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府志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6077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 府志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泉州 府志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泉州 府志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泉州 府志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泉州 府志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 府志笔记.docx

《泉州 府志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 府志笔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 府志笔记.docx

泉州府志笔记

《泉州府志》笔记

  泉州府志·卷一·星野

  中国古代认为“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郡”(《史记·天官书》),各地都有对应星宿,这就是分野,目的主要是要通过观察天文来占测妖祥。

由于“闽地僻在荒服”,关于星野颇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府志本着“姑存众说”的态度,罗列了不少,但是这些说法今天看来,似乎没有太大的价值。

  泉州府志·卷二·气候

  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府志的概述,有泉郡的总说,又有晋南惠同安五县的分说。

其中说到泉州之多风,尤为传神。

“四时之中,惟盛夏及秋初始有南风,其余则皆东北风。

吹扇不停,春冬二候必天时极其和暖,乃不鸣条。

否则至昼至夜,怒号不绝。

居人习以为常,亦无所厌。

盖风者,海气之所鼓荡也。

  二是收集部分古人诗文、府志、县志对气候的描述。

  三是收集“田家岁时占验并风雨杂占”。

晋江方志办作了一件大好事,把旧版的《晋江县志》全部上网了,县志把府志中的这部分内容全部摘录下来了。

足见古人观察之细,可惜不在泉州居住,否则倒是可以对照一下,这些观察总结出来的谣谚到底准不准。

  泉州府志·卷三·建制沿革

  关于泉州的建制沿革,比较不好记的是汉代之后,唐代之前。

汉之前闽地荒凉,没什么可说的,唐之后,日益开发,建制也基本定型,主要是中间这一段乱糟糟,变化很大。

  吴国时期泉州属于建安郡的东安县,那时候地广人稀,府志上说“东安即今泉属晋江、南安、同安三邑地”,但考虑到惠安是宋代从晋江县析出的、安溪是唐代在南安县中析制小溪场的,东安县的属地面积应当更大。

到了晋太康年间,建安郡又拆分出晋安郡来,而东安县不但改名晋安县,从中还拆分出同安县。

在旧泉州所属的县中,同安的建制倒是最早明确的。

到了南朝梁代,晋安郡又进一步拆分出南安郡。

这个南安郡的郡治在今天的丰州,辖区还包括兴化、漳州。

这个时候南渡的人很多,所以行政区划就日益变细了。

到了隋代,南安郡变成了县,属泉州。

这是泉州作为地名登上历史舞台,不过那时候州治在今福州。

到唐武德年间,泉州的行政建制才再次升级,成为有领县的丰州。

此后不断变化,三次设立武荣州。

到了武则天久视三年,把武荣州的州治设在了今天泉州的所在地,这是泉州城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

又过了11年,景云二年,武荣州改名泉州,从此泉州作为地名就固定在这片土地上了。

而晋江县则是在开元年间从南安县中拆分出来的。

  常常看见有这种说法,说泉州之得名是因为城市临近的清源山多泉。

史书上也讲泉州得名于境内的泉山,但是看了这段地名变迁的经历之后,就知道泉州作为地名,最早所指的范围更大,州治所在也在福州,不可能是因为清源山而得名。

这个泉山在哪呢。

经查(也是靠网上搜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录《闽中考》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陈鸣鹤撰。

鸣鹤有《东越文苑》,已著录。

是书所考,皆福州府境山川古迹。

称得唐人《闽中记》於长乐农家,得宋人《三山志》於徐毼。

参以闻见,订志乘之舛讹。

其考证旧事,如东冶非东治,泉山非泉州清源山,而越山、冶山皆泉之支麓,冶县非东瓯,炉峰石在南屿不在旗山,旧志本明,新志误删其文,因误移其地,亦颇精核。

惟後幅多采小说怪事及僧家语录,未免伤於芜杂。

”可知泉州的得名的泉山应当在福州。

看方志的体会之一是要了解中国古代制度,必须看《周礼》。

因为许多制度的形成都可以追溯到这部传说是周公治国之道的古书。

封域这一章开篇讲“开方之法……”就要到《周礼·夏官司马》的“职方氏”条目中找答案,简言之可以理解成划分行政区划的意思。

方志首先讲泉州“为郡三百余里”,但因为地处山海之间,“地几齐楚之大国,而田不及吴越一小县。

接下来把泉州府和各属县的疆域四至,描述了一番,都有详细的里数。

不知道当时是如何测量的,但康熙时已利用西方经纬度法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实地测绘,并编成了《皇舆全览图》,想来很可能是这次测量的结果。

府志说府治到福州是四百一十里,和今天道路的公里数,大体相当,但说府治到京师有七千二百五十里,似乎多了一些。

此章还附有驿递铺舍的介绍。

邮传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

驿站是比较大的单位,有接待功能,而铺舍则是比较小的单位,职责主要是递送公文,顾炎武《日知录·驿传》:

“今时十里一铺,以传公文。

”此二者之区别联系,绝对够写一篇论文了,暂时也无力去深究。

清代泉州共有晋安驿(晋江)、康店驿(南安)、锦田驿(惠安)、大轮驿(同安)、深青驿(同安)五个正式的驿站。

各个驿站相距在五十至七十里之间。

安溪以不在交通孔道,不设驿站。

府志还有附有宋以来旧驿的简单介绍。

驿站的废置和交通道路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如洛阳桥未修之前,泉州去福州的道路系出城北经朋山取道仙游,所以在城北就设有清源驿。

驿站配备的人力不少,泉州这五个驿站的定额是有赡夫(在《周礼》中也有赡夫一职,是管理饮食供应的官员,但在此处,似乎应当是指担夫,这是仅在福建使用的对驿站员役的一种特殊称呼)六十名、走递公文等夫六名、兜夫(当指轿夫)十五名。

《晋江县志》记载的更加详细:

晋安驿额设赡夫六十名,每名每日给工食银二分。

兜夫三十名,每名每日给工食银二分。

设抄单夫、走递夫、解徒夫个各二名,每名每日给工食银一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

据《福建省志》的记载,清代福建全省共有57个驿站,每站配置的赡夫一般从5人至115人,递夫2人至14人,兜夫3人至44人不等。

除了驿站之外,还有所谓的腰站,晋安驿有五陵腰站,锦田驿有盘龙腰站。

腰站也叫腰驿,是在两驿之间设置的换马处。

清代福建全省有腰站9个,泉州两个。

各设兜夫15名。

铺舍则晋江有19个、南安有16个、惠安有7个(但在其中两铺又“另设二铺专递盐场海汛小路文书”,所以铺也可能指一个建制单位,如果是这样的话,惠安则有9个铺)、安溪有3个,同安有13个(另设六铺专递盐场海汛小路文书,其中五个是单设的,所以也可以说有19个铺)。

府志上未述及铺舍的人力配备,参考其他材料,铺兵大约不会超过十人。

府志关于驿递铺舍的介绍,其实还是过于简单,主要是记录设置的情况,却几乎只字未提这些驿递铺舍如何运作。

一道文书来了,是怎么传递的;一个官员下来了,是怎么接待的?

未能给人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还设有来远驿。

“明来远驿在府城南三十五都车桥村,永乐三年建,以馆海外诸国贡使。

成化八年提举司移置福州,驿废。

”史载这一年,永乐皇帝以诸外国贡使日多,置来远驿于福建、安远驿于浙江、怀远驿于广东。

其实在南宋政和五年,泉州就已设立过负责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但府志上未述及。

泉州府志》非常注意收集相关的诗文,许多条目下均有大量古来吟咏的诗文。

林希元的这首诗有几分意思,特地摘录下来。

林希元至白水铺诗

山过壶公白水连,泉南风土尚依然。

征舆冒雨衫俱湿,老病返乡世所怜。

晓雾满空悲浊世,秋秔遍野喜丰年。

故人隔在秋风外,欲寄梅花未有缘。

林希元是蔡清学生,明正德进士,嘉靖间在兵备海道(似广西)任上与督臣不和,罢归。

此诗当作于此时。

白水铺是惠安的一处铺舍。

壶公是山名。

在福建省莆田县南。

昔有人隐此,遇一老人引于绝顶见宫阙台殿曰“此壶中日月也”,因得名。

秔(音:

晋),是指粳稻。

泉州府志·卷五·都里(街巷市廛)

  中国古代县以下的行政单位是怎么设置的,如何实现基层管理的呢?

这真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大问题。

过去从未留心过,府志上的材料只是给我提出了很多问题,暂且列出来,或许有人可以指点迷津。

  姑且不计其他地方的情况。

从泉州府志的记载看。

“泉自宋始分乡里,元明以来复有坊隅都甲之制。

  晋江县的情况是这样的:

宋代分为五乡领二十三里。

到了元分在城为三隅,改乡里为四十三都隅,都共统一百三十五图,一图十甲,明代还是因袭之。

——通过这段叙述,可知不像一些书上说的元代“都图制”,就是把乡改成都,里改成图,换个名字而已。

事实上,是把宋代的乡里拆分成了更多的都。

  清代初期,把城内分为四隅。

顺治年间迁沿海居民入内,图甲有所减少,康熙年间才复旧。

后来又让老百姓归宗,还出现了官甲附甲军甲奇甲等等名目。

——通过这段叙述,推测“图甲”都是人户单位。

  城内四隅,分别是东南西北隅,隅下的单位是铺。

这大约等于今天的区和街道,但是隅和铺是地理单位还是基层行政单位,或者是地方自治单位呢?

  城外则分为四十七都。

“一都统图一,其地为前埔…….等一十四乡,在城西南三十里,宋代为养能里,统于开建乡。

”——通过这段叙述,可知府志中所谓的清代的乡,和宋代的乡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现代地图,一都的位置越在今天紫帽镇附近,许多乡的地名其实当是现在的自然村。

  “二都统图一,其地为古陵…….十八乡,在城西南三十里,宋代为养能里,统于开建乡。

  一个都所统的图,是大不一样的,最多的二十九都有统图六个,也有数都并一图的情况,如四十二、三、四三都并一,统图一的情况。

这种几个都合并为一的情况出现了数次,所以都虽然罗列到了四十七都,但总计数量只有四十三个。

  南安县的情况和晋江略似,城内分为五坊八铺。

城外是四十三都,也出现数都合并的情况,所以实际上都罗列至四十六个。

  惠安的情况有些独特,宋代熙宁年间就出现了三十四都的分法,而元代却该回了乡里的分法,又在乡里下统图甲。

到了乾隆年间因为里长侵粮,“革去里班名色,改为六十七铺。

”这些铺过去属于什么都,宋元时代属于什么乡里,府志上有记载,而各铺当时有哪些乡,反而因为没有要到材料,留下“不得而书”的遗憾。

在研究乡里制度时,惠安还有一部《惠安政书》却是重要的材料。

  安溪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宋代是乡里制,到了明清则是县下到里,全县十八个里,上中下各六个,里下有乡,推测这个“乡”类似于自然村。

为什么安溪没有实行都图制度呢?

  同安县则城内两隅,城外三十七都。

  姑且做一个不算结论的结论。

古代县以下的行政单位不是很严格,称谓不完全一样;就泉州来说比较典型的是县—都—图—甲,有三个县是这样;至于都、图、甲、里、铺这些单位的具体定义和职能,还需要找材料来搞清楚。

  至于街巷市廛,从泉州城内的情况看,地名很有延续性,绝大多数街巷名在两百多年后还在使用。

泉州府志·卷六、七、八·山川(形势)

  泉州地处山海之间,山峦丘陵遍布,府志关于山川部分的内容颇为详细,多达三卷,有一册多。

可惜我对泉州的了解实在有限,许多县没有去过,遑论府志上记载的这么多山川了。

  《府志》上载蔡清为欧阳秋(欧阳詹的后代)位于南安大丰山的独善山房做过一篇《独善山房记》。

他说:

“予少有山水之癖,虽家居,而心未尝不往来于泉石间。

尝一栖云谷矣。

未几以累挽归,念之则怅然,每登高以望云谷,隐隐在东山之隈,旧日之竹松杳霭,犹依依有迎人意。

北顾清源,巍乎高哉,先民之景行犹在目睫也。

南瞻紫帽,金粟飞仙之事,不知有无。

西望九日山,庶几犹有秦隐君子者……”

  大抵泉州的山也以这几座,我比较熟悉。

  清源山是“郡主山也”,是最著名的旅游点。

在泉州城内,抬眼北望,诚所谓如在目睫。

在看府志时还参看《晋江县志》,对此山是所谓东越王退保泉山之“泉山”,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可信。

  九日山虽以祈风石刻闻名,我们小的时候不过是野炊之地,今年春节重去,已经整修得焕然一新。

此山在丰州之畔,而丰州在唐代以前,是闽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大概这也成就了九日山的历史地位。

  紫帽山,中学时候去游过一次,金粟洞不过如此,凌霄塔原塔已毁,现在的是用水泥粗劣重修的。

  至于云谷,则是今天的大坪山。

关于大坪山,府志的记载是:

“云谷山,亦名大平山,在灵山左,有塔院,名云谷室。

宋季建,明正统间重建。

山上有“云谷”二字,僧应勒镌。

景泰三年,知府胡志和祷雨于此。

今废。

《闽书》:

明蔡文庄清尝读书其上,其作《独善山房记》中云:

予尝一栖云谷,亡何而归,时时以望东山之隈。

旧日竹松杳霭,犹依依有迎人意。

〔蔡清诗〕山矗矗,水簇簇,白云一片卧空谷。

卧空谷兮浑无声,乘风起兮应为霖。

〔黄克晦诗〕寺外欲归日已醺,躭幽翻不惜离群。

西风双树别孤月,中夜千山共一云。

鹿女自行花下见,谷神相语定时闻。

明朝总向人间住,寂寞空门暂解纷。

  因为家对大坪山,所以取之为博客的名字。

  我所去过的,还有城外的灵山、因有圣墓而知名。

  城东北的东岳山,这是先祖父的坟茔所在,年年清明要去扫墓。

疑东岳山即府志上东岳行宫所在的凤山。

因为在关于大旗山的条目下也有“凤凰山者,泉郡之邙山也”的记载。

  城内的鹦鹉山。

这山过去因为山顶有石头像鹦鹉而得名,现全部在压在楼房下,不过是一个地面的坡起,想来是数百年来被人类活动消磨尽了。

  安溪清水岩所在的蓬莱山。

  除了有限的这几座山,其他就没有涉足了,所以看起书来,未免因为没有任何感性认识而索然无味。

  至于河川,熟悉的不过是晋江、洛阳江的某一段,其支流等等,一概不知。

唯有金溪水,此番去九日山,得以亲近一回。

还看了傅自得与朱文公同游金溪的文章,更对这条溪水多出几分敬意。

  傅自得的《金溪泛舟记》是这样写的:

“绍兴丙子八月十一日,携酒襆被,谒朱元晦于九日山。

向晚,幅巾黎杖,相与彷徉于金溪渡头,唤舟共载,信流而行。

老蟾徐上,四无纤云,两岸古木森然,微风摇动,龙蛇布地,溪光山色,随月照耀;远近上下,更相辉映,殆非尘世境界。

朱子曰:

‘乐哉,斯游乎!

’举杯引满,击楫而歌《楚辞·九章》,声调壮大,潜鱼为之惊跃,栖鸟起而飞鸣。

余亦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以和之。

每至会心处,辄递起相献酬。

时常饮酒,率不过三杯皆醉。

至是,则釂连十余觥,而月愈好,舟愈逸,饮愈豪,酒且尽,舣舟岸侧,命老兵贷钱酒家保,亟挈一榼(音:

科)来,解维复去,洗盏更酌。

少焉,斗转参横,风作浪涌,余曰:

‘乐不可极,将安之耶?

’鼓棹而还,会宿于东峰道场。

明日,朱子赋诗以纪一时之胜。

次韵为谢,殊恨笔力衰退,无杰句以称清游也。

  在看山川介绍时,发现朱子在泉郡留下不少题记诗文,但是年代久远,现在似乎已不多见了。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