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279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x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第二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班别姓名学号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制度上多有建树。

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绚丽多姿。

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文化繁荣,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整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1.政治制度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社会经济

(1)农业:

均田制;耕耙耱技术。

(2)手工业:

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

3.文化成就

(1)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危机。

(2)农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书法和绘画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整合二】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一、隋朝

1.政治上

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经济上

开凿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上

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二、唐朝

1.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

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作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2)科举制:

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特权垄断,同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2.社会经济

(1)唐代农业的发展:

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

(2)手工业: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科学文化

(1)诗歌:

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2)传奇小说:

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

(3)绘画:

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4)书法:

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

(5)技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具备雕版印刷技术。

 

【整合三】 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1.政治制度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中央: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

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选官:

继承和完善科举制。

(2)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社会经济

(1)农业:

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

(2)手工业:

①工匠:

宋代匠户为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

②制瓷:

宋代制瓷技术发达,产生了五大名窑。

③纺织:

织锦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3)商业: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3.思想文化

(1)思想:

①程朱理学: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标志着儒学转型和成熟。

②陆九渊的心学:

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发展了程朱理学。

(2)科技:

活字印刷术、火器和指南针;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元代王祯的《农书》。

(3)文学戏曲:

词的兴起和繁荣;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元朝散曲和杂剧。

(4)绘画和书法:

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杰作。

赵孟頫创赵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

(3)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2.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3)迁都洛阳。

3.评价

(1)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作用:

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吏治得到改善。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太平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

(1)政治方面:

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2)经济方面: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

(3)文化方面: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开明的民族政策。

(2)武力征服东突厥和西突厥。

(3)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

(4)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官职且其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

(5)接受松赞干布求亲,派文成公主入藏。

3.开放的对外政策

设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等。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内忧外患:

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

(2)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弱。

(3)直接目的:

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4)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

(1)富国之法: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

③免役法。

④市易法。

⑤方田均税法。

⑥均输法。

(2)强兵之法:

①保甲法。

②保马法。

③将兵法。

④设军器监。

(3)取士之法: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3.作用

(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No.1高频考点讲练

热点考向一 老话题新关注,人才选拔,古今一理

【临考视窗】

2015年公务员考试依旧火爆,“千人争一岗位”已不是新鲜事。

从现实的公务员制度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对完善现代公务员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例1:

(2015·安徽高考卷)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微观点拨] 本题关键信息:

“推举六名孝廉”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反映权贵干涉选官。

 

【宏观思考】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针对训练]1.(2014·四川省广元市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换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沈既济所评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热点考向二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备战高考,年年热点

【临考视窗】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稳定之基,“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

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

截至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了12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这12个文件的主题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例2:

(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微观点拨] 解答本题应注意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其主要原因是唐宋时期经济迅猛发展,再分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宏观思考】 

1.多视角看待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1)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分析,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2.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并最终超过北方。

[针对训练]2.(2015·南通市、扬州市、淮安市、泰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

“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热点考向三 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宋代的阶段特征

【临考视窗】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中央集权强化、农业手工业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例3;(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Ⅰ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微观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宋代东南沿海的社会影响力,从“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扩大”可以反映出来。

【宏观思考】 

宋元时期中国封建文明成熟的时代特色

政治方面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方面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地

文化方面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宋词和元曲的繁荣

[针对训练]3.(2015·嘉兴二模)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下列属于宋朝时期“创造”的是(  )

①改革选官制度,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 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④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热点考向四 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临考视窗】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综合考查四大发明的过程,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

例4:

(2014·江苏高考卷)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微观点拨] 关键信息: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这一历史现象与当时的印刷技术相关。

四大发明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造纸术

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印刷术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指南针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

[针对训练]4.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这实际上(  )

A.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B.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D.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No.1规范答题通关

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

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

(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例: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

 

[方法技巧] 本题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为主题设计命题,是一道纵横比较类非选择题,设问直接明了,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

(1)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点,注意前后两者的继承与发展。

(2)运用回答历史特点和启示的方法技巧,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

(3)进行时空转换,确立比较的角度,根据题意确立比较点。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把收集到的零散的信息根据设问进行组织和串联起来,有效组织答案。

表述时注意比较点的提示语。

针对训练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解答非选择题应对网上阅卷

5.(2015·南通市、扬州市、淮安市、泰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

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

……《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

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

……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

……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

……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4分)

 

No.2随堂演练通关

1.(2015·四川高考卷)“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2.(2015·山东高考卷)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3.(2015·江苏高考卷)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4.(2015·重庆高考卷)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5.(2015·安徽高考卷)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6.(2015·重庆高考卷)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

 

第二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例1] 解析:

 “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书信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

[针对训练]1解析:

 孝廉属于察举制选官的内容,属于汉代而非唐代,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非唐代,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与材料所述选官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可知自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实现了读书、考试和做官的选官制度的创新,故D项正确。

答案:

 D

[例2] 解析:

 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针对训练]2解析:

 “下田戽(汲)水”是水利工具,未涉及耕犁,故A项错误;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故C项错误;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田园”、“下田戽(汲)水”的农业灌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例3] 解析:

 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

 C

[针对训练]3解析:

 宋朝时期“创造”的限制分析,隋唐逐步形成和完善科举制,排除①;宋代是打破市坊界限,但并不是不再受政府监管,排除③。

宋代二程、朱熹为了弘扬和完善儒学,吸取佛教、道教等合理成分,逐步建立和完善儒学,理学形成并发展,②符合题意;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④符合题意。

答案:

 B

[例4] 解析:

 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错误;题中材料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答案:

 C

[针对训练]4解析:

 马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