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试验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38573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降水试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降水试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降水试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降水试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降水试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降水试验报告.docx

《降水试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降水试验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降水试验报告.docx

降水试验报告

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

TJ08标文化宫站

抽水试验报告

第一章工程概况2

一、工程简介2

二、工程地质条件2

三、水文地质条件1

四、基坑布井情况2

第二章基坑开挖前的抽水目的3

一、疏干井开挖前抽水目的3

二、降压井开挖前抽水目的3

第三章基坑疏干井群井抽水试验4

第四章基坑第⑧2层泄压井群井抽水试验5

一、试验实测承压水位初始水头埋深5

二、基坑不同开挖深度需降承压水水头埋深5

三、试验期间实测降压井单井平均出水量6

四、试验实测水位降深与曲线见下表和下图6

五、试验实测水位回复曲线7

第五章基坑第⑨2a泄压井群井抽水试验8

一、试验实测承压水位初始水头埋深8

二、基坑不同开挖深度需降承压水水头埋深8

三、试验期间实测降压井单井平均出水量9

四、试验实测水位降深与曲线见下表和下图9

五、试验实测水位回复曲线10

第六章群井试验小结10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常州1号线文化宫站位于和平北路下南北向设置,车站为14m岛式站台地下三层车站,共设置3组风亭、3个出入口,车站有效站台中心线里程:

SK21+525.182,南端头井与盾构区间设计分界里程为:

SK21+414.962,北端头井(“刀把”处)与盾构区间设计分界里程为:

SK21+732.095,车站净长317.133m,净宽21.3m,其中“刀把”部分长63.263m。

1号线车站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约24.66m,端头井段约为26.36m。

拟建场地地理位置详见下图。

图1.1拟建场地理地位置

因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坑底土体抗承压水稳定性问题比较突出。

经底板稳定性分析,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后需采取减压降水措施。

为充分观测和掌握承压水抽水引起对含水层地下水位变化特征,为基坑承压水运行提供依据,我司于3月20日对1号线文化宫站进行抽水试验。

二、工程地质条件

1、拟建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本标段车站场地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地形较为平坦,地貌单元属冲湖积高亢平原区,勘查期间勘探孔孔口标高4.41~5.82m。

2、区域地质条件:

1号线车站基坑坑底位于⑦1层粉质粘土层、⑥-4层粉质粘土层、⑥-4a层砂质粉土层中,开挖深度内以粉土、粉砂层为主,依次为①层杂填土、③-2层粘土、⑤-1层粉土、⑤-2层粉砂、⑥-3粘土、⑥-4粉质粘土、局部存在⑦1粉质粘土和⑥-4a粉土;开挖面以下依次为⑦-1层粉质粘土、⑧-2层粉砂。

标准段地下墙墙趾插入⑨-2层粉质粘土层,两端端头井地下墙墙趾插入⑨-3层粘土。

场地范围内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如下:

时代

成因

土层

编号

土层名称

层底

埋深

(m)

层底

标高

(m)

层厚

(m)

土层描述

Q4ml

填土

1.60~11.00

-5.63

3.55

1.60~

11.00

杂色,广泛分布,顶部多为沥青砼路面,中部主要为二灰碎石和灰土,下部主要为粉质粘土,含碎砖块及建筑垃圾,局部夹植物根茎等,土质不均。

Q3al+l

③2

粘土

5.50

9.10

-4.41

-0.63

0.60

6.50

灰黄色~褐黄色,硬塑,中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和高岭土,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拟建场地内填土厚度较大处缺失。

1

粉土夹粉砂

9.00

12.80

-8.03

-3.68

1.40

6.30

灰色,稍密为主,中压缩性,局部夹少量粉砂、粘性土,含少量姜结石,土质不均,摇振反应迅速。

拟建场地内基本遍布,仅S16XBJ14、S16XBJ12孔缺失。

2

粉砂

14.00

20.00

-15.34

-8.95

3.20

9.90

灰黄色,中密,中压缩性,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含少量云母及姜结石。

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

1

粉质粘土

17.20

26.00

-20.60

-11.86

0.60

9.10

灰色,软塑为主,中压缩性,含少量粉土,局部夹少量未分解腐植物,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拟建场地仅个别小范围呈薄层分布。

3

粘土

21.30

25.10

-20.27

-15.93

1.50

8.70

黄褐色,硬塑,中压缩性,含少量铁锰结核,局部夹姜结石,直径为0.50cm~2.00cm,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4

粉质粘土

23.00

37.40

-32.41

-17.76

0.50

8.70

灰黄色,软塑~可塑,中压缩性,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拟建场地内局部地段缺失。

4a

粉土

24.00

32.00

-26.77

-18.61

1.00

7.60

灰黄色,中密,中压缩性,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

4层中夹层,拟建场地内断续分布。

⑦1

粉质粘土

26.40

45.80

-40.64

-21.25

0.80

19.00

灰色,软塑为主,中压缩性,夹薄层粉土,局部夹腐植物,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场地均有分布起伏较大。

⑦2

粉质粘土

27.60

41.30

-35.63

-22.83

0.90

4.90

灰黄色~褐黄色,可塑,中压缩性,局部夹少量可塑粘土及密实粉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拟建场地局部地段分布。

2

粉砂

34.10

40.30

-35.32

-29.14

0.50

9.20

灰色~灰黄色,密实,中压缩性,含长石、石英及云母碎片,局部夹姜结石,直径为0.50cm~2.00cm。

厚度变化大,拟建场地局部缺失。

Q2al+l

2

粉质粘土

38.00

54.00

-49.00

-32.78

1.50

17.50

灰~灰黄色,可塑为主,中压缩性,夹薄层粉土,局部夹姜结石,直径约为1.0~3.0cm,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分布有起伏,仅局部缺失。

2a

粉土

夹粉砂

45.80

51.20

-46.39

-41.02

0.70

6.30

灰~灰黄色,密实,中压缩性,局部夹粉土较多,具层理,含少量姜结石,直径约1.0~3.0cm,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拟建场地局部分布,为

2层中夹层。

3

粘土

52.70

57.50

-52.84

-48.08

3.00

17.20

灰黄~黄褐色,硬塑,中压缩性,含少量铁锰结核和高岭土,夹粉土,局部含少量姜结石,直径约1.0~2.0cm,最大直径约5.0cm,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拟建场地内基本均有分布,仅局部缺失。

3a

粉土

夹粉砂

43.00

46.30

-41.05

-38.37

0.60

2.10

灰~灰黄色,密实,中压缩性,局部夹粉土较多,具层理,含少量姜结石,直径约1.0~3.0cm,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拟建场地零星分布,为

3层中夹层。

4

粉砂

55.30

64.60

-59.55

-50.75

1.40

10.60

灰黄色,密实,中压缩性,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局部含少量姜结石。

拟建场地局部缺失。

5

粉质粘土

60.00

64.00

-59.45

-54.84

2.00

6.70

灰色~灰黄色,可塑~硬塑,局部夹少量密实粉土及姜结石,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为中压缩性土。

拟建场地内仅深部揭露。

6

粘土

64.00

68.10

-63.27

-58.92

2.20

8.60

褐黄色,硬塑,中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和高岭土,局部夹薄层粉砂及姜结石,直径约1.0~3.0cm,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拟建场地内仅深部揭露。

Q2L

⑩1

粉砂

未钻穿

灰色,饱和,密实,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为中压缩性土,拟建场地内仅深部揭露。

典型地质剖面图

典型地质纵剖图

图1.2典型地质剖面图

三、水文地质条件

常州市北临长江,南濒太湖,区内地表水系极为发育,为太湖上游高水网区。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本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和承压水。

⑴潜水

潜水主要埋藏于①填土中,局部区域以上层滞水形式存在,其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人工用水、地表径流,主要以蒸腾作用排泄,勘察期间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10~4.5m,稳定水位标高约为4.02~0.9m,平均水位标高(黄海标高)为2.63m。

⑵承压水

第Ⅰ层承压水主要埋藏于⑤1、⑤2、⑥4a、⑧2层粉土、粉砂中,其主要补给源为大运河和长江水的侧向补给,排泄途径亦相同,水量较丰富。

勘察期间测得其埋深为地面下3.4~6.3m,水位标高约为1.46~1.53m,标高平均为黄海高程0.05m,第I层承压水年变化幅度约±1.0m。

第Ⅱ层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⑨2a、⑨3a层、⑨4a及⑩1层砂土中,主要补给来源为上部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含水层顶板粘性土的压密释水以及区域上的侧向径流补给。

其中⑨3a、⑨4及⑩1层承压水埋藏较深,对本标段拟建工程基本无影响。

勘察期间测得第⑨2a层初始水位埋深为地面下4.48m,水位标高约为-0.06m。

⑶地层透水性评价

文化宫地块地下空间基坑开挖及围护设计涉及地层主要有③2、

1、

2、

3、

3、

4、

4a、⑦1、⑦2、⑧2、⑨2、⑨2a、⑨2b、⑨3、⑨3a、⑨4层。

其中

1、

2、

3、

4a、⑧2、⑨2a、⑨3a层粉土、粉砂层透水性较强,其余各土层为粘性土,透水性较弱,详见下表。

拟建场地地层透水性评价表表1-1

层号

土层名称

室内渗透试验

抽水试验k

(cm/s)

建议值k

(cm/s)

透水性分级

kV(cm/s)

KH(cm/s)

填土

2.0E-05

弱透水

③2

粘土

1.84E-008

3.88E-008

3.0E-07

不透水

1

粉土夹粉砂

1.34E-004

3.2E-004

2.90E-003

2.9E-03

中透水

2

粉砂

4.96E-004

3.68E-004

2.90E-003

2.9E-03

中透水

1

粉质粘土

6.0E-07

不透水

3

粘土

2.05E-008

3.67E-008

2.5E-07

不透水

4

粉质粘土

1.02E-005

1.24E-005

6.0E-06

微透水

4a

粉土

3.60E-005

1.67E-004

3.0E-04

弱透水

⑦1

粉质粘土

5.63E-008

7.54E-008

6.0E-07

不透水

⑦2

粉质粘土

2.0E-06

微透水

⑧2

粉砂

2.44E-004

3.80E-004

5.18E-003

5.2E-03

中透水

⑨2

粉质粘土

5.56E-008

1.61E-007

2.0E-06

微透水

⑨2a

粉土夹粉砂

5.0E-04

弱透水

⑨2b

粉质粘土夹粉土

2.0E-05

弱透水

⑨3

粘土

2.25E-008

3.03E-008

5.0E-07

不透水

⑨3a

粉土夹粉砂

4.0E-04

弱透水

注:

1、

1层、

2层、⑧2抽水试验数据为参考邻近工点资料。

2、

1、⑦2、⑨2a、⑨3a层渗透系数建议值系根据邻近工点资料结合当地经验共同所得。

四、基坑布井情况

针对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涉及(第①层~第⑥4层)的潜水含水层和微承压水含水层:

在基坑内布置30口疏干井,其编号分别为S1~S30。

同时在坑外侧布置11口第⑤1、⑤2层观测(兼备用、回灌)井和9口第⑥4a层观测(兼备用、回灌)井,其编号为WG1~WG11和GQ1~GQ9。

详细布置见下图。

图1.3疏干降水井平面布置图

针对第⑧2层承压水:

在基坑内布置7口泄压井和1口观测备用井,其编号分别为BY1~BY7和GBY1。

同时在坑外布设5口观测井,其编号为GB1~GB5;针对第⑨2a层承压水:

在基坑内布置5口泄压井和1口观测备用井,其编号分别为JY1~JY5和GJY1。

同时在坑外布设4口观测井,其编号为GJ1~GJ4。

详细布置见下图。

图1.5第⑦层降水井平面布置图

第二章基坑开挖前的抽水目的

一、疏干井开挖前抽水目的

基坑成井施工后针对潜水,在成井结束后进行疏干井抽水,在基坑开挖前将坑内潜水降低到每层开挖面1.0m以下,在抽水时,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在基坑开挖前,测定潜水初始水位;

2、确定单井出水量;

3、检验疏干降水效果;

4、通过群井预降水,检验基坑周围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二、降压井开挖前抽水目的

基坑泄压井成井施工结束后针对第⑧2层和第⑨2a层承压含水层进行试抽水试验,因此试验目的如下:

1)测定承压水的初始水头埋深及单井出水量;

2)检验降压井的降水效果,确定目前降压井数量能否满足基坑降压要求;

3)为本基坑后期降压降水运行提供依据;

4)检验现场施工用电及排水情况。

第三章基坑疏干井群井抽水试验

我司在全部疏干降水井成井施工完毕后,于2016年3月30日起进行疏干井降水运行,其中留疏干井S1、S7、S19和S27作为观测井,疏干井群抽水试验均采用QDX5-40/1.1型潜水电泵进行抽水,单井出水量从大到小,最后降为1.6~3.2m3/h不等,出水量衰减明显。

从3月31日至4月05日累计抽水6天坑内外水位累计变化如下表所示:

名称

试验前初始水位(m)

抽水6天时水位(m)

变化量(m)

备注

S1

1.52

-19.90

-21.42

坑内

S7

1.95

-19.91

-21.86

坑内

S19

1.92

-19.35

-21.27

坑内

S27

1.75

-19.63

-21.38

坑内

WG1

3.92

3.74

-0.18

坑外第⑤1、⑤2层观测井

WG2

3.03

2.85

-0.18

WG3

1.28

1.14

-0.14

WG4

3.08

2.70

-0.38

WG5

1.38

1.31

-0.07

WG6

3.08

3.04

-0.04

WG7

1.29

1.01

-0.28

WG8

4.16

4.20

+0.04

WG9

2.12

WG10

3.10

2.80

-0.30

WG11

2.11

QG1

2.08

1.82

-0.26

坑外第⑥4a层观测井

QG2

3.14

3.06

-0.08

QG3

2.13

1.90

-0.23

QG4

3.41

3.21

-0.20

QG5

2.13

1.90

-0.23

QG6

3.98

3.72

-0.26

QG7

3.24

2.85

-0.39

QG8

3.64

3.54

-0.10

QG9

2.40

2.30

-0.10

由上表所知道3月31日至4月05日坑外水位没有一定的变化。

通过上述水位观测,可以看出,本基坑地下围护没有明显渗漏现象。

第四章基坑第⑧2层泄压井群井抽水试验

我司于2016年3月30日至4月06日对本基坑进行了第⑧2层群井试抽试验和停抽水位恢复试验。

试验期间开起YB1~YB7共7口泄压井,同时以GBY1为坑内观测井,GB1~GB5为坑外观测井。

一、试验实测承压水位初始水头埋深

表4.1基坑初始水位埋深表

含水层

井号

GBY1

GB1

GB2

GB3

GB4

GB5

第⑧2层

初始水位深度(m)

5.6

2.6

2.6

2.1

3.5

2.5

注:

水位埋深为自然地面以下;

二、基坑不同开挖深度需降承压水水头埋深

①验算第⑧2层承压含水层的稳定性。

Σγsi·h≥γw·H·Fs

式中:

h—坑底以下隔水层的覆土厚度(m);

γsi—基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板间的各层土的重度(kN/m3);

H—承压水头高度至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γw—水的重度(kN/m3),取10kN/m3;

Fs—抗承压水头稳定性安全系数,取1.1。

表4.2开挖深度hs-安全水头埋深D对应关系表

含水层

开挖深度hs(m)

需降水头h(m)

安全水头埋深D(m)

备注

第⑧2层

15.5

0

5.6(初始水位)

临界深度

24.11~24.471

16.26~16.95

21.86~22.55

标准段

25.531

18.97

24.57

北端头

26.017

19.90

25.50

南端头

25.395

18.71

24.31

刀把端头

根据稳定性计算,若第⑧2层初始水位按5.60m计算,当基坑开挖至地面以下15.5m处时,上覆土压力约为259.3kpa,基坑底板处于临界状态,应陆续开启泄压井,以保证基坑开挖的安全。

三、试验期间实测降压井单井平均出水量

YB1约为0.25m3/h、YB2约为0.23m3/h、YB3约为0.18m3/h、YB4约为0.15m3/h、YB5约为0.20m3/h、YB6约为0.16m3/h、YB7约为0.15m3/h。

即7口泄压井单井平均水量约0.19m3/h。

抽水过程中前期水量相对较大,后期出水量逐渐稳定。

四、试验实测水位降深与曲线见下表和下图

为满足最大开挖深度的群井抽水:

即:

需降承压水水头19.90m,安全水头埋深为25.50m。

抽水时间(min)

开启试

验井

观测井水位降深/观测井水位埋深(m)

GBY1

GB1

GB2

GB3

GB4

GB5

4440

YB1~YB7

20/25.6

0/2.6

-0.1/2.5

-0.1/2.0

-0.2/3.5

-0.1/2.7

图4.1坑内观测井水位动态变化曲线图

五、试验实测水位回复曲线

抽水井停抽后承压水水位开始恢复,通过观测GBY1在停抽后约12小时恢复到降深的16.7%;停抽后约24小时基本恢复到降深的27.2%;停抽后约48小时基本恢复到降深的46.4%。

图4.2坑内观测井GBY1水位动态变化曲线图

第五章基坑第⑨2a泄压井群井抽水试验

我司于2016年4月1日至4月6日对本基坑进行第⑨2a层群井试抽试验和停抽水位恢复试验。

试验期间总起JY1~JY5共5口降压井,同时以GJY1为坑内观测井,GJ1~GJ4为坑外观测井。

一、试验实测承压水位初始水头埋深

表5.1基坑初始水位埋深表

含水层

井号

GJY1

GJ1

GJ2

GJ3

GJ4

第⑨2a层

初始水位深度(m)

4.88

2.2

3.2

2.6

2.7

注:

水位埋深为自然地面以下.

二、基坑不同开挖深度需降承压水水头埋深

①验算第第⑨2a层层承压含水层的稳定性。

Σγsi·h≥γw·H·Fs

式中:

h—坑底以下隔水层的覆土厚度(m);

γsi—基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板间的各层土的重度(kN/m3);

H—承压水头高度至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γw—水的重度(kN/m3),取10kN/m3;

Fs—抗承压水头稳定性安全系数,取1.1。

表5.2开挖深度hs-安全水头埋深D对应关系表

含水层

开挖深度hs(m)

需降水头h(m)

安全水头埋深D(m)

备注

第⑨2a层

19.45

0

4.88(初始水位)

临界深度

24.11~24.471

8.84~9.53

13.72~14.41

标准段

25.531

11.55

16.43

北端头

26.017

12.48

17.36

南端头

25.395

11.29

16.17

刀把端头

根据稳定性计算,若第⑨2a层初始水位按4.88m计算,当基坑开挖至地面以下19.45m处时,上覆土压力约为379.72kpa,基坑底板处于临界状态,应陆续开启降压井,以保证基坑开挖的安全。

三、试验期间实测降压井单井平均出水量

JY1约为0.12m3/h、JY2约为0.11m3/h、JY3约为0.13m3/h、JY4约为0.12m3/h、JY5约为0.1m3/h。

即5口降压井单井平均水量约0.11m3/h。

抽水过程中前期水量相对较大,后期出水量逐渐稳定。

四、试验实测水位降深与曲线见下表和下图

为满足最大开挖深度的群井抽水:

即:

需降承压水水头12.48m,安全水头埋深为17.36m。

抽水时间(min)

开启试

验井

观测井水位降深/观测井水位埋深(m)

GJY1

GJ1

GJ2

GJ3

GJ4

2800

JY1~JY5

12.58/17.37

-0.2/2.0

0.1/3.2

-0.3/2.3

0.2/2.9

图4.1坑内观测井水位动态变化曲线图

五、试验实测水位回复曲线

抽水井停抽后承压水水位开始恢复,通过观测井GJY1在停抽后约12小时恢复到降深的12.8%;停抽后约24小时基本恢复到降深的22.2%;停抽后约48小时基本恢复到降深的40.8%。

图5.2坑内观测井G6水位动态变化曲线图

第六章群井试验小结

1、根据本工程疏干井抽水结果,基坑内的疏干井抽水约6天,目前坑内观测井由初始水位1.52~1.95m下降到19.35~19.91m,已满足第一层至第六层土体开挖条件的要求,基坑开挖过程中,仍保持降水。

2、开挖及支撑施工阶段,如发现地下围护结构渗水应及时进行堵漏工作,坑内的明水应及时排出基坑。

3、通过第⑧2层群井降压试验可以看出基坑群井抽水约74小时坑内观测井水头下降了20.0m,达到基坑计算需降水头19.90m,满足基坑开挖时抗承压水的要求。

同时实测坑外水位没有明显的变化。

4、通过第⑧2层群井试验中的水位恢复试验可知:

观测井GBY1在停抽后约12小时恢复到降深的16.7%;停抽后约24小时基本恢复到降深的27.2%;停抽后约48小时基本恢复到降深的46.4%。

说明本区域承压含水层补给条件较较弱,补给速率较慢。

5、通过第⑨2a层群井降压试验可以看出基坑群井抽水约47小时坑内观测井水头下降了12.58m,达到基坑计算需降水头12.48m,满足基坑开挖时抗承压水的要求。

同时实测坑外水位没有明显的变化。

6、通过第⑨2a层群井试验中的水位恢复试验可知:

观测井GJY1在停抽后约12小时恢复到降深的12.8%;停抽后约24小时基本恢复到降深的22.2%;停抽后约48小时基本恢复到降深的40.8%。

说明本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