虽然如此;今义: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D“嫌疑”古今意义相同。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己未有善B.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C.而望名誉之光D.立功名于天下

★解析:

A项中的“善”形容词有做名词;B项中的“外”“内’为名词用作状语;C项“光”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