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398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单元导学案

16 《化石吟》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导学重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导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奇huàn幻   guǒ裹藏   cōnglóng葱茏 zhuóyuè卓越

骸骨hái   潜行qián  躯壳 qiào 档案dàng

造物主 —— 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且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乌有——《书》虚幻;不存在。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沉睡一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参见第3、4、5、6节)

②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歌和谐优美的音乐美。

③思考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

——前后照应,即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

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

有诗歌写道: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2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思考: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d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纯金难留》[美]弗罗斯特

自然的新绿是纯金,

她这种色彩最难保存。

她的新叶像一朵花;

但只能持续一刹那。

然后就还原成为叶片,

乐园就这样沉入哀怨,

曝光就这样堕入白昼,

凡是纯金都难留。

1.这是一首赞颂青春的诗,诗人将青春喻为花、纯金,表现了青春的珍贵与美丽。

2.“凡是纯金都难留”,美好的青春难以长留,诗人暗示我们时光易逝,应珍惜青春年华。

3.请写出你所掌握的劝人惜时奋发的古诗句。

(至少两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五、课外作业:

1.练习:

一、二、

2.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教后反思】

 

16 《化石吟》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的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预习】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奇huàn   guǒ藏   cōnglóng zhuóyuè

骸骨   潜行  躯壳 档案

造物主 —— 潜行——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乌有—— 

葱茏——  

3.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沉睡一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②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歌和谐优美的音乐美。

③思考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1.2.

2.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二、研读赏析

自主探究,思考: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d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纯金难留》[美]弗罗斯特

自然的新绿是纯金,

她这种色彩最难保存。

她的新叶像一朵花;

但只能持续一刹那。

然后就还原成为叶片,

乐园就这样沉入哀怨,

曝光就这样堕入白昼,

凡是纯金都难留。

1.这是一首赞颂青春的诗,诗人将青春喻为,表现了青春的珍贵与美丽。

2.“凡是纯金都难留”,美好的青春难以长留,诗人暗示我们

3.请写出你所掌握的劝人惜时奋发的古诗句。

(至少两句)

四、课外作业:

1.练习:

一、二、

2.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学习反思】

 

17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引导学生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重点】

1.快速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导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

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

山峰和山峦。

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

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

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

崩裂而倒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a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见第2节)

b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2

2.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

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

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三、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

第2段是3、4、5段的“纲”:

“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

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

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模仿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

“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各不超过5个字)

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___,文中“_____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作比较__、__举例子_、___分类别__和_列数字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平实_______说明。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

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

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1.练习:

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教学反思】

 

17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

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a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b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2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

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

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

“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文中“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和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四、课后作业

1.练习:

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学习反思】

 

18 《绿色蝈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导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导学难点】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作者和作品的资料。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

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

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

“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

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

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喧嚣xiāo劫掠luè静谧mì酷爱kù吮取shǔ

气氛fēn满载而归zài喑哑yī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狩猎cuàn篡夺rǎo扰乱更胜一chóu筹

gōu篝火zhōng螽斯xī窸sū窣作响wōjù莴苣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弱肉强食)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庞然大物)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惊慌失措)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津津有味)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②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

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叫声,食性,主要写的是食性。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

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

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1.2.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外表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明确蝈蝈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

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

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

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

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

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C_____(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

”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

螽斯的一种。

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描写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