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2794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

《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x

产后妈妈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

第一章理论知识

第一节孕妇产后变化与恢复

怀孕后,孕妇全身各个系统均发生了生理改变,以适应不断增加的生理负担的需要。

产后母亲全身各个系统又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生殖系统的变化

1、子宫的变化:

怀孕后期,子宫重量约1000~1200克,宫腔容量约5000毫升。

当胎盘娩出后,子宫开始持续有力的收缩,子宫渐渐缩小,分娩后在脐下稍偏右摸到缩复成硬而圆的球形,正常情况下每日宫底下降1~2厘米,产后10~14天降至骨盆内,在腹部已触不到宫底,约6周恢复正常大小(约50~60克,宫腔容量5~10毫升)。

子宫内膜一般6~8周创面恢复。

宫颈的变化:

因分娩子宫内口开放,产后一周内口关闭,4周左右宫颈恢复正常大小,宫颈口已由圆形变为横裂形。

承托和固定子宫的韧带在妊娠后随子宫进入腹腔,子宫阔韧带、圆韧带,骶子宫韧带等被牵拉,位置受影响。

分娩损伤或宫骶韧带及筋膜被过度牵拉,例如膀胱子宫筋膜等被过度牵拉,与产后发生阴道前壁膨出及子宫脱垂有关。

2、卵管、卵巢的变化:

妊娠时卵巢和输卵管位置改变、输卵管变长、充血、卵巢增大。

产后输卵管随着子宫收缩渐渐恢复原状。

卵巢由于受催乳素抑制排卵,所以大多数妇女在哺乳早期无排卵,也无月经。

一般月经的恢复是产后6个月左右,若不哺乳,2个月左右恢复排卵。

也有的产妇42天可出现月经,或哺乳不来月经。

3、外阴阴道及盆底组织的变化:

分娩后阴道口开放,阴道扩张,阴道壁肌肉松弛,阴道粘膜皱壁因过度伸张而消失。

产后第3周阴道粘膜皱壁开始恢复,但阴道周围组织的松弛恢复较慢,且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弹性,阴道口变松,处女膜被撕裂成小块残余。

盆底肌肉及筋膜由于扩张而失去弹性,有部份肌纤维断裂,产后变松弛,对盆腔内器官的支持力下降。

盆底组织约2~3周后开始渐渐恢复,但很少能复原至孕前状态,如有韧带损伤或过早干体力劳动,有可能导致产后阴道壁膨出,严重者可引起子宫脱垂。

二、腹壁的变化

妊娠期腹部体积增大,腹围大约增加40~50厘米,腹壁高度伸张及分离(可引起腹直肌分离),腹壁肌纤维为适应膨大而增生,肌肉、结缔组织弹力纤维的扩展并有断裂而出现妊娠纹。

产后腹壁变得十分松弛,紧张度下降,一般在产后6~8周渐渐恢复,有的产妇腹壁因受高度长期的膨胀牵拉,弹力纤维断裂,肌纤维萎缩,腹壁松弛不再恢复。

松弛的腹壁常成为脂肪堆积的地方。

妊娠纹在产后缩小,由粉红色变为银白色。

三、泌尿系统的变化

妊娠晚期体内水分潴留,在分娩后水分由组织再回到血循环,通过泌尿系统从尿液排出,故尿量增多。

由于产时膀胱受胎先露压迫而致粘膜充血水肿,膀胱平滑肌收缩功能障碍,加之产后腹壁松弛、腹压降低、膀胱张力减弱,容量增大,产妇对尿胀不敏感,或因会阴伤口疼痛等原因,均可造成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若不注意,易发生膀胱炎。

而膀胱胀满可影响子宫收缩而致产后出血多。

四、消化系统的变化

妊娠期孕妇胃液内盐酸减少,产后10天左右胃液才恢复正常,分娩后最初2~3天产妇食欲减退,同时由于大量液体排出,常感口渴。

此外,产后因腹肌松弛和盆腔内压力骤减,直肠松弛可容粪便贮留,并因卧床少动,肠蠕动减少,进食纤维素少等原因,易发生便秘。

五、乳房的变化

孕期乳房在雌激素、孕激素等作用下腺管增生,腺泡发育(由于大量雌、孕激素抑制催乳素的作用、不发生泌乳)。

产后胎盘激素停止分泌,在催乳素作用下乳房泌乳,产后初期排出黄色的乳汁,称初乳,之后开始分泌白色的乳汁。

乳汁的多少和乳腺发育、喂奶的方法、营养、健康、心情有一定关系,失眠、焦虑、恼怒和疾病可影响乳汁分泌。

容易出现初乳分泌迟、乳汁分泌少、乳腺管阻塞、乳胀等现象。

六、其他改变

循环系统:

产后胎盘循环已不存在,大量血液从子宫涌入体循环,这些多余的水分要排出体外才能减轻心脏负担,除通过尿、呼吸途径外,还通过皮肤、以汗的方式排出,所以产后汗腺分泌增加。

内分泌的变化:

产后雌激素急剧减少,催乳素分泌急剧升高。

综上所述,产后的恢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且形体不易恢复。

产后恢复不好会出现许多病症还会留下后遗症。

中国的传统习俗在产后月子里少动静养,大吃大补,有的每日甚至每餐一只鸡,过量的营养变成脂肪堆积在松弛的部位——腹壁,使体形变得臃肿。

产后形体的改变对于承担多重社会角色、人际交往多、平时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妇女是个精神负担,成为心理应激因素。

加上内分泌的变化,哺乳照料婴儿的劳累,不适应角色转变等因素,甚至会引起一些产妇产生抑郁症,可见产后的康复非常重要,通过积极的产后康复治疗,例如乳腺疏通治疗,促进乳腺泌乳、奶量增多并防止和消除乳汁淤积;子宫复旧治疗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产后腹部、臀部的形体恢复治疗使松弛的盆底、腹壁肌肉收紧,恢复弹性,肌肉筋膜的紧张度得到加强,让肌肉恢复原来的状态与力量。

主动的恢复治疗要比被动的、等待式的恢复更好。

第二节饮食与营养

一、营养的基本要素: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

1、蛋白质:

是构成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

供给生长发育、更新和修补组织的材料,参与构成酶、激素和部份维生素,可增强免疫力、维护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等。

2、脂类:

供给热能、构成身体组织、供给必需脂肪酸,是最浓缩的热量来源,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并携带帮助吸收利用脂溶性维生素(A、D、E、K)。

3、碳水化合物(醣、糖类):

供给能量,是热量及活力的来源,维持心、脑正常功能;维持脂代谢的正常;保护肝脏、加强肝功能(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增加肝糖元的贮存,保护肝脏少受化学药品毒害)。

葡萄糖醛酸直接参与肝脏解毒作用。

4、无机盐——矿物质:

参与机体组织的构成,调节生理机能,维持人体正常代谢。

常量元素:

钙、磷、镁、钠、钾、氯、硫;

微量元素:

铁、铜、锌、锰、碘、氟、硒、铬、钼、钒、硅、镍、钴、锡等。

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虽少,但是酶和维生素必需的活化因子,构成某些激素并参与激素代谢,并影响核酸代谢。

5、维生素:

有水溶性和脂溶性。

维生素能调节新陈代谢,影响正常生理功能,维护身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

维生素虽然不参予组织构造,也不供能,但起酶和激素样作用。

(食物纤维和水:

水帮助代谢,调节体温,帮助食物吸收、运转、排泄。

缺水时代谢障碍。

食物纤维可促进肠蠕动,缩短肠内容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减少肠内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时间,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等作用,所以膳食中食物纤维和水也不能少。

二、产后的营养需求

产妇需要足够的营养补偿分娩时流血和体力消耗,各器官的恢复和分泌乳汁喂哺婴儿,因此,产后的营养需求比妊娠时还要高。

由于乳汁中的全部营养来自母体,乳母的营养直接影响乳汁的营养成份,乳母的营养状况影响乳汁的质和量,所以产后的营养应是高蛋白、高热量、高汤、富含维生素、矿物质。

应该营养全面、食物搭配合理、多样化、不偏食,以保证母体的恢复与婴儿的健康。

产后头2天因产妇的消化能力弱,可给易消化、不油腻的食物和汤水,促进乳汁分泌。

产后3~4天不要急于喝过多的汤,避免乳房乳汁过度淤胀,以后用鸡、鱼、蛋、肉煮成汤类。

适当吃些粗粮、新鲜蔬菜水果,注意补铁补钙饮用牛奶、豆浆等,以保证营养均衡,促进母亲康复并给婴儿充足的乳汁。

三、月子里的饮食特点

1、增加餐次:

应在三次主餐外加副餐三次,较好的保证营养需求,又避免一次进食过多而引起消化功能失调。

因产后胃肠功能减弱,肠蠕动减慢,适当多餐助于消化吸收,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2、食物干稀搭配。

干的可保证营养供给,稀者可提供足够水份,有利于乳汁分泌。

食物中的汤既有营养成份,又有开胃功能,除喝汤外还可饮鲜果汁,牛奶、豆浆等。

3、荤素搭配,避免偏食。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份种类及数量不同。

一般习惯在月子里给产妇大吃鸡、鱼、蛋、肉、忽视其他食物的供给,荤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对产妇康复和哺乳是必需的,过于偏食肉类食物会导致其他营养素不足。

荤素搭配利于蛋白质互补。

过食荤食有碍肠蠕动,不利于消化吸收,降低食欲。

那种产后不能吃青菜水果的说法是错误的,荤素搭配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蔬菜中的纤维素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

A)清淡适宜。

饮食应清淡,烹调以维持原味的蒸煮炖煲为佳。

B)各种活血食品要适度。

(1)红糖:

产妇习惯吃鸡蛋红糖水。

红糖性温,有活血散寒作用,对促进瘀血排出及子宫复原有好处。

红糖含铁量比白糖高1~3倍,还含锌、镁、铜等矿物质,常用其来补铁造血生血。

食用红糖应在产后7~10天内,因10天后恶露逐渐减少,子宫收缩也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无限制地食用红糖会适得其反。

因红糖的活血作用会使恶露血量增多,造成产妇继续失血——慢性失血性贫血,所以不能长时间食用红糖。

(2)加酒食物需注意时间:

酒会促进血循环,抑制子宫收缩,故生后三天后才食用,剖腹产7天后,哺乳者不宜太多含酒食物。

有乳腺炎、恶露多、高血压和伤口感染者最好不吃含酒料的食品,以免症状加重。

4、月子中应注意的饮食

a)不要吃冰、冷、坚硬的食品,以免损伤胃肠和牙齿。

生食(除水果外)不易消化吸收,冷饮冷食不利于恶露的排出,对产后康复不利。

b)辛辣温燥食物少食为好,如辣椒、胡椒等,以免便秘或痔疮加重。

c)油炸食物应少吃,因难于消化。

d)抑制乳汁分泌的食品或没有弄清成份的保健品不吃或少吃。

如巧克力、麦乳精等。

e)产后一周内不宜吃人参。

因为人参含有的皂甙对人体产生广泛兴奋作用、至食用者出现失眠、烦躁、心神不安等不良反应。

人参是大补元气的药物,服用过多有可能影响产伤受损血管自行愈合过程。

5、哺乳期的膳食

在整个哺乳期、特别是婴儿3~7个月时,由于乳量增多,需要给乳母供给更多的营养,为保证母乳的质量,需给均衡、合理而充足的营养膳食。

食品内容应五大类齐全,因热能及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所以食品的数量上要有所增加,每日4~5餐为好。

要注意常给一些促进乳汁分泌的汤类。

能促进泌乳的食物有:

鸡、猪蹄、章鱼、鲫鱼、虾、鸡蛋、牛奶、豆浆、糯米甜洒、花生、芝麻、香菇、木耳、桂圆、大枣等。

加入一些中药可促进泌乳,如川芎、当归、木通、王不留行、黄芪、党参、枸杞子等。

第三节生活与料理

一、产后头三天,特别是头24小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宫缩情况及阴道流血量。

胎盘娩出后子宫缩复成硬而圆的球形,宫底略低于脐部偏右。

24小时内应经常(1~2小时)观察宫缩情况,如果宫底升高、宫体大而软、阴道出血量多,是宫缩欠佳的表现,应按摩子宫,压宫底排出宫腔积血,帮助子宫收缩。

产后宫缩痛禁热敷,避免子宫肌松驰,血窦开放引起产后出血。

2、及时排空膀胱。

产后二小时内应排尿,以后也应注意膀胱是否充盈,分娩后尽早自解小便,以免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致产后出血多。

因产后腹壁松驰、腹压下降,分娩时膀胱三角区受压导致粘膜充血水肿,张力下降,造成尿潴留,加上产后伤口痛,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原因引起排尿困难,应及时处理。

3、下肢血循环的观察。

对有心脏病、难产剖宫产者,因疲惫、虚弱、伤口痛等原因卧床时间长,下肢静脉回流缓慢,血液淤积静脉内易形成静脉栓塞,所以应重视产妇主诉,注意观察下肢温度(下肢体表温度下降或感麻木,患肢有酸胀感,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二、日常生活护理及指导:

1、休养环境要清洁、安静、空气新鲜。

保持空气流通,夏天要防暑,冬天要保暖。

2、注意会阴部清洁,预防感染。

每日应冲洗外阴2次,会阴垫应消毒并勤换,保持会阴部清洁。

伤口肿胀疼痛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75%酒精纱布湿敷,可用PP坐盆,注意做好便后会阴清洁。

3、注意个人卫生。

每天用温水、软牙刷刷牙;勤换衣、裤;勤洗澡(宜淋浴,4周内不盆浴);勤洗头(但要及时吹干)。

4、保证充足睡眠。

产妇的睡眠、休息可与婴儿同步,以利体力恢复和乳汁分泌。

5、尽早下床活动,做做产后保健操。

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剌激泌乳,可使子宫阴道收缩,促进恶露排出,利于子宫复旧;可使皮肤弹性恢复,利于体形恢复。

正常产妇第二天就可下床在室内走动,逐次增加活动量,2~3周可从事轻微劳动,照顾婴儿等。

卧床休息时要常更换体位,不要一直仰卧,以免造成子宫后倾。

不要过早做重体力劳动,避免做蹲位,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劳动,以防子宫下垂。

注意产后第一周务必活动,预防静脉栓塞。

运动可减少脂肪沉积,促进产道、子宫、会阴肌肉的恢复,预防便秘,但哺乳前不宜锻炼,哺乳期锻炼的强度低到中等为宜。

6、做好心理调节。

了解产妇心理,处理好母亲和新生儿存在的问题,使产妇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对自身的康复及新生儿成长充满信心。

产妇愉快地进入做母亲的角色,心理平衡可加速身体恢复,增加乳汁。

7、保持大小便通畅。

要及时排尿,定时排便。

产妇易便秘,要多喝水,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定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三、恶露的观察及产褥期异常情况的识别。

1、恶露的观察。

产后坏死的蜕膜、子宫内血液与粘液混合在一起经阴道流出称为恶露。

第一周:

血性恶露,头三天血量较多,色鲜红(含较多血液和坏死的蜕膜组织)有血腥味但不臭,逐渐变淡红。

第二周:

浆性恶露:

血液成份减少,有较多的坏死蜕膜、宫颈粘液,色淡红变黄。

第三~四周,白色恶露:

恶露以宫颈粘液、大量白细胞、表皮细胞、退化蜕膜和细菌为主,呈粘稠状且色泽较白,量逐渐减少,气味由腥到无。

一般持续四周左右干净。

如果红色恶露持续二周以上,量多,说明子宫复旧不好或考虑有胎盘胎膜残留。

如果恶露有臭味,可能有宫腔感染。

2、异常产褥期疾病的观察。

(1)晚期产后出血:

在产后24小时后,产褥期内阴道发生大量出血。

(2)产褥感染:

凡在产前、产时、产后有细菌侵入生殖器官,在产褥期引起局部或全身发生炎症变化。

体温上升超过38℃,持续24小时不退,子宫复旧差、恶露多,有臭味,子宫有压痛,发病前有疲倦无力、纳差、寒颤等症状,严重时可形成盆腔脓肿,有全身中毒症状。

(3)乳腺炎:

乳房疼痛伴高热,体温可达到38~40℃,患侧乳房肿胀、疼痛、跳痛、皮肤发红,局部硬结,触痛明显,脓肿形成时局部有波动。

(4)产后尿潴留:

产后6小时以上仍不能排尿或用力屏气只能排出少量尿液,且膀胱胀满子宫底升高或在子宫底下触及膀胱上界者为产后尿潴留。

(5)产褥中暑:

是指在产褥期因产妇较长时间处在高温闷热环境下,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发生的急性热病。

开始时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胸闷;继之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体温可高达40~42℃;最后出现无汗、尿少、神志不清、抽搐、昏迷、意识障碍、休克等症状,危及生命。

(6)产后抑郁症:

常于产后6周内发病,具备下列症状的5条,持续2周以上或具备下列中的一条但必须每日出现。

症状为①产妇出现忧郁情绪。

②对几乎所有事物失去兴趣。

③食欲改变,大增或大减。

④睡眠不足或严重失眠。

⑤精神焦虑不安或呆滞。

⑥疲劳或虚弱。

⑦不恰当的自责或自卑感,缺乏自信心。

⑧思想不集中,综合能力差。

⑨有反复自杀的企图。

(产后郁闷即产后心境不良则出现在产后第三天,持续一周左右,表现为:

抑郁、一过性哭泣、失眠、焦虑、食欲减退、头痛、易激惹、苦恼、自责。

发病率40~80%,应做好心理保健预防产后抑郁症。

四、指导母乳喂养。

1、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

(1)对婴儿的好处:

①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有助于婴儿发育。

②易消化、易吸收。

③保护婴儿免于感染、预防腹泻、预防呼吸道感染。

④有利于母婴之间的感情交流。

(2)母乳喂养对母亲的好处:

①有利于母婴结合,产生亲子感情。

②帮助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预防产后出血。

③产生哺乳期闭经,有利于推迟再次妊娠,减少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保护母亲健康。

④消耗母亲多余脂肪,保持母亲身材。

(3)对家庭的好处:

①经济、方便、安全。

②减少污染机会。

③人工喂养婴儿需较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4)对社会的好处:

①母乳喂养的婴儿,身体素质好,不易患病,有利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②母乳喂养的母亲对婴儿慈爱;有助于小儿智能、社交能力的发育;母亲不会遗弃她的孩子,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

2、生后4~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纯母乳喂养是指母亲喂哺自己的婴儿,不添加任何食品和饮料。

纯母乳喂养可增加母婴感情、增加婴儿免疫力、预防感染、减少疾病。

可预防乳胀、避免乳头错觉,避免因添加食品引起小孩过敏反应,避免因添加食品婴儿吸吮次数减少而引起的乳汁分泌不足,让孩子来到人间后迈好健康的第一步。

3、如何保证母亲有足够的乳汁。

(1)做到频繁有效地吸吮,是使母乳充足的关键。

(2)实行三早:

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3)实行母婴同室,按需哺乳。

夜间坚持喂奶。

(4)保持心情舒畅,保证足够睡眠(母婴同步休息)。

(5)多吃汤汁食物,不吃抑制泌乳的药物。

4、母婴同室、按需哺乳。

(1)母婴同室:

母婴24小时在一起,每天分开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母婴同室可增加母婴感情,促进乳汁分泌,可随时喂奶,保证按需哺乳。

(2)按需哺乳:

按婴儿的需要哺乳。

当孩子饿了或母亲乳房胀了就应喂奶。

喂奶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不受限制。

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是能保证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频繁有效的吸吮能剌激泌乳素的分泌,加速产后子宫复旧,能预防奶胀。

5、母亲正确的喂奶姿势及婴儿含接姿势。

(1)母亲喂奶时可采取坐位、侧卧位等。

体位要舒适、肌肉放松;坐位时两肩放松,靠在椅背上,脚下可放踏脚凳。

(2)母亲抱婴儿贴近自己,孩子的脸对着乳房,鼻子对着乳头,头及身体呈一直线。

对新生儿不仅要托头,而且还应托着他的臀部。

(3)婴儿的含接姿势:

婴儿嘴张得很大,下唇向外翻,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晕,把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面颊鼓起呈圆形,慢而深地吸吮,能听到吞咽声。

如果含接姿势不正确,母亲会感到乳头疼痛或发生乳头皲裂。

由于婴儿不能有效地吸出乳汁导致:

乳房胀痛、婴儿不满意、吃奶时间长、总是哭闹。

婴儿吃不到足够的奶,需求受挫以至拒绝吃奶,导致体重不增;乳房可能会产奶少,因乳汁没有排空,因此含接差使母亲不能产生足够的奶,使母乳喂养失败。

6、教挤奶的方法:

当母婴分离时保持母亲正常泌乳,奶胀时挤奶减轻乳房肿胀,保持乳腺管通畅。

方法:

消毒好容器,母亲彻底洗净双手;热毛巾敷乳房5分钟;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于乳房下端托住乳房,另一手小鱼际按顺时针方向螺旋式按摩乳房,使乳房变软;将容器靠近乳房,拇指及食指放在距乳头根部2厘米处,二指相对,其他手指托住乳房,拇指及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不可压太深,否则将引起乳腺导管阻塞)。

压力应在二指向乳晕下方的乳窦上,依各个方向压乳晕,使每个乳窦的乳汁都被挤出。

注意压乳晕的手指不应有滑动或摩擦的动作;不要挤压乳头,压或挤乳头不会出奶,一侧乳房至少挤压3~5分钟,乳汁少了可挤另一侧。

如此反复,为挤出足够的奶,持续时间应以20~30分钟为宜,特别是在分娩后头几天,泌乳量少,挤奶时间更不能短。

挤出的乳汁放在冰箱内保存,24小时内喂哺,超过24小时应巴氏消毒。

五、指导对婴儿的护理。

1、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1)神经系统:

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具有特殊的神经反射:

觅食、吸吮、拥抱、踏步反射等,若有神经系统损伤或颅内出血,脑发育落后或脊髓运动区有病变,上述反射可消失。

(2)呼吸系统:

新生儿胸腔较小,呼吸肌较弱,主要靠隔肌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浅表,节律不匀,频率较快(35~45次/分钟),鼻腔窄小,粘膜血管丰富,炎症肿胀时易堵塞。

(3)循环:

脐带结扎后肺循环阻力减少,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关闭。

新生儿耗氧量高,心率100~160次/分钟,新生儿血流多集中分布于躯干、内脏、四肢较少,故四肢易发凉,未稍易出现紫绀。

(4)消化:

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肌层薄,适应吸收大量流质。

胃呈横位,贲门括约肌不发达,但幽门发达,故易溢乳,肠蠕动快。

胎粪呈稠糊状、墨绿色,2~3天排完。

(5)泌尿:

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算仅为成人的1/4~1/2,稀释功能好,浓缩功能差,排出同样量的溶质所需水份比成人多2~3倍,需多喂水。

肾排磷功能差,喂牛奶者血磷偏高易致钙磷比例失调,产生低血钙。

(6)血液:

新生儿血容量多少与脐带结扎早晚有关(立即结扎,5分钟结扎各为78~126ml/kg)红细胞数较高,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约占75%,其对氧有较强亲和力,不易将氧释放到组织,因而患某些病时组织已缺氧气,口唇外观尚无青紫,故不能单凭外观判断缺氧程度。

(7)代谢:

能量代谢旺盛,体液总量占体重的80%,初生数日,因丢失较多水分,发生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胎儿糖原储备不足,故血糖较低,提前喂奶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8)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受冷时不同于成人,不发生颤抖反应,依靠棕色脂肪产热。

室温过高时通过皮肤出汗增加散热。

若体内水份不足,血液溶质过多,可能发热,称“脱水热”,所以新生儿既要保暖,也应防止受热,并要注意供给充足的水份。

(9)免疫:

从胎盘获得免疫球蛋白IgG,对多种传染病有免疫能力。

IgA、IgM不能通过胎盘传给而缺少。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能力差,不能及时做出反应;白细胞对真菌的杀灭能力低,故易患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败血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

所以对新生儿要特别注意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感染。

初乳含分泌型IgA,称营养性免疫。

(10)脐带:

经无菌操作结扎后逐渐干燥,于1~7天内脱落,应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11)皮肤:

皮肤角质层很薄,易擦伤糜烂而导致细菌感染。

所以在护理时要注意清洁卫生,手法轻柔,毛巾、衣物、尿布均要细软、吸水性好的。

2、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状态:

(1)生理性黄疸:

50%~75%在生后第2~3天出现,第4~6天达高峰,10~14天以后逐渐消退。

(2)假月经:

有些女婴在生后5~7天内,阴道有少量出血,持续1~2天,是因为母体妊娠后期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而形成类似月经出血,不必处理。

(3)乳腺肿大:

生后3~5天,男女婴皆可发生乳腺肿胀,也是母体妊娠后期雌激素对胎儿的影响中断所致,多在生后2~3周消退。

切勿挤压,以免造成继发感染发生乳腺炎。

(4)口腔内改变:

①上腭中线上有黄色小点,称上皮珠,在牙龈部位有淡黄色微隆起的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或“板牙”,均为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潴留、肿胀所致,一至数周或数月消失,切勿挑破以免感染。

②双颊部各有一脂肪垫隆起,俗称“螳螂嘴”,属生理现象,对吸奶有利。

3、护理:

(1)居室条件:

居室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流通好。

使用空调要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温在22~24℃,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4~5℃,相对湿度55%~60%。

房间应保持安静,不要在室内吸烟,尽量避免尘土飞扬。

(2)保暖:

保持室温20℃~24℃左右,冬天无取暖设施时可用热水袋(瓶),但水温在50℃以下并用布包裹,不能直接接触婴儿皮肤,用煤炉者要防煤气中毒,防空气过分干燥。

(3)保持皮肤清洁:

①经常洗澡,每天1次,注意检查皮肤有无感染,尤其要注意检查脐部及皮肤皱褶处。

如有发炎或小脓疮应请医生诊治。

②做好脐部护理,每天沐浴后用95%酒精涂脐部,保持干燥。

在脐带未脱落可用分段法洗澡或擦浴。

③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把臀部洗干净。

(4)注意五官护理,眼、外耳道、鼻孔的清洁,不可挖耳、鼻。

(5)常换衣裤:

新生儿容易吐奶,内衣要勤换,勤洗,避免造成皮肤发红、糜烂。

衣服应选柔软的全棉织物,衣着宜宽松,清洁干燥,衣服不用扣子,不要“腊烛包”。

(6)预防感染。

(7)促进建立母婴感情。

第四节产后63问

一、怎样做好产妇的产后卫生?

1、寝室环境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以室温20~25℃、湿度60%~65%为宜。

2、衣着要柔软宽松、勤换洗,夏天不要穿得过多,以免中暑;冬季不要着凉。

3、应尽早起床活动,多吃动物蛋白,维生素及钙、磷食品,哺乳产妇应多喝汤水。

4、保持外阴清洁。

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