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948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docx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题解析

 

 

(一)教育心理学。

 1. 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①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注。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人类的本性;第二,学习心理;第三,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教育问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到40年代,佛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

受行为主义影响,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

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重视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2. 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

发展是一个系列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发展的每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之前各阶段冲突的解决。

冲突是指,在每一阶段发展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一个发展危机(危险和机会),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选择和一个消极选择。

解决危机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当,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尽管也可能会在后期阶段中得到修正,但是往往需要个体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耗费巨大的心力。

 8个阶段如下:

 1、  信任——怀疑(0-1.5岁) 

目标:

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即充分相信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

 任务:

母亲亲自抚养和哺乳婴儿,给予无条件的爱抚,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

积极选择的后果——产生信任感;                           消极选择的后果——产生怀疑和不安。

可伴随儿童度过整个童年期,甚至影响成年的发展。

 2、  自主——羞怯(1.5-3岁) 

目标:

对权力和独立性的渴望,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吃饭、穿衣、大小便)。

 任务:

父母允许儿童自由的探索,并给与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

积极选择的后果——形成自信心;                           

消极选择的后果(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儿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多的怀疑和羞怯会导致个体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  主动感——内疚感(3-6、7岁)目标:

出于自我动机追求一些活动(例如帮父母做家务),通过胜任这些活动,认为自己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

 任务:

父母注意要儿童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同时监督控制会造成危害的活动。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

积极选择的后果——他们的贡献能够被接受,从而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过多的干涉和禁止)——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4、  勤奋感——自卑感(6-12岁)目标:

在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下,力求保持平衡。

开始体会持之以恒的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形成成功感。

 任务:

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和帮助。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

积极选择的后果(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胜任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困难和挫折)——今后学业颓废,可能转向校外活动,一般是反社会行为。

 5、  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目标:

考虑“我是谁”,性别角色、人生观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能力、信念、性格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选择自己今后的职业; 

任务:

教师有可能和最适合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学生选择某一专业往往是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中学生绝不应当被当做孩子来看待,决不能在相关人的面前轻视他们,给予明确的指示,注意同伴的影响。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四种):

获得角色同一性——充分的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对自我清晰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6、  友爱亲密——孤独(18-30岁) 目标:

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任务:

个体愿意并有能力建立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长久的友好关系,愿意与他人分享不计较回报。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

积极选择——形成亲密感;                           消极选择——陷入孤独。

 

7、  繁殖——停滞(30-60岁)目标:

繁衍后代,并在工作中具有生产能力或创造力。

 任务:

抚养下一代,并把下一代看做是自己能力的延伸。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

积极选择形成的后果——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消极选择形成的后果——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舒适,对他人和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

消极。

8、  完美无憾——悲观绝望(6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

期发展顺利的结果——则在此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获得了自我完满感;前期发展不顺利的结果——陷入绝望,害怕死亡。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①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

乳儿期、婴儿、相当于学前期、幼儿期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相当于学龄初期。

少年期,相当于学龄中期。

青年期,相当于学龄晚期。

成年期,老年期。

 

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

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③流体智力:

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④晶体智力:

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①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

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

为运算图式。

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

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

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 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②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定义为:

“智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产生新问题,并能在该人的社交和文化中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八种智力构成的,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

这八种智力是:

 1.逻辑数学智力:

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语言智力:

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音乐智力:

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空间智力:

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身体运动智力:

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人际关系智力:

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内省智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

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一、对于场独立型学生,教师应根据这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风格,多提供一些难度较大且具有挑战性或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场依存型学生,教师则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合作意识强。

   

二、对于视觉型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具有一走的优势,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善于通过图表、画面等视觉性刺激接受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多用图表法讲解,并多鼓励这类学生养成上课 作笔记的学习习惯, 国培计划材料  以提高其学习效果;与视觉型学生恰恰相反,听觉型学习者在英语、语文和历史等方面的学习中效率较高,他们往往喜欢通过倾听教师讲述来接受知识信息,并在语言方面发挥其优势。

   

三、对于趋同型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这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强,善于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提 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知识信息,使其能够自主地内化外部的知识信息,并使其认知结构能得到不断的扩展;对于趋异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善于分析和比较,具有较强的观察和研究能力的特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四、对于冲动型学生,教师应该考虑这类学生反应敏捷,敢于表达的特点,注意保护其喜欢发言和回答教师提问的积极性,并在其发言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循循善诱、给予点拔。

   

五、此外,还有少数动作型学生听课和阅读学习效果都较差,但擅长于记住情境和动作, 操练、表演、画画等动手能力较强,让他们安静地坐着学习感到困难,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创造条件为这类学生提供“做中学” 的机会。

 3. 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角色: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型的教师。

 

(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①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②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有多样性、自主性、持续性特征。

 (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

 教学相长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以及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①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 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 提高在职教师。

 

②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日记、从学习者角度、与同事和专家的交流、从学生征询意见 (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①概念:

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

它有三个核心成分:

 1. 情感衰竭。

2. 去个性化。

 3. 个人成就感降低。

  

②成因:

教师职业的压力、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挑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学校人际环境与领导 ③对策:

1.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的地位。

2.关注工作的兴奋点。

3.改变内部心理元素。

 

 

 

4. 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

(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

(二)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 (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作用:

人类个体通过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学习又推动着人类去改造和发展社会生活。

 

(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①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即:

准备率、效果律、练习率。

 

②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④罗杰斯的主要观点:

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应用;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①学习动机:

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②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③归因,是人们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

原因本身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是知觉者对事件或现象的原因所作的主观推断 应用:

归因疗法:

对低自尊者、低自信者通过改变其归因风格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真归因与假归因) 归因激励:

通过对事件的归因调动下属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归因管理:

通过归因化解矛盾与冲突。

 归因决策:

通过归因提高决策的质量。

 

归因训练:

通过归因训练,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

 ④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二)多鼓励赞赏(三)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适当展开竞争(五)创设良好的情境(六)明确学习目的 (4)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含义。

 

①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

 

②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

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主要解决: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③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④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

 

(5)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明确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因素:

(一)问题表征:

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二)思维定势   

(三)功能固着:

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四)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和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 (五)知识经验  (六)动机和人格 

②培养途径: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的体系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四)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①本质与特点:

强烈的求异性、奇妙的想象力、勇敢的开拓性、全方位的开放性 ②训练方法:

(一)发散思维训练:

1、大脑激荡法。

2、反向法。

3、类别变动法。

 

(二)直觉思维训练:

1、大胆设想法。

2、还原法。

 (三)形象思维训练:

1、图像法。

2、联想法。

 

(四)特异思维:

“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是特异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

 (7)了解学习策略、元认知的概念。

 

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元认知:

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 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5. 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二、探究式教学(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三、抛锚式教学  四、范例教学模式 

(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

 1、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管理 2、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管理  3、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 4、高中阶段的管理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原因:

1.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    2.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3.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           4.不良心理素质的影响 矫正:

1.做好预防,加强管理               2.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风建设 

3.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4.运用教育机制,对症下药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1. 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①含义: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 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4.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②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

健康成长的需要。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 (4)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含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任务: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主要内容:

1.学习心理指导  2.生活心理指导     3.人际交往指导   4.个性发展指导   

5.情感教育      6.升学与择业指导    7.青春期教育 

 

 

2. 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1)掌握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含义: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 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熟悉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知是品德形成的指南,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意是品德形成的保证,行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学生的品德形成一般是从知开始,以行结束。

 (4)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