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759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  )

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

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

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

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

2.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

“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

这种做法(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弊端

C.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D.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

“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  )

A.征收所有余粮

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

C.允许商品买卖

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5.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

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

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

6.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C.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斯大林执政后提出: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

”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8.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

“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9.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源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10.有人曾把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

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1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12.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13.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

“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4.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

“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15.莫斯科大学扬吉耶夫教授回忆说,“那段日子……大多数苏联人民都依靠‘强大的苏联’这个意识支撑着自己,他们为本国在航天和军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

”根据这段材料,你可以判断出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6.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

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18.有研究资料指出:

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有1.5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18.6万个。

1988年4月,前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

上述材料集中反映出前苏联(  )

A.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B.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

C.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

19.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20.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

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农业集体化时期

C.工业化时期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21.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22.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

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23.下列历史人物与苏联解体直接关联最大的是(  )

A.叶利钦

B.亚纳耶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4.张汉林教授在《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中说: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

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

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B.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行对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管理

D.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适度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5.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

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2)图三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两者相比,有何不同点?

结果怎样?

(3)通过上述三人的改革,你有何启示?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俄和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百分比)

材料二 苏联和沙俄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对比(百分比)

材料三 1913~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1913年等于1)

材料四 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

1929年至193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

当时,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1913年与1937年沙俄与苏联出现图中经济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3)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状况,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具体应对措施?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美国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共同措施有哪些?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4)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

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当这一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西方人士却说:

“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许多革命者对新经济政策感到“痛惜”的原因。

(2)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30.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具有开创性。

纵观其发展历程,有过多次调整,耐人深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曾试图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

指出该“强攻”办法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具体举措及其消极影响。

(2)1921年初,列宁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曾以辞职为由,争取大家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支持。

列宁不惜以此“过激”举动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指出其调整后的农业政策及实施成效。

(3)邓小平曾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中所述“模式的僵化”在农业方面的做法及其对以后经济长效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4)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试图调整、纠正日益僵化的模式,先后启动了哪两次改革?

(5)综上所问,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开创与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苏联经济并修复和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可知会议作出了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D项正确;这种做法在实际推行中强迫农民加入农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不但没有纠正经济政策的弊端,反而取消了过去较为成功的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战胜私人资本”和“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可知其主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做法,故C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所以他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这使其改革逐渐陷于停滞,而他本人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①②③正确;④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排除,因此选A。

4.【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它允许商品买卖,故C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 “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联系苏维埃政权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可知,当时苏俄国内已经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克服这些危机,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7.【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或特点,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列宁执政时期,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故A、B、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建立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原有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表格中各项指标的排名一直在进步,特别是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机器制造业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这不足以说明工业化很全面,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指标排名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开展工业化建设,故B项错误;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现代化建设立竿见影,故C项正确;图表中未出现轻工业和农业的信息,无从得出经济结构失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亡党亡国的罪魁祸首,这是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故选项D。

11.【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就是说“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通过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对比,让学生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经济困难、物资奇缺,国内外敌人疯狂进攻。

故A正确。

12.【答案】C

【解析】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最根本的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勃列日涅夫,故选C。

15.【答案】C

【解析】斯大林时期并没发展航天事业,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是在农业领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那段日子……大多数苏联人民都依靠‘强大的苏联’这个意识支撑着自己,他们为本国在航天和军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

”可以判断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美苏争夺的焦点升级到太空,因此苏联在航天工业和军工业取得很大成就,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是改变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而且最终苏联走向解体,苏联人民不会以此为豪,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共同点的比较分析,限定词:

根本相同点。

A项并不是两者的共同点,仅是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排除A项;题干两个政策都涉及工业方面,如罗斯福新政中的工业方面措施是中心措施,B项并不是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新经济政策是小农占据优势的苏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项正确;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但不是根本相同点。

17.【答案】D

【解析】由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导致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故A项错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当政时期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不是历次改革都取得明显成效(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为了控制东欧国家经济在1949年成立的“经互会”,通过计划来实现各国之间的资源配置,没有促进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故C项错误;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苏联实力迅速增强,故D项正确。

18.【答案】D

【解析】题干提及前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没有提及部门臃肿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社会危机,故C项错误;前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斯大林模式,尤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故D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四个事例均是根据本国国情和现实形势发生的变化而制定的改革方案或革命道路,体现了立足本国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A项符合题意。

20.【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共产主义时期没有商品买卖的情景,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了商品买卖,故D符合题意。

21.【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A项是错误的;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法在这些改革中都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

22.【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23.【答案】D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D项正确。

2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

”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不彻底;从材料“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见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5.【答案】A

【解析】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一位士兵家里的粮食被全部征走了。

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士兵的话针对的是余粮收集制,A项正确;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排除C项;B、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A项。

26.【答案】

(1)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了。

(2)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结果陷入困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解析】第

(1)问结合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分析;第

(2)问结合三人改革的内容分析;第(3)问结合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

27.【答案】

(1)原因:

①1913年,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在农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操纵着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俄国资本主义是不独立的。

②1937年的经济成就,是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而取得的。

(2)特点:

①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

②在工业生产的内部,生产资料的生产高于消费品的生产。

(3)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②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4)两国都采取了政府全面加强对国家经济干预的政策。

【解析】第

(1)问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时间和比重,明确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2)问仔细观察图表准确归纳总结。

第(3)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即可。

第(4)问指出美苏经济措施的共性特征即可。

28.【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

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

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解析】第

(1)问列出名称即可。

(2)问从材料二中进行归纳,注意限定在“经济方面”。

第(3)问注意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第(4)问可从苏联面临严重的危机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等角度分析。

29.【答案】

(1)原因: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2)原因: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解析】第

(1)问,题目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