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713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docx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

赵一曼与子遗书母亲和你生前没机会再见了

赵一曼与宁儿

  在母亲牺牲的20余年后,陈掖贤第一次见到母亲写给“宁儿”的遗言。

  那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大哭一场,并照原件手抄一份留作纪念。

回家后,又用钢针蘸着蓝墨水,在手臂刺下三个字——赵一曼。

那是母亲在东北参加抗日工作时用过的名字。

建国后,人们也是通过这个名字,记住了一位抗日民族英雄。

  一封与子遗书、一张母子合影,这是作为母亲的赵一曼留给孩子的最后念想。

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女英雄,提到最牵挂的孩子时,流露出母亲特有的柔软。

寥寥数语,至今催人泪下。

  看到这封遗书的“宁儿”,承受过怎样的痛苦,已不得而知。

他的大女儿陈红记得,父亲生前常拿一句话叮嘱自己,“不要忘记你是赵一曼的后人,不能给奶奶抹黑。

地下工作危机四伏

  赵一曼将“宁儿”寄养在他人家

  更多时候,陈红同其他人一样,用“赵一曼”称呼自己的奶奶。

  在她的家中,一小尊被玻璃罩保护的雕像摆放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

这是矗立在四川宜宾翠屏山的赵一曼塑像的微缩版,以陈红为原型塑造。

老人们说,陈红和奶奶长得很像,尤其是秀气的脸庞与一双灵动的眼睛。

  赵一曼牺牲时年仅31岁。

陈红对奶奶的印象,只得停留在照片与文字中。

她记得,17岁读高中时,父亲曾寄来一封信,内附当年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的手抄遗书及奶奶的照片。

  这两样珍贵的物件,陈红保留至今。

那页发黄的手抄遗书边缘已经破损,被塑封起来。

她小心翼翼地托着,递给记者。

那张照片,是赵一曼将两岁宁儿送到武汉寄养前拍下的母子合影。

照片中,一位身着旗袍、穿皮鞋的素净女子,怀抱年幼的孩子。

  成为“赵一曼”前,她是出生于四川宜宾县地主家庭的李坤泰,字淑宁。

1924年,在大姐夫郑佑芝的介绍下,李坤泰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五卅运动之际,她带领2000多名宜宾学生参加反帝爱国游行,并加入共产党。

同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首次招收女学生,她由中共宜宾党组织推荐报名,经考试录取。

  在黄埔军校学习一年后,由于表现优异,组织派她去苏联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9月,她和四十多名同志登上一艘苏联商船,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陈达邦。

  1928年冬,因国内急需女干部,组织安排赵一曼提前回国。

此时,她已经身怀六甲,且患有肺病。

临行前,丈夫陈达邦将自己的怀表送给她,既作为纪念,也备路上的不时之需。

  只身回国后,赵一曼先后到宜昌、上海等处做地下工作。

1929年1月,孩子在动乱中降生,母亲为其取名“宁儿”,寄意一生安宁。

  当年9月,赵一曼即被派往南昌,在中共江西省委工作。

年底党机关遭破坏。

身无分文的赵一曼,背着宁儿沿途乞讨至上海。

困窘时,丈夫送的怀表也被卖给船老板以抵船票。

  地下工作危机四伏,为了宁儿的安全,赵一曼找到从未谋面的小姑子陈琮英(注:

任弼时夫人)。

陈红回忆,曾听姑奶奶陈琮英提起过,陈达邦临别前曾叮嘱妻子,回国有事可以找这个妹妹商量。

两人一商量,决定将尚在襁褓中的宁儿送到武汉陈达邦堂兄处寄养。

当时,宁儿两岁。

  送去寄养前,赵一曼曾抱着宁儿走进上海一家照相馆,拍了张照片,寄给亲友及远在苏联的丈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白山黑水遭日寇践踏。

赵一曼主动向组织要求去抗日前线。

  自此,母子再未相见。

烙铁烫、灌汽油、上电刑……

  日寇毒刑未能逼赵一曼招供

  这封遗书是赵一曼在被押送至珠河县行刑(注:

现名尚志市)的火车上写成的。

即使到了最后时刻,在写给儿子的遗书中,赵一曼也没暴露自己的身份,继续用化名。

  刚到东北抗日前线时,她用“李一超”的名字,在中共北满省委从事工人运动。

在一次罢工失败后,因为暴露身份,转移到了当时的珠河游击区工作,后来她被派往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一师二团任团政委。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改名赵一曼。

  在游击区,“哈东二赵”(赵一曼和第三军军长赵尚志)被敌人视为最大的威胁,赵一曼甚至一度被错认为是赵尚志的妹妹。

当时日伪报纸曾刊登《女共党赵一曼红装白马驰骋哈东攻城略地危害治安》的文章。

敌人或许无法想象,他们眼中的彪悍“赤匪”赵一曼,只是一名患有肺病、身形瘦削的四川女子。

  当年的抗联战友韩光(注:

后曾任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曾回忆,敌人扫荡得厉害了,抗联战士就躲在乌吉密四方顶子西坡上的窑洞里。

大家只谈如何打日本人,也不拉家常,不提真名实姓。

赵一曼最喜欢和他谈历史上的女中豪杰,她曾说,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

  1935年秋,由于敌人疯狂扫荡,珠河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县委决定,第三主力军远征,开辟新的游击区。

主力部队远征后,赵一曼继续留在珠河铁道南北,领导游击战争。

  11月15日,赵一曼所在的部队五十余人,被三百多名日伪军包围。

赵一曼左臂受重伤,被转移到侯林乡西北沟的一处窝棚里养伤。

11月21日,特务发现了窝棚里的炊烟,向珠河县日伪当局报告。

第二天,30余名伪警察包围了窝棚,战斗中,赵一曼左腿中弹被俘。

  日军对赵一曼持续刑讯,将其折磨得奄奄一息,又把她送往哈尔滨市立医院抢救。

  在医院治伤期间,赵一曼的斗志及爱国宣传感染了看守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和韩勇义秘密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逃跑。

6月30日,三人在即将逃出日伪军控制区时被敌人发现,赵一曼被送入哈尔滨警务厅牢房内。

  1956年,作为特别军事法庭在太原审判的8名战犯之一,当年的伪滨江省警视厅特务科外事股长大野泰治供述了他对赵一曼的初次审讯。

他说,当时赵一曼的手和腿都受伤了,我拿鞭子数次打了她受伤的手,并且戳捅她的伤口。

  至今,哈尔滨公安局还保留着当年日军审讯赵一曼的两册尘封档案,里面记载了赵一曼被日寇杀害的全部过程。

烙铁烫、灌汽油、施以电刑……惨绝人寰的刑讯均未能逼赵一曼招供。

  档案记载显示,直到牺牲,日寇也没弄清赵一曼的真实情况,仅记录赵一曼自称“湄州人”。

“那是奶奶家乡一句玩笑话,小孩遇到倒霉事,会自嘲‘走湄州’了。

”陈红曾解释。

  发现无法从赵一曼的口中得到有用的情报后,日军决定把她押送到珠河县枪毙“示众”。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

  预感到即将牺牲,她在车上向警察要来纸和笔,写下给孩子宁儿的遗书。

因审讯的档案材料全部以日文所写,遗书是被译成日文之后附在档案材料之后。

  1936年8月2日,年仅31岁的赵一曼走向刑场。

她一路唱着《红旗歌》。

每当东北抗联战士牺牲时,战友都要唱这首歌为他送行。

歌词是这么写的:

“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

“宁儿”将赵一曼三字刺进皮肤

  却不领烈士抚恤金

  赵一曼牺牲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众并不知道女英雄的真实身份,包括她至亲的家人在内。

  陈红告诉记者,父亲少时曾向养父母追问生母的下落。

但养父母其实知道的也很少,只得告诉他,你妈妈可能在东北,是个共产党。

1948年在南京,父亲曾听他的堂姐说,你的母亲是个做过不少工作的共产党员,名叫赵大姐,已去世多年了。

  1950年,电影《赵一曼》上映,举国都被抗日民族英雄坚贞不屈的事迹所感染。

陈掖贤也去看过那部电影。

这期间,赵一曼二姐李坤杰,即后来带大陈红的“姨婆”,始终没放弃寻找妹妹的下落。

  1954年,组织确认,赵一曼即李坤泰。

陈掖贤得知自己的母亲就是赵一曼后,去到母亲生前战斗过的地方走了一遭。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他见到了母亲的那份遗嘱,呜呜痛哭一场。

回家后,他便用钢针将“赵一曼”三个字刺进皮肤,纪念母亲。

  尽管在父亲身边的时日不多,但陈红仍能感受到父亲对奶奶的深厚感情。

小时候,看到自家门框上挂着“烈士之家”的牌子后,陈红曾好奇地问父亲,怎么没见过烈士证?

她记得,父亲只淡淡地说,咱家没有。

当年,民政部门通知陈掖贤去领赵一曼烈士的抚恤金,他没有去。

  “我不能领这笔钱,只愿意在心里一直想着我妈妈。

”父亲这句话,深深地刻进了陈红的脑子里。

当年,陈掖贤既未去办烈士证明,也放弃了所有烈属待遇。

  陈掖贤原本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但他更愿意当教师,教他最擅长的形式逻辑,便去到北京工业学校(后合并到北京机电研究院)教书。

1982年去世前,他还在叮嘱两个女儿,“不要觉得烈士后代特殊,要过平民百姓的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记住,奶奶是奶奶,你们是你们!

否则,就是对不起奶奶。

  陈红姐妹要父亲放心,她们认为自己本来就是普通人,也喜欢平平淡淡的日子。

知青下乡、农村劳动、招工返城……陈红一样没因身份特殊而绕过。

1987年,她和爱人离开北京来到四川成都,陈红被安排到四川省大件运输公司工作,直到前两年退休。

  多年来,她从不向外人主动提及自己烈士后人的身份。

就连在公司共事多年的同事,也想不到她会同女英雄赵一曼有何联系。

曾经,小区有邻居看到电视上播放纪念赵一曼的节目后,见面问陈红:

“我看赵一曼的孙女跟你长得很像呀?

”陈红赶忙否认,“你看错了,不是我。

  在赵一曼的牺牲地,东北人民对这个名字格外敬重。

尚志市当地曾多次邀请陈红迁来工作和居住,既为照顾烈士后人生活,也便于她参加宣传奶奶及东北抗联的活动,但陈红并未接受这一提议。

  她解释,自己原本就是很普通的人,本应过普通的日子。

妹妹出国后,作为赵一曼在国内的唯一后人,她愿意尽一切努力宣传奶奶和东北抗联的精神,但自己并不愿生活在公众瞩目的环境下,她更担心,稍有不慎会影响奶奶的声誉。

  年少时,因为太渴望参军,陈红曾拿出父亲寄来的手抄遗书,自己照着工工整整抄了一遍。

在奶奶与父亲那张合影背面,还写下了“继承革命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字样。

  “我自己也说不清是为什么。

”陈红笑称,以前总觉得奶奶是英雄,离自己很远。

但也许,对奶奶的情感已经内化为一种人生信念。

  今年是赵一曼诞辰110周年,又逢抗战胜利7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邀约不断。

57岁的陈红,身体都有点吃不消了,仍然坚持努力配合每一位来访者的请求。

  她将之视为对奶奶的一种责任。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

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行动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怀念奶奶赵一曼

  100年前,我敬爱的祖母赵一曼出生在四川宜宾县。

31年后,她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被日寇杀害在黑龙江尚志(珠河县)市。

在我眼里,一个柔弱的南方女子与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的距离,比宜宾与尚志更遥远。

虽然从小我的父亲就告诉过我,我的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但那时只能从他刻在手背上的赵一曼三个字模模糊糊地理解他的爱与恨。

长期以来祖母于我,也只是那些记忆和缅怀的文字。

  我非常感谢沈芳导演,由于她的文献纪录片《赵一曼》,我真实地看到了国难深重时一个杰出的抗联战士,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足以让民族为她自豪的巾帼英雄;同时在跟随剧组拍摄的过程中,我也终于把一座雕像与孙女眼里亲爱的奶奶重合在一起,从而读懂了一个面貌与心灵一样美丽的母亲给予“宁儿”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爱。

宜宾与尚志的万里之遥在经历了波澜壮阔动魄惊心之后,永远令人荡气回肠。

在奶奶的塑像前,我流着泪呼唤她并对她说:

亲爱的奶奶,我来看您来了,我献给您的花,也是您的宁儿献给您的。

那一刻天上竟然真的下着雨,所有的人都说那是先烈有灵,我也觉得,九天之上是奶奶的泪眼在看着我。

  我了解的事实越多,心里越难受,便越是折磨自己一样,凝视着奶奶受刑后的照片不忍离开,希望能体会些许奶奶当年的痛苦。

我更不愿相信这与那张抱着宁儿的美丽照片拍摄的是同一个人。

但是我又分明看出两张照片所共有的精神:

不屈。

我觉得,不屈是赵一曼所继承的最伟大的民族精神。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国赢得14年抗战的胜利。

  对于我,这本画册不仅仅意味着纪念,我还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反抗侵略争取独立与解放的惨烈斗争中最悲壮的牺牲。

在那场战争中死去的所有战士,他们本来都有完整的家,但是为了更多家的完整,他们宁愿母别子夫别妻。

我像爱我的奶奶一样爱他们,并以此教育我的孩子,让她永远不要忘记。

  注:

摘自2005年陈红女士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诞辰100周年》画册所撰文章《怀念奶奶赵一曼》

  时光飞逝,赤胆忠心人依旧;沧海横流,金戈铁马血仿佛。

  八年抗战,无数忠勇志士于戎马倥偬间写下的战地书信,如今已成一个个最真实又最感人的历史印痕。

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全国各地,在浩如烟海的战争史料和民间记忆中,大海捞针般寻找那些尘封数十年的抗战信笺,探访当事人或其后人,终于为读者呈现出这一组“笺证”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