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338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docx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新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

目录

系辞上传译文1

生民 译文 3

蒹葭译文4

凯风译文4

大同与小康译文4

学记 译文5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7

论语·学而 译文8

论语语录 译文10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译文12

牛山之木尝美矣 译文12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译文13

大学章句经译文………………………………………………………………13

道德经 译文14

马蹄译文15

秋水译文17

兼爱译文………………………………………………………………………18

非攻译文19

宋人有酤酒者译文………………………………………………………………20齐宣王见颜斶译文………………………………………………………………21

离骚译文…………………………………………………………………………23

系辞上传译文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为天,坤为地。

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的地位就确定了。

天地为宇宙之根本,故六十四卦首先列出乾坤两卦,以象征天高地广,无所不包。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高地卑之势既已陈列出来,贵贱的位次随之确立。

天地间,万物由卑下到高贵,形成序次,于是一卦六爻便设为六位,初三五是阳位为贵;二四上是阴位为贱。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体常动,支配地,为阳刚。

地体常静,顺承天,为阴柔。

刚柔既分,分别以奇偶两爻为符号。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人物都是以类聚,以群分的。

协调与冲突并存,吉凶就由此产生。

在各卦中,阳爻居刚位就出吉辞,反之,因不当位而生不吉。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些都具备后,于是在天呈日月风雷云雨之象,在地有山川草木禽兽之形。

凡此种种,皆因时而显现其变化。

这些变化就是通过卦爻关系来反映的。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因此,刚与柔相互撞击,阴阳两类爻画消长聚散,形成八卦,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形成宇宙万物的变易。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以雷霆鼓动万物,以风雨润泽万物,日月运行照临万物,寒暑推移生成万物。

说明了八卦代表的事物。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道化生为男,坤道化生为女。

八卦中乾坤的地位有如父母,其余六卦分别为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为天,主宰万物的创始,坤为地,顺承天道育成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以其平易而成其智巧,坤以其简易而发挥功能,天地运动皆有规律可循,一点也不神秘。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天道平易,就容易了解;地道简单,就便于遵行。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容易了解,人们便愿意亲近,求知者就众多;便于遵行,则人能利用厚生,以取得功效。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有人亲近,就能保持天道规律的长久;利用而可发挥功能,就显现出地道功能的伟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懂得了天道恒久之理,贤人适应它便能成就自己的德性;懂得了地道功能广大之理,贤人利用它,便能创造出自己的业绩。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阴阳刚柔相摩相荡之理平易而又简单,掌握了它,就能够懂得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领悟天下事物摩荡变化的道理,就能够在天地之间确立人的地位,使人能顺应天地的造化,善处尊卑、贵贱、荣辱的位分。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以天地为准绳,故能符合天地的准则,包罗万物的规律。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仰头向上观察天文,低头向下观察地理,可以知道日月明暗、草木荣枯这类阴阳变化的自然之理。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追溯万物的原始,故能知其所以生的原因;回头再研究事物的结局,故能知其所以死的缘故。

和洽则生,相忤则死。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精神与形体结合,成为有生之物,灵魂游离于形体,发生突变,生命即告停止,由此得知鬼神的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易》以天地为依准,就不会违背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易》的智慧能遍及万物,能以其所阐明的变化规律救助天下,所以不会出现大失误。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正道直行而不放任自流,乐于接受天的法则,知道命运有穷通交替,而安然承受之,所以不会产生忧愁。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于所处之境,敦厚仁德之性,自然能博爱万物众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包络天地万物的变化而不突破其固有的藩篱,间接地成就万物,而无所遗漏,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通晓昼夜的变化规律而具备大智慧,因此,神明之道变化多端,没有定形,《易》反映神明之理也变化百出,没有固定的体势。

生民译文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那当初,生下先民后稷的就是姜嫄。

如何生下先民?

姜嫄祭祀祷告,祈求生子免除无嗣。

姜嫄踩着了上帝拇趾印,怀上了先民,分隔独居。

姜嫄生活肃敬恭谨,生产下来,这就是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拆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刚一生下来的后稷就像小羊一样,胞衣裹着,不破不裂,健康无恙,显示出它的灵异。

上帝不安。

只是祭祀,竟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生时把他丢弃窄巷,牛羊庇护哺乳他;把他丢弃森林中,遇上有人来砍伐林木;把他丢弃寒冰上,鸟儿以翅翼盖他温暖他。

鸟儿飞走了,后稷呱呱哭,这哭声又长又大,充满道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后稷很快就能爬行能走路,他自己寻找食物,种植庄稼。

大豆生机勃勃,禾苗嫩绿美好,麻麦茂密繁盛,瓜儿旺盛多实。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后稷耕田,有助禾苗生长的方法。

他拔除茂密的杂草,种上五谷。

五谷含苞吐芽,渐渐繁盛长大,拔节抽穗,籽粒坚硬饱满,禾穗沉沉。

他来到邰定居。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后稷将良种发给众民,有黑黍,有红米、白米。

田地里种遍了黑黍,收割后把它在堆田里。

田地里种满了红米白米,或抱或背,把它们运回去祭祀。

诞我祀如何?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

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怎样祭祀?

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

叟叟地淘米,蒸饭扬出香喷喷的热气。

又商量又考虑筹备祭祀,燃上香蒿牛脂,香气远闻。

用大肥公羊祭祀,又烧又烤供奉神明,以祈求来年能丰收兴旺。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祭品装在豆、登器皿中,它的香气升腾,上帝来享受祭品,祭品实在香。

自从后稷始创周人祭祀以来,直到如今,差不多没有获罪于天之事。

 

蒹葭译文

河边芦苇莽苍苍,河边芦苇青又青,河边芦苇郁葱葱,

晶莹露珠凝成霜。

晶莹露珠在闪光。

晶莹露珠亮晶晶。

有位丽人真可爱,有位丽人真可爱,有位丽人真可爱,

立在河水那一方。

立在河水那一方。

立在河水那一旁。

逆流而上去追寻,逆流而上去追求,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崎岖又漫长。

道路艰险难攀登。

道路艰险弯又弯。

顺流而下再追寻,顺流而下去追求,顺流而下再追寻,

仿佛就在水中央。

仿佛就在沙洲上。

仿佛就在河滩藏。

凯风译文

飘飘和风自南来, 飘飘和风自南来, 寒泉寒泉水清凉, 小小黄雀宛转鸣,                      

吹拂酸枣小树心。

 吹拂酸枣粗枝条。

 源头就在那浚土。

 声音悠扬真动听。

                      

树心还细太娇嫩, 母亲明理有美德, 儿子纵然有七个  儿子纵然有七个,                     

母亲实在很辛勤。

 我不成器难回报。

 母亲仍是很劳苦。

 不能宽慰慈母心。

                      

大同与小康译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蜡,并且担任助祭宾。

祭祀完毕,信步走在宗庙的门阙观上,非常感慨喟地叹息起来。

仲尼之叹,盖叹魯也。

言偃在侧曰:

“君子何叹?

”孔子叹息的大概盖是鲁君的违礼。

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道:

“先生为什么叹气呢?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孔子说:

“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没能看到,但关于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还是有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流行的时候,人人都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选举的是有道德和有能力的人,大家讲究信用,和睦相处。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而且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都能被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厌恶把货物资源丢弃到地上浪费的做法,但也不是弄到自己家里去私用;既鄙视有能力不肯使出来,而出力也不一定都为自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因此,阴谋诡计就不会发生,抢劫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也不会出现。

于是,家里的院门都可以不关,这样美好的社会就叫做“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如今大道都已经不能实行了,天下成为家天下。

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生产财货和付出劳力,都只为了自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天子诸侯都把传位给自己子弟作为制度,又各自筑起城郭、挖掘壕沟作为防守,并且按照礼义来定出法度;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用这些法度匡正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亲情,使兄弟和睦,令夫妻和谐,并据此设立各种制度,划定田界与街巷,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以此推褒勇敢和智慧的人,奖励为自己效力的人。

这样一来,一切阴谋诡计就产生了,而战争也就由此而兴起了。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这六位贤德之人,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地运用礼制治国的。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他们以礼来表彰(著)人们正确的行为,养成(考)百姓诚实守信的风气,又明白(著)地指出人们的过错所在,以仁爱为法则(刑),讲求互相礼让,使百姓能有法规可去遵从。

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如果有不按照这样去做的,有权位的,要被罢免,而民众都会视他们为祸根。

这就叫做“小康”社会。

学记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执政者]发布深虑的政令,征求贤良的人才,可以获得小小的名声,但不能够感动群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如果他们]请教贤明之士,体恤边区人民,可以感动群众,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教育啊!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放在首位。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

始终要以教育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然后才能自勉图强。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

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今天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但求多教,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一味灌输,追求进度,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而且教人时没有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材质;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虽然完成了学业,但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好的教育方法:

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规律;相观而善之谓摩。

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顽固不易改过的趋势;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错过了学习时机,尽管事后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会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而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违逆老师的教诲;进行一些不正经交谈,必然荒废正常的学习。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君子懂得了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

故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说君子的教学方法,就是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诱导而不牵拉;激励而不抑制;点拨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激励而不抑制,学生轻松;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独立思考。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能做到师生融洽,学生轻松学习,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在求学过程中,尊敬教师是很难的。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尊敬教师才能重视道行。

重视道行,百姓才懂得专心求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

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当着教师的人,不以臣子相待。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根据礼制,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会学习的人,老师教得轻松而自己收效很大,并能感激教师;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但自己收效甚微,还要埋怨老师。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于发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随手就可以砍开了。

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善于答问的人,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从容地撞,从容地响。

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此皆进学之道也。

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

一、姜为段请,庄公允之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段,想立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到庄公即位时,武姜就替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

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唯命是从。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二、祭仲谏之,庄公待之

祭仲说:

分封的城超过三百方丈,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规定:

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不合法度,这不是先王的规矩。

这样下去您将对他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

姜氏想这样,我又如何避开呢?

祭仲说:

姜氏哪有满足的!

不如及早处置,别让滋长蔓延,一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的野草尚不能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

庄公说: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掉的,你姑且等着瞧吧。

三、子吕二谏,庄公不理

过了不久,大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公子吕说:

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大叔,那我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庄公说:

不用除掉他,他自己会遭殃的。

大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子吕说:

可以行动了!

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

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掉的。

四、段欲袭郑,被伐奔共

大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打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时候,说:

可以出击了!

命令子吕率领二百战车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大叔,大叔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辛丑那一天,大叔逃到共国。

五、置姜于颖,誓后悔之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

不到地下泉水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

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

六、掘隧相见,母子如初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献贡品给庄公。

庄公赐他饭食。

颍考叔在吃饭时,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颍考叔答道:

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

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

考叔说:

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

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

您有什么担心的!

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

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

在隧洞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

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

在隧洞之外相见啊,多么快乐舒畅啊!

从此,母子和好如初。

七、赞叔纯孝,刺伯不孝

君子说:

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

《诗》中说:

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论语·学而译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且经常付诸实践,不是快乐的事情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别人不懂得你,你也不生气,你不就是君子吗?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

”真正的人应该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好冒犯上位的人,少见;不好冒犯上位的人而好造反的人,也是没有。

君子务本,本确立仁道生。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它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

“巧言令色,鲜仁矣。

”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伪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少。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

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

老师教我做人做事是不是实践了?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

“治理一个大国,就要兢兢业业而且讲求信守,,节约开支爱护官员,使百姓不误农时”。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

“年幼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诗、书、礼、乐等文献知识。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

“尊重贤德不重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豁出生命;同朋友结交讲求信守。

尽管他自己说自己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了。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就不稳固。

以忠信为主,不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过错,就不怕并改正。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久远的祖先,百姓的品德忠厚老实啊。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

“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到他参与政事。

这是他求取的呢,还是人家给他的呢?

”子贡说:

“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求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求,不是与别人的求不同吗?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看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世,则要看他的行为;如果多年不改变父道(行为准则规范),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大小事都按和谐去做,有时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请教,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就可以算是好学了。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子贡说:

“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

”孔子说:

“还可以。

不过不如虽贫穷却乐观,富裕而好礼的人。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

“《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子贡啊,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

“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

论语语录译文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作为人师了。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仅向外面学习,不知用内心思想,终究会迷惘。

仅知用内心思想,不向外面学习,那又危险了。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

子路呀!

我教你的知道了吧!

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啊。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

人如果没有了诚信,我不知还能做些什么。

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能行进呀?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

人若在早上得闻道,即便傍晚死了,也值得了。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

参啊!

我所讲的道,都可用一个意思来贯串。

曾子应道:

是。

孔子出去了,在座同学问道:

老师说什么?

曾子说:

老师的道,只忠恕二字就可概括。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

君子所知晓的是义,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