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364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docx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

★清华大学★英语系测试:

为中小学生英语量身定做.

官方网站:

清华大学英语教授研究组提供

10位名人谈如何学好英语

罗兰谈“幸运的一分钟”我从小学五年级就学英文,念的是「模范读本」。

到小学毕业时,已经念完了第一册和第二册。

进了前期师范(以前师范是六年制,从初中开始),又从头念模范读本第一册,和在英文上刚刚起步的同班同学比起来,我比她们当然是超前多了,由于这点程度上的鼓励,使我对英文一直兴趣浓厚,也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

后期师范的英文是选修,我当仁不让的也选了英文。

考大学是在八年抗战以后,沦陷区学生英文程度较低,入学考试未考英文,大一的英文课又回过头来念“泰西五十轶事”,使我几乎变成“教授级”的学生而骄傲不已。

不料,这种“好成绩”只是一种假象。

是环境程度太差,而并非我自己程度真好,特别是会话。

走入社会之后,第一次和人用英语交谈,就大受打击,发现自己多年来是只会背课文和划语法成份,却从未学过日用会话。

每当对方向我说Thankyou的时候,我就想说No,那是中文的「不谢」。

由一个英文分数最高的学生跌落到不能张口说英语的最差的社交者,使自己对英文的信心大为动摇。

于是在到处需要英语的现代社会里,我装聋作哑了好多年。

但是,先天的爱好,使我对英文的兴趣一直未减。

在听与说都不灵光的情形之下,只好靠读与写来给自己作为补偿。

手边一切英文报导、杂志、音乐、艺术等刊物,不但勤读勤查,还把英译的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之类拿来译回中文。

自得其乐之余,脑子里堆积了无数的各类单字、术语,却只是无法把它们拿来应用。

当然,这使我又生气又着急,于是,在一九六七年,决心去徐州路语言中心--学说话。

语言中心是要考的,目的是为了给你分班。

离开学校那么久,忽然又去做学生,心情甚是复杂。

考试的那天,碰到一位在台糖公司做英文翻译多年的老友,也来报考。

两人彼此鼓励一番,然后照着考卷,听着扩音器里用英文念给我们听的问题,一一作答,倒也十分新鲜刺激。

过了几天,通知来了,我被分到第六级。

语言中心的会话班,一共只有六级。

我一下子考取了最高班,骄傲之心又未免抬头。

心想,既然已经有这么高的程度,就不要念了吧?

犹豫着勉强去注册的时候,偏巧第六班额满,注册组让我念第五班,降一级。

我就更加觉得自己可以不必念了,于是婉拒了注册组的好意,走出了语言中心。

谁知一出门,正好碰到台糖那位老友。

他问我,分到哪班了?

我据实以告,说我想不念了。

这位老友把我一拉,说:

“你为什么不念?

我被分到第一级,还来念呢?

你不就是为了想要会开口讲吗?

现在不学,你永远也不会讲!

走走走!

回去注册!

”老友不由分说,把我拉回了注册组,念第五级。

至今我感谢那幸运的一分钟-如果不是碰到这位老友,我将永远不会发现语言中心那几期的学说话对我这一生有如此关键性的帮助!

我不但念了第五级、第六级,还念了以后的句型班,更接下去念了阅读与写作。

左念右念,乐此不疲,成了语言中心最舍不得离开的一个学生,也使我此生有了两年重现的春天,用补偿的心情领略做学生的快乐。

两年届满,适逢美国国务院邀请我到美国做四十五天访问,我欣喜雀跃自己的英文能够学以致用,不必带翻译,不必有旅伴,自己一个人,怡然上路。

不但在美国可以自动自发,到处参观,又多呆了二十天,专为欣赏纽约;而且还顺路到欧洲,畅游八国,加上日本与泰国,单枪匹马,共走了十一个国家,廿五个城市,绕地球一周,恰好是一百天整。

沿途除在法国略感不便之外,到处英语可以通行。

自己多年来,积存在脑子里无法发挥的英文单字,在语言中心的句型训练之下,一个一个的都可以在必要时各就各位。

虽然,当年所学的语法时常赶不上说话所需速度,“时态”“介系词”之类难免用得乱七八糟,但这已经使我具备了“跑天下”的基本条件,真是不亦快哉!

 

也就因为自己那一阵和英语混得太熟了,到了巴黎,忽然没有人乐意和我讲英语,觉得十分烦闷。

那天,参加了去凡尔赛宫的旅行团,旁座刚好是位美国女士,两人相谈甚欢,参观完毕,回城之后,还在路边咖啡座喝些小酒,畅谈一阵才分手。

回到住处,见到朋友,我高兴地对她说:

“你知道吗?

我今天碰见了一个中国人!

”说完之后,才发现下意识里,我把那位可以用我所知道的语言和我交谈的美国女士,当成“中国人”啦!

自那以后,我多次出国旅行,畅游天下,独来独往,无牵无绊,那是托那一阵在语言中心上课之福。

有了英语这一项工具,也实在使我得以大享“天下一家”之张芳杰谈“英文自修”

语言的学习着重于听、说、读、写四方面。

虽然这四种技巧皆以音韵、语法和句法为基础,但如欲达到运用自如,四种技巧仍宜分别训练。

欲学好一种语文,必须多听、多读、多说、多写,采渐进、累积、反复等原则,别无秘诀,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

关于听力的训练,目前种种视听设备和环境,例如收音机、电视机、录音带、录像带等传播媒介,供人学习的教材,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可选用适合自己程度的英语唱片或录音带,反复播放收听。

看电影或电视时,亦可作自我训练,寓学习于娱乐。

起初或不易听懂,但可借字幕之助,得知在表达某一意念时,用的是什么字句,而该字句又是如何发音的。

时日既久,自可进一步舍弃字幕,而借剧情或说话者的表情或自己了解。

在听别人的发音时,如能同时注意自己的发音与别人正确的发音有何不同,借以纠正自己发音上的错误,更是一举两得。

在培养听力时,不仅要注意区别个别音的念法,尤要注意音的轻重和整句的语调。

此外,时下电台及电视的英语教学节目,均编有教材,又有优秀的教师讲授,可择适合自己程度者,多加利用。

  

说与听一样需要反复练习训练,最好当然是能常常和英美人士接触交谈。

常听学习英语的人抱怨,认为国内缺少说英语的良好环境。

诚然这是我们学习外语时最弱的一环。

但是我们可以寻求环境的突破,退而求其次来自己制造环境。

譬如随着唱片或录音带等大声念,朗读对话或短篇小文,都是训练说讲能力的方式。

甚至如无交谈的对象,自言自语亦未尝不可。

事实上多数国人学习说英语最大的障碍不是学习环境,而是害羞胆怯,深恐说出来的英语不合文法,或是中国式的英语,招人取笑。

我们绝不可让此种心理作祟,要讲就必须要开口,不要怕讲错,闭口不言,永远也不会讲,消除心理障碍,大胆去讲,日久生熟,一旦对自己有了信心,自能脱口而出。

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有略读与精读之分,略读重其量,要广泛涉猎,精读重其质,要深究熟读。

略读一篇文章,应自首至尾,先明其大意,若遇纠缠不清,特别艰涩的句子,寻上下文意之脉络条理,加以文法之分析,慢慢推敲,细心揣摩,困难当可迎刃而解。

精读的文章,除了先了解其内容、组织、论点、写作技巧外,遇有含精辟的见解之优美词句,应择量背诵,然后将全文多读几遍,即使不能背诵,至少亦须读到琅琅上口,如此亦有助于说、写能力的培养。

至于读物的选择,当配合自己的兴趣和程度。

从童话、故事、小品文、中英对照的读物开始,到报章杂志、文学名著、专门性的刊物书籍等。

不仅增强阅读能力,并可增广见闻。

此外,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尚需两个良好的伴侣,即一部最新的英文字典和一部优良的英汉字典。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到英文自修,字典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训练用英文写作的能力,可先从造句开始奠定根基,文章毕竟是一群有意义之词句的组合,应该由「以字为中心」进入「以句为中心」,进而发展段落。

初期练习用英文写作的方式有多种,例如熟读一篇文章后写出其摘要,或模仿其形式另写一篇。

若能持之以恒,写作日记乃最有效方式之一。

每日策励自己写点东西,倘时间不允,可抄录精彩文句,或剪贴佳作及重要新闻等。

再者,结交外国笔友,用英文通信,亦可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写作能力。

初习写作,不免会有词穷或自觉不畅之感,可尝试以句代词去表达,但词汇的记忆,原为写作的基本条件,与阅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读与写关系最密切,读的越多,越能增加字汇记忆,无形中还会增加思考和组织的能力。

英文在大体上是语文合一的,听、说、读、写是驾驭一种语言的整体,四者本是息息相连,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能说得对,才能写得对,能听得懂,更能读得懂,四者应均衡发展。

但是四种技能,单凭自修而达到精通,的确不易,需要绝大的毅力和恒心,有了决心和信心,然后订定自己的目标,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乐,觉得好像所到之处,无论哪国人都有点像是“中国人”了。

我的另一扇窗子

ANOTHERWINDOWOFMINE

作者 聂光炎先生

「阶梯英文」的编辑先生要我写一篇东西谈谈英文,这可使我很为难,而且“受宠若惊”。

真的,谈英文,这是多么专门的事,应该是那些专家学者来做的,怎么也不该轮到我头上,因为我的那点儿贫薄英文,确实无从品论,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经深一层了解,他们的用意,只是让我说说学习英文的经验,以及英文对我的用处。

这倒使我宽心不少,也就冒然用我也不太灵光的中文,来叙一叙过去学英文的因缘琐事。

其实,我从小就算是个挺爱学习,也喜欢读书的人。

只是生不逢时,求学读书的好日子,正赶上那段大动乱的悲惨岁月,终日处于恐慌、流浪、逃难、求生的折磨之中,根本读不成书,更不要说学英文了。

虽然后来死里逃生,算是安顿下来,而当时的环境、气氛,对所谓“学文的”、追求纯粹知识,实在是不可能,也得不到多大的支持和谅解。

当然你去挑着头儿摘什么英文,也会是很不得体的举措。

一耽误下来就是好几年(学东西最好的时光),有点儿可惜。

直到了二十五、六岁,我还没有好好正式学过英文,就连“你好吗?

” “Iamfine.”这类的话,我都不会说,真是很糟。

一次,遇上工作环境的变迁,很巧,一下子碰到很多同事,他们都是“吃英文饭的”,个个“能说会道”,遇见洋人都是“振振有词”,张开嘴就说,提起笔就写,这使我羡慕死了。

羡慕别人的学问。

我想不是坏事,于是生起我也来学英文的念头。

同时,也由于略有“公余之暇”,赶着天不亮就起来听收音机,凑钱缴学费,夜晚进补习班。

有的朋友给我鼓励,也有的说我发疯,更有人笑我是“八十岁学吹鼓手”。

八十岁,太夸张了一点,二十有六,开始念ABCD倒是真的。

“这是一只小白猫。

” 

“那是一条小黑狗。

” 

“请开开这扇窗子。

” 

“关上那扇门,请!

可是狠狠折磨了我一阵子。

“华盛顿砍树”、“阿伯拉罕·林肯”都使我出过“洋相”,受过“洋罪”,由于情绪不对劲儿,由于年纪大了几岁,由于没有基础,由于……最后的效果是Soso 

带着学英文不成的沮丧,我反而转入了学术机构。

这个可好,周围长辈、先进、不少饱学之士,爱知识,也鼓励年轻人。

特别是李曼瑰老师,她自己英文很好,更不时提醒我,告诉我:

“如果想把剧场艺术学好,非从英文下手不可”。

因为当时有关现代剧场艺术,连本中文书都没有,(现在也不多)。

她的启示很重要,我接受了她的观念、督促和指引,痛下决心,更认真的学英文。

从剧场的Facade到Cyclorama,一步一步通过剧场知识接触英文。

由英文的学习而去探索剧场艺术。

一九六三年,我得到一个“不以英文取胜”的机会,在文化技术交换计划下,到美国进修剧场艺术。

这回是实打实地进入英文环境,使学习、生活与英文融揉一体。

我不知道进步如何,学到了多少,但我知道,我真的开始了。

(虽然晚了一点儿)。

这个开始,使我提高、丰富了许多,也增加了信心,更使我这一开始,就没有再歇下来。

这么多年下来,英文一直是我主要的研究工具。

凭着英文,去追求剧场艺术的新知,去请教、结交国际间那些先进和名家。

学得快了,学很多了,同时在生活上,也得到求知为乐的满足。

我这个人抱负不大,欲求不高,禀赋有限,所以从来没有想着用“洋文儿”,去得“黄金屋”,去求“高爵禄”。

我只觉得,英文是我知识、生活领域上,另外一扇窗子。

打开它,你能豁然开朗,见到更大、更远的天空和世界。

况且求知之乐,也能使你“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这也就够了。

您说是不?

 

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虽然英文没弄好,倒也有一些小心得,提出来供朋友们参考。

1.要学趁早。

2.要学学好。

3.不怕开始晚,就怕不开始。

4.既然开始了,就不要歇下来。

这点我呼应吴心柳先生的看法。

“学英文是一辈子的事情”。

5.当然环境、教材、教学法也很重要,碰对了就是福。

这些都是我不曾做得到、办得好的事。

衷心盼望您能。

祝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BEANEARLYBIRD

作者 曹天民先生

话说曹某当年好不容易通过联考,挤入初中(那时,不是倚老卖老,国中别说门,连窗子都没有。

)父母龙心大悦,赶忙替我请家教补英文。

有了家庭教师,自然发音、单字、读本样样都有人辅导。

每天下课之后,家庭教师会逼我背单字,纠正发音,忙得不亦乐乎。

过了一年以后,家庭教师因故不能再来。

于是我如同脱缰的小野骡(我是道地的湖南骡子)没人管自然什么单字、片语、甚至文法全都丢了,考试成绩盘旋下降,名次节节落后,直向倒数的看齐。

原先令我骄傲的英文,竟然与数学同唱「满江红」。

如此水准,三年后的高中联考,其下场之惨,由家母口中名言可见一斑:

「我儿子除了公立高中没考上,其他全部考上了。

高三那年,我家发生财务剧变,父母却仍咬着牙,给我找来一个家教,陪大公子(我是家中的老大)K英文。

幸好有这位家教,我混到了高三才明白,原来英文除了背英文单字外,还得背片语、介系词及文法,难怪别人读二个小时的英文,我连半小时都不到就全部完工,可以到隔璧等电视开播了。

悲惨的是到高三才觉今是而昨非,却已来不及啦。

联考自然惨遭滑铁卢,一跤摔到孙山之下去也。

经过恶补了一年,第二年进了政大。

此时如果痛下决心,狠狠开始K英文,也许日后赴美进修就不必当鸭子(因为老美英文 我听起来,就如鸭子听雷一样。

)。

当时少年得志,欲效法先烈能操数种语言,乃开始攻读第二外国文-西班牙文。

两年之后,英文与西班牙文同时还给了教授啦,只剩下半调子的中文-夹着洋文单字的中文。

服完役,决定出国去念个学位。

白天工作很繁琐,也没法安下心来K托福等考试,试了几次模拟考,就披挂上阵,一阵厮杀之后,居然以中高掠过。

接下来申请学校,办出国手续等自己完全一手包办,忙碌加上狂傲,认为英文不过是小事一桩,反正程度已在托福及GMAT上一展无遗,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当我抵达纽约的那一刻起,一切开始改变了。

英文表达能力的不足,开始带来不少挫折感。

一大早出去买早点,与那名侍者,比手划脚半天,才点来一客炒蛋(隔邻的老美,曾“大”力的帮了“小”忙)。

这次出丑比起当天的另一件事,只不过是开胃菜。

九点整,我兴高采烈的踱进了企研所办公室,然后根据指示到一间教室去参加英文能力测验。

我只记得五十个词汇中,除了前五个以外,其它全军覆没。

十分钟之后,传来晴天霹雳-因为英文程度不佳,只可旁听企研所课程,本人应到语言中心去注册先修读英文。

我张口结舌的争辩半天,可惜那位俏丽又有中国血统的洋妞,不懂“法外施仁”这个成语,悍然将我拒绝。

幸好天降贵人,获一同胞指点钻空隙得以完成注册,否则今天那有资格来现身说法呢?

不过由此可证当时俺自认还不赖的英文,究竟有多差了。

经过这一场中、美斗法,我立志要把英文弄好。

首先参加教会的英文班(因为学校得花钱),又教一个老美中文,以交换免费的英文课。

搬出宿舍住进美国人家里,和美国人为伍,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每天除了K书和打工之外,就是找房东外籍同学聊天,请他们改我的作文,告诉我新的单词,彻彻底底的改头换面,几乎变成洋鬼子了,反而与中国留学生逐渐的脱离了联络。

这种情况后来愈演愈烈,因为每天都学到新的东西,自然就有成就感,而成就感又激励我更努力,不断的循环下去。

一直到最后半年,开始交女朋友,才略受影响。

唉!

谁叫我交的是地道的中国女孩呢?

这一场纽约英文大决战,给我一个启示,凡事预则立,语言不是短期可以学通、学精的,但是只要立志去学,花心血去读,时间虽长,一定可以学出个名堂。

有心要学好的朋友,一定得持之以恒,痛下功夫,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就是三十年下来,你的英文仍然是惨不忍睹,问题是,你究竟有几个三十年呢?

 

田维新谈“英语的教与学”

ON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

作者:

田维新博士

(曾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方法的缺点及改进之道

一般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注重读写,而忽略了听和说的机会,因此在发音上产生了困难。

常常有些同学,可以背单词,也可以按文法规则来分析句子,却无法开口,这是因为:

第一,怕自己发音不正确、怕说错,所以很少有机会开口,因而更无法注意自己的发音。

第二,不能把握说英语的机会,即使老师给他机会,他也不愿意说;另外班级人数也太多,因此每位同学说英语的机会更少。

例如一班有五十位学生,每人说一句,一堂课就要过去了,因此这是教学上的困难。

在现有的环境下,读者们若想学好英语,便要克服惧怕的心理,克服了这种障碍,就是学习英语成功的第一步。

接着来谈发音。

有些学习者总是对自己的发音没有把握,因此在说英语时,不敢把某些音读得很清楚。

等到字汇愈学愈多,就愈不敢读,如此不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造成死背单词的现象,例如记laughter这个字,由于不敢读,所以他是记l-a-u-g-h-t-e-r,而不是记音标的长相,这便是发音上的缺陷。

所以初学英语的人,应从两方面加强:

1.开始时要有正确的发音

2.克服说英语的恐惧感

只要做到这一点,在学习英语上便是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我觉得现在一般人学习英语,比我过去当学生那个时候的学习机会要好得多。

现在有各种录音带和学习语言的工具来帮助各位同学。

即使在学校没有开口的机会、学不到正确的发音,但只要自己对英语有兴趣,可以去买发音练习或一般会话的录音带,以增加学习的机会,培养学习的兴趣。

其次,一种语言的学习,学习者必须具备一颗好奇的心与浓厚的兴趣,否则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

因为在学习外国语时,都是年龄较大的时候,此时他的心智发展已不像在学习母语一样,只学一个个单音节的单词,而是学习一种知识,一种能配合他心智发展的知识。

因此要让他们从单字学起,便有赖于对这种语言的浓厚兴趣,否则便无法继续下去。

总之,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经常而持久的历程,在这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与好奇是绝不可缺少的。

■怎样改善学习英语的环境

除了教学外,要尽可能将大班制改成小班制外,学生自己也要去寻找练习英语的机会。

例如在课余时间,去教堂参加英语查经班,或找几位同学,组织英语研习会,彼此互相练习。

当然我也知道中学生的课业很重,要额外花时间,可能有困难。

因此这是靠双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学生本身要去抓住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制度,实行小班制。

这是将来语言教学的一种理想,但目前还做不到,因此便要求助于语言学习的工具。

像利用录音带、录影带及看电视、电影等各种机会,来帮助我们学英语,以弥补学习环境的不足。

■学习英语的经验谈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高雄中学读初一时,就碰到一位很好的英文老师,他非常注重我们的发音,而他自己的发音也很标准,所以大家对这位老师都很有信心,因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由于当时对自己的发音有信心,因此每天听完课后,都会将当天老师所教的多念几遍,然后再背起来。

到了高中,所遇到的英文老师都教得不错,记得其中一位老师在美国住了十几年,所以他讲的英语,我们都很喜欢听。

他上课不太注重升学考试,也没有给我们很多文法的练习与作业,只是经常叫我们读课文,也给我们很多说英语的机会,所以在高中阶段,我对英语就很有兴趣了。

后来很幸运的考上师大美术系,分配到英语教学中心。

由于当时师大英语教学中心和美国密西根大学有交换计划,推行一种实验性的教学。

当年系内的老师都是美国人。

在那种环境之下,不但在课堂上,就是在其他时间遇到老师,都得用英语交谈。

由于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自己才比较敢说英语。

不过我还是要强调一点,虽然我在这样好的环境学英语,可是我发现,到了美国,开始还是有些话听不懂,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学校里所听的是慢半拍的英语,但美国人不会因你是学生而慢慢讲,他是用正常速度来说英语,因此在听力上便有困难。

这种困难首先会发生在课堂上,这时很多中国学生都会坐在墙角边,离老师远远的,好像怕老师看到一样。

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靠近老师,希望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接收进来。

不过这种困难是有时间性的,譬如我在国内学习英语已有一定的水准,也许刚开始对他们那种腔调、速度无法适应,但经过三、五个月后,就会慢慢的习惯。

因为在美国任何地方,都要用到英语,它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你不能不学习这种语言,所以时间会让您慢慢克服这些困难。

我觉得学习英语有很多层次,看你是在初级层次,或是高级层次,还是在应用的层次。

若想达到实际应用的层次,除了学校的教学,还要靠自己不断地自修,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磨练的机会,如此你的英语才能与外国人真正沟通。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一段艰苦的历程,必须要有恒心、耐力与勇气,才有成就的一天。

吴心柳谈“学英文是一辈子的事”

ALIFELONGPROCESS

作者:

吴心柳先生

大多数中国人学英文的过程都有一种“磨难”之感。

也许有极少数的人自幼即得天独厚,没有感受到背生字、记文法、苦练发音等等是一桩苦事,相信那绝对是少数。

我没有研究过别的国家的年轻人在学外国语文时会不会跟我们学英文一样苦,但是我认识几位必须修拉丁文的英国同学,其苦况和我在大学读楚辞和尚书时的感受非常之相像-文字既看不懂;内容也很陌生。

若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凡学一种外国语文,首先必须看清它的应用层面有二:

(一)它是一种工具-一种认知其他“实质内容”的工具或手段,也可以说,它是本国语文以外的另一种专供传播用的“符号”。

(二)它是一种“内容实体”。

例如读英文版的“低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文字与语言所占的角色是很次要的。

偶然也有第三种层面出现-例如两位外交官在密商一件条约;或两位剧作家在讨论一个剧本(当然是国籍不同,而一方或双方都必须使用其母语以外的语文时),这时候,被使用的那种外国文字就必须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层面都能发生作用才行。

这是第一与第二两种层面的重叠使用,是“外文”的最高境界。

可恼的是;当我们做学生,开始学英文时,从来不曾有老师给过我们这么清楚的导向。

绝大多数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从初一到大一业已苦读了七年英文,可是既不能流利的讲,更谈不上写。

能读的也不多。

如果有少数几个能够把他所“熟悉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的,那就很了不起了。

我之所以特别提出“熟悉的内容”,因为他实在没有能力翻译他所不熟悉的内容。

这种现象多年以来已引起广泛的讨论-相信我们的英文教学方法可能有了问题。

照说,教学的目的应该不难厘定-至少从初中到高中这六年,学英文应该「首重」其「工具价值」-易言之,就是教学生学习怎样去使用「英文」这个工具。

至于这个工具在学习的当时能够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实体”,那是次要的问题。

事实上,问题并不这么单纯。

因为任何语言文字都会“同时”显露一种“意义”。

如果教材中包含的内容过于浅薄或十分深奥,都会挫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英文不能像声乐,老师可以强迫学生天天练唱一些毫无意义的音阶,用来磨练发声。

因此,不论读英文会话或文选,其“内容”(也就是教材)也相当重要。

否则学生不仅没有乐趣学,就是年年考一百分的学生,到头来他还是不能“使用”英文。

这正如同今天的初高中国文课本中不乏许多经典之作的文言文,学生在考国文时都背得滚瓜烂熟,而所有背诵的文章无不辞章雅丽,内容精邃,或大气磅礴。

可是,通常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作文程度欠佳,有些连一封信都写不通。

这便是中国国文的教材和教学上有了问题。

其实,英文也是一样。

除了“教材”(也就是“内容实体”)的问题外,教学法也是可以研究的重点之一。

比方说:

英文老师若是用中文上课、讲解,在五十分钟一节课中有四十分钟说中文,十分钟说英文。

这时候,英文就“被”变成了“内容实体”,就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所要表达的事物。

如果老师从头到尾五十分钟都用英文来讲,这时候的英文才会成为一种表达的工具。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