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98420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

《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docx

魏晋南北朝文学授课大纲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节概论

一、什么是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

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

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二、建安文学的特点

1、写实色彩浓郁。

2、悲凉慷慨的情调。

3、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传统,采用五言诗形式表达悲凉慷慨的感情,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4、“建安风骨”的形成。

第二节曹操

一、生平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有《魏武帝集》。

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曹操也凭借着家庭的势力,年满二十即举孝廉为郎,步入官场。

在汉末大乱中自聚兵马,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

继而于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并实际统治了北部中国。

曹丕代汉建立魏朝后,追尊他为武帝。

二、诗歌创作

1、曹操在诗歌创作上的突出成就,是创造了充满时代生活气息的乐府歌辞。

  正2、诗歌语言简洁古朴,气魄宏大,感情深郁。

第三节曹丕

一、生平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他依靠父亲打下的基础,代汉做了皇帝,国号魏。

曹丕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创作也很重视。

他的诗作中乐府歌辞与古诗约各一半。

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沿用民歌题材,善于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

语言也明显带有民歌的特点,通俗流畅,不过比一般民歌略显得精致。

抒发感情,以委婉细致见长。

五言体中,《杂诗》二首风格与《古诗十九首》略近,文辞清绮,语浅情长。

二、诗歌创作

1、抒情方式委婉和顺,其诗以“感”以“韵”取胜。

2、代表作:

《燕歌行》

           

第四节曹植

一、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有《曹子建集》。

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后人多数评价最高的一个。

二、诗歌创作

1、抒情方式直接激切,其诗以“才”和“情”取胜。

2、诗歌分期:

前期更多地抒写个人的志趣与抱负,写得任纵飞扬,如《白马篇》;后期受到哥哥和侄子的管制,心情抑郁不平,诗多写感慨和牢骚,写得沉郁悲凉,如《赠白马王彪》、《七哀诗》。

三、创作特点

 1、乐府诗。

但这些诗基本上都不是配乐演唱的,这是乐府歌辞文人化的明显标志。

  2、模仿民歌风格的诗。

但他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加以适当改造,有时结合骚体的象征手法,在那些游子思妇的形象中注入纯属于个人的思想感情。

《美女篇》、《吁嗟篇》,以及《七哀》和《杂诗》中的几篇,都是如此。

3、曹植诗的结构大多颇为精致,很少平铺直叙。

特别是开头,常常以几句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渲染出特定的气氛,笼罩全篇。

这虽然是从民歌的比兴句学来,但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比通常的比兴句重要得多,效果也更为强烈。

  4、“诗赋欲丽”是建安文学的普遍现象,而以曹植最为突出,其诗讲求华美、工整和刻画的细致。

    

第五节建安七子

  

一、什么是“建安七子”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当世文人,特别标举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

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

其中除孔融的情况较为特别,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

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在其他一些杰出作者的参与下,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二、王粲

(一)生平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

年轻时避乱荆州多年,后归曹操。

他出身世家,少有才名,锐意进取,然生当乱世,羁留他乡,故作品多感时伤事,自悲不遇。

其诗、文、辞赋均有成就,前人常与曹植并称,刘勰《文心雕龙》则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二)代表作:

有《七哀》二首,第一首作于从关中到荆州时,记下了战祸的惨况: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二、刘桢

刘桢(?

—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

在当时以五言诗著名,所作语言简洁,注重气势。

钟嵘《诗品》称赞他的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这大约是因为这些诗多抒发个人情怀,而表现出高远的志趣。

如《赠从弟》三首之二。

三、陈琳与阮瑀

  陈琳(?

—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属江苏)人。

阮瑀(?

—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他们都曾为曹操掌管书记,当时军国书檄,多出于二人手笔。

这些文章都是应用文,但却很讲究文采,多用排偶,句式整齐,又喜广引史事为证。

这标志了魏晋文章在汉代文章已经骈偶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骈文的方向发展。

他们也擅乐府诗。

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以对话形式,写秦代筑长城者家破人亡之苦;阮瑀有《驾出北郭门行》,写一个孤儿为后母虐待,在亲母坟前啼哭哀思的故事。

二篇均模仿汉乐府民歌,语言也很朴素。

这种故事性很强的乐府诗,在建安时代已经不多见了。

 

第二章正始文学

第一节概论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竹林七贤”

正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在早年政治斗争较为缓和时,常在一起聚会、清谈、饮酒、赋诗,当时被称为“竹林七贤”。

二、曹魏集团和司马集团的争斗与“清谈玄理”之风的兴盛

在曹魏宗室与司马氏两大政治集团的争权大屠杀中,社会道德的价值观念完全崩溃了,司马氏集团政治上假禅让之名而行篡逆之实就是利用道德的美名来掩饰极不道德的丑行。

这就使社会心理出现了两极的倾斜:

一方面是居于上位的统治者标榜道德,实际是假借和利用道德;另一方面是士人们的反对名教,反对这种虚伪的道德。

他们以老庄思想来抵制司马氏宣扬的儒家礼法,主张“崇尚自然”,从而促进了“清谈玄理”之风的兴盛。

三、正始文学的特点

1、深刻的理性思考

2、尖锐的人生悲哀

3、“沉郁艰深”的诗风

  

第二节阮籍

一、生平与思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之子。

有《阮嗣宗集》。

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为人旷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

正始年间曾任尚书郎、大将军曹爽参军,二次均以病免归。

司马懿执政,召为其太傅府从事中郎,以后相继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又称之为“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有济世之志”(《晋书》本传),自视很高,世人对他也很器重。

曹爽、司马懿请他去做幕僚,就是一种借招纳名流以扩大自己声望的手段。

但随着司马氏篡权图谋的显露,政治风云日趋险恶,阮籍只能放弃了往日的雄心。

 二、诗歌创作

钟嵘《诗品》:

“晋步兵阮籍,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

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远,自致远大。

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颜延年注解,怯言其志。

 首先,《咏怀诗》中显然有一部分忧愤伤时之作。

如第三首: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其次,表现了作者不甘碌碌无闻,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如第三十九首“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云云,流露出同建安文学一样的慷慨激昂之气。

只是这一类作品在《咏怀诗》中为数甚少。

  最后,《咏怀诗》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于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

三、《咏怀诗》的意义与价值  

1、它比前人的文学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压迫人性的本质。

而且,人们从《咏怀诗》中,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完美的期望和执着的爱恋。

它对生命的哀叹,也是对生命的歌颂。

2、到了《咏怀诗》,中国古代抒情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咏怀诗》的感情也极为真诚激切,具有感人的力量,所以《诗品》说它“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的情绪的形式,也为后人所重视。

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是从这一路发展而来的。

  

第三节嵇康

  一、生平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人。

  他崇尚老庄,性格高傲刚直,不抱礼法。

又受道教影响,喜谈服食养生之事。

通音乐,善奏琴。

曾官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

有《嵇中散集》,又鲁迅辑校之《嵇康集》。

嵇康与阮籍是好友,同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思想多有相近之处,但性格为人、处世态度、颇有不同。

嵇康娶魏宗室之女,与曹魏政权的关系,比阮籍更为密切;对司马氏的阴谋、他的反对也更为明白激烈。

所以当正始末司马懿执政之后,他就脱离政坛,不像阮籍那样,仍虚与斡旋,以求自保。

并且,他也不能像阮籍那样,借哲学的观照与思考,隔远了现实中的矛盾与痛苦。

以他的社会联系、政治态度以及刚傲的性格,自然难以为司马氏所容,所以终究被构陷杀害。

传说他临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宽赦他,并以他为师,可见他在当时所享声望之高。

二、诗文创作

  嵇康是魏晋之际最著名的论说文作家。

《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说:

“康所著文论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

”其特点,一是思想新颖,好标异说,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富于批判精神,二是说理缜密而透彻。

主要作品有《声无哀乐论》、《管蔡论》、《难自然好学论》等。

其中《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逻辑严密,辨析细致的论文,颇为难能可贵。

不过,从文学意义上说,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更为重要。

  1、《与山巨源绝交书》:

这篇书信全面反映了作者的人格。

虽非正面立论,却毫无闪烁含糊之辞,放言无惮,辞锋犀利,风调峻切。

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作者的真实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四言诗作:

《赠秀才从军》写得激昂有生气,第九、第十四两篇尤其受人喜爱:

  良马既闭,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第三章西晋文学

第一节概论

  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代魏室,建立了晋王朝,史称西晋。

  晋朝建立统一全国后,造就了盛大的事业和短暂的繁荣,原来就屡遭打击的反对派更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一般文学之士为了家族和个人的利益,纷纷向统治集团归拢,成为其中一分子,或权贵门下的宾客。

于是士风发生了改变。

正始士人的纵诞任情,多少包含着对现实不满及拒绝与权势者合作的意味。

而现今的士人既然立身于统治集团之中,就不能不有所检束。

纵或小有越规,也仅只是文人的风流。

其个体意识,在新王朝令人慑服的威势下必然地发生了减退。

  文学同样发生着变化。

此前,无论是刚健明朗的建安文学,还是隐晦曲折的正始文学,都充溢着内在的热情,作品大多富有生气和力度。

因为建安文人和正始文人是在冲突与对抗中生活的,无论是追求建功立业,还是在被压迫中痛苦挣扎,都可以说是自我意志与外部力量的抗衡。

而西晋时期社会表面上是稳定的,文人自身的利益又与统治集团的利益一致,因而他们的生活就缺乏冲突与对抗,文学因而普遍显得松弛而平缓,少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换言之,文学的“风骨”在这时明显地减弱了。

当然也有例外,左思、刘琨的诗歌是表现了冲突与对抗的,并且向来被誉为有风骨。

不过,他们不是西晋文学的主流派。

   第二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太康诗风的特点(见教材第54页—第55页)

二、陆机的诗歌创作

(一)生平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祖父陆逊、父陆抗,均为东吴名将,地位显赫。

东吴被灭后,陆机与弟陆云以文才被召入洛阳,很受北方士大夫的器重。

惠帝时宗室相争,他为成都王司马颖率大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兵败,为司马颖所杀。

有《陆士衡集》。

  陆机才冠当世,诗、文、辞赋都有成就。

赋体的文艺批评著作《文赋》,是论文的名作,其形式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外他还写过历史著作《晋纪》、地理著作《洛阳记》等,均已不存。

  《诗品》谓陆机诗“其源出于陈思”。

可以说,陆机是曹植之后又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以“缘情绮靡”(《文赋》)的准则,将诗歌进一步推向文人化、贵族化,引导了华丽雅致的诗风,流播久远。

(二)诗歌特点

1、内容多模拟。

陆机写了不少乐府诗,大多是严格按照乐府古题的题义、仿照早期歌辞写作的,除少数几篇,难以看出其个人生活的内容。

另外又有《拟古诗》十二首,按照各篇原来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重写了一遍。

这一类作品,用力全在于修辞。

2、文辞繁缛。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张华对陆机的批评说:

“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

3、语言华美典雅。

即选择词汇注重色彩和声调,又多用书面语及古书中的成句,而加以精心雕琢,使诗歌带上更明显的贵族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更依赖于阅读而脱离歌唱(陆机的乐府诗同曹植的一样,也是不配乐的)。

4、多用排偶。

建安诗中偶句通常只占很小的比例,而陆机诗中往往占一半以上,像《苦寒行》、《招隐诗》等已接近通篇对仗。

这四点在西晋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多少有所表现,并且对南朝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潘岳的诗歌创作

(一)生平简介: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

他少有才名,热切于仕进,媚事权贵,人品颇遭到非议。

但仕途并不得意,所以常常感到苦恼;可是虽有高蹈避世的想法,又不能真正实行。

最终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二)诗歌创作:

潘岳与陆机齐名。

他的诗风在追求绮丽、喜欢铺写等方面与陆机一致。

南朝人论潘、陆之别,多认为潘较和畅,陆则深芜。

这是因为潘岳的作品用语较浅,不像陆机那样深奥,文句的连接也比较紧密。

但是,他也很少写出陆机那样精美工致、深于刻炼的句子,在语言的创造方面显得比较平庸。

其诗均以善叙悲哀之情著称,不但为自己写,还常常代别人写。

诗歌的代表作有《悼亡诗》三首,是追悼亡妻之作。

第三节左思、刘琨与郭璞

一、左思

(一)生平简介: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

出身于寒素家庭。

妹左芬以文才被召入武帝内宫,左思随之移家洛阳。

曾为权臣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

入京之初,他自然也有求取仕进的企图,却为门阀制度所阻遏,官止于秘书郎。

他最后终于退出了官场,而将满腔不平,写在八篇一组的《咏史诗》中。

(二)咏史诗:

《咏史诗》的题材创自班固,建安以后作者更多。

写法大抵是实咏史事,略抒感慨。

左思之作,则是借古讽今,抒发个人的怀抱,是咏史诗的创变。

《咏史诗》的语言简劲,不重辞采,更无累赘的铺写,虽亦多用对偶,但出语自然而不求工巧,这都是和诗歌的抒情要求相一致的。

因为繁缛和过于雕琢的语言,必然造成表达上的阻隔,难以呈露强烈的情绪。

前人评左思的诗,喜欢说他“祖述汉、魏”,恐怕这并不是左思的本意。

《咏史诗》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对抗与冲突之中,呈现出激情与力度来。

这也可以说是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所以《诗品》有“左思风力”之誉。

二、刘琨

(一)生平: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出身士族。

早年好老庄,喜清谈,也是贾谧“二十四友”之一。

后来天下大变,他经历国破家亡,意识到个人对于社会、政权的责任感,于是指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答卢谌书》)。

怀帝、愍帝时,他任刺史、大将军等职,在北方辗转抗敌,屡败而无悔。

最终被同他结盟的幽州刺史段匹碑杀害。

刘琨仅凭一腔热血出生入死,面对中原瓦解之势,自知只手擎天,绝无此理。

家国之痛,英雄末路之悲,发之于诗,既慷慨激昂,又沉痛无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代表作:

《扶风诗》:

三、郭璞 

(一)生平简介: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博学多识,为时人所重。

又喜阴阳卜筮之术,因此关于他有很多怪诞的传说。

西晋末北方乱起,郭璞南下避祸。

东晋元帝时任著作郎。

后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

(二)代表作:

《游仙诗》。

现存完整者十篇,其余都是些残片。

游仙诗不一定是追求神仙境界,当时只是为了在文学中增添神奇色彩,或借以表现对现实不满的思想情绪。

阮籍《咏怀诗》就多次写到游仙,郭璞也正是承继了阮籍,其诗中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歌咏高蹈遗世的精神,寄寓着惧祸避乱的情绪。

所以《诗品》称它:

“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只是其思想远没有阮籍那样深刻,感情也远没有阮籍那样强烈。

(三)郭璞与“玄言诗”

1、玄言诗的兴起

玄言诗滥觞于正始。

何晏、阮籍、嵇康的诗已大量融入老庄哲理。

正始以后,哲理性的诗未有明显地延伸发展,诗坛风气以陆机等为代表转向崇尚华美、注重修辞。

至晋室南渡之际,玄言诗开始兴起。

2、郭璞与“玄言诗”的关系

两种不同的看法:

(1)檀道鸾《续晋阳秋》:

“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2)钟嵘《诗品》则称郭“始变永嘉平淡之体”。

  

第四章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一、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

二、关于陶渊明的“归隐”

三种评价:

1、“归隐”是陶渊明厌恶官场污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所取的洁身守志之路,是他与黑暗社会决裂的反抗行为。

2、陶渊明归隐田园,主要出于远祸全身的个人目的,是逃避现实的消极行动。

3、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寻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所取的“独善其身”“清净无为”之道,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表现。

4、陶渊明归隐田园,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三、关于陶渊明的“真淳”

1、崇尚“自然”的思想。

2、“性本爱丘山”的性情。

3、做人的“任真”作风。

4、做诗的“真诚”态度。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一、田园诗

1、思想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讴歌了农村美好的田园风光,描绘了春播秋收的劳动景象,热情地赞美了平凡的劳动生活,倾吐了自己亲自耕作的体会和投身田园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开创了中国田园诗的题材。

(1)表现乡村生活的淳朴宁静,寄托对“自然”社会的向往。

 

《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归园田居》组诗(作品选P327-328)第一首。

 

(2)表现农耕劳动的艰辛与惬意。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作品选P334)。

《归园田居》之三。

 (3)表现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饮酒》之五(作品选P335)。

2、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

二、咏史诗  

《咏荆轲》(作品选P340)。

《读山海经》其二(作品选P342)。

   

三、行役诗、赠答诗(见教材P77-78)

四、陶诗的渊源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

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

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

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

 

第三节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在他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

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

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

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一、《桃花源记》  

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既有儒家幻想的上古之世的淳朴,也有老子宣扬的“小国寡民”社会模式的影子,其中乡村景象的描绘,又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相似。

可以说,它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二、《五柳先生传》

全篇只百余字,以一“不”字贯通始终。

大量使用这个否定词,意蕴在于表示自己对世间的一切无所措意、无所执着,只是任情率真地生活。

不但世俗的荣名毫无价值,就连一个人的姓名也是外加的东西,可有可无。

这就是所谓“自然”的人生哲学。

用语浅而含蕴深,是这篇短文的显著特点。

三、《归去来辞》

此篇作于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决心辞官归隐之际。

文中关于归途景象和还乡以后生活的描写,均出于想象。

在古代各种文体中,辞赋的基本特点就是华美,而陶渊明这篇赋却写得相当朴素,语言清新流利。

它的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同时又充满了哲理的内涵。

四、《感士不遇赋》

 此篇着重抒发怀才不遇、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语词较以上三篇显得比较激烈。

五、《闲情赋》

此篇热烈渲染男女之情。

且文辞流宕,色彩丰艳。

  

第五节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一、南朝

主要被当作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士来看待,对于他的文学创作,评价并不很高。

萧统《陶渊明集序》对其人其文评价甚高(见教材P88注[27])

二、唐代

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一派诗人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到陶诗的影响。

三、宋代

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

至此完全确立了陶渊明作为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

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评陶渊明说: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与苏辙书》)。

  

第五章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概论

一、形式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

1、荒淫君主贵族掌握了文学的领导权

(1)南朝四代君主皆雅好文学,将文学作为宫廷的装饰品和消遣品。

裴子野《雕虫论.序》:

“宋文帝博好文章,才思朗捷,常读书奏,号称七行俱下。

每有祯祥,及幸”宴集,辄陈诗展义,且以命朝臣。

其戎士武夫,则托请不暇,困于课限,或买以应诏焉。

于是天下向风,人自藻饰,雕虫之艺,盛于时矣。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