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326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docx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最新考纲]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纲解读]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思维导图]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________为基础

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________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____方向(东西方向)

____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思维建模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安徽文综,23

2015·天津文综,5

2015·广东文综,3

2014·大纲全国文综,4~5

该考点往往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或相关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自然带的判断及其分布规律。

考向一 自然带类型的判断

(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

考向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2015·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3题。

3.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

4.(2015·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

“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考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忆下列问题。

(1)随海拔的升高,气温________,降水一般是先______后________。

(2)山地的垂直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________方向上的水平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分异规律的因素有山地所处________和山地的____________。

(4)从图中可知该山____坡为阳坡,____坡为迎风坡。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4)同一自然带:

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5)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方法技巧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

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

(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

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

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如下图所示: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全国文综乙卷,10~11

2016·全国文综丙卷,10~11

2015·山东文综,9~10

该考点是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在高考命题中,常以某山地自然要素的变化为背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地理要素的垂直分布及成因等。

考向一 山地磷积累量的垂直分异

(2016·全国文综乙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考向二 山地垂直自然分异规律

(2016·全国文综丙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4.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

考向三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应用及因素分析

(2015·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完成5~6题。

5.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B.南岭

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

6.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

图型概述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以该类图示为背景,主要用于考查山地某一高度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山地坡向、山地雪线高度分析及山地名称的判断等内容,也可以用于考查与自然带有关的人类活动等。

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偶有综合题。

(2012·北京文综)右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图例、自然带基带类型、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坡向自然带差异等。

山地地理位置、同一坡向自然带分布特点及成因、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存在的差异及原因、不同地理位置的山地自然带差异表现及原因等。

比较选择项得出最佳选项,或在调运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写出规范『答案』。

(2017·合肥月考)下图为“某山地各地理要素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处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B.针阔混交林

C.高寒荒漠D.高山针叶林

2.该山地北坡属于(  )

A.阳坡和迎风坡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D.阳坡和背风坡

(2016·张掖诊断)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和降水分布示意图”,当地居民随季节转场放牧。

降水量大于400mm为森林景观,200~400mm为草原,小于200mm为荒漠。

读图,完成3~4题。

3.森林景观出现在(  )

A.甲B.乙C.丙D.丁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大量掘井,可增加牧场扩大耕地

B.冬季在乙地放牧,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

C.丁地夏季草场生长好,宜扩大畜群数

D.夏季到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

考点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________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______________带,其原因是________,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____________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____________带,西岸为________________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________带的________坡,降水____;大陆东岸为__________坡,降水____。

1.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

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

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

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4、6

2013·北京文综40

(2)

该考点常以区域自然要素分布图为载体,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影响。

考向一 地形因素产生的非地带性现象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下图,完成1~2题。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地形

C.纬度位置D.洋流

2.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

考向二 地形和洋流产生的非地带性现象

3.(2013·北京文综)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提醒:

完成作业 第15讲

『答案』精析

考点一

基础落实

2.热量 水分 纬线 经线

命题探究

1.A 2.C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

第2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

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

]

3.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据图可知,澳大利亚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其对应的自然带——热带荒漠带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属于地带性分布规律。

]

4.A [文献表述的是地球上因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A正确;从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向上是垂直地带性,因此B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是经度地带性分异,因此C错误;塔里木盆地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因此D错误。

]

考点二

基础落实

(1)降低 增多 减少 

(2)高纬度 (3)纬度 相对高度 (4)南 南

命题探究

1.A 2.C [第1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000米到4500米处最大,四川西部山地该高度植被应为高山草甸带。

第2题,由图可知,2000米到3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累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C项正确;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D项错误。

]

3.B 4.B [第3题,解读图文信息,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

第4题,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与山顶的气温有直接关系,山顶气温较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

]

5.C 6.B [第5题,山麓自然带可以反映该山所在的大致纬度和当地的水平自然带。

由图可知该山脉北坡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秦岭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岭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不可能有温带荒漠分布,所以,A、B和D都错。

第6题,该区域为昆仑山北坡,处于背阴坡,光照和热量不足,所以对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影响小,故A和D错误;在甲地有森林的分布,而乙、丙两地没有森林的分布;甲地冰原带分布的海拔低,由此说明影响三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条件,B正确;海拔主要通过影响热量条件而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故C错误。

]

图型突破14

应用体验

1.C 2.B [第1题,甲处于雪线附近,海拔较高,这里一般属于高寒荒漠自然带。

第2题,从图示看,雪线南坡较低,说明其降水量大,海洋性强,属于迎风坡;七月气温等值线北坡较低,说明其位于阴坡。

]

3.B 4.D [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知,乙地降水量大于400毫米,为森林景观。

第4题,甲地降水量较少,大量掘井增加牧场扩大耕地会导致荒漠化;乙地地势较高,在春秋季节放牧,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丁地降水少,气候干旱,扩大畜群数会加剧草场负担导致荒漠化;丙地地势较高,夏季凉爽,到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

]

考点三

基础落实

(1)苔原 南半球所在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2)热带草原 地势高 (3)科迪勒拉 (4)温带荒漠 温带落叶阔叶林 西风 迎风 多 背风 少

命题探究

1.B 2.C [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45°N,位于西风带,距海较近,西侧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植被较好,东侧为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为高原荒漠。

所以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第2题,该区域山脉西坡山麓距海近,是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带,D项错误;北美西海岸45°N处为温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位于亚热带,A、B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属于温带植被,与该地纬度位置相一致,C项正确。

]

3.①地:

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

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 ①处在巴西东南部,受东南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及巴西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出现了热带雨林景观。

②处在30°S~40°S的大陆西岸,安第斯山的迎风地带,受地形影响,随高度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出现了山地垂直自然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