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641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docx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

如何标记批注?

鸟语花香香书馆欢迎您

判官判案故事及幽默判词

判词,乃古代官府断案之公文,同于现今之判决书。

本是历史时期的“官样文章”,但偶尔亦有妙趣横生、新鲜可喜者,亦不乏精妙之语、发人深思之词。

  

  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泉州城外的“风月庵”中住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尼姑,该尼姑与一位姓孙的公子相爱,想还俗嫁给孙公子为妻,但又怕人说三道四。

思前想后,便向州府呈状,请官府恩准。

州太爷接状一看,觉得有些可笑,便在小尼姑的呈状上批道:

“准准准,准你嫁夫君。

去禅心,超梵心,脱袈裟,换罗裙,免得孙(僧)敲月下门。

清乾隆年间,一寡妇想改嫁,但遭到家人与邻居的阻挠,她就向官府呈上状子:

“豆蔻年华,失偶孀寡。

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

”知县接状,挥笔判了一个字:

“嫁!

” 

  清代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曾判过一桩“僧尼私恋案”。

一天,乡绅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抓到县衙,嘈嘈嚷嚷地说他们私通,伤风败俗。

原来二人未出家时是同一村人,青梅竹马私订了终身,但女方父母却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

女儿誓死不从,离家奔桃花庵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

谁知在来年三月三的潍县风筝会上,这对苦命鸳鸯竟又碰了面,于是趁夜色幽会,不料被人当场抓住。

  郑板桥听后,动了恻隐之心,遂判他们可以还俗结婚,提笔写下判词曰: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

记取当堂郑板桥。

清朝一乔姓人家,家境殷实,有俩个儿子,父亲去逝8年,母亲苦苦把俩个孩子拉扯大。

大儿子乔奇英已18岁,小的乔奇杰15岁,也算平安度日。

俩孩子聪明好学,深得张宝善老师的喜爱。

有个名叫赵德海的人,也是读了好多书,但他放弃仕途,到县衙谋个刀笔吏(字写错了用刀刮掉)的职。

因为当时社会风气不好,官员到处搜刮民脂民膏,那怕是干个刀笔吏同样可以权谋私,只要百姓托他们办点事就得进贡,谁要得罪了他们,就遭陷害。

赵德海名知法律要禁鸦片,他却合同他人隐报从中牟取暴利。

他的爱人就是乔奇英的小姨,于是赵德海就常往乔家跑,得知他家底厚实,就千方百计的讨得妻姐的欢心,并帮乔家长子在官府谋差事。

看妻姐患有肝气病,劝她抽鸦片,说鸦片烟能治好她的病,把妻姐哄得团团转。

后来发展到出入成双成对,生活腐败,外面风言风语不勘入耳,妻子劝他注意影响,他对妻子好言相劝不理不采,后来还拳脚交加。

乔家长子为了靠他帮忙找个好差事,就开一只眼闭一只眼。

小儿子听了这些流言蜚语,暴跳如雷,狠狠指责小姨父破坏他家声誉,同时好言相劝母亲注意影响。

这时赵德海唆使他妈出面指责孩子不孝,捆绑到树上又打又骂,打累了,赵德海接着打,孩子实在受不了了,就大呼救命。

被孩子的老师听到了,才解了危。

而赵德海唆使妻姐状告小儿子不孝,加上赵德海又在衙门四处活动,案子很快就要判下来,当时只要晚辈出言不逊至少要判三年半的监禁,还得挨棒子一百下。

张老师知道后屈得慌,他连忙提笔帮学生奇杰起诉赵德海,如实向县衙反映这一情况。

当时的法律只为自己起诉,帮别人起诉可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县衙看了是帮别人起诉的案件,不予受理。

他接着往上诉,上一级也不予受理。

张老师是个极正直的人,不相信有理没有说的地方,直接将状纸送到省府,总督端方接了案,便把此案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的人证物证进行核实后,判词如下:

赵德海实属刁恶已极着即猛力鞭背荷枷游街三日以儆刁风而正自后不准再入倘敢故违准奇英奇杰捆绑送县究治

母亲居心本善一时误信谗言致伤骨肉今已自知悔悟谕令奇杰开释回尽职孝养以慰亲心毋负本部堂以孝治之至意

张宝善进呈直告不愧黄衫侠客之称他日为官定列绣衣直指之选深堪敬礼奇杰应终身事师如事以答师恩之高厚

清代嘉庆年间,钱氏兄弟与戚氏表妹青梅竹马,哥叫钱良卿,一表人才,才高八斗。

弟叫钱玉卿,丑陋不说,还有些痴呆。

表妹名戚秋仙,这女孩越长越漂亮,如花似玉,是当地一枝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哥和表妹有悄悄话要说,常把弟甩在一边。

弟虽说有些傻,但忌妒之心还是有的,于是跑回家,对母亲说,我不管家里付多大代价,我一定娶表妹为妻。

母亲听了,儿子这么喜欢表妹就和家人商量,家里一致同意。

就来到戚家,说明来意,戚家一想,这是亲上加亲就答应了。

做哥的再不能与表妹成双成对公开露面,就转入了地下活动。

因为那时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作主。

钱家认为大儿子论人才,还是论文才,都是百里挑一,要找个儿媳是坛子里摸乌龟--—手到全拿。

很快就给他找了一个,家境可以,但相貌平平都谈不上。

本来钱良卿与表妹是天生一对,结果错了位,让这对恋人伤透了心。

因为钱良卿定在4月18要办婚事,可他内心一百个不情愿,而表妹戚秋仙的婚事也是赖也赖不掉。

他俩偷偷商量,决心私奔往北走。

天一亮俩人就迅速从各家逃出会合,可惜没走多远就走不动了,找了个客栈住了下来。

这马上要办喜事了,新郎不见了,到处找不着,就来到戚家,戚家说他的秋仙也在同一时间不见了,怀疑他俩是私奔了,发动所有亲戚朋友全力以赴,一定要把他们找回来。

结果在客栈一把将他俩抓住,捆绑回来送衙门。

知县曰:

“钱良卿八斗奇才,乃俪陋女;戚秋仙容华绝代,恨婿痴儿。

事原不平,偶固失当。

”他发出了怜悯之心,他认为这是人间对他们的不公。

叹道:

“鸳鸯仙去,不吹秦女之萧;茅店征程,勿遇宵小之幕;捉将官里;苦了酒店长卿;押解回来却是西家宋玉。

知县脑海里翻来覆去的寻找不到法律空当,来成全这对才子佳人,或者说从轻发落这俩人。

他就请太守张船山帮助。

张船山想起大清律例,关于男女婚姻,未成婚男女,有犯奸盗者,听女别嫁,女子有犯,听男别娶。

这就是说钱良卿和戚秋仙的对方都不会要他们了,只要他对方写字据就行。

张船山想起这条款不由大喜,这就可以“全两美之情,弥双方之恨,各安本分,不得违言……”

最后判决如下:

本太守为媒出四天之臂两方人做主易鸳谱之名改天盐以配张郎洞房中夜叉一对与京兆以俪仙女凤龛里玉枝交辉

钱良卿配戚秋仙

钱玉卿配施姓女

成全了郎才女貌一对,并把貌丑配为一对,于是乎嫂子变成了弟妹,众人拍案叫绝!

 清朝初年,朱世璧从小丧父,由母亲周氏抚养长大。

做母亲的可怜孩子孤单,很少能严加管教的,长大后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也是可以知道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人只要知道了不劳而获的好处,再让他重新奋斗,是很困难的。

  农民自古朴实,周氏见孩子无赖,每天在耳边唠叨劝告是在所难免的,不想朱世璧和妻子袁氏竟然因此起了杀机。

起先放火烧周氏的房子,想把周氏赶出家门,到后来,吵架时扬言要打死母亲。

终于有一天,召集岳丈袁家人一门六口齐聚周家,夜里殴打周氏,哭喊声遍及全村。

村人前来劝架,朱世璧在门口以家务事为由阻拦村人进入家门,直至把母亲活活打死。

  

  天亮以后,全村人听说周氏已经死了,去朱家观看,已经钉入棺材中。

地方报官处理,为隐瞒实情,朱世璧和大舅哥串通一气,订立攻守同盟,伪称自己不在家在地里种地。

由仆人袁大抵罪。

袁大以杀人罪被判处绞刑。

朱世璧和妻子袁氏逍遥法外一年。

  

  直到王士祯在翻看以前的案卷时发现疑点,重新审理此案,才使此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王士祯时为扬州司理)。

王士祯是怎样发现的呢?

下面是王士祯的判词:

  

  “朱世璧以子弑母,袁氏以媳弑姑,真咄咄怪事,令人不寒而栗!

尤骇漏网逾年,未之伏诛也。

绎其故,有加功之袁大俯首认绞。

杀人者抵,谳狱者循是以论囚,当矣,何暇穷搜于恒情常理之外乎?

迨宪批到职,调阅周氏尸图,致命伤一十八处,骨断肋折,具注棍棒真伤。

庭鞫时,世璧愬母冤不哀,执袁大之打不力。

” 

 经王士祯重新审问,真相是这样的:

朱世璧和妻兄们打死母亲周氏以后,当时就把母亲装进事先准备好的棺材内,后来因为地方报官,在送母亲周氏的尸体去官府的路上,订立攻守同盟,由仆人袁大承担,为逃脱自己的罪责,说自己晚上在地里面浇地。

王士祯在判词里说:

“世有平日游手不耕,而中夜赴田戽水者乎?

有见人杀母而不呼喊者乎?

有统众殴人先为舆梓者乎?

即世璧、袁氏不下手,亦为主谋。

”轻轻的就揭穿了他们的谎言。

  

  朱世璧和袁氏供认,当时他们用捣衣椎击打母亲,周氏的臁骨、肋骨都是他们打断的。

周氏跪在地上求饶,求他们看在朱世璧死去的爹爹的脸上放过她,他们却抓着周氏的头发拿头往地上撞,用嘴咬她的耳朵!

  

  王士祯在判词里说:

“听断至此,目眦尽裂,发指上冠。

觉有修罗人鬼,围环左右,人伦天理,至斯而灭。

天怒人怨,至斯而极。

”最后,王士祯判朱世璧和袁氏凌迟处死。

  

  也是巧合,当年周氏死后,周围都下雨,就是这个地方不下雨,王士祯使这个案件大白于天下后,这里才开始下雨了。

光绪年间,上海有一户杜姓人家,父亲将女儿许配给赵家;不知情的媒婆来做媒,杜妻不满杜某不与她商量就将女儿许人,就答应了媒婆;而杜女的舅舅也为外甥女答应了一门亲事。

不久,三家都来迎亲,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县衙门。

知县陆元鼎审理此案,问杜女愿意嫁给哪一家,杜女哭着说:

“从其一,则负其二矣,吾宁死也。

”陆元鼎问:

“死则不能复生,尔无悔。

”杜女斩钉截铁地回答:

“死则死耳,不悔也。

”于是,陆元鼎命人取来鸦片汤,杜女一饮而尽,片刻便僵死了。

陆元鼎问:

“有欲收其尸者乎?

”赵某表示愿意收尸。

陆元鼎将尸体判归赵某,并将另两家的聘礼一并给他,让他厚葬杜女。

赵某将尸体抬回家,杜女很快苏醒过来。

原来,陆元鼎给她喝的其实是一种麻醉药。

这样,赵某如愿娶得杜女,杜女嫁得真心之人,另两家也无话可说,陆元鼎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

(出自《清稗类钞》)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父亲,光绪年间曾任湖北某县令,有一次处理一件风化案(多角恋爱),在叙述案情后,骈散夹杂地判决道:

“呜呼!

玷白璧以多瑕,厉实阶离魂倩女;棼朱丝而不治,罪应坐月下老人。

所有两造不合之处,俱各免议。

此谕。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短短几句,有成语(白璧微瑕、治丝益棼)、有典故(郑光祖《倩女离魂》)、有传说(月下老人),文采斐然,且处理宽松,只指出感情误区,不追究责任。

布告一贴,全县传颂。

古代的判词相当于现在法庭上的判决书,这种老套子的公文,在一些官员的笔下,别开生面,妙趣横生。

  明代时,一年仲春,湖南长沙农村两户农民的牛顶斗在一起,一牛死去,一牛受伤。

两家主人为此大吵大闹,不可开交,当地的县令也难断此案。

这天,两家主人听说太守祝枝山察访民情路经此地,便拦路告状。

祝枝山问明情况,当即判道:

“两牛相斗,一死一伤。

死者共食,生者共耕。

”双方一听,觉得合情合理,于是争端平息,两户人家来往比以前更加亲密。

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三卷《赵六老舐犊丧残生张知县诛枭成铁案》讲了一个儿子深夜打贼误杀父亲,本来杀贼可恕,但却因不孝当诛而被判死罪的故事。

 某地有一财主赵聪,甚为富有,与其父赵六老分开生活。

一天夜里,赵六一人在墙上钻洞,爬进财主家,被家人发现,一阵乱棒,活活打死。

待到举灯一看,被打死的贼子竟是财主的父亲!

报了官,当地有关官员觉得甚难判决:

儿子打死父亲,本应判死罪;而当时只知道是贼人并不知是其父,按理又不应死罪。

知县张晋判道:

“杀贼可恕,不孝当诛。

子有余财,而使父贫为盗,不孝明矣!

死何辞焉?

”随即将赵聪重责四十,上了死囚枷,押入死牢。

明朝南昌宁王,权势显赫。

府中畜一鹤,为皇帝所赐,派专人精心饲养。

一次仆役陪鹤上街游逛,路过东门,不意民家突然窜出一条狗,向鹤扑去,仆役急忙抢护,鹤已被咬伤。

宁王府好事之徒借题发挥,唆使仆人到南昌府告状。

状词写着八个字:

“鹤系金牌,系出御赐。

”事情难住了南昌知府。

状词写得这么重,不敢不受理。

若昧心处罚居民,又怕民心不服和士林舆论。

此时,正逢苏州才子唐伯虎在南昌,府吏便建议请他来商酌。

知府依允。

当唐伯虎看了状词后,便挥笔判道:

“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畜相斗,不关人事。

”文词精妙,入情入理,使宁王府告状人无言以对。

就此状子被驳回。

 

 明代天启年间,一御史颇有口才,宦官魏忠贤手下一名太监意欲取笑御史,便故意缚一老鼠前去告状,并声言:

“此鼠咬毁我衣物,特擒来请御史判罪。

”御史知其意图,不假思索判道:

“此鼠若判杖笞放逐则太轻,若判绞刑凌迟则太重,本官决定判它宫刑。

”这名太监明知御史在讥讽自己,也不好发作,但也不得不叹服其判词精妙至极。

明代福建龙溪县张松茂,与邻女金媚兰私通,被金家“捉奸成双”,把张松茂捆将到福建巡抚王刚中的大堂上,金媚兰跟着也跑来了。

王刚中一看二人外貌,都是眉清目秀,举止儒雅,不像是放荡奸邪的小人,便有心成全二人,便问道:

“你俩会做诗吗?

”张、金二人惊魂未定,听了这句有些莫名其妙的问话,都赶紧点了点头。

王刚中便指着堂前檐下蜘蛛网上悬着的一只蝴蝶对张松茂说;“如能以此为诗,本官便可免尔等之罪。

”话刚说完,就听张松茂吟道:

“只因赋性太癫狂,游遍花丛觅异香。

近日误投罗网里,脱身还藉探花郎。

”探花出身的王刚中心想此人才思敏捷,而且诗中有悔过之意,很是难得。

便又指着门口的珠帘子对金媚兰说:

“你也以此为题赋诗一首吧。

”金媚兰略加思索,随即念道:

“绿筠劈成条条直,红线相连眼眼齐。

只为如花成片断,遂令失节致参差。

”王刚中听罢,不觉击节赞叹。

见他二人郎才女貌,年龄相当,便提笔写判词道:

“佳人才子两相宜,致富端由祸所基。

判作夫妻永偕老,不劳钻穴窥于隙。

”二人磕头拜谢。

金家见事已至此,也就息事宁人,很快为二人办了喜事。

 

北宋天圣五年,包公考中甲科进士,于建昌任知县,旋改授为和州监税。

因父母年高不愿远离,遂辞官奉养双亲,直至二老寿终,守丧期满,方于景佑四年至天长县任知县,在任三年,曾智判两桩牛案,传为佳话,初出茅庐,就崭露头角。

包公刚到天长县,上任第二天,就有两个农民来县衙告状。

包公询问他们所告何事。

二人作了回禀。

原来,东里村农民王云生和张庚田,春耕时节,同畈犁田。

中间歇息,二人在田边聊天,让两头牛在坡上吃草,忽见两牛相争,抵起角来。

二人不在意,竟在一旁瞧热闹,看谁的牛厉害。

不想王云生的牛把张庚田的牛抵瞎了。

张庚田心疼,瞎牛不便耕田,要求王云生赔偿。

王云生不赔,两个好友翻了脸。

张庚田告到县衙,前任知县吴策,认为是小事一桩,又想不出两全齐美的办法。

左思又想:

判赔,王云生吃亏判不赔,张庚田吃亏。

没法把事情摆平,便将案子搁置起来,直到离任。

后张庚田听说新任知县上任,便拉扯王云生来见包公。

包公问清了事情的原委,认为这不是一桩小事。

农家小户,一头耕牛,半个家业。

耕牛致残,影响生产。

此纠纷应抓紧调处才是。

这事是由于二人漫不经心,没有及时将牛拉开,使牛抵角致残,双方都有责任。

两人本是一对好友,因牛抵伤反目成仇。

怎样才能使他们言归于好,共耕同播,不误农时?

包公思忖片刻,提笔写下判词:

两牛抵角,不死即伤。

二人大意,责在双方。

祸牛同耕,瞎牛同售。

张庚田、王云生看了判决,口服心服,都认为判得公平合理。

但瞎牛同售,售与何处?

谁要瞎牛?

包公记起小时去过碾房,见到拉碾的牛,两眼被蒙住,以防吃碾谷。

便给王云生、张庚田出主意,让他们将瞎牛卖给碾房,用卖瞎牛的钱买条小牛,由张庚田放养。

小牛长大前,王云生的牛两家同耕小牛长大后,归张庚田所有,王云生的牛自耕。

一桩牛案,就此了结,双方赞同。

王云生、张庚田谢过包公,携手回村,和好如初。

王、张二人刚走,又来一人报案。

此人是西里村农民刘小康,早晨去给牛喂草料,发现牛舌被割,满口血淋。

正值春耕大忙时节,牛被割舌,不能吃草,怎能耕田。

刘小康又气又急,忙到县衙告状,请求破案,惩罚坏人,赔偿损失。

包公看了状纸,分析作案之人,不像是贪财图利的盗贼,可能是刘小康的仇家所为。

便问刘小康:

你家与谁家有过怨仇?

刘小康言道:

与本村李雪豹,原是近邻好友,后因两牛抵角,其牛被伤,结下怨仇。

包公心中有数。

谁是偷割牛舌之人?

怎样引他出来主动上钩?

包公想出个“金钩钓鱼计”。

对刘小康说:

牛被割舌,必定饿死。

你回去将牛宰了,把肉卖了,再添些钱,买一头牛。

春耕春播要紧,不要误了农时。

本官抓紧破案就是。

刘小康想,也只好如此。

刘小康走后,包公立即写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

为保春耕,禁杀耕牛。

擅杀耕牛,严惩不贷。

有告发者,赏钱五百贯,让衙役将布告贴到西里村去。

刘小康回家后即照包公的话做了,宰牛卖肉。

第二天,就有西里村村民李雪豹到县衙告刘小康私杀耕牛。

包公问李雪豹:

刘小康杀的牛是否病牛?

李雪豹答:

刘小康说他家的牛不知被谁割掉了舌头。

包公问:

你既然知道刘小康宰杀的是残牛,为什么还要来告他呢?

李雪豹无言以对。

包公怀疑李雪豹可能就是偷割牛舌之人。

但是没有证据,不能肯定。

怎样证实?

包公思得一计。

对李雪豹说:

官府言而有信,你来告发杀牛者,赏钱五百贯。

李雪豹喜形于色,接过赏钱,兴高采烈回家去。

包公派衙役尾随其后,看他回家后说些什么。

李雪豹回到家,将赏钱交与妻子存放。

让妻子炒菜上酒,庆祝一番。

妻子问:

你今天怎么这样高兴?

有什么值得庆祝之事?

李雪豹对妻子说:

没想到,我割牛舌又告状,报了怨仇,还得了赏。

你说值不值得庆祝?

衙役回报包公。

包公命传李雪豹到县衙讯问。

李雪豹哪知隔墙有耳,至此才知事已泄露,只得供认:

自己为报私怨,偷割牛舌。

包公依律判处李雪豹杖刑二十,并赔偿刘小康的损失,追回赏钱五百贯。

包公初任知县,智判两桩牛案。

充分显示了他的智谋和才干。

从此,包公善于断案,就流传开了,名闻遐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