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4354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docx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④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②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

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

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③写一个关于隋炀帝功过的短评,进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③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的创立

难点:

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

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

请一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贞观之治”的含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内容

 难点:

如何评价唐太宗;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导入新课

 提问:

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

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

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开元盛世;曲辕犁和筒车;唐都长安。

 ①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武则天由后妃到皇帝的历史过程及其政绩,认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运用两分法评价武则天。

 ②通过对唐太过、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综合分析,说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及其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②唐玄宗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③唐都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引导学生认识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开元盛世

 难点:

 如何评价武则天

导入新课

 提问:

什么是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指出:

649年,唐太宗死后,贞观之治的局面如何发展?

唐朝的国势走向如何?

接着,教师板书课题。

 一、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掌权和称帝

 2、“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唐都长安

小结:

 通过小结,简要介绍唐朝从建国、强盛到衰亡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对唐朝的历史有大致了解。

 课后作业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疆域的四至;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①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②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④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导入新课

 提问: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教师指出:

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小结:

 用图表法小结有关内容。

民族活动地区政权名称重要首领与唐关系

突厥    

吐蕃    

回纥    

南诏     

 课后作业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

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药王孙思邈。

 ①通过观察《赵州桥》图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自刻印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观察、提练信息并深入探究。

 ②通过实践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雕版印刷的情况,通过换位假设、逆向推理认识雕版印刷发明的意义。

 ③了解隋唐时期天文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