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051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填写答案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不断增长。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国家

俄罗斯、德国、日本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发展中国家

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现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生产力水平(最主要)、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北美和西欧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9、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由旧大陆迁往新大陆,原因是新大陆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原因是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

迁入地区;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和北非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到西北、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的政策、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

自发迁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向沿海(迁入人口较多的是上海、广东和北京)和工矿城市,从山区到平原、从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民工潮”

6、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7、分析下列案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美国老年人口退休后从纬度较高的东北部地区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气候

(2)美国青壮年从东北部地区向南部和西部地带迁移。

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

(3)大庆市从荒滩演变成我国的石油城市。

矿产资源——石油

(4)在我国古代,黄河经常泛滥、决口,给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被迫迁移。

自然灾害——水灾

(5)“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人们纷纷到广东务工经商。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6)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城市下放到农村。

政策

(7)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移到巴西利亚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政治中心的变革——社会变革

(8)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宗教

(9)高速公路的修建、高速动车的开通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手机的普遍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10)新疆吸引人口迁入。

政策——西部大开发,开发资源;经济——发展边境贸易。

8、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9、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0、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环境人口容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4、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住宅区

城市中最为大的土地利用方式

地价较低,污染较少

出现了高级住宅和低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

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CBD)

工业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城市内部工业区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

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

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是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

城市数目

城市距离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功能

强而全

弱且不全

2、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3、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及长江入海口;上海有发达的铁路网使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和巨大的市场。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最主要)、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

世界城市化进程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

较高

迅速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70%以上,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6、城市化会使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7、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

过快的城市化会出现城市环境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机械)。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

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

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

如下图:

案例、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种植三种农业。

请在右图中A、B、C三处安排这三种农业,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A处乳牛,理由是:

②⑦⑨;

B处小麦种植,理由是:

③⑤⑧⑩;

C处花卉,理由是:

①④⑥。

①单位面积产值最高;②单位面积产值较高;

③单位面积产值低;④占地面积不大;⑤占地面积大;⑥需水量大⑦产品容易变质,需要便捷的交通;⑧对交通运输要求不高;⑨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⑩土地租金低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因素);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因素);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技术因素)

(7)我国的水稻种植扩展到50o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育种技术因素)

(8)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保鲜冷藏技术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育种技术(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改造地形条件、滴灌喷灌技术改善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如交通的发展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出现地域化和专业化,市场范围扩大。

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两方面入手。

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暖,降水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较多。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充足;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也是混合农业。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

农场是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对市场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调节性。

案例、读“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某农场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下图中的空白框中,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秸杆B.牧草C.羊粪D.羊毛、羊肉E.增加土壤肥力F.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FEACBD)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政策的鼓励、东南部气候暖湿、土壤肥沃等。

特点是: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主要农产品是小麦和羊毛。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农场的特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活;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该地处于大分水岭(地形区)西侧,降水量较少。

灌溉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为此该国修建了东水西调水利工程.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洲的东部、南部、东南部。

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

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中国。

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

(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

(3)水源充足(4)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5)人多地少,饮食习惯以稻米为主

(6)水稻生产历史悠久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

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营经营。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水平高(6)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

案例、读图,按要求回答:

(l)用字母A、B在图中标出美国的小麦区和玉米带。

用C标出乳畜带。

用D标出硅谷。

(2)美国小麦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大平原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_商品谷物农业_。

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生产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稿。

这类农业地域类型我国分布在东北和西北。

(3)本区小麦发展的气候条件是_气候温和,夏季潮湿__。

(4)本区发展这类农业在交通、土地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是①五大潮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②地广人稀,可进行大规模生产

东北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发达的机械制造业(有利于机械化生产),优越的政策等。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是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案例、读某草原区位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所示区域名为潘帕斯草原,该地的农业区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放牧的主要牲畜是牛。

   

⑵该区域发展畜牧业优势是: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靠海港近,交通便利。

(3)阿根廷的牛肉主要销往欧洲市场的前提条件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⑶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是培育良种牛、开辟水源、种植饲料、改善交通、发展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

3、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4、乳畜业的主要特点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5、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势平坦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

2、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3、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不相同的。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石油化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炼铝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4、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区位选择。

5、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

鞍钢:

接近煤铁产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宝钢: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技术先进

鞍钢铁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宝钢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

结论:

科技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使得运费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可以方便地利用外国廉价的原料,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6、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因素有国家政策(如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国防(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7、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污染企业类型

区位选择

举例

原因

污染大气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

地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水泥、酿造、化工、发电

保护大气、水、土地,保护环境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印染、造纸、电镀、皮革

大气、水源污染

综合以上两条

化工、炼油

固体废弃物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可分为生产工序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的联系。

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3、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

4、工业地域指工业集聚而成的地域。

5、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二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6、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二是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使工业地域联系更密切。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区、我国辽中南地区。

2、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钢铁、煤炭、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特点

A、煤炭资源丰富;B、离铁矿区近;C、水源充足;D、水陆交通便利;E、市场广阔。

4、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5、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分别是煤炭、钢铁、机械、化工、

电力。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6、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

A、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B、调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C、发展科技;D、优化美化环境。

7、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区位优势及其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点。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交通便利。

异:

辽,铁矿资源丰富,水源不足;鲁水源充足、铁矿不足

同:

煤炭资源丰富,陆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8、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和德国鲁尔区都属于传统工业区,鞍钢在改革与发展中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在综合整治中的哪些经验?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消除污染,改善环境等。

9、新兴工业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