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305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质检一福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前沿附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

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25.表l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

26.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27.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

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

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

28.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都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

“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

”我国史学研究者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

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

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A.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B.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

C.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D.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

29.表2为1875-1894年上海等三口洋(工业制成品)、土货(土特产品)净进口货值(五年平均)的数据。

该数据表明

A.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缓慢B.商品输出始终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C.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逐渐消失D.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30.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

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的第一步”的演讲。

粱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后改称《改造》)的刊物,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

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A.辛亥革命的推动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社会变革的需要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1.表3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财政经济的有关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

A.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充分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32.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

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

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

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33.美国具有独特的立国经验,无论是在建立邦联体制和根据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体制的过程中,立国者在作出某种重大决策时,都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这主要是由于

A.美国先有州府后有国家的特殊性B.启蒙思想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

C.对欧洲各国立国经验的批判借鉴D.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4.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

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

由此可见苏联政府

A.修改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

C.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D.对计划经济体制做出重大调整

35.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

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

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孚作用。

明成祖朱棣说:

朕君临天下,抚治华荑,一视同仁,无问彼此。

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

远邦异域,成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

”“一”与“和”,是“华夷”秩序最本质的东西。

这个“一”,就是要“大一统”,“一统华夷”。

“和”的内容有三,即:

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

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

“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历史证明,中华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华夷”秩序的基本内涵,分析导致该追求的因素。

(12分)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备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

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

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

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失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

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

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一一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4为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欧天文学的发展概况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5.[历史——重大历史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时至(明)嘉、隆之际,当时用人“不论其才,只取无过”,“不论其大,每以一眚(过失)弃之”。

“考察之时,不肖者造作言语,鼓弄风波,倾陷善人”。

“令人做官……奔趋巧媚,以为善官”,致使“朝廷诏旨多废格不行……禁之不止,令之不从”,使明王朝陷入边事废弛,财政困难,民众困穷,社会动乱的窘境。

隆庆三年十二月,高拱被授任吏部尚书,提出:

“非大破格整顿,必不能易乱以为治。

”他责成吏部在甄别人才时,“但系贤能,一例升取,不得复有低昂,”并“廉(察)访贤才”;用人上“俟其成而用之”,让初选出来的人才,先到有关部门或下属机构任属官,使其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然后再根据需要及本人特点,委以重任。

鉴于明中期以来考核中弊端丛生,高拱强调必须严格考核制度和办法,“惟考其政绩,而不必问其出身”,以治效为准,进行赏罚,对贪污官员不仅要罢官削职,还要提问追赃,“以后凡遇有却贿之官,便当纪之善薄”口在高拱署吏部事期间,选拔了一批贤能,充实到各级机构,使得诸事废弛的局面有所好转。

——摘编自王兴亚《高拱的吏治思想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高拱推行吏治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高拱吏治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影响。

(9分)

46.[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被授权统治巴勒斯坦。

由于巴勒斯坦地区持续的阿以冲突,英国将其统治权交回联合国,而联合国在(1948年)I1月通过了《分治决议》,这个决议是根据特别委员会报告中的建议,使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实现分治,而耶路撒冷则成为一座国际城市。

阿拉伯政府拒绝了这个计划。

1949年5月15日,英国撤离了巴勒斯坦,以色列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美国和苏联宣布在外交上承认以色列的地位,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向这个新国家宣战。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之后一年断断续续地发生冲突,然后和解,双方在单独的协议中同意休战,最终以色列得到的领土比最初联合国授予的更多。

1948年至1949年的战争使大量人员流离失所。

大约86万难民从以色列逃到加沙、约旦河西岸及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与此同时,几手相同数量的犹太人离开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移居到国外,整个迁移过程持续了30多年……对于两个民族来说,这种迁移是很痛苦的,因为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和原本的生活。

一一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巴以问题的最佳途径。

(9分)

47.[历史——重要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张之洞(1837-1909),道光十七年(1837)八月初三生于贵州7<-义府。

光绪二十七

年(1901)十月’张之洞被赏加太子少保衔。

次年十月,他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提出兴办各类学堂’包括师范、小学、文普通学校、武普通学校,文高等学堂、武高等学堂、方言学堂、忠学堂、工学堂、勤成学堂、仕学院、省外中小学、蒙学等。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中下旬(1904年1月),张之洞奉旨入京,清廷批准张之洞等《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

当时称为“癸卯学制”。

内容是把普通教育分为初等、中学、高等三级,修业期长达二十五年;与此并行的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以兴学校。

清廷诏准,自翌年始,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省岁考一律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结束了一年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提出的教育主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上述主张。

(9分)

历史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