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42959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

《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琵琶行教案范文.docx

琵琶行教案范文

琵琶行教案范文

导读:

本文琵琶行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琵琶行教案,供您参考,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积累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背诵全文;

  分析白居易的性格

  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感受“声中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歌》缠绵悱恻,《琵琶行》沧海桑田。

  二、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三、背景

  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四、字词

  予(yú)倡(chāng)女贾(gǔ)人

  荻(dí)铮(zhēng)悯然(mǐn)

  转徙(xǐ)浔阳(xún)捻(niǎn)

  抹(mǒ)挑(tiǎo)六幺(yāo)

  舫(fǎng)教坊(fáng)红绡(xiāo)

  谪居(zhé)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

  霓裳(nícháng)钿头银篦(diànbì)

  五.学习“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凄切伤怀

  六.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思考: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

(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

(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特征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骤

  2、如私语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

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4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六、人物形象分析

  七、拓展阅读

  篇二:

琵琶行教案  一、故事导入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

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

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

妙极了!

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诗坛代表人物。

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

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卖炭翁》《观刈麦》等

  

(2)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

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如曹操的《短歌行》。

  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

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乐师),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为贾人(商人)妇。

遂(就)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

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于江湖间(各地)。

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于是)为(写)长句(七

  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概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整体感知(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

古:

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

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

古:

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

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

古:

从前、刚才。

今:

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

古:

年龄大。

今:

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

古:

神态、脸色。

今:

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2、文章结构

  诗人琵琶女

  秋江夜送客寂寞守空船

  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

  闻之长叹息凄凉诉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伤话谪居感怀良久立

  司马青衫湿却坐促弦急

  琵琶行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3.思考、讨论、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

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五、合作探究

  Ⅰ、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

“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

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明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

“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Ⅱ、分析“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拟设置如下问题:

(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暗写、略写)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二句在写什么?

有何作用?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

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

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音乐无形,诗人是借助什么手法表现无无形音乐的?

  1、借助双音节词、象声词、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

  2、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间关、幽咽、呕哑、嘲哳(效果:

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感)

  3、直接议论,为乐曲作解说;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如:

“未成曲调先有情”。

  4、侧面烘托,写艺术效果。

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5、比喻。

  清人刘熙载《艺概》云: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比喻有何效果?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篇三:

琵琶行教案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白公祠位于重庆忠县白公街道城西方向长江沿岸,是为纪念中国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祠堂,它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旅游景点。

它是与洛阳香山"唐少传白公墓祠"齐名的两座白居易祠之一,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清道光十年加以扩建。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左迁:

贬官,降职。

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

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

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3)京都声:

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

歌女。

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

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

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

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7)为:

做。

(8)贾(gǔ)人:

商人。

  (9)命酒:

叫(手下人)摆酒。

(10)快:

畅快。

(11)漂沦:

漂泊沦落。

  (12)出官:

(京官)外调。

(13)恬然:

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

贬官降职或流放。

(15)为:

创作。

(16)长句:

指七言诗。

  (17)歌:

作歌,动词。

(18)凡:

总共。

(19)言:

字。

(20)命:

命名,题名。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

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

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

(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

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

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

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

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

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

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

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

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

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

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

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

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

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

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

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

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

属于暗写。

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

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比喻分为两类:

一是以声喻声。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

二是以形摹声。

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

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好处:

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

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

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琵琶行教案,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

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点拨: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

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

  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

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篇四:

琵琶行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思路,概括每节内容。

  一、导入: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

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

"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并广为延誉。

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二、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三、写作背景

  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