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55508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

《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docx

医院营销大全非广告营销

医院营销:

不花1分钱推广费,医院业务暴涨200%

作者:

邵珠富时间:

2016-4-13字体:

[大] [中] [小]

    一季度结束进入四月份,一份医院报表传过来,对照去年,这家医院前三个月业务暴涨200%多一点,邵珠富悬着的一颗心这才放下来。

联想到前三个月的忐忑与战战兢兢,一股热流突然涌上心头,邵珠富不禁感慨:

干事真的不容易,但方向对了、真正付出了,就肯定会有回报。

     按习惯,这又到了进行习惯性总结的时候了,邵珠富用双手梳理了一下头发,尽量让自己沉静下来,仔细回味几个月来的工作进程和步骤,随手拿起记录得杂乱无章的记事本,将提纲大体地写了一下:

     没有做竞价推广,能不能靠内容营销来致胜?

     现在的医疗推广,很多时候就是烧钱的活儿,所以年初的XX大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虽然最终以莆系的完败而告终,但终究还是向社会传递了这样的信号:

离开了sem,医疗营销有可能真的不行。

     事实果真如此吗?

鉴于医院在营销推广上不可能拿出推广费的钱来,从接手这活的时候起,邵珠富策划人的弱点就暴露无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一定要挑战一把业界公认的推广方式,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另辟蹊径闯出一条新路来,于是大胆制订了一套全网免费营销方案,甚至一段时间内,邵珠富的微信名字都改为“邵珠富-互联网内容营销”、博客名字改了“硬骨头专家团队”,以强化自己的这种认真和坚持。

     营销的两个重要前提:

产品真的好,产品要卖好

     任何营销都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产品好的物理基础之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当时接手并看好这家医院时,其实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看好这家医院。

     这家医院定位为“颈肩腰腿痛医院”,定准精准,符合市场需求,因此比较容易推广;

     医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带有“省”字的颈肩腰腿痛医院,这样的内容易打品牌便于推广;

     师院长、刘院长都是远近闻名的知名专家,年龄不大的师院长是泰山学者、名中医,在颈椎病治疗方面的突破让好多患者受益慕名而来,刘院长的针灸疗法让好多病号慕名而来,甚至他都为18个国家的病号治过病,故事营销比较容易;

     医院的理念比较先进,在其他医院95%需要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患者在这里都可以得到非手术的“绿色治疗”,在价值观上,与邵珠富的理念相吻合;

     以上种种情况均证明,这是一家“产品好”的医院。

     互联网时代,产品要卖好,传播好非常关键

     专家再厉害,靠着口碑传播的速度毕竟有限,而且时间也要长,时间成本太高了医院等不及。

互联网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快速传播渠道,这是时代进步的赠予,以中医见长的这家医院理应搭上这辆快车。

     同样,在邵珠富看来,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理应是纸上谈兵式的营销,要让消费者感觉到你好才来,而不是来了以后再感觉到你真的好。

因此,根据“邵珠富营销策划新二十一条”的理论指导,鉴于这家医院的医技水平,邵珠富认为,我们不怕患者你来了再走,只怕你不来。

怎么办呢?

邵珠富决定在互联网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纸上谈兵”式的营销。

     而“纸上谈兵”式营销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了解消费者(这里指患者)心理需求,并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毫无疑问,这就需要你既懂心理学、又擅长文字表达,在这种背景下,邵珠富找到了一位心理学专业毕业、干过22年新闻工作的老记者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其所撰写内容既符合患者心理、还有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基本上能满足患者需求。

     好作品也是好产品,产品要卖好既需要好作品,还需要传播好,要让消费者知道你好。

找到了“纸上谈兵”的高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推广渠道搭建的问题了,在最短时间内,邵珠富找到了一位计算机专业毕业、性格又较内向(能坐得住)的年轻后生,每天,这位年轻的后生不厌其烦的在100多个(后精选80多家)权重比较高的网站进行不知疲倦的复制、粘贴工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一个也不能少,平均每天发表300轮次,以不知疲倦的勤奋和努力来弥补没钱做sem的缺憾;同时,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邵珠富又把自己80万粉丝的全网营销平台贡献了出来,两者的合力最终达到了“把好产品推广好”的目的。

由于文章本身可读性较强、再加上没有过于淡化了地址、电话等让消费者不舒服的广告元素,消费者阅读起来并不感到拗口和突兀,也不会认为那就是广告,因此抵触心理基本没有了,更容易相信你传播的内容,现在又信息这么发达,想找到医院自然也不是难事。

     由于互联网的没有界限,三个月来,内蒙古、贵州等地均有前来治疗者的患者,但主要的还是以山东本地患者为主。

     产品卖好,除了产品要好以外,关键是消费者有真需求

     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消费者的需求,营销仍然很难做,医院虽然命名为“颈肩腰腿痛医院”,但据了解,95%以上的病号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患者,由于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尤其是电脑、手机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都市中的人们这两大疾病的患病率都奇高,再加上“其他医院95%的手术患者在这里不需要做手术”这样的卖点,因此,在一个庞大人群基数里、用一个精准的不让消费者有反感的内容博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消费者有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方面的治疗需求,又得到“95%的手术患者不需要动手术”这样的利好治疗理念,自然趋之若鹜。

     消费者有了真需求,还要让他们真相信

     现在的医疗广告鱼龙混杂,过多的、泛滥的内容传播容易把消费者搞得云里雾里的不知所措,因此可信度的打造才是重中之重。

这家医院在传播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秉承主要领导“绝对不能做乱了”的要求,小心翼翼地推广传播着、用专业的方式实现与消费者的“对接”,举几个例子你可能就明白了:

《干了20年健康版编辑,今天才知道中国有这样一家颈肩腰腿痛医院》直接以一位老健康版编辑的角度讲述这家医院,是不是更容易让人相信?

《山东知名中医专家提醒:

95%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无须手术》,借用真正的知名中医之口传播医院,是不是可信度更高些?

《120送进来,担架抬下来,轮椅推进来,自己走出去——“5分钟巨变”让椎间盘病人脱胎换骨》文章标题中只提病而不提医院、广告嫌疑小、讲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点击效果非常好;《20分钟,他治好了医生同行的病》通过医生治疗医生的内容传播提高了医院的可信度,同行都信你,医院能不好吗?

《治疗椎间盘突出,谁说一定要吃药和动手术》标题直击疾病、戳中患者痛点,效果能不好?

《椎间盘突出病患者应如何选择医院》则以一个中立方角度传播科普知识,“选择信任度高、治疗规范的医院”“最好选择不用手术的治疗方法”“最好选择有名家的医院”,当然不能白科普,内容是要与这家医院要突出推广的内容“对号入座”的;《山东省颈肩腰腿痛医院为兵妈妈健康保驾护航》精选的角度比较新颖,“兵妈妈”齐亚珍老师以慈善闻名,可这样一位让人尊敬的老人,谁来呵护她呢?

邵珠富打造的这样一个事件营销,从“让慈善者更健康”的角度另辟蹊径,反而比司空见惯的“兵妈妈”做慈善更吸引眼球,为医院品牌打造又加了10分;《从泉城义工到“兵妈妈”再到山东省颈肩腰腿痛医院——为一位空巢老人而上演的“爱心接力”……》这中间借力了“泉城义工”“兵妈妈”“空巢老人”的势,玩得比较巧妙,效果能不好吗?

为品牌打造加10分;《“兵妈妈”的心里话:

他们治好了我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我会更努力回报社会》,效果还需要我去点评吗?

为医院品牌加10分。

而下一步要成立的“兵妈妈爱心专家义诊团队”等系列活动更会为医院品牌添上一个个10分、10分……

     业务成几何指数翻番,不全是推广的功劳

     医院规模不大、成立时间不长(才两年),因此门诊量基数并不高,这也是医院业务呈几何指数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而医院主要领导重视、坚持正规化宣传和运作,这是确保医院能够迅速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可信度、忠诚度的重要保障,医院主要领导确立的“便捷、高效、廉价、满意”8字方针很好地贴合了当前医疗需求的前提,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这些都是确保医院能够正确行驶在快车道上的重要原因,而推广只不过是把这种正能量、这种势能助了一把力而已。

民营医院新出路——不做广告做公益!

作者:

 孙兵 15年07月10日 阅读:

15038 来源:

 首发

分享到        

  众所周知,民营医疗离不开广告,似乎离开了广告,民营医疗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

其实,民营医疗的最高境界是不打广告。

譬如长三角的许多地级市,它是一个广告过度饱和的市场。

除了拼广告外,还拼什么?

许多医院只能拼广告的更高表现水平了。

 

  这是做医疗企划的一大困惑,广告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实现销售的一个技术环节。

把“宝”一直押在广告水平的高低上,靠创意和广告表现力来刺激新病人,这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做法。

 

  在上世纪90年代,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医疗机构主体也越来越多,医疗服务也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卖方充分利用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加上这个行业缺乏道德和高尚,因此,拨尖的人才不肯进入民营医疗行业。

到目前为止,各大集团里,各家医院中才有一定的广告营销组合概念,什么新闻炒作,软文广告,形象代言人等开始在医疗传播领域出现,但采用最多的是电视、报纸等日常广告方式,因此,民营医疗只存在广告人,不存在营销人。

企划部门要么是广告部,要么是报纸广告加工厂,要么是媒体采购部,要么是影视制作部,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医院营销没有出现过。

 

  与传统观念相比,现代医院营销要求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患者,而不是医院自身,重点是患者需要的医疗服务,而不是医院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采用的方法是整合营销,而不是促销和推销;目的是通过患者的满意获得利润,而不是通过增加患者数量获得利润。

 

  笔者认为:

医院营销包括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咨询及相关服务营销。

现代医院营销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保证、以公关为纽带、以社会长远利益为前提、以实现最大效益为目的的市场营销观念。

它应该将医院利益、病人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结合起来,统筹兼顾。

 

  营销与广告的区别

 

  现在都在讲究整合营销,广告、活动、公关、市场、周边培育、新闻炒作和事件营销相互结合,统筹运作。

我们举周边市场培育为例。

大家都知道:

病人有就近就医的习惯,因此民营医院存在一定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半径,此时,对周边的市场培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周边培育,通常叫社区营销。

如在周边每个小区做做义诊啊,咨询啊。

但显然这样的效果不大。

譬如摆几个桌子,铺一下红布,拉一条横幅,放几张宣传页,搞两个听诊器,再坐两个医生,就象傻瓜一样坐在那里。

这样的场面顶多只有老太婆愿意去接受免费咨询,人数瘳瘳无几。

那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营销,涉及到包装了。

怎么包装它?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可以与许多公益机构联办“文化与医疗一同进社区”、“艺术与医疗一同进社区”,一边是猜谜,卡拉OK,名画展览,一边是义诊,咨询,服务等。

这叫做“配伍”,就象我们吃药一样,通常药很苦,大家不爱吃,我们在药的外面包上一层糖衣,变甜了,大家就爱吃。

义诊、咨询就是“药”,文化是“糖”,这样搭配一下,大家就顺理成章接受,比干巴巴搞义诊要好。

 

  再举一个例子:

譬如在一个5万人的社区,搞一场子宫肌瘤和前列腺炎的讲座。

有谁愿意去听?

听者瘳瘳无几。

但是如果搞一场“健康大歌坛”比赛,奖品是子宫肌瘤的代金券,或前列腺炎的优惠券,参加的人肯定会多一些。

此时,子宫肌瘤的代金券,或前列腺炎的优惠券是“药”,而“健康大歌坛”比赛就是“糖”.配伍一下,相得益彰。

 

  这就是我所说的民营医院营销。

当一个活动没有人参加的时候,可以给这个活动披上一件“文化”或“艺术”的外衣,吸引许多人来参加,从而达到目的。

简称“文化营销”或“艺术营销”.

 

  现在的医疗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小的摊点和门诊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一挤就倒。

每一个新医院的投入至少在1000万以上,许多医院对广告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但往往新开的医院一投入广告,就亏本,成本很难回收。

打广告找死,不打广告等死。

 

  通常新医院的开张,用广告来刺激新病人的做法是愚笨的,不科学的。

此时必须做营销。

营销怎么做?

就是先做品牌,再做掠夺。

 

  譬如:

一个新医院开张,此时必须先做人气,做周边培育,辅助科室收费要低。

假如一个医院周边社区有10万人口,有5%的人来就诊,就有5000人。

此时,保守估计人均消费100元,则不打广告就有50万的营业额。

在一个地级市医院,有了这50万的营业额垫底,此时开始打广告,就不会亏大本。

如果营业额达不到50万,但是每天初诊病人能达到100.

 

  有些医院是纯粹做品牌,是品牌过度化的做法。

无论人数达到多少人,都不动刀,只是小搞一下,不大搞。

在医疗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在公立医院屡屡被曝光的今天,在哈尔滨“最昂贵的死亡”与深圳的“天价药费”之间,信任危机就象洪水猛兽一样席卷着医疗市场,因此,医院做品牌这一种做法,有超凡脱俗之处,也有一厢情愿之处。

整个行业面临信誉危机,一个小小的民营医院在做品牌,无异于螳臂当车。

纯做品牌笔者是不赞同的,先品牌、后掠夺,用品牌更好地掩护掠夺。

 

  医院营销,必须把4个环节紧紧地抓在手里:

市场、咨询、导医和客服。

在这里,我简单地举客服为例。

我们不能把客服的功能仅限于打电话回访、寄资料、发短信、搜集信息、办理会员卡等,它还包括逢年过节的上门慰问、生日送蛋糕,寄贺卡,特别是在筹备和举行客户回访活动。

如第一届、第二届新兴妈妈回娘家活动,场面多么感人,多么煽情。

情感营销的最高境界是“眼泪营销”.就那么几滴泪下来,胜过多少广告。

这就需要客服去做的事情。

真正的好医院不需要“医疗广告”

2017-07-12A-A+

回首十年,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正在失效。

所有的经典管理理论,都不再适合诠释当下医疗行业现状。

“互联网+”发展形势下,地不分南北、院不分大小,一律同一起跑线。

我们唯一的敌人来自我们自己……

虚假医疗广告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频频出现、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市场,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

特别是2016年初XX魏则西事件持续发酵,将XX、医疗广告以及莆田系在舆论反复发酵,有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和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但也有一部分人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理,盲目轻信“权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有可欺骗的人群,虚假医疗广告才难以根除,而有些名人、明星关注的仅是广告代言费,至于真正疗效他们可能根本不清楚。

广告对于全世界各类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很少看到大型医院或知名医院在电视或网络上发布广告!

那么医疗广告到底有没有必须存在的意义?

医院到底需不需要做不做广告?

有人把医院分为三类:

一流医院靠文化,二流医院靠质量,三流医院靠服务。

当医院不仅仅提供优质的质量、完美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患者对医院诊疗过程的体验文化时,这就是一个不靠医疗广告而成就的医院营销哲学,这个哲学主要有以下五点供分享:

1.平衡、控制、营销、清醒、不讲情怀。

平衡。

是指医疗服务在各个方面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差的。

把诊疗过程、医疗服务等各方面平衡得恰到好处。

(这时医院员工为伙伴关系);控制和营销。

是指医院本质上是一个营销经营体,营销的对象包括了伙伴(员工)和顾客(患者),它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医疗服务利益共同体;清醒。

指的是医院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救命的公益性机构,而不是实现个人情怀的地方,它的首要目标是治病救人;不讲情怀。

指遵循医疗服务客观规律,每一名参与医疗服务的伙伴(员工)和顾客(患者)都要理智地看待这个过程。

2.恰到好处的多维度平衡。

医院把医疗质量、服务、技术、安全、费用以及医保、医药、医疗、医患关系管理平衡得相当完美,没有明显的短板,也不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就可以给人塑造了高端的印象。

首先,要有规模化和同质化。

一个医院的品牌是有其区域性和局限性,只有形成量产的联合体,才能形成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才可以保证患者在其中任何一家医联体内机构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差别都不大,这样医疗服务就已经成了品牌产品。

其次,通过效率可以尽可能留进入医院的患者。

医院面对的绝大多数患者其实不懂医学专业,要想让患者认可这家医院品牌,就必须给他留下“我在这里得到了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印象。

然后是“以时间换空间”,不给患者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可以是半自助的,让大部分服务通过互联网终止在手机客户端、导医台,需要自己可以具备一定的自我保健和疾病认知能力,这样既节省人力成本又让患者免于潜在的顾虑和压力。

3.不要过度延伸服务链条。

不少医院服务非常好,从咨询、筛查、支付、诊疗、回访、满意度等“大包大揽”,视患者为上帝、以病人为中心……这其实是在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疑惑心理,服务延伸太远,患者会有压迫感。

简而言之,就是常讲得“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和“医不叩门”的道理。

试想一下,在你仅仅是有点感冒发烧进了医院,心理价位只有那么多,过于殷勤或者延伸不该有的服务链条,他可能就会想医院会不会乱检查、过度医疗,是不是拿了回扣?

从而失去对医院的信任,这是因为你把这件事搞得太正式了,会吓到别人的。

4.适用于所有人的“控制与营销”。

医院的营销思维,需要建立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目标利益共同体,同时强调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因素。

首先,让员工在你的医院工作是自豪的事,在这里却可以相对轻松得到人生的至高追求:

被尊重和高度自我认同!

于是工资对小伙伴们反而显得无关紧要了。

做到这一点可以来自于:

每个员工有昵称,拒绝用某大夫或某护士来代替人名;全面覆盖的“五险一金”,无论兼职全职;不过度的区分上下级关系;不随意惩罚员工,出现医疗纠纷或过失一般不会让员工来经济赔偿;让员工有主人而非打工仔的感觉,比如亲属家人来医院就医,我给你的减免部分就医费用或者向他们送个鲜花、伴手礼祝他们康复之类的;一套薪酬激励系统。

其次,医院要会利用员工来做广告。

每一个医院都难免有实习学生或进修医生,这是医院最佳的“广告发布商”。

当这些临时“员工”工作满一定时间后,医院可以设计一些免费查体券或等同于正式员工的就医优惠券赠送给他们。

而大部分人的选择会是送给家人、朋友、同学,做个顺水人情,还显得有面。

这些临时“员工”多来自大学校园,大量的免费查体券或就医优惠券实际流向正是尚未正式成为医生护士或正在培养成为医生护士的学生。

他们也许本来是这家医院的“匆匆过客”,但免费查体券和就医优惠券却让他们可以感受到这家医院针对员工浓浓的人情味和医院文化,在这些年轻人的心目中,这种感受将深深地萦绕在脑海,在毕业几年内,他们就会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医生护士洒向各地……至此医院品牌形象和医院文化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而付出的成本就是自家的服务,也不用考虑找谁代言在哪里投广告,分分钱花在刀刃上。

5.清醒的患者需求导向。

医院不是慈善机构,它需要获取收益,因此他所作的每一件事、每个细节都恰到好处,直指靶心,不浪费一丁点儿成本。

所有的指向都是让患者“就医”形成持续的患者流,既能为患者带来期望的价值,又能让自己获得更可观的利润。

患者到医院最大的诉求是“用预期的费用完成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达到康复”,所有期望的价值目标就是“痊愈”,这就要求医院要始终坚持“尊重员工,从患者出发,与员工及患者多赢”的经营理念。

医院以心对待员工,员工以心对待患者,让患者在医院享受的不仅是看病就医,而是一种全情参与诊疗活动的体验。

这就是医院可以成功崛起的秘诀。

这一点不需要做广告,只需要做好一点:

就是在群众脑海中植入了“选择这家医院=选择最后的痊愈希望”的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就会让他在医疗市场几乎没有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对手。

而药品袋、饮料杯、病例袋、手提袋,甚至回访卡,只要是医院免费提供的东西上面都有显眼统一的logo,无处不在。

这也即是医院的广告了。

没有广告的医疗营销何去何从

来源:

中国医疗广告网 时间:

2009-06-13 [字体:

大 中 小] 点这里开始创业

  关于医疗广告的最新争论始于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提案。

两会期间,当时的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称,正拟订相关方案报国务院,拟取消医疗广告,“以后所有卫生部门不再承担做医疗广告鉴定的任务。

 

  更有卫生部官员的建议,医疗信息由政府无偿发布。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目前,卫生部正在和国家工商总局合作,进行全国调研。

同时,探讨利用卫生部网站免费发布医疗服务信息的可行性。

此论一出,业内顿起轩然大波。

通过广告打开营销大门几乎在医疗营销界形成共识,若突然取消,对于有些医院来说,是不是意味着降低效益甚至关门的命运?

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我们只要看看广告在医疗营销中的巨大作用就可见一斑。

 

 1、医疗广告的巨大营销效应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最新一项调查显示,医疗广告已占大众媒体总广告额的10%,少数媒体甚至超过50%。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近3年来,我国医疗广告的投入每年都在40亿元以上。

而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2004年省级频道医疗广告按照投放时间长度,占到其全部广告时长的27.80%,而城市频道则达到了61.15%。

据CTR监测数据显示,“高比重”、“高增长”是目前医疗广告市场的现状。

近两年来,医疗广告在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上所占的分量逐渐增加。

特别是平面媒体的医疗广告,在2004年第一季度曾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医疗广告近年来已成为广告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其中原因无非是利益驱动,大量投入广告的背后是广告带来的巨大收益。

一位民营医院的院长曾经坦言,民营医院要生存,只能靠做广告吸引患者前来就诊。

做广告医院就门庭若市,不做广告则门可罗雀。

  在今年一季度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违法医疗广告中,新兴医院被再次点名,去年9月,新兴医院曾因相同原因被叫停。

新兴医院之所以敢一而再地冒着违法风险,背后不仅有它生存的压力,更有其巨大利润的诱惑。

马克思曾指出:

“有50%的利润,就有人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有人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有人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这一“规律”基本可以说明违法医疗广告主体层出不穷、常罚常新的奥秘。

 

  据相关人员透露,类似新兴医院这样规模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一年的广告花费在1亿元以上。

为了增加广告的效果,他们采用了多种广告形式,如证言广告、电视短片广告、说唱广告、挂角广告、冠名广告、访谈节目形式的广告、公益广告,在不同媒体轰炸似的投放。

而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患者为他们带来的收入则远远高于这些支出。

 

  从营销角度看,医疗广告确实是医院最为重要的一种市场营销与品牌推广方式。

从医疗广告的主体医院方面讲,尤其是对民营、股份制医院,它们都是刚刚经过改制、重组,有的还是刚刚成立,它们急需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广告成为他们“打开销路的最好选择。

 

  如果单从短期营销效果来看,民营医院这种广告营销方式肯定是有效的:

广告打出去,病人引进门,制剂多多卖,财源滚滚来。

 

 2、走入误区引来灭顶之灾 

  正是这种示范效应以及国家广告监管制度上的欠完善,使得夸大、虚假的医疗广告大行其道。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日前对中医医疗广告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平均每100条中医医疗广告中,竟不到一条符合广告法要求。

根据山东省去年对医疗广告的监测,其违法率达到99%,而这也正是全国的普遍现象。

 

  在这些医疗广告中,“一次性根治、“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治愈率××等《广告法》禁止使用的“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绝对性用语充斥其中。

拍胸脯打保票;医托推荐;利用高科技做文章,大包大揽疑难病症;靠所谓的祖传疗法或专家名医忽悠病人;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软广告等则是这些医疗广告的常用伎俩。

 

  今年3月1日电视媒体发布的新兴医院不孕不育治疗中心“新兴妈妈回娘家版医疗服务广告,就属典型的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以患者、专家的名义做证明,严重误导消费者。

同时被警告的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