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496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锚杆静压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城市最佳实践区B2展馆改建

锚杆静压桩

 

建工集团

城市最佳实践区B2展馆改建工程项目部

 

第一部分编制综合说明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本工程为城市最佳实践区B2展馆改建工程,位于世博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北街坊,东至南车站路,南至半淞园路和C1配套商业建筑,西邻B1展馆,北邻马德里馆。

本工程是在原世博B2展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最大建筑高度17.45m(檐口)。

地上2层,局部3层;长86.032m,宽为80.285m,建筑面积9876平方米(半室外广场490平方米)。

1.2地质情况

本方案为城市最佳实践区B2展馆改建工程锚杆静压桩编制。

本工程在老结构进行改造施工。

B2展馆A区为原装配车间,原结构为单跨排架结构;B区为原新金工车间,原结构为双跨排架结构。

原结构基础为独立基础,在世博改造为B2展馆时进行基础加固,将原独立基础连接为条形基础。

除了结构基础外,地下仍保存有大量已废弃的设备基础,以及各种大型石块。

2、编制依据

A.本工程提供的锚杆桩桩位布置图

B.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C.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

D.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E.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01)

F.建筑桩基技术规(JGJ94-2008)

G.行业标准《锚杆静压桩技术规程》(YBJ227-91)

H.钢筋混凝土锚杆静压桩(DBJT08-106-2006)

I.市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预制钢筋混凝土小截面方桩DBJT08-106-2006》

J.《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2006);

K.《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L.《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

第二部分施工方案

1、施工准备

1.1施工用电

本工程施工临时用电从业主提供供电间接出,沿结构四周铺设电缆,每隔30米设置一个电箱。

(详见附图)

(1)导线、配电箱

本工程配备25mm2橡皮绝缘电力电缆线,电力电缆线为三相五线。

穿过大门时埋地铺设。

(2)施工现场架线的要求

1)架空线必须是绝缘导线,挂附临时墙柱必须坚固可靠,并应装设横担和绝缘子。

2)电缆线外敷设点应安全可靠,不受机械损伤和热辐射,同时尽量避开建筑物、交通要道。

3)电缆直接埋设地下的须在电缆上下均铺5cm厚砂,要有覆盖硬质保护层。

4)电缆穿过物体时要有防护套管、配电箱。

配电箱须采用劳动局安监站监制认可的电箱。

施工现场所用的电气设备及低压电系统中的各个原件包括开关、保护电器、导线等的型号、规格及安装等均有质保书均应合理选择,以确保用电安全。

(4)施工用电的保养和维修

1)施工现场的临时施工组织设计是现场布置与操作的依据,不应随意更改,如有修改须有与主管部门人员进行事先联系增减备案。

2)作好定期设备检查,一般不超过每月一次,值班电工每天至少一次巡回检查。

电工维修要做好工作记录及事故记录。

1.2清障

本工程在老结构进行改造施工。

B2展馆A区为原装配车间,原结构为单跨排架结构;B区为原新金工车间,原结构为双跨排架结构。

原结构基础为独立基础,在世博改造为B2展馆时进行基础加固,将原独立基础连接为条形基础。

除了结构基础外,地下仍保存有大量已废弃的设备基础,以及各种大型石块,桩基施工前的清障成为施工难点之一。

施工前清障采用一台小型镐头机破除原地坪,一台1m2挖机配合清障,根据承台位置放坡开挖清障,如遇较厚钢砼混凝土基础或老底板,则采用水钻钻孔清障后方可进行压桩施工。

本次清障施工根据图纸,按A区和B区分块进行,清障深度为±0.000至-2.000~-4.000(视障碍物情况而定)。

清障时不允许相邻的两个承台同时开挖清障,两个同时开挖清障的承台必须距离15米以上。

底板混凝土原则上采用小型镐头机破除,破除尺寸为防止清障时塌方造成人员伤亡或地下土层松动透水,造成原建筑沉降过大,对结构造成损伤,故根据桩位及承台大小,按深度2米计算,进行1:

0.5放坡,从承台各边各放大1米。

清障完成后及时回填,30cm一层,分层回填压实。

为避免对压桩质量造成影响,必须对回填物进行排查,必要时购土回填。

部分原设备基础较大,有些厚度达到1000mm,且在目前地坪以下1000mm左右深度,依靠小型镐头机无法破除,可采用钻机钻孔形式清障,施工机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由施工方提供型号,监理和甲方确认后进场施工。

如在清障过程中发现镐头机破除底板对建筑物造成影响,则立即停止镐头机破除,改用混凝土切割机进行切割施工。

切割时,沿施工前所定位置将钢筋混凝土底板切开,切下后为了方便外运,需将整块钢筋混凝土块,切割成1000*1000左右大小的若干小块后,用挖掘机挖出,并外运。

在清障施工期间,加强指挥、协调,保持施工正常运作。

2、施工方案

2.1测量定位

根据业主提供的施工图,以老结构外墙边线,采用钢卷尺进行轴线定位测量,以确定承台及桩位;以老结构玻璃门地弹簧为结构标高±0.00,同时对定位点、标高、轴线进行定位测量、复核,并办理测量相关资料的手续。

本工程测量精度的控制及误差围:

1)测角:

采用三测回,测角误差±5”以,总误差土5”以。

2)量距:

用鉴定过的钢尺进行量测并且进行温度修正。

3)每层轴线之间的偏差在±1MM以,层高垂直偏差在±3MM以。

2.2.1测量仪器

采用DSZ2水准仪一台进行水平测量,以及50m、30m、及5m钢卷尺若干。

2.2.2平面控制

根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数据,定出工程施工时基准线,依据基准线走四只闭合垂直拨点,并做好保护。

施工区的定位点设在施工场地墙上。

在定位点的定位轴线的线上,只要能通视,设立红色三角油漆标记点。

2.2.3标高控制

在施工前,将业主提供的水准点引至施工场地,经监理单位验收后方可使用。

结构施工时所用高层点均以此点引出。

并及时复核。

2.2监测方案

2.2.1沉降观测目的

通过沉降观测取得沉降量、沉降观测曲线图,可监视B2馆改造工程在锚杆静压桩施工过程中以及整个改造过程中的原建筑物沉降情况,在发现不正常现象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以保证整个改造施工过程的结构安全。

2.2.2沉降观测前的准备工作

1、选取拟进行沉降观测的测点,用油漆做好沉降观测点标示并进行编号。

根据《城市最佳实践区B2展馆改建工程-桩位平面布置图》,此次改造的锚杆静压桩全部在原建筑,并且大多数排架柱周围5m围都会有新增的锚杆静压桩。

所以每根排架柱上都需布置沉降观测点。

2、在B2场馆外的两个方向,理论上不受此次锚杆静压桩施工影响,并且自身稳定的两个建(构)筑物上,各选取一个点,做为此次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并用油漆笔做好标记。

3、对水准仪(含水准尺)进行核检,检查是否符合规要求,否则必需进行校正或更换。

2.2.3沉降观测方法和要求

1、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确定必须在锚杆静压桩施工前进行。

首次观测必须认真选择观测路线及置镜位置,一旦确定,以后观测不再改变,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沉降观测,不仅避免了寻找设置仪器位置的麻烦,加快施测进度,而且由于路线固定,比任意选择观测路线可提高观测精度。

2、每次沉降观测时,分别从两个基准点同期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取两次测量的平均高程作为此次沉降观测各测点的成果。

3、每次作业前需对水准仪、水准尺进行严格检验,水准仪i角误差不得大于15",水准尺圆水准器必须居中,水准尺上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不得超过0.15mm,符合上述要求方可使用。

4、观测时必须按照往返观测方法进行,不得只进行单向(往测或返测)观测,避免人为观测错误而造成观测成果不准确。

5、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观测用于进行比较的依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观测工作的矛盾现象(如点位沉降量出现上下波动),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

6、观测时每测回必须专人专仪器,严禁多人混用,避免人为视差造成观测成果不准确。

2.2.4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

1、锚杆静压桩施工前,进行一次。

(确定初始高程、倾斜率)

2、锚杆静压桩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每天一次,倾斜观测三天一次。

3、沉降报警值±3mm,倾斜报警值2‰。

2.2.5沉降观测成果资料的整理和移交

1、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须对外业观测记录进行计算,在全部合格的基础上,按观测路线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观测点高程。

2、按每次测量的观测点高程,计算并填写沉降观测成果表。

3、绘制代表性观测点沉降过程曲线图。

2.2.6沉降观测人员组成

序号

分工类别

人数

1

司镜

1

2

司尺

1

3

记录

1

4

校核

1

2.2.7沉降观测仪器配备

序号

型号

规格

数量

1

水准仪

DS0.5

1台

2

三脚架

配套

1付

3

铟钢尺

2m

1把

4

钢卷尺

3m

1把

5

皮尺

30m

1把

5

激光测距仪

A5

1台

2.2桩基施工

本工程新增桩基采用锚杆静压桩,大部分为250*25钢筋砼预制方桩,桩身砼强度C30,桩总长25米,桩段之间采用焊接连接。

局部离原结构基础较近位置的桩基采用HW200x20x8x12的H型钢桩,桩总长约25m。

施工拟投入1台油泵,2套自制锚杆桩架,采用100吨和50吨的千斤顶相结合进行压桩机施工,上部压力较小的用50吨千斤顶,它的截面小压桩快,进入持力层后压力大,用100吨千斤顶。

根据设计要求,H型钢桩压桩至设计标高,且压桩力大于等于300KN,或压桩至位置标高,且压桩力大于等于500KN即可停止压桩;混凝土方桩压桩至设计标高,且压桩力大于等于300KN,或压桩至位置标高,且压桩力大于等于500KN,即可停止压桩。

为了尽量减少挤土效应对老结构的影响,压桩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沉桩速率,按计划每台压桩机每天沉桩数为8套,压桩顺序必须采取跳打的方式,先进行A区桩基施工,一号桩机从Z-A0轴/Z-3轴处承台开始沿Z-A0轴向南施工,二号桩机从Z-A3/Z-3轴处承台开始沿Z-A3轴向南施工,按照先外后的原则,每个承台压桩2根后进行下个承台的压桩施工,承台间距离小于6米的,每个承台压桩1根,A区施工完成后即进行B区桩基施工,详见附图。

2.2.1施工流程

确定桩位→核对压桩孔→清理压桩孔及埋设锚杆→安装压反力架→运桩→吊装→校正桩身垂直→压桩→记录→接桩→压桩→送桩入地坪下→压桩结束

放线定桩位、桩位验收

桩架进场、组装

运桩到位

送桩至设计标高

沉桩

连续沉桩、接桩焊接重复直至最后一节沉桩地面检查

观测垂直度

桩架移位

焊接验收

桩架就位

起吊插桩

起吊对桩、焊接

用水准仪观测

下一工程桩施工

 

1、确定桩位:

本工程压桩的区域围不大,且比较集中,所以根据原有建筑的柱子的中心线和桩位布置图以及相对应的轴线只要用卷尺结合经纬仪就能将每个桩孔放好小样,桩中心然后用油漆做好,将全部的轴线用墨斗弹好,标注清楚。

2、核对清理桩孔:

请甲方会同监理和总承包单位根据图纸将桩的中心位置复核是否有偏差,在桩孔偏差无误后将孔的建筑垃圾清理干净。

3、埋设锚杆:

本工程锚杆在桩位孔开凿好后统一植入。

4、安装反力架:

人工将桩架垂直竖起后根据锚杆的位置将桩架的固定底角钢板4根锚杆上压两层垫片,然后在进行螺帽固定,在全部固定前要分两个方向垂直观察桩架是否垂直度在1%围以。

5、运桩到位:

一般性桩的堆放不超过4层,预制桩从桩厂到达现场后用吊车卸到指定位置,然后用小板车将桩短驳至压桩区域,在板车运桩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好桩,以免碰坏、摔断桩。

同时要防止溜车、侧翻。

6、吊装对位校准垂直度

7、压桩

8、接桩;

9、压桩直至结束,送桩到设计标高,清理桩孔

电焊结束后,经监理及有关单位验收合格后,冷却1分钟后压桩到地下室底板上标高,然后清理现场,已装架到另外一桩孔。

2.2.2压桩要点

a.压桩前先进行压桩孔开凿施工,并清除桩位孔位置地下各种障碍物以满足压桩施工时不受影响。

b.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对压桩孔位进行复核,以保证压桩位置的准确。

c.桩起吊采用单点吊时,吊点应按照规要求,严禁远距离拖拉。

d.插桩前应对桩位样桩进行复核。

在确认样桩准确的情况下方可插桩。

e.插桩就位后对桩身垂直度进行控制,桩插入土中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桩长的0.5%。

f.压桩以标高控制为主。

g.焊接桩时下节桩压至地面0.3米左右开始接桩,吊运上节桩与下节桩对中,采用电焊接桩。

焊缝高度均匀,焊渣必须敲清后方能检查,焊缝不宜有夹渣、气孔等缺陷。

h.桩接头焊接完后,焊缝应在自然条件下冷却1分钟以上方可继续沉桩。

i.接桩焊接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j.桩压至自然地坪附近,用一定长度的送桩器将桩送到设计标高。

送桩器中心线应与桩身中心线吻合一致,外径与桩外径相配合,送桩结束,即拔出送桩器,并应及时将桩孔填盖。

k.压桩时应详细、准确地填写压桩记录。

由记录员记好各过程的压桩力。

2.2.3压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对策

本工程在实际施工中,估计会发生压坏、压歪等问题。

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工艺操作上的原因,有桩的制作质量上的原因,也有土层变化复杂等原因。

因此,发生这些问题时,必须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必要时应与设计单位共同研究解决。

压桩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1、沉桩困难,达不到设计标高

2、桩偏移或倾斜过大

3、桩达到设计标高或深度,但桩的承载能力不足

4、压桩阻力与地质资料或试验桩所反映阻力相比有异常现象

5、桩体破损,影响桩的继续下沉

 

1.沉桩困难,达不到设计标高

主要原因

1.压桩设备选型不合理,千斤顶吨位小,能量不足。

2.压桩时中途停歇时间过长。

3.压桩过程中设备突然出现故障,排除时间过长;或中途突然停电。

4.没有详细分析地质资料,忽略了浅层杂填土层中的障碍物及中间硬夹层、透镜体等的存在等情况。

5.忽略了桩距过密或压顺序不当,人为形成“封闭”桩,使地基土挤密,强度增加。

6.桩身强度不足,沉桩过程中桩顶、桩身或桩尖破损,被迫停压。

桩就位插入倾斜过大,引起沉桩困难,甚至与邻桩相撞。

相应对策

1.配备合适压桩设备,保证设备有足够压入能力。

2.一根桩应连续压入,严禁中途停歇。

3.进场前对设备进行大修保养,施工时进行例行检修,确保压桩施工时设备正常运行。

避开停电时间施工。

4.详细分析地质资料,清除浅层障碍物。

配足压重,确保桩能压穿土层中的硬夹层、透镜体等。

5.制定合理的压桩顺序及流程,严禁形成“封闭”桩。

6.严把制桩各个环节质量关,加强进场桩的质量验收,保证桩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7.桩就位插入时如倾斜过大应将桩拔出,待清除障碍物后再重新插入,确保压入桩的垂直度。

 

2.桩偏移或倾斜过大

主要原因

1.桩架没有调平。

2.桩架底脚固定锚杆螺丝松动导致桩架不垂直。

3.就位插入时精度不足

4.相邻送桩孔的影响。

5.地下障碍物、场地下陷等影响。

6.送桩杆、压头、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或桩顶不平整所造成的施工偏压。

7.桩尖偏斜或桩体弯曲。

8.接桩质量不良,接头松动或上下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

9.压桩顺序不合理,后压的桩挤先压的桩。

相应对策

1.拧紧螺丝,调整桩架至垂直满足要求。

2.桩插入时对中误差控制在10mm,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校正其垂直度。

3.送桩孔应及时回填。

4.施工前详细调查掌握工程环境、场址建筑历史和地层土性、暗滨的分布和填土层的特性及其分布状况,预先清除地下障碍物、处理暗浜等。

5.施工时应确保送桩杆、压头、桩在同一轴线上,并在沉桩过程中随时校验和调正。

6.提高桩的制作质量,加强进场桩的质量验收,防止桩顶和接头面的歪斜及桩尖偏心和桩体弯曲等不良现象发生。

不合格的桩坚决不用。

7.提高施工焊接桩质量,保证上下节同轴,严格按规要求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3.桩达到设计标高或深度,但桩的承载能力不足

主要原因

1.设计桩端持力层面起伏较大,

2.地质勘察资料不详细,古河道切割区未察清楚,造成设计桩长不足,桩尖未能进入持力层足够的深度。

3.试桩时休止期没达到规规定的时间而提前测试,或测试时附近正在压桩,桩周土体仍在扰动中。

相应对策

4.当知道桩端持力层面起伏较大时,应对其分区并且采用不同的桩长。

压桩施工时除标高控制外,尚应控制最终压入力。

5.当压桩时发现某个区域最终压桩力明显比其它区域偏低时,应进行补堪以查清是否存在古河道切割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针对特殊情况及时和设计单位联系,变更设计改变布桩或增加桩数或增加桩长等措施来满足设计承载力。

6.试桩的休止期一定满足规规定,试桩时桩周1.5倍桩长围严禁压桩等作业。

4.压桩阻力与地质资料或试验桩所反映阻力相比有异常现象

主要原因

1.桩端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

2.地面至持力层层间存在硬透镜体或暗浜。

3.地下有障碍物未清除掉。

压桩顺序和压桩进度安排不合理。

解决措施

1.按照持力面的起伏变化减小或增大桩的入土深度,压桩时以标高控制为主外,还应以压入力作参考。

2.配备有足够压入能力的压桩设备,提高压桩精度,防止桩体破损。

3.用钢送桩杆先进行桩位探测,查清并清除遗漏的地下障碍物。

4.确定合理的压桩顺序及合适的日沉桩数量。

对有砂性土夹层分布区,桩尖可适当加长,压桩顺序应尽量采用中心开花的施工方法,严禁形成“封闭”桩。

 

5.桩体破损,影响桩的继续下沉

 

主要原因

1.由于制桩质量不良或运输堆放过程中支点位置不准确.

2.吊桩时,吊点位置不准确、吊索过短,以及吊桩操作不当。

3.压桩时,桩头强度不足或桩头不平整、送桩杆与桩不同心等所引起的施工偏压,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4.送桩阶段压入力过大超过桩头强度,送桩尺寸过大或倾斜所引起的施工偏压。

5.桩尖强度不足,地下障碍物或孤块石冲撞等.

压桩时桩体强度不足,桩单节长度较长且桩尖进入硬夹层,桩顶冲击力过大,桩突然下沉,施工偏压,强力进行偏位矫正,桩的细长比过大,接桩质量不良,桩距较小且桩布较密。

相应对策

桩身砼强度达到设计值70%方可起吊脱模,达到100%方可施工。

运桩时,桩体强度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支点位置正确,上下支点应对齐。

吊桩时,桩体强度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支点位置正确,起吊均匀平稳,水平吊运采取两点吊,吊点距桩端0.207L。

单点起吊时吊点距桩端0.293L(L为桩长)。

起吊过程中应防止桩体晃动或其它物体碰撞。

使用同桩径的送桩杆,保持压头、送桩杆、桩体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施工偏压。

确保桩的养护期,提高砼强度等级以增强桩体强度。

桩头设置钢帽、桩尖设置钢桩靴等。

根据地基土性和布桩情况,确定合理的压桩顺序。

保证接头质量,用楔型垫铁填实接头间隙。

提高桩的就位和压入精度,避免强力矫正。

压入时应保证一根桩连续压入严禁中途停歇。

 

3、应急预案

施工过程中如监测数据变化量超过设计要求的报警值(沉降20mm、倾斜千分之三),则相应减少每天沉桩数量,使得土体有足够的时间释放沉桩产生的土体应力,以避免超空隙水压力急剧升高,造成对土体的扰动和周围环境的破坏。

如监测数据提示原结构隆起或倾斜情况严重,则应立即通知设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压桩前先成孔取土,应力释放后再进行压桩施工。

清障过程中如有地下水少量涌入则用立即用水泵抽出,如有大量涌入,则应立即停止施工,找到渗水点立即采用双快水泥进行封堵。

第三部分保证措施

1、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1.1安全管理网络

安全

 

施工

 

 

 

项目经理

项目安全部

项目副经理

技术负责人

 

 

1.2安全管理措施

1.2.1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为保障工程的正常施工,杜绝事故的发生,应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安全措施的覆盖面应注意广度和深度。

在工程中建立由项目经理具体负责实施,专职安全员现场监理、指导,工地安全员现场指挥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1、坚持贯彻现场安全生产六大纪律和关于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施工前进行全面的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

2、加强“一送二反”安全教育即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反违章指挥,反违章作业,抓好文明施工及落手清工作,积极创建标准化文明工地。

3、工地设有专职安全员,施工管理人员轮流值班抓安全,各生产班组建立兼职安全员制度,作好班前交底,班后教育,做好安全上岗检查记录。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4、现场机电设备,严格执行定机、定员、定岗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定期检查保养维修。

5、组织定期安全教育,工地每月组织一次现场安全教育及文明施工检查,做到思想重视,措施得力。

6、工地现场,料库、油库等必须有防火措施。

7、设备所配用的各类吊具、索具、连接件、紧固件及其附件,都应有详细规格资料及技术要求。

对所有的设备发放挂设“设备验收合格证”、“定机定员牌”、“安全警句牌”及起重设备的“十不吊牌”。

操作人员。

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效的操作证上岗。

班组每天应做好安全交底工作,且需要有书面记录和签字。

8、坚持现场文明施工,材料堆放有条理、有规划,认真做好落宇清工作,保持现场整洁,井然有序。

驻施工现场人员及员工需挂卡,人员进出必须走安全通道,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9、高空作业的所有的作业人员、管理检查人员(包括现场测量人员、监理人员)除正确戴好安全帽外,都必须佩戴安全带。

施工现场必须设置稳固、可靠的安全带挂钩处。

10、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减少一般事故的频率,对一切事故苗子均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

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措施不放过。

11、电焊、气割必须有防溅措施,以防火花火灾。

1.2.2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1、现场照明:

照明电线用绝缘子固定,导线不得随地拖拉和绑在脚手架上。

照明灯具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或接零。

室外照明灯具距地面不低于3米,室距地面不低于2.4米。

2、配电箱、开关箱:

应使用BD型标准电箱,电箱开关电器必须完整无损,接线正确,电箱应设置漏电保护器。

配电箱应设总熔丝、分开关、零排地齐全,动力和照明分别设置。

金属外壳电箱应作接地或接零保护。

开关箱与用电设备实行一机一闸保险。

同一移动开关箱严禁有380伏和220伏两种电压等级。

应设置门锁及防雨措施。

实行三相五线制。

3、架空线:

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或脚手架上,架空线应装设横担和绝缘子。

架空线应离地4米以上,机动车道为6米以上。

4、接地接零:

接地体采用角钢、圆钢或钢管,其截面不小于48平方毫米,一组二根接地体之间间距不小于2.5米,入土深度不小于2.5米,接地电阻应符合规定,电杆转角杆、终端杆及总箱、分配电箱必须有重复接地。

5、用电管理:

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

1.2.3机械设备安全措施

1、机械的保险、限位装置必须齐全有效。

2、驾驶、指挥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上岗,驾驶员应做好例行记录。

3、各类安全(包括制动)装置的防护罩、盖齐全可靠。

4、机械与输电线路(垂直、水平方向)应按规定保持距离。

5、作业时,机械停放应尽可能稳固,臂杆幅度指示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