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329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9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

《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docx

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

一、词语(包括熟语)梳理

(一)理解下列词语

1.《林黛玉进贾府》

孽根祸胎:

灾祸的根源。

旧指坏的儿子。

不经之谈:

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经:

正常)。

便宜行事:

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也说便宜从事。

敛声屏气:

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雕梁画栋:

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顾盼神飞:

左右顾视,目光炯炯,神采飞扬。

2.《祝福》

少不更事:

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

沸反盈天:

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百无聊赖:

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惴惴不安:

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天有不测风云:

(谚语)​比喻世事吉凶难以预料。

3.《老人与海》

皮开肉绽:

指人因被毒打,皮肉开裂。

为所欲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

4.《蜀道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5.《琵琶行》

犹抱琵琶半遮面:

比喻行事迟缓,拖拖拉拉。

门前冷落鞍马稀:

无人光顾以致门庭冷落。

常指人失势后无人攀附巴结,也形容店家生意清淡,无人光顾。

江州司马:

语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时指白居易自己,现在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6.《寡人之于国也》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士兵从前线上败下来,-个退了五十步,另一个退了一百步。

退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

其实两个人都是在退却,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见于《孟子·梁惠王上》)。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7.《劝学》

青出于蓝: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子蓝。

”蓝色从寥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寥蓝更深。

后来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子,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8.《过秦论》

追亡逐北:

追击败逃的敌军。

9.《师说》

不耻相师: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0.《动物游戏之谜》

各执己见:

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众说纷纭:

各式各样的说法纷乱不一致。

偭规越矩:

违背正常法度。

莫衷一是:

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11.《宇宙的边疆》

朝气蓬勃:

朝气,早晨清新的空气,比喻进取、振作的精神状态。

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旺盛的向上的活力。

好大喜功:

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极为雄伟盛大。

璀璨夺目:

璀璨:

美玉发光。

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奄奄一息:

仅存微弱的一口气。

形容生命或事物已到了最后时刻。

人才济济:

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炫耀武功:

后指做事冒进浮夸;图大贪功。

1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细枝末节:

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高深莫测: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

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撒手人寰:

比喻人去世。

刨根究底:

认真盘究查问,弄清根底原由。

又作“盘根问底”。

在所不辞:

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畏葸不前:

畏惧胆怯,不敢前进。

13.“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成语

锦衣纨绔:

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纨绔,古时富贵人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

指达官贵人的后代。

饫甘餍肥:

饫:

饱食;餍:

吃饱。

饱食肥美的食品。

形容生活优裕、奢侈。

蓬牖茅椽:

牖,窗子。

椽,架设屋瓦的木条。

蓬牖茅椽比喻屋舍简陋。

绳床瓦灶:

以绳为床,以瓦为灶。

形容环境简陋,生活贫困。

沽名钓誉:

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谋取名誉。

钟灵毓秀:

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

养育)。

钟鸣鼎食:

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树倒猢狲散:

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的人无所依附也就随之而散(含贬义)。

捉襟见肘:

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心劳日拙:

心劳:

费尽心机;日:

逐日;拙:

笨拙。

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日暮途穷:

天黑下去了,路走到头了,比喻到了末日。

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

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也说九流三教。

指点迷津:

为迷路的人指示方向,多用于比喻。

寄人篱下:

寄居在别人家里,指依靠别人过活。

偷天换日:

比喻暗中玩弄子法,改变重大事物的真相来欺骗别人。

无独有偶:

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二)对接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我们要在养成好脾气、好品格上下功夫,唯我独尊稍有不满就拔刀相向的人,是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

B.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挥而就达到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小心翼翼,生怕会出什么事,生怕小贼溜进来。

D.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学贯古今,融会中西,真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答案】A【解析】A.拔刀相向:

指见义勇为,打抱不平。

B.一挥而就:

形容人才思敏捷,诗赋文章一动笔就写成。

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应改为“一蹴而至”,并去掉“达到”。

C.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不合语境,应为“战战兢兢”。

D.汗牛充栋:

形容书籍极多。

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不断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才能净化社会风气、改善全民的生存环境。

楚弓楚得,受益的是社会的全体成员。

B.黄昏时分,暮色苍茫,朝山海关方向望去,只见一抹如烟似雾的淡影和四野的炊烟暮霭融合在一起,像三春烟雨中的景色一样扑朔迷离。

C.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南京!

南京!

》仅制作费投入就达8000万元。

影片还没有开拍,已经被各大媒体炒得满城风雨。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夫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

【答案】A【解析】A.楚弓楚得:

楚国人失去弓,又被楚国人捡得。

比喻虽有得失,而无外溢。

亦比喻度量狭小。

B.扑朔迷离:

《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脚乱动,雌兔眼半闭着,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是雄的,哪是雌的。

后用“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使用对象不当。

C.满城风雨:

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感情色彩不当。

D.下里巴人: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

使用对象不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B.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他心头的重重疑虑全都消除了。

C.近年来,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许多留学在外事业有成的青年才俊纷纷回国创业,楚才晋用,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

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答案】B【解析】B.醍醐灌顶:

将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浇到头上。

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澈底醒悟。

A.官样文章:

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对。

C.楚才晋用:

比喻用才不当。

D.略胜一筹:

比较起来,稍微好点儿。

对于房价的比较,不说胜负、好坏,而说高低。

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张三本来就是个耳软心活之人,这不,别人几句连蒙带哄的话,就使他马上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信以为真了。

B.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C.这已是张校长第二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三令五申地强调爱惜生命谨防溺水。

D.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

【答案】A【解析】A.耳软心活:

心中没有主见,容易听信人家的话。

B.如履薄冰:

意思是战战兢兢地好像踩在薄冰上。

形容谨慎戒惧。

C.三令五申: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

与“第二次”抵触。

D.胸无城府:

城,城池。

府,储藏武器的仓库。

胸无城府比喻为人坦率正直,没有心机。

褒贬失当。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宣传《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意在增强居民的控烟意识,拒绝吸烟和“二手烟”的危害,让控烟令落地生根,不走过场,最终达到真正禁烟的目的。

②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③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和战争的血火考验,铸就了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不渝的理想信念。

反观我们,和平与安逸好像消解了我们的精神“钙质”。

④在市区有些只允许单向通行的小街巷,却经常遇到逆向行驶的车辆,司机对交通指示标志习焉不察,给这些单行道“添堵”。

这引起市民不满。

⑤古巴在政治上深谙左右逢源的生存之道。

它积极改善古美关系,又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与拉美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巴西和委内瑞拉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

⑥家园被毁,亲人受伤,但战士何伟说:

“我知道家中亲人没有生命危险就可以了,这里的群众更需要救援。

”这是一种境界。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也发生在武警四川总队中队长杨昌军身上。

A.①③⑤B.①③⑥

C.③④⑤D.②⑤⑥

【答案】A【解析】②席不暇暖:

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

望文生义。

④习焉不察:

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也说习而不察。

使用错误。

⑥无独有偶:

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①落地生根:

比喻长期安家落户。

也比喻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使用正确。

③凄风苦雨:

形容天气恶劣。

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

也说凄风冷雨。

使用正确。

⑤左右逢源:

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手畏顺利。

也形容办事圆滑。

使用正确。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

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

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答案】D【解析】①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与前文“球场顿时沸腾,欢呼声叫喊声”矛盾。

②炙手可热:

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⑤不可理喻:

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不合语境。

③不胜其烦:

不堪繁杂的事、不堪别人的打扰。

正确。

④莫衷一是:

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正确。

⑥求全责备:

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正确。

二、文化知识

(一)教材内容

庠序:

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孝廉:

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

孝,孝悌之人。

廉,清廉之士。

后合称“孝廉”。

历代因之。

也指被推荐的士人。

黎民:

即“众民”“百姓”之意。

也称“蒸黎”“黎元”等。

黔首:

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

黔首,犹如黑头。

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布衣:

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氓隶:

被奴役的平民。

君子:

特指有学问的人。

巫医:

以祈祷鬼神为人治病的人。

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乐师:

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神明:

①天地间神的总称。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③人的精神。

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六艺:

①指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河内:

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

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山东:

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八荒:

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中原:

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四海:

泛指天下,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六合:

①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②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连衡:

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合从:

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从,通“纵”。

入朝:

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胡人:

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

隋唐时也指中亚粟特人。

汉以后泛指外国人。

蛮夷:

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南以东的少数民族。

古代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陶朱: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宗庙: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七庙:

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鞭笞:

古刑罚,用鞭子抽打。

风骚:

①原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借指诗文、文采。

②体态俊俏美好,如《红楼梦》第三回: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③也指人风流放荡。

新正:

农历新年正月。

阴司:

指阴间。

(二)对接训练

1.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官员应离职家居守丧,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官员遭遇父母离世,本应弃官归家守丧,但因朝廷留用,可不归家服丧,着素服处理公务。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考绩优异的官员因百姓“乞留”可提升官级或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答案】A【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2.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答案】B【解析】“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古人坐姿有多种,“席地而坐”的“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

“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答案】C【解析】古人席地而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4.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

“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中的“严妆”指简单的梳洗打扮。

刘兰芝遭遣归,自然无心打扮。

【答案】D【解析】“严妆”即盛装,仔细地梳妆打扮。

5.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是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答案】A【解析】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6.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  )的称呼。

②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

不直呼其名,而称对方的字,主要出于(  )的考虑。

③古代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有(  )。

④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  ),对比鲜明。

【答案】①成年后步入社会时②尊重③笔名、艺名④反义相对

7.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河内:

中国古代地方,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河内”广义泛指(  )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②古汉语中“明年”指“(  )”,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③左迁:

犹言“下迁”,指降低官职调动。

汉代时贵右(  ),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④黄初:

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文帝曹丕的年号。

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  )称为“改元”。

【答案】①黄河 ②第二年 ③贱左 ④改用新的年号

8.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古代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称“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就是外放,外放多有贬谪之意。

如《岳阳楼记》中“(  )”一句,就是例子。

②“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其中的“悌”的意思是(  )。

③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  )。

④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  )。

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

【答案】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②弟弟敬重兄长 ③最高学府 ④户部尚书

9.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舍:

古时行军以(  )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②《六经》:

指《诗》《书》《礼》《易》(  )《春秋》六部经书。

③礼部:

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礼部的副长官是(  )。

④赠:

追赠,古代皇帝给(  )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答案】①三十里 ②《乐》 ③礼部侍郎 ④已死

10.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统治者执掌政权,叫“用事”。

官吏到职办公,叫“(  )”,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②(  ),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

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③“执事”一词含义众多,有“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

另外,还表敬称。

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  )。

④幸:

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

也指帝王(  ),如巡幸等。

【答案】①视事 ②东宫 ③您 ④到某地去

三、古文阅读

(一)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蜀道难》

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___________

【答案】匪,通“非”,不是。

《寡人之于国也》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

【答案】颁,通“斑”,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涂,通“途”,道路。

莩,通“殍”,饿死的人。

《劝学》

5.木直中绳,

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煣”,使弯曲。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通“又”,再一次;暴,同“曝”,晒干。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通“智”,智慧。

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

【答案】生,通“性”,资质、禀赋。

《过秦论》

9.合从缔交/约从离衡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通“纵”,合纵。

10.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__________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