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9661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一

试卷编号:

101047

试卷总分:

100

出卷时间:

2010-10-28 20:

48

答题时间:

90分钟

 

一、名词解释。

1.

无产阶级专政[3分]

参考答案: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2.

生产力[3分]

参考答案: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3.

绝对剩余价值[3分]

参考答案: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4.

社会分工[3分]

参考答案: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5.

经济基础[3分]

参考答案: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1分]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1分]

A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

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

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3.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  )[1分]

A

人脑的进化

B

动物心理的形成

C

语言的产生

D

劳动

4.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1分]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

A

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

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

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

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6.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  )[1分]

A

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

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

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

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7.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  )[1分]

A

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

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

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

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8.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1分]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9.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1分]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

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0.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1分]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1.

列宁指出: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

(  )[1分]

A

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

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

真理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2.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  )[1分]

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13.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1分]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4.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  )[1分]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

人民当家作主

15.

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1分]

A

实现了自我否定

B

发生了根本变化

C

仍无任何变化

D

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1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  )[1分]

A

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B

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C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D

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7.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1分]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资本论》的出版

C

唯物史观的形成

D

私有制的消失

18.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  )[1分]

A

革命性和斗争性

B

先进性和革命性

C

阶级性和先进性

D

先进性和科学性

19.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  )[1分]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

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

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20.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  )[1分]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

《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

《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三、多项选择题

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  )[2分]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

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2.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2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3.

从人们开始打制石器——制造并使用金属工具——制造铁器——机器使用——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生物技术的突破……这一进程说明:

(  )[2分]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实践是历史性活动

C

实践是社会性活动

D

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4.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2分]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

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D

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

5.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  )[2分]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6.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2分]

A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为山九仞,功于一篑

7.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  )[2分]

A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

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

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8.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2分]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

9.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

(  )[2分]

A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B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

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10.

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

(  )[2分]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B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

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判断说明

1.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分]

参考答案: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

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

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

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的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3分]

参考答案: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

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

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

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3分]

参考答案:

错误。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等造成的。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4.

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3分]

参考答案:

   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首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条件。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垄断形成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可能消除竞争。

其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

垄断组织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攫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的外在竞争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最后,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不同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垄断阶段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5.

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3分]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

这是因为:

   第一,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导致社会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的成熟:

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

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简答题

1.

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4分]

参考答案: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2.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4分]

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木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

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参考答案:

(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

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

4.

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4分]

参考答案: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

坚持真理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

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

第二,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5.

简述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4分]

参考答案:

(1)社会分工与职务高低同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说来,一个人所任职务越高、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贡献也应当越多,与此相应,他的社会价值也应越大。

(2)不能把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和职务高低的关系绝对化。

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是否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

一个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越多,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

如果一个职位很高、担负重要工作的人,不能恪尽职守,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他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是社会的蛀虫。

相反,一个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只要尽心尽力地为社会做贡献,他的社会价值就高于前者。

六、论述题.

1.

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5分]

参考答案: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

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2.

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5分]

参考答案: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