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37279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

《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docx

届福建省各地区质检文化经典集锦

文化经典

一、(2012届仙游一中)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子贡曰:

“管仲①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⑤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①管仲,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帮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经鲍叔牙保举,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卿。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②“被”,通“披”;“左衽”,衣襟向左边开,这时狄夷的打扮,形容落后的少数民族。

③诚信,遵守信用。

④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⑤渎,小沟渠。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分)

二、(2012届周练)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

“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或:

同“惑”,怪。

②王:

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齐宣王。

③数:

技艺。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足以让人感到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大王穷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和上面选段孟子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请结合上面选段孟子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三、(2012届龙门中学)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

“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仇。

寇仇,何服之有?

”《离娄篇下》

  [注]①国人:

路人。

②服:

穿丧服,守丧。

(l)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

(2分)

  

(2)结合以上语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

(4分)

四、(2012届南平市)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

“教亦多术矣。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l)下面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教育的论述,与孟子上述“不屑之教诲”的教学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子口: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战?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B.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

C.子口: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D.子口: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2)孟子所说的“不屑之教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分)

五、(2012届福州)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想焉,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库①,富贵之也。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 《孟子·万幸》)

  [注]①有库:

地名。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人对亲人应该拥有高尚的情感,不能有"怒"和"怨"。

  B.亲爱亲人的方法有许多,最简便方法是是使他尽快的富贵起来。

  C.自身贵为天子,弟为匹夫,不是仁爱的表现。

  D.富贵要和亲人一起分辜,就是一种义举。

(2)请简要分析选文中"仁人"的标准。

(3分)

六、(2012届三明市)文化经典阅读(6分)

  ①“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货,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②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l)选段①主要体现了孟子什么思想?

(2分)

(2)结合上面选段,请概括两位先哲对人的优劣的评判标准的异同。

(4分)

七、(2012届长乐二中)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分)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

(4分)

八、(2012届泉州市)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分)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

(4分)

九、(2012届厦门市)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文段一:

齐宣王问曰:

“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

“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孟子梁惠王下》第三章)

文段二:

滕文公问曰: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事齐乎?

事楚乎?

”孟子对曰: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

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则是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下》第十三章)

【注】⑴葛,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

⑵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王事獯(xūn)鬻(yù):

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从文段一看,孟子认为与邻国交往的原则是什么?

(2分)

(2)结合上面两个文段,请简要分析小国如何保存自己。

(4分)

十、(2012届福州八县市)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蚳鼃①曰:

“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

“所以为蚳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③以告。

曰:

“吾闻之也: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

公孙丑下》

注释:

①蚔鼃(chíwā):

齐国大夫。

②灵丘:

齐国邑名。

士师:

官名,掌禁令、狱讼、刑罚,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③公都子,孟子弟子。

(1)下列各项对于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蚔鼃辞去了灵丘长官的官职而要求担任士师,似乎是有道理的,是因为这个职位能向君王谏言,他还鼓励蚔鼃向齐王谏言。

B.齐人觉得孟子替蚳鼃出的主意不错,蚳鼃也照办了,而孟子自己是怎么样做的,就不知道呢。

言下之意是,蚳鼃向齐王谏言,齐王不听,蚳鼃就辞职了;孟子也给齐王提过意见,齐王没有接受,为什么孟子却没有离开齐国呢?

齐人的话实际上是对孟子的讽刺。

C.孟子认为自己和蚳鼃不同,自己既没有固定的官职,也没有谏言的责任,所以可以进退自如,有充分回旋的余地。

这也是孟子比蚳鼃认识更高明的体现。

D.这一文段是说“尽忠职守”的问题。

(2)请结合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谈你对上述孟子选段的认识。

(3分)

十一、(2012届3月福州市)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

(3分)

十二、(2012届福州一中)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子游曰: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①末也。

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

“噫,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②焉?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③也?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①抑:

但是,不过。

表示转折;②倦:

疲倦。

③诬:

诬陷、欺骗。

(1)子游认为何为“末”?

(2分)

(2)针对子游的质疑,子夏作出了怎样的辩驳?

请简要分析。

(4分)

十三、(2012届惠安县)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论语·学而》)

子曰: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

“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1)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要概述儒家“以为耻”的具体内容。

(2分)

(2)孔子曾说:

“行己有耻。

”结合上面文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十四、(2012届龙岩一中)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①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论语·先进》)

②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④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由:

仲由,字子路。

求:

冉求,字子有。

赤:

公西赤,字子华。

②兼人:

指勇气有两个人的大。

③财:

同“材”。

④私淑艾:

靠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

(1)请用以上选段的词语填空。

(2分)

选段②孟子把教育的方法概括为五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最需自主探究的一种是“”;选段①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属于孟子所说的“。

(2)以上两个选段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原则?

请结合选段①简要说明。

(4分)

十五、(2012届莆田市)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论语·颜渊》)

②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注】①道,通“导”。

②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魅的弟弟。

桓魅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

(1)根据文段,请你阐述为什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分)

(2)子夏劝说司马牛,是践行孔子待友之道的典范。

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两则材料所的待友之道。

(4分)

十六、(2012届莆田五中)阅读下面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6分)

  师冕见①。

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

“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

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

  注:

①师,乐人盲者,名冕。

(1).以上这则材料体现孔子怎样的待人原则?

请简要概括。

(2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与礼的关系。

(4分)

十七、(2012届三明一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②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③也。

” (《论语·颜渊》)

  【注】①矜:

庄重。

②道:

引导。

③辱:

受辱。

  

(1)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孔子的“交往”原则。

(2分)

  

(2)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十八、(厦门3月)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①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②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1)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人的智力生来就有差别,对“困而不学”者持否定态度。

B.孔子认为自己并不是天才,而是靠好古、敏学来获取知识的。

C.孟子认为君子只要以“道”来深造,就能左右逢源,获取利益。

D.成语“居安资深”出自《孟子》选段,指掌握学问牢固而根底深厚。

(2)以上三则选段表明孔、孟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有哪些相同的认识?

(3分)

十九、(2012届厦门适应性)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①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②子曰:

“乡愿,德之贼①也。

”(《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

[注]①贼:

败坏,侵害,危害。

(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

请根据选段①简要概括。

(2分)

(2)孔、孟对“乡愿”这种人持什么态度?

请简要分析。

(4分)

二十、(2012届外国语学院)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

夫子哂之。

(选自《论语·先进》)

(二)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方:

礼仪;②伐:

夸耀、自夸;③施:

表白;④怀:

关爱。

(1)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

请简要概括。

(2分)

(2)子路之志是什么呢?

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

(4分)

二十一、(2012届永春二中)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①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②子曰:

“乡愿,德之贼①也。

”(《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

[注]①贼:

败坏,侵害,危害。

(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

请根据选段①简要概括。

(2分)

(2)孔、孟对“乡愿”这种人持什么态度?

请简要分析。

(4分)

二十二、(2012届模拟)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1)根据第一则材料,请概括颜渊为何喟叹?

(2分)

(2)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二十三、(云霄立人)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6分)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第二》)

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1)根据上面材料说说儒家认为怎样的行为是“无耻”的?

(3分)

(2)结合上面文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行已有耻”及孟子耻辱观。

(3分)

二十四、(漳州五中)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两题。

(6分)

  孟子曰:

“不仁者可与言哉?

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

‘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1)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在孟子看来,指的是:

(2分)

  

(2)孟子引用《太甲》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一句,旨在说明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二十五、(2012届漳州五中)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B.子贡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孔子不满。

C.孟子所说的“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一致的。

D.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盈科不行”,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