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588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

《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我不能失信》模板.docx

8《我不能失信》模板

8《我不能失信》_模板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

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

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

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

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

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

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

你是怎么处理的?

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

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8《我不能失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诱导创新

  湖北屈小青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长期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重在创设情境,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想像中激发创造潜能这三方面。

  下面以《小小的船》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像中创新。

  《小小的船》一课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小韵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形象生动,富于想像;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大家猜个谜语:

“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出蔚蓝的天空中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半圆形的月亮……最后定格在屏幕上的是书上的插图。

  3.师:

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

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4.配乐,师范读课文。

  这一部分设计把学生带入有声有色的生活情境。

静中有动的图画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高涨。

  二、初读课文,读中整体感知

  1.让学生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课文读给同学听。

  3.四人小组配合读,可一人读一行,也可一人读,大家听等。

然后说一说你最喜欢诗中的什么,在图上指给大家看一看。

  这里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对课文有所感知。

  三、品读课文,想像中创新

  1.指名读一、二行: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弯弯的月儿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来画个弯弯的月儿。

(师生一起画)然后评一评画出了“弯弯”的样子,引导学生想像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弯弯的事物。

(弯弯的小路、弯弯的小河、弯弯的桥洞、弯弯的香蕉、弯弯的眉毛……)再读第一行,思考:

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最后引到书上“小小的船”,并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两头尖”。

  比较读:

“弯的月儿小的船。

小的船儿两头尖”“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学生在比较读中感悟语言的美,月儿的可爱。

  2.放《小小的船》曲子,师描述,生闭眼想像。

  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蓝蓝的天空,蓝天上有无数颗小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弯弯的月儿,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去。

这时,会看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看图想像,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

只要学生的想像有合理的成分都给予肯定。

再指导学生朗读,把想到的美景读出来。

  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想像。

学生的想像中有自己的见解,可能幼稚,却是童心的自然流露。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

教师要保护这种可贵的童真。

  3.师生用多种形式读好这首诗:

引读、表演读等。

  4.教唱《小小的船》这首歌。

  四、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将来一定能真的坐上宇宙飞船,飞向蓝天,登上月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老师这儿有一份作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

(作业发给学生)

  附:

作业

  1.我会说:

弯弯的月儿像()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像()

  2.我会读:

  爱照镜子的月亮

  月亮爱照镜子

  每经过河边、湖边

  她都不忘记留下自己的影子

  看看今天

  是胖了?

还是瘦了?

  月亮冷了

  天冷了

  月亮弟弟没衣服穿

  他一定很冷

  风伯伯

  快把云衣服送来

  给月亮弟弟穿上

  3.我会画:

把你想像的星空画下来。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4.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5.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6.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

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

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a.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b.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

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 二 课 时

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

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

(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4.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

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

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曾宝俊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和生命》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土壤里面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由此建立土壤是一个混合物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使学生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目标。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班级:

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具有一些经验,但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将:

分享他们的关于土壤的知识,预测在土壤样本中会发现什么,讨论预测的和观察之间的不同,用各种方法观察土壤,比较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将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

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是否研究”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怎样判别几种不同的土壤”这一类的问题,即在用各种方法认识土壤,研究土壤,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专门学过土壤的有关知识,所以课题也相应地改为”土壤里有什么”.以前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实验做完,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教材观、教学观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的联系,开放教学内容就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得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智力凭借。

教材应该是激发学生创新的起点,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紧箍咒”,这一点我们争取在这一堂课有所突破。

  在材料设计方面,遵循兰本达关于结构化材料设计的思想,选取三种典型的土壤:

适合于种花的腐土,花圃里的水稻土,筑路翻上来的生土。

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

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土可以变成腐土)。

出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的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提供材料外,其它不做任何指导,并对学生渗透一个观念,”学科学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老师只不过是给你们帮帮忙而已”.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

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

一把挖土壤的铲子、一叠报纸(让学生铺在桌上)、抹布每四人一块、一小桶水,一个放大镜、三根木棒。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课后延伸的探究。

结构化的材料为这一探究活动过程提供了保障。

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

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部分。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到花圃里面挖土,在实际的环境里观察土壤;

  ●能够在鉴别三种不同的土壤过程中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

  ●能够用自己可能的方式认识更多的土壤里的各种颗粒。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知道土壤和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亲近土壤;

  ●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在黑板上写”土壤”.(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解读”土”字。

  ①”土”字为什么这么写?

  ②学生解释。

  ③老师解释:

人们挖开土层,就会发现,土总是一层一层的,在上面一层长着许多植物,这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

(教师边说边作简笔画)

  【评析】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导入课题非常巧妙,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过土壤的”土”,但是可能谁都没有好好地想过”土”的写法。

让学生研究土壤的”土”为什么这样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土壤的兴趣。

  3、组织学生讨论:

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

  4、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对土壤的了解。

  5、首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泥土上、沙上和菜园里玩的情景,让他们描述那里的地面或土壤看起来像什么?

摸它们感觉如何?

有什么东西生长于其上?

他们能想起有多少种不同土壤的地方?

  二、预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

  教师谈话:

要研究土壤,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

首先应该亲自去观察。

要观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根据同学们的经验,大家来猜猜看:

大家能在土壤里发现些什么?

(板书:

土壤里有什么?

  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讨论:

我们可能发现什么?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

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评析】在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土壤之前,让学生进行预测——他们能在土壤里看到什么?

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的土壤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同伴共享信息。

同时,也通过预测活动,增强学生观察时的目的性,使学生的观察行为显得有意义。

同样,由于预测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观察到真实土壤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寻找的欲望。

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大。

  三、到实地去挖土壤并且观察土壤

  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劳动中体会一种快乐,这样也使学生能够亲近自然,体会到一种真切的泥土的芳香,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的味道。

而且,学生从挖土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学生将确信不疑。

在挖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观察土壤并发现它包含什么,放大镜可以让他们观察菜园土中更多的东西通过观察它们可以了解到:

  △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

  △土壤中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

  △土壤有湿度,取决于收集样土之前的天气

  △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

  △土壤里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

  〖说明〗菜园土是许多动物(如蚯蚓、昆虫和其他小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和有机物的家。

所有这些有机物通过两种途径对土壤的肥沃做出贡献:

在它们生命期间,它们帮助分解死的物质,把它们转化成腐殖质;在它们自己死后和腐烂后,它们也变成腐殖质的一部分。

  教学活动过程:

  1、告诉学生我们将去干什么,然后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好。

在出发之前,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

  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泥地里去挖土壤。

  3、让学生在泥土现场讨论,他们在泥地里看到了什么?

现场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的真实存在,可以培养学生对土地的亲切感。

  4、让学生清理好现场,注意要尽量恢复泥地原来的样子。

  5、再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挖土的过程中所看到的。

  6、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

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

  四、观察土壤的样品

  回到教室以后:

观察土壤,做好观察土壤的记录(土壤观察记录表格)说说土壤里有什么?

把土壤里的东西分分类。

  1、在学生观察土壤之前,给学生一个任务: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三种土壤:

一种土壤是从花房里取来的,是向花房的老师傅借的,这个土是种花用的,很有营养;一种是从路边的土沟里取来的,是修路的工人师傅们从最深的地底下翻上来的;还有一种是刚才学生从学校的花圃里取来的。

大家研究之后辨别:

哪一种土壤来自花房,哪一种土壤来自水沟,哪一种土壤来自花圃。

要通过在土壤中发现什么来说明土壤的来源。

  2、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课桌用报纸盖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到班级的材料角上取土壤样本。

  3、每组学生都观察三种土,将它的一半倒在白纸上。

鼓励学生用搅拌器将土壤摊开,并用放大镜观察,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给学生观察提示卡:

  土壤观察指示卡

  1、将从土壤里找出来的各种东西,按自己的标准分类摆放。

  2、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可以一类一类地记录,也可以画一张示意图。

  3、在自己的记录纸上写上小组成员的姓名。

  4、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后,让学生将土壤、放大镜和碟子交还到材料角。

将土壤倒回到容器中,用水清洗塑料杯子。

将报纸中的所有东西卷起来,并扔到垃圾中,并用抹布擦干净桌子。

  5、组织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小组商量一下:

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然后推荐一个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

  提出如下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

  ①你在土壤里发现了什么?

  ②你最感到惊奇的是什么?

  ③你能否辨别出土壤来自于什么地方?

  ④你的理由是什么?

  6、让学生比较在他们的记录单上的预测和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否吻合?

鼓励学生不要因为它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而改变预测,让他们感觉到做出深思后的猜想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解决未知事物的方法。

  〖说明〗在没有泥土的城市里,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土壤的样品,供学生观察。

但教师在自己为学生准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留心自己周围的土壤,尽量让学生能亲自去接触土壤。

在教师准备的土壤应该真实,不能人为地往土壤里添加物品。

观察过程应该留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完成观察记录。

在记录单上注明他们在土壤里发现的东西。

  五、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想研究的土壤问题

  1、教师提问:

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的问题吗?

  2、将学生的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标到班级土壤资源角的”关于土壤的问题”的白纸上。

  〖注意〗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最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而且教师写上孩子的问题会让孩子感觉到对他的问题的尊重。

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3、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先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问题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

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范围,打通了课内和课外的联系。

  4、让学生将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5、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6、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搜集有关土壤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应该作为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

提醒学生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摘录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评析】这是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在学生观察了土壤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土壤问题。

因为,学生在观察了土壤之后,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土壤知识,尤其是学生亲历了挖土壤的过程之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许多惊讶和感慨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一种探究的需要。

因此,让学生讨论他们想研究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想研究什么,一边决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在这样的研讨过程重要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对学生的突发奇想要表示认可,并给予鼓励,因为这些奇思妙想中隐藏着学生创新的因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异想天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发现的教学环节:

  师:

商量好之后就可以发表看法了。

后边的女同学先举手了,先说吧!

  生:

我发现把黑色的泥土用水蘸一下之后,放在火上烧一会儿,泥土的颜色就变了。

  师:

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

变成灰色的了。

  师:

黑色的土一烧就变成灰色的了。

同组的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请补充!

  生:

黑色的土烧过以后也变硬了。

  师:

其他组和他们的看法一样吗?

  生:

一样。

  生:

不一样。

  师:

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请你们那一组来说一说。

  生:

三种土蘸过水之后放在火上烧都变硬了。

  师:

其他组的看法呢?

  其他组的学生:

他们把三种土混在一起了。

  师:

可能是刚才的研究不够严密,下课把这三种土分开,分别再研究一下。

其他还有其他的研究方法吗?

  【评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操作,不同的知识水平各自发现,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在本节课上的体现,课堂上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和五花八门的记录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生:

刚才我拿了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放在旁边;然后,又拿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

发现第一次弄的土比第二种粘一点。

  师:

说得不够清楚,能告诉大家你研究的哪一种土吗?

  生(举起刚才研究的土):

我先研究的是这一种土。

  师:

这是一种什么土?

  众生:

沙土。

  师:

你在研究这种土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

这种土被烧的时候,水分会很快蒸发。

  师:

三种土当中哪一种蒸发得比较快?

  生:

是这一种黑色的土!

  师:

以你的判断,哪一种土来自什么地方?

  生:

这一种土是借来的。

因为是借的,所以里面装的很少。

  同一组另一生:

这一种土我用放大镜看了以后,发现里面有东西。

  师:

有什么东西?

  生:

里面有一种黄色的草。

  师:

根据这种草,以你的判断,你认为……

  生:

是野草,还有这种草用鼻子闻一闻,还有臭味。

  师:

于是你判断……

  生:

这是水沟里的草,这种土来自水沟。

  师:

说得很好,说话有根据,很棒!

  生:

要是烧过了以后,味道就全没有了。

  师:

嗯,你这个发现很特别,刚才我们大家走进教室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味道,可是现在大家闻到了什么?

  生(众人):

焦味

  师:

这就是烧出来的味道,土壤被烧过以后就会产生这种味道。

  生:

我发现这种黑色的土壤,在水里泡的时候,放进一个小块,小块到最后就没有了,并产生一个一个小泡泡。

  师:

以你的判断这种土壤是从哪里取来的?

  生:

我觉得是从花房里的取来的,因为花房里取来的土壤有营养成分,这种小泡泡就是被泡出来的营养成分。

  师:

是这么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