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386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docx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031617362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C)复习知识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系统:

由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复杂巨大的系统;

2.地球表层:

指岩石圈顶部及以上、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平流层底部之下的部分的总称。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人口问题,现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上的压力,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对地球负担人口数量的极限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作出科学的预测。

对未来地球的生物的整体发展趋势也能进行一定的预测。

(2)资源短缺问题,现如今能源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而言,油气、铜铁锰等金属矿产、钾盐等非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地球科学能够指导寻找并合理开发矿产,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更好的矿产,从而促进国家的富强。

(3)环境问题,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

此外,水利、城市建设首先就需要进行地质勘查,避开断层、火山等活动区,地基选择与下面的地质构造与岩石组成有很大关联。

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

(4)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全球性,许多自然现象与过程都是全球性存在的,人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如板块构造学说、厄尔尼诺现象等;

2.大的时间尺度,如地质学,地质年代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研究的地质事件也是从几十万至几十亿年。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名词解释

1.太阳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

8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及其他小天体组成;

2.彗星:

是太阳系的一类小天体,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彗发和一条彗尾;

3.小行星带:

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4.太阳黑子:

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其温度低于周围温度;

5.地球的地轴:

为地球斜轴,又称地球自转轴。

是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

6.地球的纬线:

地球表面某点随地球自转所形成的轨迹;

7.地球的经线:

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

8.科里奥利力:

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惯性力;

9.地球的偏心率: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轨道的两焦点间的距离和长轴长度的比值;

10.地球的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

第2章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层序律:

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2.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

3.化石:

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二、简答题

1)宇宙大爆炸、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的年龄?

140亿年;46亿年;45.6亿年

2)简述地球起源与圈层分异假说(hypothesis)。

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形成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尚无圈层分异。

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吸集更多星子使体积和重量迅速增加,同时因重力分异、放射性元素蜕变和星体撞击而增温。

原始地球内部达到熔融状态时,亲铁元素比重大而下沉形成铁镍地核,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

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大气圈、水圈。

地球初始圈层分异的时间约在42亿年前。

3)简述5.4亿年前生物演化的几个突发期38亿年前,最古老的生物—蓝细菌出现;35亿年前,厌氧异养原核生物出现;30亿年前,厌氧自养原核生物出现;18亿年前,喜氧真核生物出现;6亿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5.4亿年前,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4)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从老至新各划分为哪些系?

古生界:

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

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

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第3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一、名词解释

1.重力异常:

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规则造成的重力场中各点的重力矢量和正常重力矢量的数量之差;

2.地磁异常:

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不同的现象;

3.地磁场倒转:

地球磁场的方向发生180°的改变,也就是地磁两极的极性发生的倒转现象;

4.莫霍面: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5.古登堡面:

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面;

6.地壳: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刚性的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部分;

7.岩石圈:

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球内部的刚性部分;

8.软流圈:

指岩石圈之下,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具塑性的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

二、简答题

1)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

地壳,地幔,内核,外核,根据地震波划分。

2)简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

由上部的硅铝层和下部的硅镁层构成,主要为中-酸性;

大洋地壳:

由硅镁层构成,主要为基性-超基性,为蛇绿岩套结构。

3)简述软流圈的作用?

软流圈是易于蠕动变形和缓慢移动的软弱层,是岩石圈之下包括上地幔低速层以下至过渡带上部的统称。

正是由于软弱层对刚硬层的控制作用才形成了板块构造。

因此,包括地壳和地幔盖层的岩石圈,特别是大陆岩石圈及软流圈是板块构造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

第4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元素和矿物

一、名词解释

地壳元素的丰度:

元素在地壳的平均含量;

主量元素(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

指那些在岩石中(或地壳中)含量大于1%(或0.1%)的元素,这些元素能形成自己独立的矿物相,在各相之间的分配受相律控制。

微量元素:

含量小于0.1%称为微量元素。

矿物:

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二、简答题

矿物分为那些大类?

六大类:

自然元素类:

自然产出由原子自相结合的单质矿物,如自然金,金刚石等。

硫化物类:

金属元素与硫元素的化合物,如黄铁矿,闪锌矿等。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

阴离子为O2-或(0H-),阳离子主要为亲氧元素Al,Si,Mg等和过渡元素,

如Fe,Mn等。

如磁铁矿,赤铁矿等。

卤化物类:

金属阳离子和卤族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萤石。

第二节地壳的物质组成-沉积岩

一、名词解释

碎屑结构:

各种碎屑物被胶结物粘结起形成岩石的结构,可细分为砾状,砂状,粉砂状等;

晶粒结构:

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结晶岩石所具有的结构,可分为巨晶,粗晶,中晶,细晶等;

生物结构:

由生物遗体或生物碎屑形成的岩石具有的结构;

交错层理(斜层理):

由一系列斜交或交切的层系组成;

正粒序层理:

层系组内粒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变细。

波痕:

由波浪作用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现象;

砂岩:

粒径为2-0.05mm的陆源碎屑物,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页岩:

粒径小于0.005mm的陆源碎屑物和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石灰岩:

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的碳酸盐岩;

地层:

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岩层;

地层划分:

对地层剖面中的岩层据岩性,化石等地层内容的不同来进行划分。

二、简答题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有那几大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2)什么是沉积岩?

沉积岩有那些主要类型?

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或生物作用或化学作用,经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主要有陆源碎屑岩、化学沉积岩、生物沉积岩。

3)沉积岩的碎屑结构有哪4类?

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

4)什么是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有那4类?

岩石地层单位是据岩性、岩石组合等特征不同而进行划分的地层单位。

4类:

群、组、段、层。

5)什么是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

两者如何区别?

角度不整合:

下伏地层受构造运动挤压变形之后在其上又接受新的沉积,上覆地层产状与下伏地层产状完全不一致,则上覆的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就是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但是中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现象,则这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就为平行不整合。

第二节地壳的物质组成-沉积岩(续)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地层单位:

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种类及其特征来划分的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按宇,界,系,统,阶来进行划分的一种地层单位。

二、简答题

4)年代地层单位从大到小如何划分?

宇,界,系,统,阶。

5)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对应的地质年代分别是什么?

宙代纪世期。

第三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岩

第四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变质岩

、名词解释

喷出岩的气孔构造:

岩浆喷出后含有的挥发分未逃离残留下形成的空隙的构造火山角砾岩:

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粒径为2〜64mm的火山角砾固结成的岩石;

凝灰岩:

由火山灰沉积而形成的岩石;

花岗岩:

石英含量大于20%的一种酸性深成侵入岩;

玄武岩:

一种基性喷出岩,常呈黑色或暗灰色,含气孔构造,多产出于洋中脊;

片麻岩:

是一种中级区域变质岩;

大理岩:

是一种热接触变质岩,常为碳酸盐岩沉积岩变质而成。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岩浆岩?

主要有那几类?

岩浆岩:

由岩浆活动,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固结而成的岩石,据SiO2的含量可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

酸性侵入岩代表为花岗岩,喷出岩为流纹岩;中性侵入岩代表为闪长岩,喷出岩为安山岩,基性侵入岩代表为辉长岩,喷出岩为玄武岩,超基性侵入岩代表为橄榄岩,喷出岩为苦橄岩。

2)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区别?

沉积岩是由流体搬运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或生物沉积而形成的颗粒物在流体中发生沉积后经压实固结成岩的岩石。

岩浆岩是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固结而成的岩石。

3)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区别?

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或变质岩或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在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岩浆岩是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固结而成的岩石。

第5章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板块:

板块学说中的概念,指岩石圈分裂成的块体;

蛇绿岩:

由下至上依次为超基性橄榄岩,基性辉长岩,辉绿岩墙,枕状玄武岩,深海沉积物;

混杂岩:

指由成分、时代、来源不同的岩块混杂堆积在一起的地质体,它通常由基质、原地岩块、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

双变质带:

低温高压变质带和高温低压变质带成对发育在俯冲板块边界近海沟近陆一侧;

构造阶段:

地壳构造发展阶段;

造山运动:

地壳隆升形成山脉的构造运动;

造陆运动:

地壳发生抬升,使得海平面下降形成陆地的构造运动;地台:

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褶皱:

是由岩石中各种面(如层理、面理)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对称褶皱:

两翼等长的褶皱。

不对称褶皱:

两翼不等长的褶皱。

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的褶皱。

节理:

是一种岩层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裂痕,常常可以看到两组或几组节理有规律地交叉。

断层:

是岩层破裂有显着位移的断裂构造。

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正断层:

上盘向下滑动。

逆断层:

上盘向上滑动。

平移断层:

断层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水平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3种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

洋中脊代表的离散边界、俯冲带代表的汇聚边界和转换断层代表的转换边界。

2)什么叫地缝合线?

简述地缝合线识别标志。

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是板块边界之一。

沿地缝合线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古洋壳残片)、混杂堆积和高压变质带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3)简述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的区别。

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无洋壳俯冲带。

主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西太平洋型和安第斯型)有俯冲带。

4)简述威尔逊旋回。

答:

胚胎期——初始洋盆期——成熟大洋期——衰退大洋期——残余洋盆期——消亡期

(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5)简述中国3大构造域的划分。

秦岭-大别以北,昆仑-祁连以东为华北板块;秦岭-大别以南,昆仑-祁连-龙门山-横断山以东为华南板块;青藏高原为印度洋板块的一部分。

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

6)简述中国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所经历的5个构造阶段及其分别对应的时段?

早古生代奥陶纪末-志留纪:

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

海西运动;

晚古生代泥盆纪-三叠纪:

印支运动;

中生代:

燕山运动;

新生代:

喜马拉雅运动。

第6章大气圈

一、名词解释:

对流层;平流层;气团;锋区;季风;气旋;气候;温室效应。

对流层:

是大气圈的最下一层,平均厚度为10km左右,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大气水汽的90%。

主要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雹都形成在此层内。

对流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大气污染就是对此层而言。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以上到大约50km左右高度为平流层。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初时不变,后反而升高,这主要是地面辐射减少和氧及臭氧对太阳辐射吸收加热的结果。

这样的温度分布抑制了对流。

此层内气流比较平稳,无对流层中那种剧烈的云雨天气现象。

是喷气式飞机飞行的理想场所。

气团:

指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比较均匀的巨大空气块。

气团可以根据自身温度的差异分为热气团和冷气团两种。

锋区:

热气团和冷气团之间的一个过渡区,因锋区的厚度与气团尺度相比要小得多,通常把它视为一个面,即称为锋面(简称为锋)。

锋则可以根据温度差异分为暖锋、冷锋。

季风:

季风:

指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季节变换,天气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气旋:

是指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水平空气涡旋,也是气压系统中的低压。

北半球气旋中低压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则相反。

气旋按其生成的地理位置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气候:

指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中与气候有关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运动变化过程)。

温室效应:

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烃等气体象花房上的玻璃一样,具有让太阳辐射透过,却不让花房内的长波辐射通过的保温效应。

二、简答题

1、简述大气圈的垂向分层。

按大气电离状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从下往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2、气团可以根据自身温度的差异分为那两种气团?

气团可以根据自身温度的差异分为热气团和冷气团两种

3、完整的气候系统包括那五个物理成分?

完整的气候系统包括以下五个物理成分:

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第7章水圈

一、名词解释:

地球水分循环:

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交换的过程。

潮汐:

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平面的周期性升降现象。

海浪:

海洋中波浪现象的总称。

洋流:

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已相对稳定的速度所做的定向流动。

海平面:

海洋水体与大气圈之间的界面。

厄尔尼诺现象:

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的尺度为几千千米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温现象。

河流的绝对基准面:

是以某一河口的平均海平面为零点的基准面。

中国规定统一采用青岛平均海平面为绝对基准面。

外流河:

以海洋为最后归属的河流。

内陆河:

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的河流。

地下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

二、简答题:

1)波浪包括那4要素?

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

2)海平面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对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区带来的灾害是显而易见的,最突出的是:

淹没土地,侵蚀海岸;海平面上升的第二个恶果就是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使得沿海地区水质恶化,使生态环境和资源也遭到破坏;海平面上升也会使得海洋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高,如台风、暴雨、风暴潮等。

第8章地表形态

一、名词解释:

地貌营力:

形成与改变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有内营力与外营力之分。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

大地构造地貌:

大陆内和洋底上的大地貌类型

地质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映的地貌高原:

地形较平坦,超过600米的是高原。

平原:

地形较平坦,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下的是平原。

盆地:

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丘陵:

丘陵是海拔高程在500m以下的山地或岗地。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受太阳幅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等作用,发生崩塌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砂粒的过程。

冲出锥(洪积扇):

沟谷发育过程中,间歇性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发生大量堆积,形成一种半圆锥形的堆积体,称冲出锥(洪积扇)。

三角洲: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处,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的沉积物堆积体。

喀斯特:

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灰岩)所产生的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又称岩溶。

风沙作用:

风挟带沙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动和堆积等过程。

黄土地貌-塬:

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整古地形上形成的。

粒雪盆:

雪线以上的积雪盆地。

冰川磨蚀(刨蚀)作用:

冰川滑动中,冰内所含岩石碎块对地表的侵蚀过程。

海蚀作用:

浪通过冲刷、研磨、溶蚀等使海岸线逐渐后退的过程称海蚀作用。

海积作用:

波浪搬运海底砂砾物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过程称为海积作用。

海蚀崖:

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崖称为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海岸)水下沙坝:

水下沙坝是指未出露海面的与海岸略成平行的狭长堆积地貌。

泻湖:

离岸堤与陆地之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泻湖。

水下沙坝:

由碎浪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泥沙堆积体称为水下沙坝。

地貌演化:

在各种地貌营力的作用下,地貌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中经历的各种阶段和过程。

二、简答题

1)地貌的变化发展主要受地球那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

2)简述内营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其结果

是抬高了地表,切断了河谷,造成了所谓“沧海桑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形巨变。

3)简述海底构造地貌主要类型。

海底构造地貌主要可分为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海底高原等不同部分。

4)简述大陆上的主要构造地貌类型。

大陆上的地貌类型有构造山系和裂谷;高原与平原;丘陵与盆地等。

5)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有那三大类?

第一级:

全球构造地貌,包括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

第二级:

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和大洋底的地形起伏;

第三级:

地质构造地貌,主要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山、背斜山、向斜谷以及火山锥、熔岩台地等。

6)风化作用有那3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7)河谷主要由那几部分构成?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

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

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谷坡麓,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三、论述题

1)论述河流地貌的演化。

河流地貌的演化在所有地貌类型中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根据其发育特征,可以将它的演化过程

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幼年期阶段:

开始时,河流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

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字形,坡谷坡陡。

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

壮年期阶段:

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且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

随着谷坡侵蚀的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低矮浑圆,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

河流一般已趋于均衡状态,河谷比较开阔。

老年期阶段:

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逐渐下降,地面成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

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

整个地面称为准平原,代表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

第9章土壤圈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圈:

土壤在地球表面所构成的覆盖层称为土壤圈。

土壤:

土壤是由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它分布于岩石圈的最

表层,是生物、气候、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腐殖质:

腐殖质是由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85-90%。

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

少量腐殖质就能显着提高土壤肥力。

田间持水量:

重力水排除后留下的可供植物利用的含水量叫做田间持水量。

(重力水:

存在于大孔隙中的水因重力作用而下移,进入地下水潜水层,称为重力水。

由于重力水停留在土壤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使植物的利用受到限制,属于土壤中的过剩水量。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壤的无机物质组分和有机物质组分?

1土壤的无机物质来源于矿物质,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组分。

可以分为两类:

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经物理风化后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的造岩矿物。

是土壤中矿物的粗质部分和各种

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只有通过化学风化分解后,才能释放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次生矿物岩石经化学风化后新生成的矿物;包括简单盐类,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

其中最细小的部分,常称为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形成的粘粒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保肥性。

2土壤的有机物质来源于生物体,是土壤中最特殊的组分。

可以分为两类:

原始组织和腐殖_

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

这类有机质主要累积于土壤的表层。

腐殖质是由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85-90%。

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

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

少量腐殖质就能显着提高土壤肥力。

2、根据水分在土壤中的存在方式,通常将土壤的水分划分为那3种类型?

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

3、自然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