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274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docx

《宏观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docx

宏观经济学

——

 

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纲要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

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既有的各种生产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以及资本)实际上会有多少被投入于各生产部门,并且研究投入后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具体来讲,有一下三大研究问题:

1、经济周期问题

经济周期问题有时候也被称为经济周期理论或者经济危机。

其研究的主题是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国民收入在其长期增长趋势中会出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现象。

2、经济增长问题

经济增长问题也被称为经济增长理论或经济发展理论。

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在特定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制约和促进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和规律。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讲,拉动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增长的有三大要素,俗称“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

3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

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有时也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或失业理论。

具体来讲就是研究一个时期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就业量(或失业量)是怎样决定的。

(二)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

1、国民收入

总供给均衡决定国民收入及就业和价格水平,又国民收入及就业价格水平取决于消费(C)和投资需求(I),即Y=C+I,左边是国民收入或总供给或总收入,右边是总支出或总需求;两部门经济中,总收入最终会分解为消费和储蓄,故国民收入Y=C+S,国民收入均衡C+I=C+S,可化简为I+S。

在凯恩斯理论中,短期内的国民产出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如图所示,总需求曲线AD0与总供给曲线AS相交于E0点,决定了国民收入Y0和相应的就业量。

总需求增加(AD0→AD1),国民收入也增加(Y0→Y1),但价格水平不变(P0)。

由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是Y1,所以,有效总需求的不足导致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作用,相信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行有效地宏观调控,把国民经济推向充分就业水平。

2、就业理论

(1)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

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

(2)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

(3)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c[,w]=x(y[,w])。

(4)定义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

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前者。

”(《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5)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理论,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导致失业,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发。

3、通货膨胀理论

(1)原因

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者关于通货膨胀的解释:

当资源被充分利用或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持续上升,这时,过度需求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②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包括工资、利润和用于购买原材料、能源的支出等项费用。

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能提高,从而引起总成本的提高。

③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

④结构型通货膨胀

⑤预期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旦出现,人们会根据经验或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

(2)影响或后果

①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

②资源的重新分配;

③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变化。

4、经济周期与增长理论

(1)经济周期的成因

①纯货币周期理论;

②投资过度理论;

③创新周期理论;

④心理周期理论。

(2)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在估计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时,西方学者通常考虑技术、资本、劳动三大因素,即经济增长是技术、劳动、资本的函数,即

g=a(△K/K)+b(△L/L)+TC

上式g代表经济增长率,△K/K,△L/L分别代表资本、劳动率的增长;TC为技术进步速度;a、b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根据实际可得知,在全部经济增长中,资本增长的贡献约为23.24%,劳动增长的贡献率约占23.44%,技术进步的贡献约占53.12%。

5、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及政策目标

(1)财政政策

①当出现失业、萧条、需求不足时,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②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采用收缩性财政政策

③赤字财政政策和挤出效应:

为了克服萧条,消灭失业,政府必须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或者增加支出,其结果是出现财政赤字。

(2)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准备率政策。

①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②在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3)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各有特点,在不同情况下效果也不同,政府在调节政策干预经济活动时,应进行相机抉择。

二、正文

(一)焦点问题及背景

1、焦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

2、背景:

21世纪初期,是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还伴随着加入WTO最初过渡期的结束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我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在这一历史背景条件下,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叠加,即在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同时要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另一方面,我国的制度变革与结构转换并行,即在完善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几大历史任务的同时推进,使我国21世纪初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转型。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

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取代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无疑是市场化改革的主要背景。

②技术变动的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已是全球的共识。

其中信息化浪潮更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带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兴起。

3工业化的进程。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

④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加WTO将加快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点

(1)在学期间作好充分就业准备

 为未来职业早作充分准备,已成为近年毕业生最鲜明的特征。

高校和雇主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2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缺乏相关经验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

(2)高学历占有利地位

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服务业能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服务业领域也需要众多从事脑力劳动的电子数据处理、金融服务、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专业技术人才,这对从业人员学历的要求提高了。

总的来看,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远小于本科生,失业比率相对较低。

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就业竞争中越有优势。

(3)追求稳定的“新实用主义”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摇摆不定,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于是,大学生择业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追求职业的稳定性。

大学生择业的新特点是不拘泥于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长远,往往选择去知名度高的大公司以积累经验。

最近,由大学和企业联合会所作的调查显示,工作稳定性已经成为学生选择雇主的第二重要原因,而两年前只排名第八。

2、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深层次分析

第一,宏观方面: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尤其是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

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给我国的就业结构和就业制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1)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致使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精英人才流向单一

 (3)高等教育大众化,致使高学历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毕业生在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象日益突出。

(4)政策方面不合理的限制因素,如户口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就业报到证制度等。

第二,微观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宏观方面的因素,在微观方面同样值得深思。

(1)学生的学历、学力与就业力的不匹配;

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比例存在着高分低能、知识面窄、缺乏合作精神、心理素质不够等问题。

(2)高等教育的边际投资收益率的问题;

(3)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否到位的问题

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能否尽早为大学生指明努力方向,帮助他们为就业竞争做好知识准备、能力准备、心理素质准备,并在大学生毕业前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较为完整的市场形势分析信息、准确的就业政策信息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影响十分巨大。

(4)大学生就业成本问题。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其制度性成因,也有微观方面的原因。

任何把这个问题简单化、模式化的想法都是不够科学的。

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才有可能真正认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三)解决方法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应该

1、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2、树立自主心理——“量体裁衣”“凭实力说话”;

3、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①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②避免从众心理;

   ③避免理想主义;④克服依赖心理。

4、树立继续学习的心理;

5、在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

从社会来说,应该

1、首先必须在发展观念上要树立“大小并重”的理念。

无论是在财政金融政策上,还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上,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创业体制和配套措施,在大学生中掀起一股创业的热潮,这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真正动力。

2、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3、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4、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培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高等学府来说,应该

1、积极了解社会就业动态,并据此制定招生计划。

2、根据社会需求,设置精品课程。

3、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三)问题讨论(哲学)

一个国家有必要将高等教育机构分成大学和职业学校两种。

一个学生,是进大学还是进职业学校,不是像现行制度那样取决于高考分数,而取决他的价值判断取向。

需要说明的是,职业学校也应以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有了解真理,认识自我的可能。

不过,它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使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素质。

如果说职业学校强调学以致用,那么大学则强调学以致知。

而既然大学不是以实用作为培养的目标,那么要求大学生能从事一项实际的职业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了。

简单的说,大学生就业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大学与职业无关。

那么大学生用什么保证自身载体的延续呢?

对发达国家而言,可以采取福利供养的方式,对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借鉴犹太人的传统。

犹太人认为知识是神圣的,不能用来赚钱,所以犹太人会学习一些谋生的技能。

比如犹太哲学家Spinoza(1632-1677)就以磨镜为生,但是技能赚钱的时间应以满足基本要求为限(Spinoza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中国现在所谓的大学是大学与职业学校的混合体,而且在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滑向职业学校。

当大学把就业率,人才供需比作为招生的谈资,把建设的重心转向法学、商学、应用科学、工学这些能带来实际收益,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时;当大学生以有用作为求知的动力,把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作为大学生活的最高目标时,我们不能不感到大学精神的沦丧。

虽然上述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社会还需要有大学存在,大学生存在,更进一步说,如果人还没有抛弃激情,世界还存在美,那么与就业实用的分离也许就是唯一的选择。

这自然会带来种种艰难,但是趋利避害是欲望的做法,真正的激情,是明知有沉重代价,仍勇敢承受的悲壮。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