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620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docx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称解释

曼昆宏观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GDP与实际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帕氏)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拉氏)

潜在GDP(潜在产出)

挤出效应

货币幻觉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实际货币余额

实际余额效应

费雪方程和费雪效应

鞋底成本

菜单成本

古典二分法

货币中性

货币非中性

实际汇率

购买力平价

自然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货币工资刚性

局内人和局外人

效率工资理论

稳定状态

资本深化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索洛剩余(SolowResidual)

奥肯定律

稳定化政策

经济周期

滞涨

IS曲线

LM曲线

政府购买乘数

投资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陷阱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庇古效应

三元悖论

适应性预期

理性预期

牺牲率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自然率假说

滞后性

工资指数化

货币政策时滞

自动稳定器

卢卡斯批判

前后不一致性(时间不一致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

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

李嘉图等价

生命周期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

随机游走

托宾q值

有效市场假说

加速模型(原理)

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货币乘数

公开市场业务

再贴现率

鲍莫尔—托宾模型

准货币

通货膨胀税

时际劳动替代

节俭悖论

丁伯根法则

拉弗曲线

萨伊定律

相对收入假说

通货膨胀缺口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马歇尔-勒纳条件

J曲线效应

绿色GDP

遗憾指数

乘数-加速数模型

粘性工资

粘性价格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乘数

货币政策乘数

凯恩斯革命

资本边际效率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冲突

共95个,重点44个

第一篇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含义:

地域概念;

市场价值概念;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而非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

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是一个国民概念。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面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所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者的关系:

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帕氏)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基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

GDP平减指数=

优点:

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

缺点:

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另外,GDP平减指数倾向于低估生活成本的增加。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拉氏)

也称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指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同一篮子产品与服务在某个基年的价格的比值,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用公式表示为:

CPI=

优点:

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和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缺点:

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此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另外,CPI是拉氏指数倾向于高估生活费用的上升,这是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消费者有机会用不太昂贵的产品去替代相对昂贵的产品。

潜在GDP(潜在产出)(中财09)

是指一个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GDP缺口。

 

第二篇

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资和消费减少的经济效应,其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进而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

由于存在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挤占效应并不明显;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完全挤占私人支出。

 

货币幻觉

是指人们只注重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视了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短期内,货币幻觉对消费,投资等产生影响,例如当利率下降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幅度时,投资者可能因为名义利率下降,而大量借入资本投资。

但是货币幻觉只能在通货膨胀的一定幅度内出现,当通货膨胀普遍化和加速后就不复存在。

通货膨胀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

它包含三层含义: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

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

通胀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涨。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拥有价值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而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那么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是指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显著地下降。

通货紧缩就起本质来讲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另外,通货紧缩也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表现为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

通货紧缩的影响有:

加重企业债务负担,使资源大量闲置浪费;

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

市场信号失灵,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实际货币余额(圣菜定义)

是根据货币可以购买的产品与服务量来表示的货币量,用表示。

货币需求是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实际货币余额衡量的是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水平P的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会感到更加富有,并更多地进行支出。

这就被称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

是指价格总水平的降低导致消费和投资都增加的一种经济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是以色列经济学家帕廷金把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结合起来提出的。

它既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也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实际余额效应认为:

价格水平下降,使人们持有货币的实际价值上升,于是,一定数量的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增加了,而且个人的流动资产有了剩余;这样,部分增加的流动资产用来购买商品,消费增加;另一部分流动资产被借出去,这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利率下降,引起投资增加。

这样,实际余额效应既增加了消费,也增加了投资。

费雪方程和费雪效应

费雪方程是反映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关系的方程,可以表示为:

r=i–。

费雪方程式说明名义利率可以由于两个原因而变动:

由于实际利率变动或由于通货膨胀率变动。

费雪效应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鞋底成本

也称“皮鞋成本”,是形象地衡量发生通货膨胀时减少货币持有量而发生的成本。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增加又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人们为了降低实际货币余额减少带来的损失,必然更频繁的去银行取钱——例如他们会一周两次各取100元,而不是一周一次200元。

这种减少货币持有量的不方便就是通胀的鞋底成本,因为更经常地去银行使皮鞋磨损得更快。

菜单成本(中财07、10)

是指企业为改变销售商品的价格,需要给销售人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所花费的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的成本。

它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粘性的重要理由。

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菜单成本非常小,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但另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菜单成本虽小,但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粘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周期性波动。

古典二分法

古典经济学把宏观经济体系划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个部分,并且认为这两个部分是互不影响的,这就称为“古典二分法”。

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变量。

在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变动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在短期,货币供给的变动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古典二分法失效。

货币中性(中财07)

指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的无关性,即货币在经济体中的作用只是影响价格水平和名义国民收入,而不会影响投资、消费、就业和产量等实际变量,所以货币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无实质影响。

在长期中,货币中性成立,但是在短期中,货币非中性,货币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凯恩斯认为是短期价格刚性使得货币非中性,而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人们的预期错误或政府的干预,使得短期货币非中性。

 

货币非中性

指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够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从而引起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化,进而改变经济中的实际变量。

例如,在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由于价格并不随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同比例上涨,实际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利率下跌,并因此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增长。

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有时被称为贸易条件,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实际汇率表示按什么比率用一国产品交换另一国的产品。

在直接标价法下,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的关系是: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物价水平的比率,。

如果实际汇率高,外国产品就相对昂贵,本国产品就相对便宜;如果实际汇率低,外国产品就相对便宜,本国产品就相对昂贵。

【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上升,本币贬值(中国);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下降,本币贬值(美国)】

 

购买力平价(中财09)

是一种汇率决定理论,实际上是一价定律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

它认为如果货币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

如果1美元和6元人民币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地货物,则1美元兑换6人民币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币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

购买力平价受到的限制有:

第一,许多产品不易于交易;第二,贸易产品不总是可以替代。

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

又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所谓“没有货币因素的干扰”,是指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经济结构的变动等众多因素。

任何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

摩擦性失业

是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造成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性质上是属于过渡性和暂时性的,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方。

比如,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会有一些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是正常的,并不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构性失业

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

技术变化,

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劳动力的不流动性。

凯恩斯认为,结构性失业是长期性的,且通常源于劳动的需求方,因此它是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的;但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通过对劳动者工资的调整,可以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因而可以消除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不可能长期存在。

周期性失业

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使得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于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当经济中的总需求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的普遍地失业。

货币工资刚性

指货币工资不能随劳动需求和供给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的现象,尤其指劳动力需求低于供给时,货币工资由于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从而表现出一种向下的刚性。

工资刚性是凯恩斯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也是从供给方面对失业的一个基本解释。

工资刚性的原因有:

工会的存在;

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使企业不敢轻易调整工资,而宁愿接受生产数量的变动;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临一条折弯的劳动供给曲线,降低工资可能会使人才流向其他企业。

局内人和局外人

那些已被企业雇佣的工人,一般都想使企业保持高工资。

局外人即失业者,承担了高工资的部分代价,因为他们只有在低工资时才会被雇佣。

局内人和局外人这两利益集团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一支受过特殊培训的劳动队伍,而对新雇员(局外人)的培训通常是由在职工人(局内人)来完成的。

在职工人担心培训了新工人,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时的地位就降低了,因此并不愿意与企业持合作态度。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对新雇员实施低工资,经培训后的雇员就可能被提出高工资的企业“挖走”。

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雇员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

由此,“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就解释了为什么存在较高失业率的情形下,企业仍给新雇员支付较高工资的现象。

效率工资理论(中财13)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得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因此企业倾向于支付给工人比劳动力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以促使工人生产率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般认为,如果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其他从事同种工作的工人的工资,那他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并为了保持这种好工作努力工作,这就会使得企业效率提高。

同时,高工资刺激产生高效率,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劳动需求的下降,从而导致失业。

效率工资理论也是新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批判,证明其所主张的工资粘性的重要理由。

 

第3篇

稳定状态

索洛模型的稳定状态指的是长期中经济增长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均资本存量保持不变,即:

,这个保持不变的人均资本存量k*,叫做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

在稳定状态下,不论经济初始位于哪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总会收敛于资本水平k*。

在稳定状态,由于人均资本存量保持不变,所以人均产出也保持不变,即人均产出增长率为0。

(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不再变化的状态叫稳定状态)

 

资本深化(中财00)

资本深化与“资本广化”相对而言,是指以超过劳动力增长的速度积累资本。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以一定的比率增长,但是资本积累的速度更快,这种变化的结果是人均占有资本量的增加,即资本-劳动比率上升。

资本深化一般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技术进步,而纯粹的资本广化则没有什么技术进步。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是指在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时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净边际产量等于总产出增长率:

MPK–=n–g.

黄金律具有如下性质:

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高于黄金律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每个人的平均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低于黄金律水平,则该经济只能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水平。

 

索洛剩余(SolowResidual)

又称索洛残差,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

具体指在剥离了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在发达国家确实主要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索洛剩余”不仅包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包括经济制度的改变对经济的贡献,如建立市场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等。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第4篇

奥肯定律(中财07,10)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用公式表示为:

y-y*=-a(u-u*),其中y代表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u代表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

奥肯定律的重要结论是:

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速度,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的关系。

稳定化政策

是指旨在减弱短期经济波动,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

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围绕其长期自然率上下波动,稳定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外在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例如,面对总需求增加的冲击,减少货币供给以抵消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从而稳定总需求;面对不利的供给冲击,选择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经济周期

又称经济波动,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全面扩张;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进入繁荣。

经济周期的类型主要可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

滞涨

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高居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治理滞涨的办法一般是紧缩通货,扩张财政。

弗里德曼认为滞涨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政策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而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IS曲线

是一条反应利率和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叫做IS曲线。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由于利率上升而引起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

是一条反应利率和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和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政府购买乘数(分析税收乘数方法一样)

是指国民收入变动(ΔY)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ΔG)的比率,即:

其中MPC是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政府购买乘数越大。

政府购买乘数说明,财政政策对收入有乘数效应,原因是根据消费函数C=C(Y-T),高收入引起高消费,当政府购买增加时,国民收入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消费,消费有进一步增加了收入,收入又进一步提高消费,如此循环,于是政府购买的增加引起了收入更大的增加。

投资乘数

收入的变化(ΔY)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ΔI)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

,MPC是边际消费倾向,MPC越大,则投资乘数就越大;MPC越小,则投资乘数就越小。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假设:

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

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

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挤出效应)

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平衡预算乘数

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ΔG=ΔT时,ΔY=kgΔG+ktΔT=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

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

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收入增加等于政府购买增加;

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流动性偏好

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L=L1(Y)+L2(r)。

流动性陷阱(中财04)

又称“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下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此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于无限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不能对投资和有效需求产生任何影响,这种情况就称为“流动性陷阱”。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这样一个过程。

它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传导过程;二是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的过程。

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

M→r→I→E→Y,E为总支出,Y为总收入,利率r是最主要的环节;

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

M→E→I→Y,利率不起重要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的。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由于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水平P的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会感到更加富有,并更多地进行消费,消费增加使得IS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扩张性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这就被称为“庇古效应”。

庇古效应是对凯恩斯模型的一种补充,解决了凯恩斯效应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缺乏弹性两种情况下不起作用的难题,从而论证了在价格和工资可以自由调整的情况下,经济能够自动回归均衡状态。

考虑到庇古效应,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大大增强。

三元悖论(中财13)

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一国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的能力,主要是指一国是否具有使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

汇率的稳定性是指保护本国汇率免受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等的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稳定;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不限制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

适应性预期

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方式。

(卡甘)

理性预期

是指人们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和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这一假设的含义:

第一,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都是有理性的。

第二,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

总之,理性预期的意思是:

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牺牲率

是指通货膨胀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比。

由菲利普斯曲线得知,在短期,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低通货膨胀率意味着高失业;又由奥肯定律知,降低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通货膨胀率降低,失业率增加,实际GDP会减少。

牺牲率就是用来衡量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的。

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是巨大的;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如果政府能够可信的承诺降低通胀,那么牺牲率可以为0。

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每降低一个百分点,一年的实际GDP必须牺牲5%。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可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