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458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解析.docx

《高考文综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综解析.docx

高考文综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Ⅱ)

文科综合·地理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答案】1.C2.B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题组难易程度:

易。

【解题思路】

(1)题:

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

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2)题:

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易错点拨】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

【答案】3.A4.D5.A

【命题立意】以文字信息为载体,考查影响蒸发、土壤侵蚀、土壤温度的因素及中国区域环境特征,命题立意重点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难度:

3、4容易,5中等。

【解题思路】材料获取信息“地膜覆盖具有保湿、保温、保土的作用”,第(3)题,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大部分地区春播,故地膜覆盖主要在春季。

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且黄土覆盖区域面积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西北地区。

第(5)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阻断土壤空隙,经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

正确。

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从而

错误。

【思维导图】

 

【答案】6.C7.A8.B

【命题立意】以区域等值线为信息载体,从等温线的角度考查气候。

获取解读等值线的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影响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植被分布等地理问题的能力。

题组难度:

难。

解题关键:

对等温线信息的正确解读。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定位,图示区域为我国台湾岛部分地区。

第(6)题,提取图像信息,等温线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等温线分布是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岛屿东西都近海,故海陆分布不会是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排除。

第(7)题,比较

的降水差异,首先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这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

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岛屿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是随机的,所以该题比较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

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

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

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

第(8)题,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排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

地据等温线判断,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集中分布。

②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有可能集中分布。

【知识拓展】降水的主要类型:

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等。

 

【答案】9.D10.C11.D

【命题立意】以区域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气候及气候因子,从局部区域空间出发,考查从区域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进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形成原因等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难度:

9较难,10中等,11容易。

命题意图重点是考查对气候及气候因子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题关键:

经纬度信息和海陆位置的准确定位。

【解题思路】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信息区域定位,图示地区为太平洋东岸的北美地区大陆西岸。

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风。

材料信息提供了雾形成的基本条件:

暖湿空气受下垫面冷却。

第(9)题,A项直接错误,沿岸流经的是寒流;因S市位于半岛,海陆间气温差异并不大,C项错误;B、D项具有共同点,都属于寒冷下垫面的性质,但B项中的半岛东侧海湾水温较低也是受寒流影响所致,且半岛西侧受寒流影响,比东侧海湾水温还低,故多雾的主要原因是沿岸寒冷降温作用强。

第(10)题,该题中ABCD项的内容都属于S市所属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具有的气候特征。

但ABD项的内容都不利于雾的形成,而副高控制下风力较弱,空气流通差,不利于雾的扩散。

第(11)题,夏季S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项正确;C项低压错误;大陆西岸无季风,A项错误;该地冬季受西风影响,B项错误。

【知识拓展】分析气候成因应遵循一般模式,气候因子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一般情境中忽略人类活动。

从三个因子的角度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的顺序分析,可以做到不虚构,不遗漏。

36.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

(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

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

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区域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命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

试题难度:

(1)中等,

(2)容易,(3)难。

【解题思路】

(1)题:

由文字材料获取信息,该地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又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

H地有风口,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上风向为温带荒漠,春季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出风口在此地发生风力沉积。

(2)题,风力的大小主要有大气环流及在气压场中的位置和下垫面状况决定。

提取图像信息,H县城处在40ºN,116ºE附近,靠近东亚冬季风源地,等高线信息和文字信息显示处在河谷地区,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河谷导致狭管效应,加大风力。

第(3)题:

该题为开放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

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

此沙源

(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

另外原因分析问题,除考察自然原因外,还需进一步考察是否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若选择观点B,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

(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从沙源区水土保持方面考察。

37.

【答案】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2分)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4分)

(2)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

(2分)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4分)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3分)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分)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2分)

【命题立意】以景观示意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地关系,从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出发,考查从地理景观示意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进而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过程及人类农业生产活动队地理环境的影响,阐述产业活动的可行性理由,探讨物种入侵(引进)的可行性及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

命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并思考物种入侵的后果,意在关注环境问题。

试题难度:

(1)中等

(2)易(3)较难(4)难。

【解题思路】

(1)沼泽水属于地表水的范畴,地表水的补给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等。

设问中问的是最稳定的补给水源,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一般都有季节变化,特别是我国季风区,变化更大,因此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来源。

提取图像信息,该沼泽地处山前地势平缓地带,地下水位浅且海拔较低,而山坡是地下水位较高,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地下径流可补给水位低的沼泽区。

而山坡上有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在雨季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转化为地下水储存下来,再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山前沼泽。

(2)从示意图中提取信息,桉树种植前,当地山坡上有大量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山前有大面积沼泽,地下水位较高。

种植桉树后,大量次生林和灌丛消失,沼泽面积减小,地下水位下降。

原因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3)提取文字信息“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因此可为造纸业提供原料,而发展一种产业,还会产生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地方经济等一系列社会效益。

(4)抓住题干设问中的限制性条件“从降水的角度”,因此思考方向是比较我国西南地区和桉树原产地(澳大利亚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差异。

我国西南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季节变化,且降水总量少于热带雨林气候。

故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桉树。

42.(10分)旅游地理

【答案】

神农架地处亚热带,(2分)山地海拔较高,(2分)植被繁茂,(2分)夏季凉爽,(2分)冬季有积雪。

(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等高线地形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某地成为旅游吸引物的自然原因。

考查立意以能力立意为主。

试题难度:

易。

解题关键:

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

【解题思路】文字材料信息非常显著“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大量游客”。

故答案几乎不用多加思考,直接引用原材料中的文字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夏宜避暑,冬可滑雪”的自然原因加以分析。

遗憾的是高考参考答案对此并没有深入分析。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答案】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2分)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3分)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3分)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条件(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命题意图以能力立意为主,命题者通过此题的立意旨在体现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农业生产,关注粮食问题。

试题难度:

中等。

解题关键:

文字信息的提取和农业生产的特性。

【解题思路】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是各地农业生产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东北地区纬度高,无霜期短,只有一年一熟。

春季气温持续偏低,导致春播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期缩短7-10天,扰乱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周期。

在当年霜冻之前可能不能成熟或成熟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44.(10分)环境保护

【答案】危害:

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2分)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2分)

原因:

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2分)(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2分)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分布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水污染的危害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

命题意图以能力立意为主,命题意图在于关注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这一世界性的的主题。

试题难度:

难。

解题关键:

调动和运用地下水和水污染的背景知识。

【解题思路】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源,因此泉水遭受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水质的下降,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土壤,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集,污染物超标使农产品品质下降。

此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泉水污染难易治理,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思考,泉水属于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其补给来源是地下水,而地下水深埋地下,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人类干预难易实施等特点。

再加上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区域广,需要不同省市,需要各方面联动协同。

 

2013年新课标全国

卷地理总评

1.试卷题型和结构保持稳定,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

自新课标全国卷投入使用以来,一直保持选择题11+必做综合题36、37+选作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模块三选一模式。

2.各种地理图像(全卷计出现了直角坐标点式统计图、等温线图、区域图、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景观示意图、分布图)仍然是地理试题的主要信息载体,单纯以文字信息成题的只有选择题3—5题组和选修模块“自然灾害”,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3.命题立意以能力立意为主。

今年高考试题对“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明显高于往年,这也应该是未来高考的趋势。

设问具有思考价值,主要考查了考纲要求的四种能力,单纯以知识立意为考查目的的题目较少,使试题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

但是个别题目的质量值得商榷,42旅游地理的设问无思考价值,图像信息有多余嫌疑,命题人所写参考答案莫名其妙。

此类题目会令考生和中学教师无所适从,在高考仍然是教学指挥棒的当下,会对中学教学产生误导作用。

4.试题难度降低。

多数题目中等难度的题目。

少数属于易和难度系数较低的难题,使试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5.试题对考生有一定的灵活性。

36.(3)两种观点二选一进行论证,选修模块三选一作答,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体现了人文关怀,避免了一棒子打死考生的现象。

6.纯“地球运动”类题目自2010年在新课标试卷中淡出江湖以来,连续四年没有重出江湖。

意味着困扰考生多年的这块硬骨头在以能力立意为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下地位下降,有可能今后不再重返江湖。

7.以区域为载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题3-5,以“地膜覆盖”为主题,考察了该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影响结果,有一条主线隐藏在其中:

为什么要“地膜覆盖”——哪些地区、什么时间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覆盖”的影响结果(危害)——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如:

36题第(3)问“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37题

(1)

(2)“速生桉”种植前后水、植被等环境要素的变化都是基于这方面的问题。

8.自然地理部分比重偏大,人文地理比重偏小。

特别是气候成为重头戏,反复出现在选择题和综合题中。

但自然地理不再拘泥于机械记忆,而是侧重于“理”,体现了能力立意。

即能够运用原理、规律分析、探讨问题与现象,注重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的分析。

如:

选择题6-8、9-11,36题

(1)

(2),37题

(1)

(2)(4)。

相比较区位理论和区位分析、区位选择在今年试题中比重明显下降,只有37.(4)考查了农业区位,且分值只有4分。

9.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涉及到这一领域的有36(3)、37

(1)

(2),选做题44,联系语文试卷第17题对“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认读和理解,这些问题的设置体现出让考生关注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0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选择题3-5、36(3)、37

(2)(3)、43、44等问题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地理问题“生活化”是以后教学中的方向之一,在教学中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加工提炼呈现给学生,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探讨、论证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象的“地理”素养。

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2

政治答案解析

12.A。

解析:

本题考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赤字即国家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国家扩大财政支出在市场形成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拉动生产,故A项正确;B项中的税负的减少不是财政赤字造成的结果,排除;C项与题目无关,排除;财政支出形成的是社会需求增加,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3.D。

解析:

考查公司经营的知识。

“网络公司造手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有利可图,二是公司产品有竞争力。

材料强调网络公司可以将其网络产品内置手机中,将手机的产业链延伸,可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利益,故D项正确。

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是网络公司造手机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不是网络公司造手机的原因,排除。

14.B。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宏观调控、农业发展、社会再生产环节等知识。

农业补贴从流通环节项生产环节转变,说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促进农业发展。

材料中的补贴模式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①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增加生产供给,不是需求,故②错误;③说法不确切,供求不平衡,并不能体现供需缺口;增加农业生产环节补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市场供给,故④正确。

15.C。

解析:

考查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

设问的是支持价格应该是高于均衡价格,故P1是支持价格,相应Q4点时供给数量,故选C项。

16.B。

解析:

政府通过网络在线问政,与群众进行沟通,充分反映民意,从而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自觉接受群众近代,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故①④正确。

接受网络在线问政,与提高政府决策效率无关,排除②;健全政府权力制约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故③错误。

17.A。

解析:

本题考查政协的知识。

政协委员就如何管理政府预算外资金进行讨论,体现了政协参政议政,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故①②正确。

政协委员不直接管理国家事务,③错误;辩论不是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的基本形式,④错误。

18.B。

解析:

本题考查国际关系的知识,可以采用排除法。

②③的说法错误,排除。

19.A。

解析:

之所以将这幅画作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角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美丽,也说明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故①②正确。

将这幅图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说明了这幅画在台湾及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能说明③,排除;④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20.C。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

实践决定认识,①错误;材料中联合国对发展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故②正确;认识的发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③错误;材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④正确。

21.C。

解析:

题目的要求是唯物史观的道理,①不是哲学道理,排除;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故④错误。

22.D。

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观的知识。

子罕拒玉体现了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故③④项正确。

①错误,事物的属性和功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错误,事物是否欧价值,取决于其自身的属性而并非人们的价值判断。

23.C。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

①错误,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的多样性;②正确,意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③错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正确,意识的形成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38.答案:

(1)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产值增加;(4分)

(2)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3分)

(3)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3分)

(4)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扩大内需)。

(4分)

(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劳动生产率、产业化经营、生产与消费等相关知识。

以“城镇化”的重大时政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判断及逻辑思维能力。

解答第

(1)问要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解题的核心在于结合材料解读信息,重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生产与消费等相关知识。

应注意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紧密结合。

(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12分)

答案:

(1)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偏低,应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机制。

(3分)

(2)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应提高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

(3分)

(3)部分被征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范围,并提高保障水平。

(3分)

(4)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3分)

解析:

(2)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中人大代表的权利等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比较集中,解答时应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

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

可从材料中找建议,从课本知识中找建议,从当前政策中找建议,应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有条理地组织答案。

39.答案: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分)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

(4分)

(2)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分)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办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

(4分)

解析:

(1)问考查《生活与哲学》中的辩证法的相关知识。

需要我们对设问本身“如何处理”作出全面细致的剖析。

涉及到对立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及矛盾特殊性原理等相关知识。

(2)

答案:

(1)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3分)

(2)科技创新带来更快捷、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3分)

(3)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分)

解析:

(2)问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作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等相关知识。

丰富了高考实现对考生进行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考查的形式。

(3)

答案:

(1)在国外举办敦煌莫高窟艺术展览和主体艺术节;

(2)扩大含有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的商品出口;

(3)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合作。

(每项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3)问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相关知识。

此问为建议类,要找到题中关键词为题眼,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或现象的原因,采取某种措施或对策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

24.

【解析】

考点:

史学理论。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记述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

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