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几点艺术.docx
《家庭教育的几点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的几点艺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的几点艺术
家庭教育的几点艺术
一、以身作则导之以行
我们说:
“言传不如身教”。
对于子女的教育,子女之所以能听,不仅仅是因为家长讲清了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父母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家长的以身作则,给孩子的好榜样作用,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你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也就有了教育的资格,这个时候你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也正是这个时候,你的教育才有了教育的真正含义。
一位谈吐粗野、脾气暴躁的家长,他怎么能要求其子女谈吐文雅、斯文倍加呢?
同样一位烟不离手、酒不离口的家长又怎么有资格教育孩子去回避烟酒的毒害呢?
即使是要求了,我们也很难想象他们面对孩子“你为什么还吸烟、喝酒呢?
”强有力的反问时的尴尬场面。
其结果也只能有两种,一是沉默;二是挽起了袖子的同时也想起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枪杆子里出政权。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用孩子的话说)爸爸用他的手重重地抚摸了我的脸。
口中振
子听到的、看到的要坚决回避孩子。
老师辛辛苦苦给孩子树立起一良好的观点,可能因为家长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使得这一切都变成了泡影。
二、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多数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有缺点、错误,从不放过,发现了就及时批评教育。
这种不姑息,不袒护,不放任自流的态度,是对的,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深切的爱,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但是,很多家长和我反应,他们孩子对此表现出很维接受,或者因此和家长的关系疏远,家长面对这一切表示很失望,感觉自己的好心好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应很困惑。
其原因在于你批评孩子的方式,手段没有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这个时期是一个内心强烈要求上进的时期,同时也是内心自我急骤膨胀的时期。
他们有好多好多的梦想要去实现,他们有太多太多的愿望去还愿,也正是因为这个,他们十分渴望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得到别人的肯定,赞美表扬,那怕是错误。
因为这能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愉快,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继而也获得了更大的动力,更强的信心,更足的锐气去探索明天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
而此时,你却总指责、批评、挖苦他们,他们自然就会总产生不快内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沉,精神就会越来越萎靡不振,心理上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逐渐的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会被你的指责、批评、挖苦冲刷的一干二净,那么产生破罐破摔、专门跟家长对着干的事情也没什么意外可言。
为此家长们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Ⅰ、不要因一点点的小事就数落孩子
整天罗罗唆唆、婆婆妈妈个不停,你这不好、那又不对,不要那样做,不要这样做;我想你这么做了以后,你的好心只能换来孩子对你的反感、只能使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苍白无力,继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个我行吗?
那个我能做吗?
久而久之,自信心也日渐萎缩。
Ⅱ不要在气头上批评孩子
不难想象,气头上的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语言,所以有过激的行为、过份的语言是在所难免的。
再加上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的心切,只能导致你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失去理智,更能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和不恰当的语言,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
要等到自己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去跟孩子谈,这样你可以有条不紊委委道来,让孩子觉的很亲切、很呵护,很容易接受。
Ⅲ不要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不是
这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大家一定要记住。
记得有句是这么说的,“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当着别人的面,特别是亲人、朋友揭短,会让他们觉得很没有面子,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会发生你意想不到的后果,发生家庭战争、对抗、离家出走等。
Ⅳ批评要有鼓励性
要做鼓励性批评,我们说,我们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但如果孩子不接受你的观点,那么他们势必不会改正错误的行为模式。
所以我们批评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孩子在情感上能够接受的方式。
而针对于此,结合上面所讲的青少年心理特点,我们在批评的时候,最好采取鼓励性批评,也就是积极批评。
例子:
让孩子干一件事,孩子做的不好,怎么办?
两种批评:
A你看你,叫你干这么一点小事,都干不好,你说你还能干什么?
你看看,这活叫你干的,你在那儿对付洋鬼子呢?
给我重干一次!
B妈妈想让你重干一次,你知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让你重干一次?
我想这件事你没做好是因为你没用心去做、没尽力去做,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
我相信我的儿子有能力把这件事干的干干净净的、漂漂亮亮的,是不是?
好,去干吧,别让我失望!
大家觉得如何?
再想一想自己平时是如何批评孩子的?
以上我讲的是让大家明白,孩子不是不能批评的,但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方式,而且要做充分的准备,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要充足,然后合理的组织语言,采用柔缓的方式跟孩子谈,让孩子觉得这不是批评,而是提意见,真诚的为自己着想,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你,同时也接受了你的观点。
但是,这也不是说我们就可以经常的批评孩子,特别是对那些在家长眼中表现不好的孩子。
我们应该以表扬、鼓励、支持、宽容为主,真诚的为孩子的成功喝彩,动情的和孩子一起去承受失败。
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继而引导他们去开创更宽、更广的世界。
这样有多好!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掌握分寸严慈适度
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难以把握的分寸、尺度问题。
许许多多的家长好走极端,一会儿认为“严师出高徒”着实有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是真谛所在。
于是时刻对孩子讲纪律、讲规矩,成天的挑孩子的毛病,甚至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结果面对一个个呆若木鸡的子女,自己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
经过上一次的实践,总结了经验教训。
又开始觉得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爱的教育”又是功效非凡。
顿觉得如获珍宝,于是和孩打成一片,没了界线。
其结果是丧失了威信,自然也失去了教育的权利。
自己的心又一次深深的被刺痛了。
因此家长们纷纷很有诗意的抱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这就是没有把握好尺度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亦即界限,我做好事,也要把握“度”的问题,超过了限度,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真理再走一步,便成为谬误”、“过犹不及”都是这个道理。
教育子女也要掌握度的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严格过了头就变成了苛刻,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如果我们爱的过分就会变成溺爱,没有了距离感,孩子又不把你放在眼里,把你的话当作是耳边的风、天边的云。
这个‘度’的问题不好把握,弄不好就容易走极端。
那么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的状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这是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事,中日两国联合搞了个小学生夏令营,在这期间地发生了许多值得人深思的事。
Ⅰ在窜越大草原的时候,日本的小孩表现的很顽强,有的体质不好,可是还是咬着牙向走。
老师实是不忍心,强行把他们抱上车,可是他们趁老师不注意,又跳下车坚持自己走。
而中国的孩子一看这么累,这可怎么办,哎呀!
我的妈!
得想个方法歇一会儿,于是乎有人想到了弄坏自己身上的背包带,不能背了怎么办,只好放在车上,这样就减轻了负担。
不长一会儿的时间,这一经验就在中国的孩子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更让人哭不得,笑不得的是:
有的孩子居然想到了装病这一着,本来为伤员准备的车于是装满了书包和一群中国装病的孩子。
Ⅱ当汽车陷入到泥水中的时候,日本的孩子纷纷奔向前来帮助推车,而有一群中国的孩子却站在傍边为其他的人喊起了口号,一副十足的领导派头,却不过来帮忙推车。
Ⅲ在夏令营过程中,中国的儿童经常受伤,而日本的孩子却很少,中国的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差。
日本的孩子热爱自然,见到草原上有鸟巢,找树枝把它们围起来,而中国的孩子不但不如此,却一个个争抢鸟蛋,其场面好不热闹。
Ⅳ在夏令营活动的这段时间里,日本的孩子生病了,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不用别人的帮助;而中国的孩子一生病,如果得不别人的照顾,就会变得脾气暴躁,更别提自己照顾自己了。
Ⅴ每到一处宿营地的时候,日本的孩子能迅速的准备好一切,生火做饭,等到日本的孩子吃完饭后都已经休息了,中国的孩子还没讨论清楚究竟如何做饭,等到开始的时候,生不着火、不知道加多少水、做出的饭不能吃等等,实在令人目不忍睹。
Ⅵ再看一看家长
在日本,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数实在是出乎意料,家长们十分支持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纷纷鼓励孩子参加。
而中国的家长却十分怕孩子吃苦,纷纷阻挠孩子的参加;不但如此,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只要有点势力的家长,大部分开着车尾随在队伍的后面,还不时的劝孩子退怯,这就是我们的家长。
广大的家长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平时是怎样对待孩子的?
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他们除了学习他还学习,他们还做多少其它的事情呢?
吃完饭后有人洗碗,睡完觉后有人叠被;削好的水果送到面前,还得看心情好不好才肯吃,父母精心为孩子选的衣服,孩子却连看也不看一眼就扔到一边去了。
再想一想,你们的家长想当年是如何对待你们的?
能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呢?
可是你有没有觉得你的孩子对你的感情要比你们对你们父母的感情来要更深一层呢?
别说深,不知道要浅多少!
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这样的深爱着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进的一场没销烟的战争中败阵来?
我们的爱又到那里去了?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
我们是怎样走上这样的教育之路呢?
当年你们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引下,来到了农村,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晚上扯着猫尾巴才能上炕睡觉的日子;同时也错过读书的好时光,梦想中大学和自己擦肩而过。
而后往城回乡,又过了一段“顽固不化白菜汤,死不悔改包米面”的生活。
以历了这么多苦和难,我们于是懂得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去珍惜生活。
同时也总想从孩子的身上找回自己失落的东西,总想让孩子去圆自己没有机会去圆的梦。
为了这个,为了孩子,自己再辛苦也无所谓,只要孩子能学习好。
一想到自己吃过的苦,就再也不想让孩子去吃苦了,宁愿自己提孩子去吃苦;尽量为孩子创造环境去学习,什么不让孩子干,只要孩子学习好,怎么都行。
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做法我们十分理解,但也仅仅是局限在理解上。
我想大家在这样做时候一定想着:
如果爸爸、妈妈当年这样对我,如果当的我有样的好机会,我一定会怎么怎么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有没有象你想象的真正去那样做了呢?
孩子必定不是你,他必定没有经历过你吃苦,他能体会到苦的真正含义吗?
不能!
那么他们又怎么能体会到你对他爱的深刻意味呢?
他又怎么能承受的起这份浓浓的、深深的、重重的爱呢?
不但如此,他们认为这没有什么特别的,这是父母应该做的,理所当然的事情。
父母就应该端荼倒水、削苹果、就应该以我为中心、就应该……他从来不认为这是一种爱、一种关心、一种呵护、一份浓浓亲情。
这样也就出现了不少令人心寒例子:
有一位母亲平时对孩子好的那个劲就不用说了,只要能为孩子做到的他都尽力的去、不能做的想方没法也要做。
一次这位母亲重病住进了医院,在她住院的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的女儿也没去看她。
她自己想象着女儿学校里有这样、那样事儿,所以不能来,这样才能宽慰自己。
出院回家以后,她悬着心问了一句女儿为什么不去看她,女儿的回答是:
“我去看有什么用,你能马上好吗?
”这位惊住了,呆呆的母亲一边回想着女儿前一次生病时,自己无微不致的照顾的情景,一边抑制不住的流下了眼泪。
她觉得自己有好多好多的委屈,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就是我们的真爱,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成果。
让我们记住马卡连柯的话吧,“总认为自己是父亲、是母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可以牺牲一切、牺牲自己的幸福,以为这就是爱,这就是人间最纯洁的、最高尚的、最无私的爱。
但恰恰相反,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父母的幸福栽培儿童…过分的爱,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冷酷无情、毫无心肝的利已主义者。
”你爱的动机是美好的、无可厚非的,但其结果却是触目惊心的、始料不及的。
我们说生活水平、物质水平好了,并不是让我们教育孩子去享受,并不是叫我们在前面拿着显微镜铺平道路,然后再让孩子安全在上面走;而是让我认利用这现代化的文明去创造条件,叫孩子更深的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更深的洞悉人生的辛酸。
继而让孩子清楚,生活多曲折,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活;让孩子明白,人生多坎坷,而他们要独自去面对这一切。
现在的积蓄是为了将来的迸发,今天的苦中苦是为了明天的甜中甜。
这才是我们的真爱,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