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072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聚奎中学高2013级必修二复习学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知识点:

1.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是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自然增长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不受机械增长的影响,在坐标图上呈“J”曲线。

2.经济发达程度、女性受教育水平、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等对出生率影响较大,医疗卫生条件、战争、自然灾害等对死亡率影响较大,后两者对死亡率的影响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国家

俄罗斯、德国、日本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发展中国家

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

控制人口

4.人口增长模式由、、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5.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

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高、自然增长率极低。

采集、狩猎

传统型:

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手工劳动为基础

过渡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工业社会

现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后工业社会(发达国家)

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率的转变,出生率的下降主要是在过渡型开始的。

7.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其中,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人口出现负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等国人口呈零增长,英国、比利时、芬兰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过渡型,世界人口是过渡增长模式。

中国、新加坡、韩国等属现代型。

8.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年轻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后果:

给粮食、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老龄化后果: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等问题。

措施:

鼓励人口增长和吸纳外来移民的政策。

▲中国:

一方面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另一方面出现老龄化加速发展的现象,应采取控制人口数量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

▲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主要是年龄结构造成的,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老龄化)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9.除图一反映人口增长模式外,可用人口金字塔反映“过渡

型”和“现代型”。

人口金字塔图反映年龄结构和男女比例结

构,所以还可根据年龄结构比例和男女比例的反差分析出人

口迁移特点。

(师说P198-9题)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①世界人口急剧增长,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③人均消费量显著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之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浪费破坏严重。

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

(联系第四章第四节知识)

2.环境承载力是指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3.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其中资源、科技水平、生活文化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大。

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4.人口合理容量是指能够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稳定增长的经济,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口规模。

5.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

一个国家和地区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某地人口若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如超出人口合理容量则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会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

第三节人口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和人口。

2.人口迁移就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和。

按照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其中,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到西北、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的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力(消极因素);

(2)拉力(积极因素)。

表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6.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

7.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8.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1.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初婚年龄的大小和婚姻的稳定程度。

①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婚姻相对稳定,出生率高;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婚姻关系不稳定,出生率低。

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2.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一是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二是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三是“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1.聚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聚居地,分为乡村和城市,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二、三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土地利用: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它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其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用地,最小的是商业用地。

3.城市功能区:

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线。

居住区产生分化形成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在位置上与高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或下风向,与工业区相联系;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或上风向,与文化区相联系。

4.功能分区的因素:

经济、历史、文化、行政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影响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

5.中心商务区(简称CBD)的特点:

①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周围是一些银行、保险、旅游等商务机构的办公室,以及一些小商店,垂直方向的分异一般零售店多在低层,办公室则在高层,中间多为一般商业活动占用。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6.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商业区主要是商品交换,影响营业额主要是所服务的人口,而交通便捷才能够吸引大量消费人口,所以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工业区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一般设置绿化带,在带内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车库、仓库等。

7.城市的职能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少,服务范围就越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多,服务范围就越大。

在一定空间地域,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等级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覆盖等级低的城市服务范围。

8.城市内部结构学说:

同心圆模式、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

①人口向城镇集聚和②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②城市总人口增加,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②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3.城市化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主要动力,由于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主要支柱,因此工业化有助于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4.城市化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75%以上),发展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相协调。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市区环境质量下降,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加之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5.滞后城市化和虚假城市化

城市化的进程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有的发展中国家(南美洲国家)城市化的进程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因而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还有一些国家(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城市化的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所以出现了“滞后城市化”现象;

6.中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2年39.1%)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①与工业化协调发展;②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④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

比如原先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口和产业活动的高度密集,不但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致使环境质量下降,出现一系列城市化问题。

主要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2..生态城市目标: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现代城市应该具备两个属性:

生态化、特色化。

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

产业活动

1.产业活动分类:

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商业、交通、金融、信息等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

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

农业的分类:

①按投入分类:

粗放性农业(投入劳动力和资金少,以扩大生产面积来提高产量)、集约性农业(投入的资金或劳动力较多,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提高产量);②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和农业;③按产品用途分类:

商品农业、自给农业。

3.农业地域类型: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各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北方的谷物家畜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湿润半湿润地区发展种植业等)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地域单位的组合。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因此农业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显得十分重要。

4.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又称季风水田农业):

①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地区;另在非洲的埃及、尼日尼亚,南欧的一些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旱地直播技术)和南美洲北部也有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②特点:

a小农经营;b单产高,商品率低;c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d水利工程量大。

(1小1大1高3低)③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a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或夏季高温多雨);b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c水源充足,灌溉方便;(社会经济条件)d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e人多地少,水稻单产高,缓解土地压力;f饮食习惯以稻米为主;g水稻生产历史悠久。

商品谷物农业:

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营。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2)交通运输方便(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5)机械化水平高(6)农业科学技术发达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是牛、羊

特点的生产规模大,商品率低,专业化程度高。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便宜(3)距离海港近(布宜诺斯艾利斯),交通方便(出口欧洲)

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紧临市场)。

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高。

(市场)

5.工业生产活动:

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联系:

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经过多家工厂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些工厂就会形成工序上的联系;有些工厂之间虽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但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

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

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一些工业地区,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学工业区、汽车工业区等,其内部的工业联系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发展成重要的工业城市,如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等。

另外一些地区,主要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步加工工业,如食品工业,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工业分散: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要求工业集聚,有些零部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引发了工业地域联系。

如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很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国企业。

跨国企业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工业转移:

由于各种因素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工业布局相应地会表现明显的趋向性,如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轨迹为英→德→美→日→东亚和拉丁美洲。

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移到我国,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逐渐沉重的环境压力,加之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6.地域联系:

由于地区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差异,地域之间必然产生联系,主要地域联系方式有:

生产协作联系、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各地域之间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

7.交通运输:

①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②发展方向:

高速化、网络化、专业化

③运输选择:

航空:

适合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运输;

公路:

适合短途、量小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运输;铁路:

适合远程、量大、不急需的货物运输;水运:

适合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运输。

区位

1.区位的概念:

区位含义

绝对区位

某事物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变化)

某事物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相互联系

2.城市的区位因素:

气候、地形、河流(自然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宗教、旅游、科技(社会经济因素)等。

气候、地形主要影响城市的空间分布,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城市相对密集;在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城市会比较多。

河流影响城市的选址,主要作用是①为城市供水②河流运输(交通)位置:

①河流的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重庆武汉);②河流的入海口(海陆联运优势上海广州);③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的集散地江西赣州);④过河点位置(货物的集散地伦敦)

资源的开发:

攀枝花(铁矿)、克拉玛依(石油)、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煤)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煤)

新建城市作为首都:

华盛顿、堪培拉(澳大利亚)、伊斯兰堡(巴基斯坦)、巴西利亚(巴西)

宗教城市:

伊斯兰教圣城麦加、麦地那(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三教圣城耶路撒冷拉萨(佛教)

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影响。

如我国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扬州、济宁历史上曾十分繁荣,运河淤塞后,这些城市发展明显所阻。

随京沪线建成后,铁路运输代替了水运,铁路沿线城市迅速发展。

3.农业的区位:

区位

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

选择

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

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因素变化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影响某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多种,在有利的方面当中,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为主导因素,不利的因素则为限制性因素。

从现代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看,其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是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主导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珠江三角洲的甘蔗、海南岛天然橡胶的种植。

影响珠三角发展甘蔗种植的因素有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

由于甘蔗需水肥量大,主要集中在热带、亚热带(粤、桂、云、川);橡胶喜欢高温多雨的气候,主要在热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因此热量是影响它们发展的主导因素。

(2)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南疆的粮棉生产。

影响的区位因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等。

但是这些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满足不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只在有水源的地区才能发展种植业,因此灌溉水源是这里发展种植业的决定因素。

同时这里水资源有限,水资源也是当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3)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

新疆发展瓜果种植的条件有光照强及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因素。

新疆瓜果的最大特点是含糖量较高,含糖量的多少与光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日温差较大有密切的关系。

哈密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

所以,昼夜温差大,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多,果实就比较甜。

因此光照强、温差大是哈密发展瓜果的主导因素。

(4)东南丘陵地区的茶树种植。

茶树不耐低温,生长在亚热带、热带,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多云雾;要求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不能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而东南丘陵地区红壤广布、酸性强,只能生长耐酸性的植物,因此土壤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5)城市郊区的乳畜业和蔬菜、花卉生产。

影响城郊农业发展的因素有交通、消费市场、土地价格、农业单位产值、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等,由于城郊农业生产的肉、蛋、奶、花卉、蔬菜等是面向城市市场的,所以市场是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发展各种农业的自然条件

农业类型或作物

自然条件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

林业

山地或丘陵

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

渔业

湖泊或水库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水稻

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

苹果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价的高低。

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等。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值大小。

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棉粮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求量多少。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

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3.工业区位

对工厂区位进行选择时主要从以下思路分析:

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劳动力、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自然因素影响小。

工业三大区位因素:

交通、土地、集聚

(1)工业区位选择在宏观上侧重于社会效益,微观上兼顾环境生态效益。

(2)主导因素的确定,首先要看工业部门的性质(如钢铁工业:

燃料、原料、交通),然后结合具体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