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472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

《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 19页.docx

慰问论文投稿word范文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慰问论文投稿

篇一:

论文

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新疆2班周丽娟

摘要目前很多调查显示幸福感的缺失不仅存在于成年人中,而部分小学生也感到不幸福。

小学生幸福感反映了小学生对当下自我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主要从小学生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来体现。

个体、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均对小学生幸福感的存在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身所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也可称为幸福感.

对于“你知道幸福是什么吗?

”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小学生的回答都一致,就是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的感觉,或是家长给了足够的零用钱,或是随时买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和小食品,或是不用读书写字,亦或是所有言行都不受家长和教师的约束,过那种“完全自由”的生活。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在助人时能体会到快乐,在亲人团聚时能感受到幸福。

而对于“你幸福吗?

”这样的问题却出乎我们大人的意料。

在成年人眼里,现在的孩子无疑都是幸福的,但孩子自己的评价却不都如此,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幸福感。

而造成小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影响因素正是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小学生幸福感反映了小学生对当下自我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主要从小学生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来体现。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空前丰富的年代,但精神却很空虚,心理日趋脆弱,过早地失去了很多应有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的缺失则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下面从个体和学校、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小学生主观幸福感。

(一)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个体因素分析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个体自身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特点。

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个体性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度。

外倾性个体性格外向,与人沟通交流顺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情境,经历更

多的积极事件,体验更多的积极情感,因而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较高,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神经质者体验较多的焦虑、担忧等消极情绪,调节情绪的能力也较差,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故其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较低,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

除人格因素外,自尊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个体因素。

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早期对于个人自尊的研究发现,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与积极情感的相关系数达到0.46和0.34,与消极情感的相关系数达到-0.40和-0.46[1]。

自尊能够有效地预测幸福感。

高自尊者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有较好的应激方式,他们试图改变所处的情境而不像外控者那样企图逃避现实,因而,能够较好地应对遇到的各种问题,幸福感也相对高些。

另外,控制感也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内控者常把行为的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所决定的,由于经常会体会到对事件的控制感,因而他们往往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外控者则认为行为的后果是由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如他人、运气、环境等个体所不能控制的力量所决定,而这不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身心健康,因而其幸福感水平也可能会降低。

2.环境因素分析

(1)校园环境因素分析

校园环境分为校园物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物化环境主要是指校舍建筑,场馆设施,仪器设备,教学用具,图书资料,花草树木,园林景色,雕塑饰物等各种有形的东西。

它是学校物质文化景观的载体,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办学理念和独特风格。

不同环境中的人,对待同一客观事件,会作出不同的诠释,

从而获取不同的意义。

因而,物化环境对小学生的人格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在对个体因素分析中就提到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校园文化环境主要体现在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并不具备校园物化环境直观可视的特点。

其最重要表现于教学中,因而教师就是其中的主角,要给学生被关心、关注、关爱的幸福;要给学生语言亲近、亲切、幽默的幸福;要给每一个学生公平、公证对待的幸福;要给学生表扬、激励的幸福;要给学生一个朋友的信任的幸福;要给学生一个长者宽容慈爱的幸福,等等。

所有这些,必须体现在教学的具体环节、每一个细节中,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

决定幸福与否。

就学生而言,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感受现在生活的幸福;参加校内外的植树活动,感受劳动的幸福;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给灾区小朋友写信,感受给予的幸福等。

让小学生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验幸福,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幸福值。

(2)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家庭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家长积极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十分必要。

家庭遭遇到变故,如父母离婚、再婚、丧偶、单亲等情况,会使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低。

家庭的和睦程度本身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程度,与幸福感的情感成分有内在的一致性[2]。

家庭关系和睦,情感联系亲密,个体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自然能其乐融融,感受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满意评价,从而显著影响小学生的幸福感。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3],家庭和睦程度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家庭越和睦越会使学生体验到幸福。

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儿童幸福感,拒绝否认能够负向预测儿童幸福感,父母偏爱对儿童的情感满意度影响较大。

父母亲对儿童的多理解、关心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正性情感,从而使儿童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感增强,总体幸福感升高。

相反,父母亲对儿童放任不管或者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儿童体验到的幸福感就较少[4]。

由此可见,家庭对儿童的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对儿童的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5]

大多数父母两人都忙于工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短,再加上现代家庭子女少,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孩子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甚至还有许多父母在孩子小时,样样事情都帮孩子安排好,事事为他代劳,总以为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但却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有和大家接触的机会,从而有严重害羞、怕生的倾向。

因为孩子本身沟通或接触社会的技巧不佳,导致孩子缺乏表现自我的信心,而选择以退缩及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的缺点,长此以往容易对孩子造成情感缺失、精神忽略,不利于其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从而使孩子感觉不到童年期的快乐,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现在孩子不幸福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受到的限制太多、自由太少,而这种限制主要来自家长。

很多学生反映,周末、假期出去玩,向家长“请假”很难,

在家里更是把电视贴上封条,掐掉网线,没收手机,这导致孩子放松娱乐的方式太少。

然而代替这些时间的则是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正是因为家长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过早地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幸福感。

(二)展望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往国内外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对成人的幸福感研究,而对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非常少。

但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涯是一个人性格形成,价值观形成以及行为养成的关键的时期,关注这一阶段人的成长,对整个人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通过上述个体和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为如何增强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改善和提高小学儿童的生活质量、也为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次只采用了查看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后的研究可以问卷调查法、综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及问卷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进一步提高研究的信效度。

参考文献

[1]阚洁琼,鞠嘉炜.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幸福值提升.社会心理学科学,201X(12).

[2]谢玉兰,陈旭.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对策[J].教育探索,201X,2

(1).

[3]张丽芳,唐日新,胡燕等.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X,(4).

[4]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X.

[5]王极盛,丁新华.北京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X,19(11).

篇二:

中华文明礼仪论文

古代礼仪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意义摘要:

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仁”为礼的本心,“敬”

为礼的重要变现。

礼对于个人国家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们息息相关。

即使在现代社

会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在礼的缺失同样引领人们进行深度的思考。

本文针对古代礼

仪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去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

古代礼仪现代社会意义中国礼仪的起源

我们认为,我国礼仪的发萌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会时期。

最有说服力的历史

证据是:

这个时期的部落人群不仅发明了后人称为礼器的礼仪用品和礼仪饰品,而且先民们

在处理天、地、人关系中开始出现了神灵膜拜、图腾崇拜的礼仪需求和自觉或不自觉的礼仪

行为。

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说:

“礼由原始社会延续而来,历经增删,到后世已成

为一种学问。

”此言是有根据的。

由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十分艰苦,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很

低,认识改造人类本身的能力更低,人类关于礼仪的意识和行为还十分稚嫩、粗陋和零散,

尚处于鸿蒙原始状态,但今天我国的全部礼仪文化成果,终究是从这里开始的。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给予,

冥冥中有神灵的存在。

因此要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天地神袛的感激之情,事物共享之意。

便现在我们举行的礼仪,一般也都蕴含祈福消灾之意。

比如拜年仪式“恭贺新春”、“财源广

进”;庆贺生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婚时祝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丧礼时要穿

黑色衣服戴白色花朵寄托哀思?

?

总之,礼仪都是用以表达或寄托某种良好愿望的方式。

在人

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婚姻状况向稳定态过度。

一夫一妻制逐渐形成,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也开始产生了。

婚姻礼制的建立意味着人对自身与禽兽相区别的认识飞跃。

制定婚姻之礼

的初衷在于保障夫妻关系的稳定、合好。

那么,礼仪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先哲曾明确

指出是在所谓“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后的“小康”时代。

这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

了文明时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礼仪也就随之形成。

礼的内涵和作用

谈到礼就不能不提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鲁国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之封国,所谓“周礼尽在鲁矣。

”自幼成长在鲁国的孔子自然受“礼”学思想影响很大。

孔子根据西周礼制,集春秋礼说之大成,给“礼”注入了新的阐释。

于是便出现了以礼正心、以礼修身、以礼治国、以礼为教等思想。

说了半天“礼”,那么“礼”

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要从人的内心出发,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

心、是非之心。

这便可认为是人的“本心”而“礼”则是“本心”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礼”

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礼”反过来让我们保持“本心”。

人在孩童的时候并没产生“本心”,

因为小孩子饿了就会哭喊,有食物便会去吃并不在意家里余粮是否充足,父母是否有吃的。

即使是孔圣人在婴儿时期也会哭会闹,丝毫不在意是否在晚上,母亲是否疲倦。

所以“本心”

是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礼”则是教会和保持“本心”的最佳手段。

比如我

们在向老师行礼时会记起对老师的尊敬和老师的教诲;在向父母行礼时会想到他们的不易和

对自己的关爱,自然而然的会孝敬父母;在对君主行礼时会感受到君主的威严从而对君主产

生敬畏之情不敢犯上作乱。

所以“礼”是人的修身之道,立世之本。

“礼”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有着重要作用。

子曰: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得思义。

”这句话说得便是为人处世之道,对待他人时脸色要温和、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言

语要忠厚诚恳这便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与认可。

子曰:

“乡人饮酒,杖者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