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767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9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

《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课题学考计划.docx

复习课题学考计划

复习课题:

学考计划

 

复习课题:

运动的描述

一.考纲目标

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认识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认识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了解参考系的概念,了解对研究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认识参考系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坐标系概念。

2.时间和位移:

了解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位移的概念,理解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了解矢量和标量。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了解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理解速度的概念,了解速度与速率的区别;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理解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4.实验: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主要构造及其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

器;在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时,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会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运用实验数据描绘v-t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说明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特点。

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理解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会通过v-t图象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速度、加速度

难点:

加速度

三.教学仪器

投影仪、尺

四.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

五.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一、质点

1.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与物体本身的大小形状无关。

二、参考系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就叫做这个物体发生了机械运动。

2.参考系即运动研究中选定的不动的“另外一个物体”即参考系;参考系的选择不同将直接导致物体运动的不同,甚至于不运动了,即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参考系来说的;通常选大地为惯性参考系。

3.坐标系:

即物体任一时刻都只在一个位置,我们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而采用的方法:

数轴(x);平面坐标系(x、y);空间坐标系(x、y、z)

三、时间与时刻

1.时刻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

如“3秒末”、“4秒初”、“8点20分”,“9点正”等。

2.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的一段线段来表示。

如:

“3秒内”、“第3秒内”、“两个小时”、“15分钟”。

某段时间Δt=t-t0,为了方便,常取t0=0,这时Δt=t。

时刻与位置相对应,时间与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四、位置、位移、路程

1.位置:

质点在空间所处的确定的点。

质点的位置可以用位置坐标来表示。

2.位移:

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即质点的位置变化。

它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3.路程:

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物体的路程大于位移。

五、速度

1.速度:

物体位置变化快慢。

它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物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的运动方向,大小为

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主要描述量、速度是矢量。

2.平均速度:

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里的位移与这一段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一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运动质点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4.速率:

物体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物体的瞬时速率。

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平均速率。

平均速率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路程除以时间。

速率是标量,瞬时速率即为瞬时速度的大小。

5.速度的测量:

①原理: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

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

若使用50Hz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六、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2.它是矢量,它的大小为物体的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量的所用时间的比值(即速度的变化率)。

它的方向为物体的速度的变化量的方向(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

3.大小计算公式:

a=(V-V0)/t=△V/△t,单位:

米/秒2(m/s2)。

物体的加速度只与物体的速度的变化率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的变化量无关;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速度(含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长短无关。

七、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公式:

V=S/t(V的大小不变,即V不与S成正比);S=Vt;t=S/V。

1.运动特征:

质点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

3.受力特征:

合外力为零;速度公式V=V0=Vt=S/t(V不变即V与S不成正比,与t不成反比);位移公式S=Vt

例题与练习

【例1】某人站在楼房顶层从O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离O点的距离为20m,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下方25m的B点,则小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A.25m,25mB.65m,25mC.25m,-25mD.65m,-25m

解答:

小球上升的距离为20m,它从最高点下落到B点的距离为45m,所以小球在题涉过程中通过的路程为65m。

小球的初位置是O点,末位置为B点,O到B点的线段长度为25m,方向竖直向下,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所以小球在题涉过程中通过的位移为-25m。

故选项D正确。

小结

作业

复习课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一.考纲目标

1.实验: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会运用列表法、图象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认识在实验研究中应用数据、图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知道直线的倾斜程度反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会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会运用位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公式的应用

难点:

纸带的的处理

三.教学仪器

投影仪、尺

四.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

五.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位移和速度公式为: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o的方向为正方向,如果速度增大,末速度vt大于初速度vo,加速度为正,这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速度vo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是负值,这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速度vo的方向相反.

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

①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②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S=S2-S1=S3-S2=……=Sn-Sn-1=aT2

4.在初速度为零(v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

①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s1:

s2:

s3......=1:

3:

5……

②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t1:

t2:

t3......=1:

:

……

5.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选择纸带,标出记数点,测出

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S1、S2、S3。

图中O是任一点。

根据测出的S1、S2、S3…….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加速度:

S4-S1=3a1T2,S5-S2=3a2T2,S6-S3=3a3T2

a=(a1+a2+a3)/3=(S4+S5+S6-S1-S2-S3)/9T2

即时速度:

V1=(S1+S2)/2T

V2=(S2+S3)/2T

6.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字母g来表示,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相同的,在赤道最小,在地球的两极最大。

例题与练习

小结

作业

复习课题:

相互作用

一.考纲目标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认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在具体问题中会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初步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2.弹力,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分析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并会进行简单计算。

3.摩擦力,了解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了解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用滑动摩擦力的公式进行计算。

4.力的合成,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合力。

5.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会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了解矢量相加的法则。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难点:

摩擦力

三.教学仪器

投影仪、尺

四.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

五.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一、力

1、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必需要有两个物体

(1)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

(2)另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3)且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力的矢量性:

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力的图示法: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1)选定一定长度的线段(标度)来表示一定的力的大小,画出一条线段,它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2)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3、力的相互性: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互换。

4、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产生两种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产生形变;

(2)力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即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力的分类:

(1)根据性质分:

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

拉力;张力;压力;支持力;推力;动力和阻力;向心力和回复力。

(3)根据研究对象分:

外力和内力。

二、重力

1、重力的产生: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

在地球上和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

3、重力的大小:

(1)由重力的产生可知:

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是(除两极外的)地球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G=mg,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它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各种变化而变化,g是重力加速度,随物体所处地理纬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地理高度的增大而减小4、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即垂直水平面向下。

5、重力的相互作用力:

是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在地球上。

6、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2)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3)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该物体的几何中心。

三、弹力

1、弹力的产生:

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相互挤压而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而给与接触物体的力叫做弹力。

2、弹力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

(2)相互挤压(意即产生了可恢复的形变)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弹簧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形变量成正比,公式F=kx。

4、弹力的方向:

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1)有接触面的,弹力垂直接触面;

(2)柔软的绳子、链条的弹力只能指向绳子(链条)收缩的方向。

5、弹力的相互作用力:

是弹力。

四、摩擦力

1、摩擦力的产生:

发生在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的,用来阻碍接触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

(2)相互挤压(弹性形变)(3)接触面不光滑(4)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大小:

(1)滚动摩擦力非常小;

(2)滑动摩擦力f=μN(μ只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3)平衡时,静摩擦力等于使它沿接触面方向上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的大小;(4)最大静摩擦力:

物体从不动到开始被推动所需的最小的(沿接触面方向)推力的大小,最大静摩擦力一般大于滑动摩擦力。

4、相对运动趋势:

由加在物体上的使物体沿接触面方向上的力产生。

(1)静摩擦力

①两个接触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②产生条件:

相互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

③大小:

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确定。

④方向:

跟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⑤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fm=μ0N(fm是最大静摩擦力,μ0是最大静摩擦系数,N是垂直接触面的压力。

(2)滑动摩擦力

①两个接触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②产生条件:

相互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

③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f=μN。

④方向:

跟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方向:

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在沿着接触面方向上。

5、摩擦力的相互作用力是摩擦力。

五、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1、合力与分力:

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理论基础:

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是这一个力的分力,同时这一个力就是那一个力的合力。

即力的等效作用原理。

4、对象适应范围:

同一个平面上的共点力。

(在不涉及到物体的转动的情况下,不在同一点上的力可平行移动到同一点(重心或质心)上!

5、方法:

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与标量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不同。

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几何方法。

1)平行四边形法: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要点:

(1)两个分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邻边;

(2)合力就是这两条邻边(两分力)所夹的对角线(合力)。

2)三角形法:

三角形法的理论基础是平行四边形法

(1)两个分力首尾相连(箭头与箭尾相连);

(2)剩下的一个箭头作合力的箭头,剩下的一个箭尾作为合力的箭尾;(3)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

3)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它是看待问题的一个角度。

(1)坐标原点O选择物体的受力作用点,即共点力;

(2)X轴Y轴应选择尽可能多的力在这两个方向上;(3)找出不在坐标轴上的力与坐标轴的夹角;并从它们的箭头处向坐标轴作垂线,运用三角函数知识,求出它们在坐标轴的分力;(4)用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的方法进行力的合成。

(5)根据ΣFx=0或者ΣFx=max和ΣFy=0或者ΣFy=may列方程。

(6)解方程,求出结果。

必要时进行讨论

平衡(图示力的正交分解法)

aΣFx=0即F2=F6X+F5X+F1

bΣFx=0即F5Y+F4=F6Y+F3

有加速度(图示力的正交分解法)

cΣFx=max即F6X+F5X+F1-F2=max

dΣFy=may即F5Y+F4-F6Y-F3=may

4)公式法:

它是平行四边形法的推论。

 

六、物体的受力分析程序

1、找准研究对象;

2、先分析物体所受重力;

3、再找出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

4、对每一个接触物体按弹力和摩擦力的顺序去找出接触面给研究对象的力;

5、分析题目所给的力;

例题与练习

小结

作业

复习课题:

牛顿运动定律

一.考纲目标

1.牛顿第一定律,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能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2.实验: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了解实验的基本思路及分析方法。

3.牛顿第二定律,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4.力学单位制,认识单位制及意义;了解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会正确应用国际单位制。

5.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一),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二),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知道共点力平衡条件,并能分析简单的平衡问题;认识超重、失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能从动力学角度理解自由落体运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牛顿运动定律

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仪器

投影仪、尺

四.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

五.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一、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随合力同时变化。

2.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关键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平衡摩擦力以后,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当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即为小车的合力。

(3)保持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一定,改变小车的质量(增减砝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之间的关系;保持小车的质量一定,改变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合力之间的关系。

(4)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描点连线画出a—F和a—

图线,最后通过图线作出结论。

3.超重和失重

无论物体处在失重或超重状态,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没有变化。

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相比,发生变化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1)超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2)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当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0,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处于共点力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三、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性质相同。

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或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解题的观点。

1.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高中阶段一般要求这些物体有共同的加速度。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3)用合成法或分解法处理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的加速度。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两种基本动力学问题

(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分析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对受到的力进行处理,求出合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分析对象的运动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选择合适的运动学规律,求出目标运动量。

(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分析对象的运动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选择合适的运动学规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分析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对受到的力进行处理,求出目标力。

3.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思路

(1)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3)利用力的合成、分解(受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或力的正交分解(受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处理物体受到的力。

(4)利用有关数学方法求解。

例题与练习

小结

作业

复习课题:

曲线运动

一.考纲目标

1.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有关位移、速度的合成和分解的简单问题。

3.抛体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并能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平抛运动及其规律,能应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4.实验:

研究平抛运动,能正确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会根据轨迹求初速度;知道实验操作中的主要注意事项。

5.圆周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知道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的概念;了解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6.向心加速度,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能用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7.向心力,理解向心力的概念,能用向心力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问题。

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能分析实际问题中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了解离心运动及离心运动的应用与防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难点:

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三.教学仪器

投影仪、尺

四.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

五.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一、曲线运动及其研究

1.曲线运动

(1)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性质:

是一种变速运动。

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

(3)条件:

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一是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效性和等时性;二是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要对和运动相关的矢量(力、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合成与分解,使合矢量与分矢量相互转化。

二、平抛运动规律

1.将物体用一定的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3.平抛运动可看作是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4.运动规律(O1是A点速度VA的反向延长线与OX的交点,也为物体水平位移SAX的中点。

Sx=V0t

Sy=gt2/2

tgθ=Sy/Sx=gt/2V0

S2=Sx2+Sy2

Vx=V0

Vy=gt

tgф=Vy/Vx=gt/V0

V2=Vx2+Vy2

5.《研究平抛运动》实验

(1)实验器材:

斜槽、白纸、图钉、木板、有孔的卡片、铅笔、小球、刻度尺和重锤线。

(2)主要步骤:

安装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