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004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docx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二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卷

(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D。

解析:

认真审题,注意本图为等深线,图中数值越大,说明埋藏越深;由图可以看出西部数值大,埋藏深;东部数值小,埋藏浅,即西深东浅,故选项D正确。

2.【答案】A。

解析:

图中等深线向东凸出的方向,等深线数值减小,说明距地面接近;34°N、109°E附近有我国的东西向山脉—秦岭,等深线向东凸出,说明山脉向东海拔降低,距莫霍面的深度减小;故选项A正确。

3.【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虚线L2坡度为45°;结合图中指向标,L2坡应该是阳坡,当乙地正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最多时,太阳光线应该与山坡面垂直,那么此日正午太阳高度应该为45°(如下图所示);由于该地纬度是3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出此时太阳直射点纬度约是15°S;6月上旬距北回归线最近,9月中旬太阳直射赤道附近,12月中旬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11月下旬距15°S最近,故选项C正确。

4.【答案】A。

解析:

夜空中看到的天体大部分是恒星,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所以天体视运动轨迹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圆形轨道。

图中心位置的天体是北极星,A对。

木星、水星、金星是太阳系的行星,都不是恒星的绕转中心,B、C、D错。

5.【答案】A。

解析:

恒星轨迹画满360°,即地球自转一周360°,是一个恒星日,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A对。

太阳日是相对于太阳绕转一周,转过的角度360°59′,时间是24小时,C错。

B、D错。

6.【答案】A。

解析:

根据A处岩层向上弯曲,判断该地为背斜,选A项。

7.【答案】B。

解析: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左图判断河流有南向北,结合右图河床,左侧堆积,右侧侵蚀,说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为北半球,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

A地处于30°到40°之间,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水位最高是应为当地的雨季,即为北半球冬季,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在夏秋季节活动,A错;华北地区小麦收割多在夏季,B错;此时为冬季,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不一定为近日点,C错;冬季,北方寒冷干燥,D正确。

9.【答案】C。

解析:

②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下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0.【答案】D。

解析:

①-②-③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纬度变化,受热量的影响;③-④-⑤植被的变化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影响;高山植物的垂直变化是山地垂直地带性的表现;⑤处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

11.【答案】B。

解析:

读图,根据图例,①地区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面积广,缺水问题严重,匹配较差。

②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多,耕地较少,经济水平高,资源匹配较好。

③地区,和项资源都较少,匹配适合。

④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少,耕地少,经济水平低,匹配较差。

B对。

12.【答案】D。

解析:

结合前面分析,①地区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面积广,缺水问题严重,匹配较差。

①代表北方地区。

②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多,耕地较少,经济水平高,资源匹配较好。

②代表南方区。

③地区,各项资源都较少,资源匹配适合。

应是西北区。

④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少,耕地少,经济水平低,匹配较差。

应是西南区。

D对。

13.【答案】C。

解析:

人口负债期是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社会负担不断加重的时期;人口红利期是少年儿童人口不断减少、社会抚养比小的时期。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拐点到第二拐点期间,非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劳动力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第二拐点之后,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老年人口增多,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时期结束。

14.【答案】C。

解析:

人口红利期形成原因,是1982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少儿出生比例下降,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社会抚养比下降,青壮年劳动力负担降低,社会负担较轻形成的。

15.【答案】A。

解析:

解决人口红利消失的措施,是调整生育政策,增加少年儿童数目,形成适度的人口自然增长,降低老龄化的影响。

16.【答案】A。

解析:

读图,根据曲线的数值特点,确定各线的含义。

该国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在20世纪60年代都呈降低趋势,最有可能是中国,自1953年以来,该国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A对;60年代城市数目减少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不是逆城市化现象,B错;从20世纪80年代该国城市化才进入加速阶段,且我国城市化还在加速推进阶段,没有步入后期稳定阶段,CD错。

17.【答案】B。

解析:

该国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在20世纪60年代都呈降低趋势,最有可能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冬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

18.【答案】D。

解析:

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使信息更加发达,文化观念得到提升,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9.【答案】C。

解析:

由图中纬度数值向北增加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根据陆地轮廓及经度数值可知,该区域位于东半球;结合世界主要大洲所处半球可知,北美洲、南美洲位于西半球,故排除选项A、B;亚洲最东端位于30°E左右,没有到达5°E,所以该区域位于非洲,故选项C正确。

20.【答案】B。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及其世界气候分布可知,L湖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分为干湿两季,季节变化大,主要是由于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故排除选项A、C;夏季(即7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湖泊水位高;1月份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湖泊水位低,故选项B正确。

21.【答案】D。

解析:

甲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农业地域类型为种植园农业;乙区处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典型植被是热带草原,适合发展畜牧业,所以造成甲、乙两区农业地域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故选项D正确。

22.【答案】A。

解析:

河流的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23.【答案】B。

解析:

石崖是丹霞地貌,冰蘑菇是冰川地貌,石缝也即一线天往往是石灰岩形成的丹霞地貌,也有由于断层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

24.【答案】D。

解析:

影响变质作用主要是温度、压力和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

温度的改变一般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变质作用的压力范围一般为0~109帕。

流体压力起独立作用,成为控制脱水和脱碳酸盐化等变质反应的主要因素。

另一种是应力,岩石和矿物的机械改造,岩石变形、板状劈理、碎裂构造都与应力有关;在变质作用中,岩石中常存在少量流体相,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大,其活动性也随之增强,一般可以起溶剂作用,促进组分溶解,并加强其扩散速度,从而促进重结晶和变质反应,也可以直接参与水化和脱水等变质反应。

其中岩体本身并不会影响到变质作用的发生,因此,正确答案为D。

25.【答案】C。

解析: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26.【参考答案】

地理教学与地理教材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对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重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念就是把地理教材作为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唯上”、“教材本位”,“教”教材就是教学的一切。

把地理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地理教材之中的观念是片面的。

教材在客观上就与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材编制者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资料,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资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在“标准”的指导下运用教材,才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向。

(二)树立“一标多本”的教材观

虽然教材的编写都是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凝聚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但由于编写者之间对于标准的理解、对于同一内容的呈现方式、围绕某一个地理原理所选择的案例材料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从而使每套教材各具特点、各具优势。

新课程高中地理已出版供使用的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个版本的教材。

在地理教材的分析和运用中,应注意吸收不同教材的优点,尽可能地使教材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从而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打下基础。

(三)树立开放的教材观

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由地理事实性知识和地理理论性知识组成的地理知识体系所构成。

一般而言,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等地理理性知识其属性相对比较稳定,而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事项等地理事实性知识其属性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或灵活性。

树立开放的教材观,就是要求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将鲜活的地理事项及时的引入地理教学,更替教材中已过时的地理事实材料,是地理教学过程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发展的动态的地理空间。

27.【参考答案】

(1)生活实例法: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我国南方的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以及“东北地区的雨季”。

设问:

这些天气现象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2)图示法:

展示夏季锋面雨在我国的推移过程图。

讲解:

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①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

②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江准静止锋;

③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④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

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综合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规律,南方地区雨季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雨量大,而北方雨季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雨量小。

因而,在降水的季节分配上,愈向北方降水的季节变化愈大,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北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大。

(图示法能够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锋面雨带在我国推移的动态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探究法:

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①我国南方地区梅雨的成因。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天气的成因。

(给学生抛出生活当中的常见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能够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改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

(1)①城市化和工业化占用大量土地,耕地面积大幅减少;②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③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④基塘农业生产效益低(或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效益更高);⑤其他合理答案。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2)①多低山丘陵,排水条件好;②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③以酸性的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生长;④山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多。

(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3)①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工业企业),节约利用土地资源;②尽可能引进低污染、低耗能和能形成产业链的新兴工业(严格工业企业准入);③加强园区绿化和废弃物回收处理;④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9.【参考答案】

优点:

该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进行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并且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能够覆盖本课知识点。

但在教学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

(4分)

问题:

1.教学过程太过突兀,缺乏循序渐进的引导(4分)

区时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且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该教师直接将较复杂的区时计算抛给学生,缺乏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所以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2.问题表述不准确,存在歧义(4分)

例如“到达东京是几时?

”指的是“到达东京时的北京时间”还是“到达东京时的东京时间”。

后面的表述存在同样的问题。

改进建议(4分):

1.区时的概念:

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酒店里的钟表显示不同地区的时间、中国和美国的时差等实例。

让学生感知区时,明确区时的概念;

2.区时的计算:

采用探究法,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分组进行计算。

2008年8月8日晚20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纽约(西五区)的观众应该几点打开电视机观看?

老师点拨:

总结区时的计算公式,区时计算应遵循“东加西减”“同减异加”的原则,。

3.巩固提高:

(1)某人于8月6日早晨8点15分从东八区的北京乘坐飞机起飞,飞行一小时到达东九区的东京,请问到达东京时东京是几时?

反之,早8点15分从东京出发,到达北京时北京是几时?

(2)中国横跨东五区至东九区共五个时区,而全国统一采用的是东八区“北京时间”,若北京人早8点上班,位于东六区的乌鲁木齐人早上几点上班合理?

30.【参考答案】

(1)检测功能:

“我们怎样来区别冷锋和暖锋?

”通过自主读图区分冷锋和暖锋,得出相关概念,检测学生对冷暖锋的了解程度;“哪位同学再来说明一下暖锋的雨区的位置?

”在了解了冷锋的雨区位置之后,让学生对比说明暖锋的雨区位置,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同类知识的迁移能力。

引导功能:

“冷锋的冷气团怎么会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锋的暖气团怎么会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呢?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冷暖锋的形成原因;“那你还发现了什么?

”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获取更多的地理信息;“雨区发生在锋面的哪些部位了呢?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冷暖锋雨区的位置特点。

(2)探究活动:

出示冷锋过境示意图,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开展讨论,并完成下表(冷锋):

1.冷锋过境前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气温和气压状况如何?

2.冷锋过境时该地天气状况如何?

3.冷锋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气温和气压状况如何?

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总结。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天气特征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知识迁移:

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的变化之后,自主学习完成暖锋对天气的影响,完成上表(暖锋),老师进行指导和点拨。

知识应用:

教师展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俗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该地理现象,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改理念。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4分)

31.【参考答案】

(1)

(一)洋流的定义和类型

1.定义: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又叫海流。

2.类型:

按性质可以分为暖流寒流

问题情境:

暖流和寒流的特点有何不同?

教师归纳:

寒流一般由流向低纬度,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暖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

过渡:

无论寒流或暖流,都是具有相对稳定流向的洋流,洋流分布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那么其分布规律又是如何的呢?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问题探究: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

第一步:

教师指导归纳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观察一分组对比分析一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加以整理归纳其共同性一应用。

通过教师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方法可依。

第二步:

1.观察——学生读教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图”,熟悉洋流的名称、流向。

2.分组对比分析。

将全班学生分四组,各组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和范围,增强目的性,使自主合作学习落实到行动上。

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并掌握归纳的一般方法。

第①组:

观察以60°N(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第②组:

观察以30°N(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第③组:

观察以30°S(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第④组:

观察对比以60°S(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要求:

对比分析洋流运动的方向、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差异,填写下图的内容。

3.归纳共同点:

各组根据学法指导归纳出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并在图中画出此海域洋流分布的简单模式图。

第三步:

把通过评价、经过修改的局部模式图汇总到一张图上,并添加“赤道逆流”等(如右图),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如下:

●南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

方向:

北顺南逆,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

该环流流向与反气旋水平运动旋转方向类似,因而又称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

方向:

逆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该环流流向与气旋水平运动旋转方

向类似,因而又称气旋型大洋环流。

●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通过归纳规律,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图说文,以文释图。

第四步:

把教材“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与归纳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

学生归纳的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与教材图3.6中所示的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分布规律是不同的。

问题情境2:

阅读教材“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是由什么力量驱动的?

答案: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与盛行风关系紧密,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同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了各个洋流(借用俗语“无风不起浪”帮学生记忆洋流的成因)。

在中纬西风的吹动下,形成了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和北半球的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在极地东风的吹动下,形成了南极环流。

南半球40°~65°几乎都是海洋,因为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是环球性的。

此外信风驱动形成了赤道暖流。

教师归纳:

洋流的产生,是多个因素的作用综合形成的。

形成原因包括盛行风、地转偏

向力、海陆分布等。

盛行风是洋流产生的最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布是洋流分布规律的重要影响因素。

问题情境3:

阅读教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冬季)”,在图中,有一个地区洋流比较特殊,洋流的方向随季节而改变,请同学们观察北印度洋海区,比较冬夏季节洋流的运动方向怎么样?

思考产生原因。

教师归纳:

洋流分布的第四条规律:

北印度洋因季风强盛,形成了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本堂课,在新课标所倡导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下,我结合本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教材的特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①读图归纳总结:

通地图是地理课堂的载体,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图归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本堂课,反复利用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让学生生在图里面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指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归纳信息,形成表格,掌握地理技能,体现终身学习理念。

②合作探究式学习:

现在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更多的把课堂返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因此,在本堂课我的这样设置合作探究的。

结合洋流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反复阅读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让他们带着这么几个问题去思考和讨论:

观察以60°N(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观察以30°N(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观察以30°S(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观察对比以60°S(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学会地理学习的能力。

同时洋流的分布规律也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探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③对比法。

对比法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把握地理事物的核心特点,能够更好的区分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在讲解洋流的性质的时候,运用对比法对比暖流和寒流,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