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38621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1.小李被通知听一个报告会。

一看题目,很失望,但他是一个很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所以,便集中精力认真听。

听着听着,竟越来越感兴趣,甚至入迷了。

试运用注意的有关知识,分析小李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⑪此例说明了有意注意向有意后注意转化的过程。

⑫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有时刚刚听报告时,对报告不感兴趣,这时是一种有意注意,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听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他对这个课题的内容发生兴趣或熟练后,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保持注意了,这个现象也称为有意后注意。

2.一个人在高度注意某一事物时,常会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答。

此例说明了注意的集中与指向的关系。

当注意处于高度集中的状况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会缩小。

3.一目十行。

答。

这是指注意的范围很广。

4.一心两用。

答。

这是指注意的分配。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常言道: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此话妥否?

为什么?

答。

⑪此话不一定正确。

⑫即使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在“眼见”时仍有可能产生错觉,使“眼见”难以为“实”。

2.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觉得“光阴似箭”,有时却感到“度日如年”?

答。

这是时间错觉,它受人的活动内容和情绪的影响。

3.为什么我们往往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答。

这是形重错觉。

4.同样重的货物,油成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油成白色则会使人觉得轻松?

答。

这是联觉效应,也属错觉。

5.全国劳模、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被人们称为“把准”他仅靠手就能掂量准物体的重量,这种情形应做何解释?

答。

这是手的感受性特别高的表现,它是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获得的。

6.张奶奶为了方便,把眼睛推到额头上,过了一会儿要用眼睛的时,她又四处寻找,小外孙一看,笑奶奶真老了,戴着眼睛找眼睛。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

这是触压觉的适应现象。

7.小王刚学下厨,为了保险,他每炒一样菜都要尝几次,以确保咸淡生熟适度。

谁知食客却说他炒的菜越来越咸,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答。

问题出在小王不断地尝,降低了味觉对盐的感受性,从而出现了味觉的适应现象。

8.影院的电影已经开始了,从阳光下走近去时只觉得一片漆黑。

待电影演完后,出门一遇阳光反而觉得睁不开眼,这是什么原因?

答。

从阳光下走进影院,出现了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看完出门,则出现了使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

9.吃了哭药后,再喝白开水,往往会觉得白开水也甜。

这是什么原因?

答。

这是继时对比造成的。

10.某科代表交给新来的李老师一张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名单,当老师照着名单批评李易章、代丽萍、余萍霞时,同学们都感到奇怪,说没有这三个人。

这是什么原因?

答。

这是由于书写时没有注意间隔距离,使“李、易、章”比“李、代、余”三个字在空间上更接近而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造成的。

11.中国山水画的画面上常常留有大量的空白,然而人们在欣赏它时却没有感到景物之间是相互脱离的,这是为什么?

答。

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的缘故。

12.人们在观看一些类似云南石林、阿诗玛这样的自然景观时,常常因对象细节的模糊而不能一下看出个究竟。

但一当旁人用言语给予指点,

观看者又常说越看越像,这是为什么?

答。

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理解性。

而用言语指点,可以加速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13.让儿童坐在篮球场的中线,以篮板、篮圈为对象写生,他们看到的篮圈几乎是一条粗粗的横线,可他们作画时仍在篮板上画一个圆圈,这是为什么?

答。

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的缘故。

14.一位教师在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时说:

“今天我们到某某地方进行参观,大家要仔细看,不许乱跑,回来后写一篇观察日记。

”他把学生带到那个地方,只注意维持纪律,其他的就不管了,结果学生的观察日记写得很不理想,请分析原因。

答。

⑪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⑫没有教给学生必要的观察方法;

⑬在观察中,没有注意给学生以进一步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第五章。

记忆

1.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老师把问题提出后,有的同学非常踊跃举手要求回答,但谁知把他抽起来后,他却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不知道回答什么问题。

有的教师会认为这个学生在故意捣蛋,而学生自己又感到非常委屈,因为他当时确实听清了问题才举手的。

对此现象,应如何理解?

答。

(1)被抽的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的记忆属短时记忆。

(2)该生没对短时记忆的内容做进一步加工处理就把注意转向了“举手”这一活动上,从而导致了短时记忆内容的迅速遗忘。

(3)教师不能借机讽刺、挖苦学生,应提醒学生多注意思考,想好后再举手回答。

2.下列字母:

ERAVCHIEFBIGMGEUSA,对于熟悉英语的人看上一两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很难一下子记住,为什么?

答。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

一般为7±2个组块。

组块所包含的信息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在记字母

ERAVCHIEFBIGMGEUSA时,熟悉英语的人可以将其分为ERA-TV-CHIEF-BIG-MGE-USA6个组块,没有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看上一二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只能以字母为单位,将其分成19个组块,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很难一下子就记住。

3.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记下某个原理或概念时,往往分段念三遍,比一次拉通念三遍更容易让学生记下笔记,为什么?

答。

(1)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

(2)时间太紧,来不及对教师所念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每次拉通念的内容和绝对项目数都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

4.在跳舞时,有人教过一二遍就会了,而有的人教了无数次,仍然迈不开步子,记不住动作。

从记忆的角度讲,这是什么原因?

答。

(1)运动记忆太差。

(2)记忆不牢固,迅速产生遗忘。

5.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的父母并没有专门或有意识地对孩子施以某种教育,而孩子却具有了与父母非常相似的态度和行为。

对此现象,从记忆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

答。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通过无意识记来实现的。

6.在学习的较难的材料时,有人会觉得学后立刻回忆,脑袋里好像一片空白,回想不出多少内容。

但过了一段时间,反而头脑里变得更加清晰。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答。

(1)这是记忆的恢复现象。

(2)学习较难的材料,产生了较强的抑制,影响了回忆成绩。

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抑制得到了缓解,甚至消除,于是头脑里的内容变得比以前更为清晰。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发现“带话“要”带走样“,小道消息的传播也往往越穿越离谱。

这是为什么?

答。

(1)主要是记忆的保持环节出了差错。

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储存在头脑中的材料会产生质和量的变化。

(2)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个性心理不同,加工组织不同,使传递的信息出现了意义上的曲解、内容上的遗漏和过多的不真实的主观参与。

8.小王来到教室准备上课,谁知一打开书包却怎么也找不到钢笔,但一时又想不起放在哪儿了。

于是他静下心来,回想自己最后一次用钢笔是什么时候——昨天上午上课时还记过笔记,晚上上图书馆还抄过卡片,回到寝室又写了封家信,后来躺在床上看书,边看边作记号,后来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继而再也没有用过钢笔。

看来,钢笔很可能掉在床上了。

他急忙跑回寝室,果然在枕头边找到了它。

请问,这是什么类型的记忆?

有何规律可循?

答。

(1)这是追忆,它是重现的特殊形式。

(2)追忆主要有两条规律可循:

①保持平静的心情。

如果追忆仍无结果,应暂时中断追忆、转移注意。

待放松冷静后再去追忆;②正确利用中介联想即利用事物的多方面联系去寻找线索。

9.在一些重大的考试中,有些学生平时都很拔尖,但一进考场,连平时记得的都忘了,而一出考场,又似乎什么都想得起来。

这是何原因?

怎样克服?

(1)这是由于紧张情绪的干扰所引起的暂时性遗忘。

①事前认真准备,临场充满自信;

②淡化活动意义,不要患得患失;

③临考前进行放松练习;

④保持充足的睡眠;

⑤平常可以通过积极暗示、美好联想等方式进行心理训练以成熟自己的心理。

10.生活中,常听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曾学过这样、学过那样,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了,过去学的全部还给了老师。

这种遗忘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

如何解释?

答。

(1)可用遗忘理论中的消退说来解释。

(2)这种遗忘是由于过去学习所留下的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11.人们普遍认为,早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是记忆效果最好的时候。

这种情形可用什么理论解释?

如何解释?

答。

(1)可用遗忘理论中的干扰说来解释。

(2)早晨起床后,记忆的内容只受到摄抑制的影响、干扰;晚上临睡前记忆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而其他时间记忆的内容一般都要同时受到两种抑制的干扰。

相比而言,前两者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12.在人的记忆中,有些令人不愉快的往事好像已被完全遗忘,但在专家的催眠诱导下,却又能清晰地将这些内容回忆出来,这种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

如何解释?

答。

(1)可用遗忘理论中的压抑说来解释。

(2)这种遗忘既不是记忆痕迹的消失,也不是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而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所引起的。

它是一种个人主动的压抑。

(3)在清醒的意识之下回忆这些内容,会使人产生痛苦和忧愁,于是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压回到无意识之中,即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

在催眠状态下,意识的控制领域减弱,压抑消除,记忆的内容又可回到意识之中而被清楚地重现出来。

13.据报道,某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花几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放松训练。

有人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有人认为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

对此,你是这样看待的?

答。

(1)这位教师的做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2)通过心理放松练习,可以消除紧张、焦躁等消极情绪,及时换回并稳定其注意,迅速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记忆状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记忆范围。

14.老师常说:

“大考大耍,小考小耍。

”其意思是说知识要重在平时掌握,

不要临时抱佛脚,否则,记住了也是不牢固的。

此话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答。

(1)重在平时掌握,能使记忆任务具有长久的时间要求,这样可以引起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更高的积极性,能加深刺激的强度,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痕迹,即记得更久、更牢。

这已为心理试验和日常学习经验所证实。

(2)重在平时掌握更能做到及时巩固。

依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可有效地防止记忆内容在开始时的大量遗忘。

(3)分散识记与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识记与复习。

15.“曼谷”是泰国首都的简称。

它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塔哇老狄希阿由它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不尼里鸟隆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拉洒坦。

”这对许多人来说,都难以记住,而对一个懂得梵文的人来说,却很容易记住,为什么?

答。

(1)懂得梵文,便容易理解泰国首都全称的含义。

理解是记忆的重要条件,通过理解既可以找到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又可以找到新材料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2)新材料一旦被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就不会成为孤立的东西而被迅速遗忘

16.有一串数字:

11840219493196642001,如果一看到它就采用反复识记的方法往往效果很差。

但一当这串数字被处理为①1840②1949③1966④2001时,要记住它则易如反掌。

这是为什么?

答。

(1)从记忆的类别看,前者采用简单的反复识记的方法属机械识记;后者找到了数字的内部联系,发现它们是四个按序排列的年代,这种识记属意义识记。

(2)意义识记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材料的内部联系,并把它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从而使识记全面,掌握迅速,保持牢固,回忆准确。

(3)从短时记忆的容量看,未经处理前的数字其绝对目数已超过了7±2,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四个按年代顺序排列的组块,则很容易记住;

17.每当临近考试,有的学生喜欢半天或整天都在背诵或复习同一门学科,废寝忘食,非常刻苦。

这种做法妥否?

为什么?

答。

(1)不妥。

(2)识记的效果对识记的数量和时间具有很大的依存性。

在一定时间内识记多少要适量。

而且还要安排好识记时间。

识记性质相似的材料,应注意分散间隔,并注意选择适合自身识记的最佳识记时间。

18.在中小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因某个学生记不住某个字词(或常写错)而罚他将这个字词写两三遍,其意是加深印象,避免遗忘。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做法妥否?

为什么?

答。

(1)不妥

(2)心理学实验证明,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有助于记忆的巩固保持。

但最佳效果并不是总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一般超额学习百分之五十左右效果最佳,一旦超过百分之百,保持效果不再随之而升高,而是渐次降低。

(3)超额过多,容易加重学习的负担,招致学生的反感。

19.小李过去每次记什么材料都是采取反复诵读,直到记熟为止的办法,结果费时长、效果差。

后来他改用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交替的方法,不仅记得快,而且保持牢。

请问其中奥秘何在?

答。

尝试背诵是一种比反复诵读更为积极的活动。

它一方面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又可自检自查,及时发现不能重现的内容或重现中的错误,从而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使保持更加牢固正确。

20.有一次发生了这样一场争论:

小王自诩说:

“我的记忆力最好,许多东西我只要看一遍就能记住。

”小李不服气地说:

“这算啥,我小时的许多事情现在都记得,从幼儿园的每一个下朋友的名字到以后各年级各班的同学的姓名我都背得出来。

”小张不以为然地说:

“我的记忆才绝,我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诗经》、《红楼梦》、《西厢记》等许多名著名诗。

”小陈听了他们的话后说:

“也许只有我的记忆最实在,只要我头脑里储备得有的,

一旦需要,都能迅速提取出来解决实际问题。

”对他们四人的争论,你如何裁决?

答。

(1)他们四个讲的都只突出了记忆的一种品质。

小王、小李、小张、小陈分别突出了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备性。

就此而言,他们四个人的记忆都不错。

(2)真正要鉴别一个人记忆的好坏,应全面考查记忆品质的表现。

尽管每个人的记忆可能以其中的某一品质发展得最好,但不能只抓住一点就下结论。

第六章.思维和想象

1.鲁迅先生说过:

“纵使写的妖怪,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猪八戒高老庄招亲,在人类中也未必没有谁和他们精神上相像,有谁相像,就无意中取谁来做了模特儿。

”请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答。

(1)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想象多么新颖、离奇、特别,其内容都是来源于客观现实,都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2)想象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特殊形式,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其原型。

2.临近英语四级考试了,小李特别刻苦学习,甚至有几天晚上,同寝室的同学都听见他在睡梦中背英语单词。

请用心理学的理论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答。

这是由于白天紧张的思维活动,使大脑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入睡眠后,仍有局部处于活动状态导致的。

即: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3.司马光小的时候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有个男孩不慎掉进大水缸,其他小朋友都急得手足无措,只见司马光迅速拾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向水缸砸去,缸破水流,小孩得救了。

请用思维的相关原理对此进行分析。

答。

表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即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灵活有效地采取措施及时地解决问题。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

1.当小王听到妹妹下河洗澡溺水身亡的消息时,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答。

(1)小王正处于激情状态。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3)激情状态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例如,暴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足舞蹈;绝望时心灰意冷,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恐惧时毛骨悚然,面如土色。

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血糖、内分泌等都会发生改变。

2.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涨和鼓舞”。

答。

(1)这种情感属于理智感。

(2)理智感是人的知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总是与人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相联系。

(3)理智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激励人积极地从事各种智力活动,并从中体会到真正的愉悦。

3.有人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请你用情感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答。

(1)热爱是一种情感。

(2)情感具有动力功能。

它说明情感作为行动的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

(3)热爱学习就可以使我们努力掌握知识;热爱教育事业,就能推动我们更好地去完成塑造人类灵魂的任务。

所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4.“意气用事”、不能“三思而行”的人,往往做出不应该做的事,为什么?

答。

(1)这是激情状态下的表现。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3)激情会使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使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因而做出不应该做的事。

(4)我们要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消极激情,以免成为激情的俘虏,造成鲁莽行为,铸成终身之恨。

5.热恋中的情侣在即将举行的婚礼的前几天相约看演唱会。

正在演出时,突然嗅到燃烧的气味,有人大喊“着火了”!

引起人们极大恐慌,人们蜂拥而出,互相推揉践踏而浑然不觉。

男青年以年轻之优势越过人们的头顶逃到街上,这时他忽然想起女友,但想挤回去是不可能的了。

他只能焦虑万分地等待,直到人们都走散了,女友才走出门来。

当她经过他身边时根本没有看他一眼,他也只能满脸羞愧地无言而对。

二人从此再也没见面。

答。

(1)事情发生时人们都处于恐惧之中,恐惧在群体中感染性非常强。

恐惧是人们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时的情绪体验。

(2)恐惧唤起人的求生本能,整个意识只有一个意念——逃跑。

在这种状态下出现的意识狭窄和意念、目标的专一,通常会使人处于心无旁骛状态。

此时男青年没有想到女友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普通情况下危险时只顾自己逃命可以谅解,但他连热恋中的女友都想不到,则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他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不能谅解。

如果他的心理素质好,如果他认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他就不会只顾自己逃命。

6.请指出下列成语表现了什么意志品质:

①克己奉公

②当机立断

③忍辱负重

④光明正大

⑤自强不息

⑥锲而不舍

⑦毫不犹豫

⑧任劳任怨

⑨克己复礼

⑩不屈不挠

答。

④⑨表现了意志的自觉性品质;

②⑦表现了意志的果断性品质;

⑤⑥⑩表现了意志的坚持性品质;

①③⑧表现了意志的自制力品质。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

1.某班主任发现他班上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纪律涣散,但是男孩子们有做海员的理想。

于是他就把少先队中队看做是海员部队,开展游戏活动,对他们提出任务,做一名海员要好好学习,守纪律,团结友爱,学习造船和航海技能。

后来,班上的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试问,这是为什么?

答。

利用了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了新的学习需要。

2.基斯等人做了个“挨饿试验”,让36个被试在24个型其中处于半饥饿状态。

试验期间,这些被试的主要事物包括面包、地瓜、萝卜等。

每天获得的能量不到正常人的一半,但他们仍从事劳动和其他活动。

挨饿的结果是:

体重减轻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在心理上变得冷淡,忧虑代替了幽默,对社交失去了兴趣,有的变得神经过敏,心情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下降,乃至产生了自卑感。

实验期间唯一能使他们关心的就是食物。

这一实践说明了什么?

答。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实验说明了人只有满足了生理需要后,才会产生其他高级需要。

第九章.个性心理特征

1.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和奔波不的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答。

甲属于胆汁质,乙属于抑郁质。

对甲进行教育时,遇到问题严厉批评,且要抑制其强烈反应,要做到既不激怒他又能触动其思想:

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其骄傲。

对乙进行教育时,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多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进步。

不要公开批评和职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2.王亮和王锋是双胞胎,同年入学,现在已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

他们两兄弟个子一样高,而且样貌及其相似。

人们经常把王亮误认为是王锋,把王锋误认为是王亮。

但是,他俩的性情却大不相同。

王亮易激动,性情豪爽,办事果断,敢作敢为,行动迅速,喜欢参加各种争斗性活动,当受到挫折时怒发冲冠,爱打抱不平而不考虑后果。

王锋则性情温和、安静、稳定、办事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即使在经受挫折时仍心平气和,不动声色。

而两人的成绩却不相上下,齐头并进。

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

试以气质类型学说加以分析。

答。

这一事实说明:

(1)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2)气质不是遗传决定的,它既有遗传性,也有变异性。

所以王亮和王锋虽是双胞胎,气质也有明显的差异。

(3)气质类型会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但不要影响人的智力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

3.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学,她在集体当中不大合群,大家做游戏时,她却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似乎在沉思;她动作缓慢,不敢大声说话,人多场合更甚;她爱好不多,却对自己喜欢的小东西特别爱玩,很长时间也没见她改变;她感情脆弱,好哭、胆小,甚至不敢与老师的对视,总是把头埋的低低的;她很听话,从没有违反过纪律。

请问她属于什么气质类型?

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答。

该学生的主要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

教师对她的教育应注重耐心细致,轻言细语,不要太激烈。

号召全班同学多关心她,有意识地给她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引导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一些欢乐的、激动人心的活动。

帮助她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掩蔽”其弱型的特点,变成活波开朗的学生。

4.“拾柴火”的自然试验:

让保育院的40个学生在冬天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

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自己则隐藏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

冬天的黑夜里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

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

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

答。

(1)从性格理论分析,这个试验说明每个人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

面对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个人的态度不一样。

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囔囔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

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

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3)通过教育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5.有三个儿童参加智力测验,其中,小红8岁通过9岁组的题目,小强7岁通过4岁组的题目,小勇8岁通过11岁组的题目,请问他们的智商分别是多少?

分别属于那种情况?

答。

小红IQ=9/8×100=113(智力正常)

小强IQ=4/7×100=57(智力低下)

小勇IQ=11/8×100=138(智力优秀)

6.某中学生感叹道:

我已经十六岁了,什么才能也没有显露出来,我不会有出息了。

这种想法对吗?

为什么?

答。

(1)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是存在着差异的。

(2)某种学生简单地判定自己不会有出息,这是错误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人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优异的能力,但也有人是大器晚成,到四五十岁才表现出优异的能力。

(3)能力发展的差异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