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699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

授课人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小车的运动

教学

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的意识,形成科学要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能够设计实验探究里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重难点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教具

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等器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活动前,指导学生对有目的的准备好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等器材,同时为学生分好实验小组,并引导学生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然后进行讨论选出组长,再讨论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清楚在小组中自己的职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认识推力和拉力

师:

老师这有一辆遥控小汽车,想玩吗?

可我没有遥控器,你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方法)

师:

这些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请你们小组操作一下这些方法然后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操作,然后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熟悉的玩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经验解决问题。

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当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采用不同的方法。

同时,通过操作发现这些方法的共同点也可以让学生较好学会总结分析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需要力量。

]

师:

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完成后,汇报交流,发现都需要力)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交流,将分散的经验整合分析,获得相对完整的认识。

]

师:

有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获得力的?

(学生思考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发现只要推或拉,就可以产生力。

同时,也能发现小车在斜坡上会自己下滑。

这时教师可以先表扬学生的发现但不必讲解,只板书推力和拉力]

师:

还可以让哪些静止的物体动起来?

(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实物操作)

师:

你发现他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

    (学生观察、总结)

   [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推和拉可以产生力,而推力和拉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

]

活动二:

游戏

师:

我们进行一个比赛,先进行拔河比赛。

请一个同学做擂主,谁能把他拉过这条线?

(教师在讲桌前画一条线作为中点)

(邀请一名学生进行比赛)

师:

为什么这名同学能赢?

(因为这个同学的力气大)

师:

要想赢过这名同学,要怎么办?

    (用更大的力)

师:

如何想让小车动得更快些,你想过怎么办?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假设,老师不必进行评价,但要引导学生明确假设不一定成立,必须经过试验论证才行。

]

师:

要想证明推力或拉力大,小车就可以跑得快一些,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回答问题)

师:

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全班汇报)

[帮助学生明确试验的过程,应该设计试验、选择工具、控制变量、操作试验、解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证明是推力或拉力的大小改变车的速度这一变量时,其他条件应该相同才准确。

在活动前,要给学生介绍测力器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实验记录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路程

 

 

 

时间

 

 

 

拉力的大小

 

 

 

我的发现

 

 

师:

,请组长来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单。

可以开始实验。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试验。

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要事先做好分工,并依据不同分工,认真观察试验,填写记录单。

在实验中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

师: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自己小组试验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试验的过程与结果说清楚,同时要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给予评价]

师:

播放录像(F1比赛)要想让你的小车也能这样赢得比赛不仅仅要有速度,还要在转弯处顺利通过,你们想来一场比赛吗?

每个小队选出一名选手来推或拉小车,然后商量一下比赛的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派一名选手)

师:

出示比赛规则

1、  每次有两个小组进行比赛,按时间和小车的转弯处的运动轨迹为准。

2、  比赛过程中,小组其他成员不可以帮忙。

(明确规则开始比赛)

师:

今天获胜的小队能不能告诉大家你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分析比赛获胜原因。

师:

在比赛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拉力和推力都是有方向的)

活动三:

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

师:

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拉力和推力?

(学生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给与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推力和拉力。

]

师: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课件,(展示课件)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四:

自由活动

师:

这节课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善于观察、有的同学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善于与人合作,你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今天在哪一方面有进步,还有什么不足?

给自己进行一次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在评价时可以给与学生一定的暗示,让学生能够明白从哪些方面入手评价自己,同时让学生找找不足,正确看待自己]

师:

活动五:

拓展活动。

思考:

小车在斜坡上为什么会自己向下跑呢?

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车的发展推和拉

授课人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鞋底花纹的启示

教学

目标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大小与什因素有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重难点

重点:

摩擦力的认识及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

摩擦力的认识。

教具

准备

小木块、测力计、勾码、砂纸、光滑的木板、实验报告单、CAI课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以学生的实验引入对摩擦的研究,导入新课。

1.实验:

用两只手掌互相摩一摩,有什么感觉?

2.谈话:

两只手掌相互接触、相互运动,叫做摩擦。

你还看过哪些物体相互摩擦的现象?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摩擦与摩擦力

讲述:

先指导学生认识摩擦现象(不包括静摩擦),然后再引导认识摩擦力。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物体相互摩擦的现象,例如: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摩擦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小时滑动省力,摩擦力大时滑动费力。

2.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1)研究摩擦力大小与两个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①讲述:

那么,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

这里面又有什么秘密?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在每组的桌上有一块长木板,观察木板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辨别一下哪一面较光滑,哪一面较粗糙,以便下面的实验。

实验时,照课本上的方法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的和光滑的木板上,用测力计挂在木块前端的挂钧慢慢地拉动,看看用多大的力?

记录下来。

每个实验做两次。

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注意提醒拉动时的速度要保持不变。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⑤小结:

把物体(木块)放在表面粗糙的板面上滑动时用力比较大,这说明摩擦力比较大;当在光滑的板面上滑动时用力比较小,这说明摩擦力比较小。

可见摩擦力大小跟两个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系。

这是关于摩擦力的一个秘密。

(2)研究摩擦力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的关系。

①讲述:

为了弄清摩擦力大小还与什么有关系,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照课本第二个实验插图所示的方法,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加放不同数量的砝码。

比一比,当放不同数量的砝码时,拉着小车在木板上滑动时用的力有什么不

每个实验做两次。

这个实验要求应比上面实验更高些。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

在木块上加放砝码有什么作用?

(增加重量或压力。

)在木块上先后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被拉动物体的重量不同。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⑤小结:

被拉动的物体重,用力大,这说明摩擦力大;被拉动的物体轻,用力小,这说明摩擦力小。

可见摩擦力大小跟被拉动物体的轻重还有关系。

这是关于摩擦力的又一个秘密。

(3)归纳总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提问:

①根据上面的研究,摩擦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摩擦力比较大?

在什么情况下摩擦力比较小?

②为什么拉动轻重不同的物体,用力大小不同?

③拉着同样重量的物体运动,在什么情况下比较省力?

什么情况下比较费力?

为什么?

3.指导学生认识利用滚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

(1)讲述: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我们知道了在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和被拉动的物体重量改变时,摩擦力的大小也会发生改变。

如果被拉动的物体重量不改变、两个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也不改变,能使摩擦力变小吗?

看看课本插图中的器材,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个实验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怎样做实验的?

用多大的力?

(4)小结:

要使木块在木板上滑动时摩擦力更小,可以在木块下面垫上能滚动的圆杆铅笔。

用滚动代替滑动,摩擦力更小。

这是我们通过实验发现的关于摩擦力的又一个秘密。

(三)巩固应用

1.讲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摩擦力有时很有用,需要设法增大;有时又有危害,必须设法减小。

2.出示挂图、幻灯片或看课本第47页插图。

3.提问:

(1)鞋底和轮胎为什么都有凹凸的条纹?

(增大摩擦力)增大摩擦力对鞋底和轮胎有没有不利的方面?

(2)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

(增大摩擦力,防滑。

(3)为什么要经常在自行车转动轴的地方加润滑油?

(减小摩擦力)你还看到哪些东西需要加润滑油的例子?

4.讨论:

(1)你还知道哪些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2)如果没有摩擦力存在,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四)布置作业

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哪些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板书设计

鞋底花纹的启示

摩擦力

授课人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跷跷板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平衡,使杠杆尺达到平衡的条件。

(左右距离一样长,必须挂得一样重;左右挂得一样重,必须距离一样长)

2.认识杠杆尺、支架、钩码等实验仪器,学习使杠杆尺平衡的简单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平衡力?

怎样才能平衡?

教具

准备

教师准备:

1.演示用的杠杆尺、钩码、方座支架;2.学生用的杠杆尺、钩码、支架,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今天上自然课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

教师介绍杠杆尺、钩码的名称和用途。

  演示:

将一钩码挂在杠杆尺一边。

  提问:

杠杆尺有什么变化?

(歪了)怎样做能使杠杆尺左、右一边平?

(摘下杠杆尺上挂的钩码或在另一边也照样挂上钩码)

  小结:

杠杆尺平了,这种现象叫平衡。

今天的自然课我们就研究平衡。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挂几个才能平衡

  提问:

各组同学将一个钩码挂在杠杆尺上任何一个位置上,看杠杆尺还平衡吗?

(不平衡)

  我们要使杠杆尺平衡,在另一边的同样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

(两边都挂一个钩码)

  分组实验,研究讨论,在杠杆尺的一边挂1个、2个、3个钩码,试试在另一边的同样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

  2.挂在哪儿才能平衡

  各组同学将一个钩码挂在杠杆尺上任意一个位置上,杠杆尺失去平衡。

  提问:

在另一边挂同样多的钩码,应该挂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平衡?

  分组实验,研究讨论:

在杠杆尺一边挂1个、2个、3个钩码,试试在另一边挂同样多的钩码,要挂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平衡。

  小结:

两边挂的钩码数一样多,钩码距离中心必须一样长,杠杆尺才能达到平衡。

(把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填写在横线上。

)  

  巩固、应用:

  有几种方法使杠杆尺平衡

  提问:

在杠杆尺一边距离中心两格的地方挂2个钩码,有几种方法使杠杆尺平衡?

  分组实验,研究讨论,得出三种方法使杠杆尺平衡:

  

(1)在另一边等距离也挂2个钩码,可以平衡。

  

(2)在另一边1/2距离挂4个钩码,可以平衡。

  (3)在另一边2倍距离挂1个钩码,可以平衡。

  将三种方法画在课本中的图上。

  

  布置作业

  回家搜集做小天平的材料。

  

板书设计

跷跷板

平衡

授课人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弹簧里的学问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弹性,建立“弹性”和“弹力”的初步的概念,了解弹性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弹力。

弹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

准备

1.演示实验器材:

钢锯条、螺旋弹簧、薄竹片、弹簧扩胸训练器(或自行车内胎剪成的橡胶窄条)。

2.分组实验器材:

薄竹片、螺旋弹簧(或橡皮筋)、玻璃(或塑料)注射器。

3.挂图或幻灯片——弹性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实验:

像老师这样(演示)左手把钢锯条的一端按在桌上,右手把钢锯条的另一端向下压,锯条的形状有变化吗?

变成什么样?

当右手慢慢减小压力,锯条的形状又变成什么样?

2.讲述:

钢锯条受力后会改变形状,失去外力后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这是钢锯条的一个重要的性质。

别的物体是否有这种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弹性

(1)通过实验感知竹片的弹性:

提醒学生不能过于用力压,以免压折竹片。

①讲解实验的操作方法:

左手把竹片的一端按在桌上,右手把竹片的另一端向下压,观察竹片的形状发生怎样的变化?

当右手慢慢减小压力,竹片的形状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小结:

实验说明,竹片与钢锯条具有相同的性质。

受到手的压力时会变弯曲,当压力慢慢减小时,竹片又会慢慢地恢复原来的形状。

(2)通过实验感知弹簧的弹性:

提醒学生弹簧不能拉得太长。

(可演示一下弹簧的大致的弹性限度。

①讲解实验操作方法:

两手分别握住弹簧(或较粗的橡皮筋)用力向两边拉,然后再慢慢减小拉力,看到了什么现象?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小结:

当我们握住弹簧向两边用力拉时,弹簧被拉长,当拉力渐渐减小时弹簧又会慢慢恢复原来的长度。

这说明弹簧也具有与钢锯条相似的性质。

(3)讨论:

①下面这些物体,哪种物体具有与钢锯条一样的性质?

海绵。

(√)

塑料直尺。

(√)

橡皮泥。

(×)

人身上的皮肤和肌肉。

(√)

②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这种性质?

(4)研究压缩空气的弹性:

①提问:

压缩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弹性)

②讲述:

请你做一做说明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的实验。

③讨论:

压缩空气的性质与钢锯条、弹簧、竹片的性质有什么相同点?

压缩空气的性质与钢锯条、弹簧、竹片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点?

(压缩空气受力后是体积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体积。

(5)讲解:

钢锯条、薄竹片、弹簧、压缩空气等物体具有相同的性质:

受到外力时,它们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这样的性质叫做弹性。

2.指导学生认识弹力

(1)提问:

刚才,我们做了几个物体有弹性的实验。

当你们对物体施加力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有没有感到有一种阻碍物体改变形状或体积的力?

(2)实验:

让学生用弹簧再实验一次,进一步感受弹力的存在。

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示,帮助启发思维。

(3)汇报实验中的感受。

了解物体形变程度与产生弹力大小的关系,对下节课学习测力计的原理很有帮助。

(4)讲解:

当弹簧受到外力、长度发生变化时,弹簧同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的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当弹簧被拉长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就会向内拉人的手;当弹簧被压缩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就会向外推人的手;弹簧受到的力越大,长度改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就越大。

(5)游戏:

让几位同学同时上台,先轮流用双手拉“弹簧扩胸训练器”系的一根弹簧,然后逐渐增挂弹簧根数。

比一比谁能拉动几根弹簧,并要求学生说出拉不同数量弹簧时的感受。

最后讨论从这个游戏可以发现关于弹性和弹力的什么规律?

(用的拉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弹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弹簧的根数越多,拉动时需要用的拉力越大。

(三)巩固、应用

1.讲述:

许多物体明显地具有弹性,人们应用物体的弹性或弹力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2.出示挂图或幻灯片——弹性的应用(或看课本插图)。

3.提问:

图中的什么物体、它的哪个部分具有弹性?

起什么作用?

4.总结:

什么是物体的弹性?

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区别弹性和弹力的不同之处。

(四)布置作业

观察:

找一找自己家中的哪些物体有弹性?

应用弹力做什么?

板书设计

弹簧里的学问

弹力

授课人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有趣的磁铁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磁铁: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磁铁能吸铁,磁铁隔着其他物体也能吸铁。

3.培养学生有条不紊进行实验操作的习惯。

重难点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棉线、纸鱼、纸乌龟、纸兔等,塑料板、长方形纸盒。

分组实验一号实验盒:

磁铁、曲别针、铁钉、大头针、木片、纸片、玻璃片、布等各种材料的物体。

二号实验盒:

钥匙、硬币、笔帽、小刀、牙膏皮、金属扣等各种金属物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演示实验:

钓鱼。

用系着条形磁铁的棉线去接近纸鱼,把鱼钓起来。

提问:

没有鱼钩,怎么把鱼钓上来了?

学生注意到磁铁,往往说是吸铁石吸上来的。

告诉学生吸铁石又叫“磁铁”。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常见的磁铁

出示几种常见的磁铁,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它们形状有什么不同,根据形状给它们起名字。

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表扬学生能发现它们形状不同,但是都是磁铁。

2.磁铁有什么本领

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磁铁有什么本领?

如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磁铁能吸住别的东西。

提问:

磁铁能吸什么?

观察一号实验盒里的东西,想想磁铁会吸住什么。

(如果学生回答,磁铁能吸铁。

提问:

怎样知道磁铁能吸铁?

引导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法,可以用铁的东西试一试。

观察一号实验盒,哪些东西是铁的,是磁铁能吸的。

指导分组实验,教师示范,一样一样地试,把磁铁能吸的放在一边,不能吸的放在另一边。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情况,磁铁能吸什么,不吸什么。

提问:

磁铁能吸的曲别针、钉子、大头针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铁的。

通过实验发现磁铁有什么本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磁铁能吸铁。

观察二号实验盒里的东西,硬币、牙膏皮、钥匙等是铁的吗?

引起学生不同意见。

讨论用什么办法辨别。

启发学生应用磁铁的本领辨别哪些东西是铁的。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情况,发现什么东西是铁的,什么东西不是铁的。

表扬一样一样认真试,摆放整齐的同学。

提问:

教师刚才用磁铁钓的鱼是纸的,为什么能钓起来?

学生提出猜想后,让学生观察鱼嘴后面的曲别针,揭开钓鱼的秘密。

演示实验:

小魔术,纸盒吸铁。

预先把一块条形磁铁藏在牙膏盒里。

演示用纸盒吸住曲别针。

提问:

你知道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吗?

学生猜对后,请他打开盒盖,取出磁铁,揭开纸盒的秘密。

提问:

这个小魔术使你发现了磁铁有什么本领?

学生发现磁铁隔着纸盒也能吸铁。

提问:

磁铁隔着别的东西能吸铁吗?

你想用实验盒里的东西,或者你自己文具盒里的东西试一试吗?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学习怎样做隔着东西吸铁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情况,隔着什么吸铁。

指导学生归纳实验发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

(板书)

3.应用

提问:

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磁铁有什么本领?

我们让磁铁用它的本领帮我们做事。

(1)工人叔叔要把教室里铁的用具涂上防护漆。

请你找一找,哪些东西是铁的。

学生讨论怎样做。

请两位同学操作,向大家汇报。

(2)出示剪好的纸兔、纸乌龟。

谁能让龟、兔赛跑?

学生讨论怎样做,发给大家材料,用磁铁做游戏。

(三)巩固练习

1.看课文,插图中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和我们一样,发现了什么?

2.讨论插图中巧取水中曲别针的游戏,说说你的办法,是应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有趣的磁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授课人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空气在哪里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和归纳概括能力(从几个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归纳概括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重难点

重点:

知道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

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教具

准备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或普通杯子(2个)、盘子、水槽、瓶子、漏斗、胶塞、拴有提线的砝码、粉笔、纸团。

(以上器材每组一份。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1.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2.说一说什么地方有空气?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占据空间

  

(1)观察:

  ①出示实物或挂图、投影片——盛满铅笔的铅笔盒,盛满水的瓶子。

  ②提问:

铅笔盒、瓶子里有什么?

  ③讲解:

铅笔盒里有铅笔,可以说铅笔占据着铅笔盒内的空间。

瓶子里有水,可以说水占据着瓶子里的空间。

  

(2)实验:

  ①讲述:

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将烧杯放在盘子里,往烧杯里倒满水。

  ②学生分组操作。

  ③提问:

烧杯的空间被什么占据着?

  ④讲述:

每个组都有一个拴着线的砝码,用手提着线,将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看看有什么现象?

  ⑤学生分组实验。

  ⑥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水从杯中溢出。

  ⑦讨论:

为什么水会从杯中溢出?

如果水不溢出,砝码能进入烧杯吗?

  (3)讲解:

铅笔、水、砖码、桌子、椅子、衣服、砂子、石块等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物体大小不同,占据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如果某个空间被一种物体占据着,别的物体就不能再占据。

例如,烧杯里装了一满杯水,就不能再装别的东西,只有把水倒出或挤出一部分,才能再装别的东西。

再如,铅笔盒里装了10支铅笔已经满满的了,如果还想装一支钢笔,只有把铅笔拿出一、二支才行。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也占据空间

  

(1)讨论:

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不是占据空间?

  

(2)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