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2719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测

生物试题(理科)

(分值:

100分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

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2.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

B.在种群特征中,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越大

D.向农田施肥和向鱼塘投放饵料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B.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C.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反映出生物进化的方向,也能反映变异的方向

6.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

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可以推断(  )

①在a、b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②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

③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可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

④若培养体积为20ml,则单独培养a,12天后种群密度为3.2只/ml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和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有助于缓解生物间的竞争

B.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形成一个种群,可能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C.研究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进行,在种群和生态系统层次中均无法研究

D.流入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该生态

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8.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由于世界各国大量捕鱼船频繁在海上作业,现在每天有1000只各种鲸、海豚及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命丧渔网,下图为20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

B.要调查某种鲸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鲸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称为种群的垂直结构

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主要由外源性因素引起

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

中进行培养(如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B.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C.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下降

1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1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12.调查发现某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捕食蜈蚣、千足虫等。

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蜣螂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蜣螂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这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3.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若初次捕获60只已经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且每只个体平均体重4kg,则生产者最少应有6000kg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B.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属于Z1

C.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D.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为0.1%~0.4%

14.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成分的相互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b的种群密度

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C.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

D.若b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一部分传给f,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

15.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a>b>cB.c>b>a

C.c=b>aD.a>c=b

1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能加快⑤过程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18.两个不同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19.某生物学研究小组观察到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根据下表中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休息时间

与其他物种关系

进食时间

其他活动

物种A

20%

15%追逐物种B

55%吃种子E

10%

物种B

20%

25%被物种A追逐

45%吃种子E

10%

物种C

75%

1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20%吃物种C

5%

A.物种A、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与物种A、B相比较,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中含蛋白质、脂肪较多

C.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由C至D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D.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A开始的

20.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B.生态瓶要适时打开瓶盖,适量补充氧气

C.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

D.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

2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需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不对基因进行操作

B.基因工程原则上合成的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只合成天然不存在的蛋白质

C.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都是分子水平操作

D.基因工程完全不同于蛋白质工程

22.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试管中进入物质X和物质Z,可得到相应产物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X是DNA,Y是RNA,则Z是逆转录酶

B.若X是DNA,Y是mRNA,则Z是脱氧核苷

C.若X是RNA,Y是DNA,则Z是限制性内切酶

D.若X是mRNA,Y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Z是氨基酸

23.对下图所示粘性末端的说法错误的是()

A.DNA连接酶作用位点在b处,催化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化学键

B.甲、乙具相同的粘性末端可形成重组DNA分子,但甲、丙之间不能

C.甲

、乙、丙粘性末端是由各自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催化产生的

D.切割甲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不能识别由甲、乙片段形成的重组DNA分子

24.基因工程中科学家常采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A.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B.繁殖快、多为单细胞

C.遗传物质含量少、简单

D.性状稳定,变异少

25.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

B.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取基因B

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将入玫瑰细胞

26.用限制酶EcoRⅠ、KpnⅠ和二者的混合物分别降解一个1000bp(1bp即1个碱基对)的DNA分子,降解产物分别进行凝胶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降解产物分开,凝胶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

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单位:

bp)正确的是()

27.chlL基因是蓝藻拟核DNA上控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为了研究该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控制,需要构建缺失chlL基因的蓝藻细胞.技术路线如图所示,对此技术描述中,正确的是()

A.②过程共形成2个磷酸二酯键

B.①②过程都需要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C.该项技术操作成功的标志是目的基因的表达

D.红霉素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用于筛选含有chlL基因的受体细胞

28.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

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

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不同,下表是外源基因插入位置(插入点有a、b、c),请根据表中提供细菌的生长情况,推测①②③三种重组后细菌的外源基因插入点,正确的一组是()

细菌在含青霉素

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细菌在含四环素

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能生长

能生长

能生长

不能生长

不能生长

能生长

A.①是c;②是b;③是aB.①是a和b;②是a;③是b

C.①是a和b;②是b;③是aD.①是c;②是a;③是b

29.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

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的结构

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新型蛋白质分子

D、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30.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是DNA分子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

先在一块芯片表面固定序列已知的核苷酸的探针,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靶核酸序列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

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TATGCA

ATCTAG(过程见下图图1)

若靶核酸序列与八核苷酸的探针杂交后,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如图2所示,溶液中靶序列为()

A.AGCCTAGCTGAA

B.TCGGATCGACTT

C.ATCGACTT

D.TAGCTGA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大题;其中32题第(3)小题、34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40分)

3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去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的结构比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

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别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32.(10分)在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A种群与B种群之间存在的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A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期间B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__

_,从表中数据变化来看,造成B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

(2)A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稳定性下降。

(3)对森林中的四个物种食物组成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如下表:

在方框中绘制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网。

(4)该食物网中含有____条食物链,若物种丙增加100kg,则至少消耗植物____kg。

33.以下是两个学生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

题。

(1)第一个小组在草原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

①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割草草地中,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____________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___________呈增加趋势。

③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铺枯草层能有效的治理盐碱地,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第二小组调查某草原遭受蝗灾后,人类治理过程中蝗虫的种群数最变化,图为他们绘制的坐标曲线。

①图中a~b段,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试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________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防c点出现,原因是改变了______________的特征。

③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治理蝗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4.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

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

请根据以上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

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

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

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

__________。

(3)图1步骤③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4)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⑥转基因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

(5)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T进行酶切,。

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请根据图1中标示的酶切位点和表2所列的识别序列,对以下酶切结果作出判断。

①采用EcoRⅠ和PstⅠ酶切,得到_________种DNA片断。

②采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得到_________种DNA片断。

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测

生物试题(理科)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30

CBABCABDAADBBCADDDDCCDABACBAB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大题;其中32题第(3)小题、34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40分)

31.

(1)自我调节(或反馈

调节)抵抗力

分解者

(2)10400增加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900偏高

32.

(1)竞争增长型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

(2)以A种群为食物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抵抗力

(3)

(4)53500

33.

(1)①各物种的名称(种类、丰富度)和数量(生物量)②地上生物量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③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①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

②a性别比例③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4、

(1)耐高温2)引物对B(3)否(4)农杆菌(5)①2②1

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测

生物试题(理科)答案详解

1.C

【解析】

试题分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减少、耕地减少、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据此答题.

解:

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A错误;

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这也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B错误;

C、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C正确;

D、粮食短缺是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之一,D错误.

故选:

C.

考点: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B

【解析】

试题分析: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40=100只/hm2,A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C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错误。

考点:

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特点。

3.A

【解析】

试题分析: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在种群特征中,年龄组成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B错误;一般来讲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型越大,也有相反的,如虫的体积比树小,C错误;向农田施肥和向鱼塘投放饵料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①直接价值:

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如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了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美学价值等.②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如森林生态系统被喻为“地下水库”)、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③潜在价值:

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解:

A、长在路边的小草是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故A正确;

B、生物间存在复制的种间关系,如小草与观赏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与草食性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对其他生物的存在既有利也可能有害,故B错误;

C、小

草可能存在潜在价值,如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故C正确;

D、小草可能存在间接价值,如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故D正确.

故选:

B.

考点:

生物的多样性.

5.C

6.A

【解析】

试题分析:

a和b是竞争关系,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在竞争中获胜。

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不一定生存在类似于实验培养的条件下,若食物和空间等条件充裕,二者也可以共存,b的数目也不一定多于a。

故A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7.B

【解析】

试题分析:

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种群无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可能会形成一个种群,但外来入侵的物种一般具有生存优势,往往会造成某些本土物种的消失,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B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系统层次中包含群落层次,可以在生态系统层次中进行,但在种群层次中无法进行,C错误;一个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投放饵料等人工输入,远远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8.D

【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A错误,鲸处于食物链末端,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越不易生存。

B错误,调查某种鲸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

C错误,种群没有垂直结构,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

D正确,鲸的非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于人为捕捞引起的。

9.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表分析:

4个试管中的培养液体积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所以4个试管中的酵母菌的K值也不相同,A错误。

由于试管Ⅲ与试管Ⅱ的培养液体积不同,所以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B正确。

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条件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

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