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3677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卷二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卷二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卷二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卷二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卷二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卷二答案解析.docx

《卷二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卷二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卷二答案解析.docx

卷二答案解析

2010卷二答案解析

【篇一:

2010年司法考试真题(卷二)答案及详解】

lass=txt>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是:

(1)禁止溯及既往(_____的罪刑法定);

(2)排斥习惯法(_____的罪刑法定);(3)禁止类推解释(______的罪刑法定);(4)刑罚法规的适当(______的罪刑法定)。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a.事前——成文——确定——严格b.事前——确定——成文——严格c.事前——严格——成文——确定d.事前——成文——严格——确定【考点】刑法的基本原则【司法部答案】d【答案】d

【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为:

(1)溯及既往的禁止,即事前的罪刑法定。

犯罪及其刑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刑法不得在对其公布、施行前的行为进行追溯适用。

(2)排斥习惯法,即成文的罪刑法定。

犯罪与刑罚必须由立法者通过特定程序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刑事司法应以成文法为准,而不能适用习惯法。

(3)合理解释刑法,禁止类推,即严格的罪刑法定。

类推解释是对事先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予以处罚的行为进行处罚,属于司法恣意对国民的行为进行压制,这是不允许的。

(4)刑罚法规的适当,即确定的罪刑法定。

同时,刑罚法规的适当还包括刑法的明确性、禁止处罚不当处罚的行为、禁止不确定刑三方面内容。

因此题干的空格中应分别填入:

事前、成文、严格、确定,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本题应选d。

2.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离职守,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主观上是过失,乙是故意b.甲、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犯c.甲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d.乙不构成脱逃罪

【考点】故意与过失的认定、共犯的认定【司法部答案】a【答案】a

【解析】根据《刑法》第400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但注意:

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此罪。

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此罪的主观方面为过失。

本题中,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离职守,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甲存在过失,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甲不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也不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因此c选项错误。

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出于脱逃的故意,实施脱逃的行为,虽然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但其行为已经构成脱逃罪。

且该罪为行为犯,只要实施脱逃的行为即成立既遂,d选项错误。

因此甲主观上为过失,乙是故意,a选项正确,当选。

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其中一人为过失的,不构成共犯。

因此甲、乙二人不成立共犯关系,b选项错误。

本题应选a。

3.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解析】根据因果关系认定的条件说,当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a选项中,甲开枪射击乙,乙躲闪而击中乙身后的丙。

虽然甲不存在杀害或者伤害丙的故意,但如果没有甲开枪的行为,则不会出现丙被射中的后果,因此甲的行为与丙死亡的结果之间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因此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a选项错误,不当选。

作为原因的行为必须具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即指某种行为存在使危害结果发生的客观依据,这是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前提条件。

b选项中,甲追赶小偷乙,甲的行为具备正当性,不具备使危害结果发生的客观依据,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b选项错误,不当选。

在数个行为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除去一个行为结果将发生,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

c选项就属于上述情形,

因此应认定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均具有因果关系,c选项错误,不当选。

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特殊自然事实,则应通过考察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等,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异常的、独立发生作用的介入因素可以阻断现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d选项中,丙开枪杀死乙属于异常、独立发生作用的介入因素,因此阻断了甲杀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d选项正确,当选。

4.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

a.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

b.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c.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d.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考点】刑事责任年龄【司法部答案】b【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选项情形属于失火行为,c选项情形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15岁的未成年人对于上述两种行为均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a、c选项中,甲均不成立犯罪,ac选项不当选。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法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指出,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

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

注意: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只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才承担刑事责任,造成轻伤的则不需承担刑事责任。

b选项中,甲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甲对于造成他人重伤的结果应承担刑事责任,构成故意伤害罪,b选项当选。

d选项中,甲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因并未造成重伤,因此不构成犯罪,d选项不当选。

本题应选b。

5.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

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

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考点】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司法部答案】b【答案】b

【解析】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

是否已经着手。

如果着手实行之后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属于犯罪未遂;但如果尚未着手实行就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属于犯罪预备。

对于着手的认定,通说认为以产生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时,认定为着手。

对于故意杀人罪,其着手的认定要根据行为的具体方式而定。

以投毒的方式杀人的,应以已经下毒的物品产生危及被害人生命的危险时,认定为杀人行

为的着手。

本题中,乙出于杀人的故意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但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

此时,乙的行为并未产生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因此乙的杀人行为并未着手,其属于犯罪预备,c、d选项错误。

乙放弃犯罪并积极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构成犯罪中止。

因此乙成立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

本题应选b。

6.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死丙。

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c.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d.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

甲、乙成立共同犯罪【考点】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司法部答案】c【答案】c

【解析】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各个共犯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过失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因此a选项中“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的说法错误,a选项错误,不当选。

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以及事前无通谋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的行为,不成立共犯。

如果事前有通谋,则成立相关犯罪的共犯。

b选项中,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的行为属于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因此甲乙二人不成立共犯,b选项错误,不当选。

根据《刑法》第198条第4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c

选项中,交警甲作为保险事故的鉴定人,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因此c选项正确,当选。

根据《刑法》第417条规定,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d选项,公安人员甲属于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的行为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注意:

对于教唆、帮助行为刑法单独规定为犯罪的,就不再以共犯论处。

因此甲乙二人不构成共同犯罪,d选项错误。

本题应选c。

7.甲乙两家有仇。

某晚,两拨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并各属一方。

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

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c.属于防卫过当d.属于故意杀人

【考点】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认定【司法部答案】d【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相互斗殴是指参与者在其主观上的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客观上所实施的连续相互侵害的行为。

在相互斗殴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防卫意图,

其行为不得视为正当防卫。

本题中,甲乙两人的行为属于相互斗殴,因此甲不成立正当防卫,也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

因此ac选项错误,不当选。

根据《刑法》第21条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

本题中,甲不存在避险意图,也没有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属于紧急避险,b选项错误。

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d选项正确,当选。

本题应选d。

8.关于累犯,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a.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之内又犯罪。

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的二年刑期。

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

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徒刑期满,六年后又犯杀人罪。

甲成立累犯d.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考点】累犯【司法部答案】b【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65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成立一般累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主观条件——前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如果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一罪是过失犯罪,就不成立累犯。

2.刑度条件——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因此,如果前罪被判处的是拘役、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无论后罪多么严重,也不成立累犯;反之,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判处拘役、

管制或单处附加刑的,也不成立累犯。

3.时间条件——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5年之内。

这里刑罚执行完毕是指主刑执行完毕,附加刑是否执行完毕不影响累犯的成立。

a选项中,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之内又犯罪,如果此时甲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已经超过5年,则甲不成立累犯。

因此a选项错误,不当选。

对于被假释的犯罪人,其上述5年的期限,应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而非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b选项中,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满足累犯的时间条件,因此甲成立累犯,b选项正确,当选。

根据《刑法》第66条的规定,成立特殊累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前后罪都必须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如果前后两罪或者其中的一罪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不成立特殊累犯。

2.必须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再犯罪。

至于前罪所判处的刑罚种类,后罪应当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前后罪的相隔时间,都不影响特殊累犯的成立。

c选项,后罪为故意杀人罪,并非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因此不成立特殊累犯。

此外,因时间超过5年,因此也不构成一般累犯,因此c选项错误,不当选。

根据《刑法》第65条第1款的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而非“可以”从重处罚。

因此d选项错误,不当选。

本题应选b。

9.甲女因抢劫杀人被逮捕,羁押期间不慎摔伤流产。

一月后,甲被提起公诉。

对甲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b.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被强制流产d.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在审判时摔伤流产【考点】死刑

【司法部答案】a【答案】a

【解析】根据《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不应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而应扩大解释到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采取羁押措施开始一直到判决确定时止。

“怀孕”是指一种价值无涉的自然状态,只要犯了罪的妇女在羁押期间怀孕,或者在羁押期间怀过孕,不论怀孕是否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不论是否分娩,不论是否流产,也不论是否是出于非法目的、是否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怀孕状态,一律不得适用死刑。

如果在羁押期间做人工流产的,仍应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此外,根据有关司法解释,怀孕妇女因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实被起诉、交付审判的,仍应当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

因此本题中,甲女在羁押期间不慎摔伤流产,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cd选项错误,不当选。

此外,“不适用死刑”是指既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因此b选项错误,不当选。

甲女不得适用死刑,a选项正确,当选。

10.关于减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的犯罪分子b.对一名服刑犯人的减刑不得超过三次,否则有损原判决的权威性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十五年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死缓的罪犯的减刑,需要报请高级法院核准【考点】减刑【司法部答案】c【答案】c

【篇二:

2010年高考试题--数学理数(全国卷ii)详细答案全解析】

理)

【教师简评】

按照“保持整体稳定,推动改革创新,立足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命题指导思想,本套试卷的总体印象是:

题目以常规题为主,难度较前两年困难,得高分需要扎扎实实的数学功底.

1.纵观试题,小题起步较低,难度缓缓上升,除了选择题11、12、16题有一定的难度之外,其他题目难度都比较平和.

2.解答题中三角函数题较去年容易,立体几何难度和去年持平,数列题的难度较去年有所提升,由去年常见的递推数列题型转变为今年的数列求极限、数列不等式的证明,不易拿满分,概率题由去年背景是“人员调配”问题,转变为今年的与物理相关的电路问题,更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两道压轴题以解析几何和导数知识命制,和去年比较更有利于分步得分.

3.要求考生有比较强的计算能力,例如立体几何问题,题目不难,但需要一定的计算技巧和能力.不管题目难度如何变化,“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硬道理.

?

3?

i?

(1)复数?

?

?

1?

i?

?

(a)?

3?

4i(b)?

3?

4i(c)3?

4i(d)3?

4i【答案】a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复数的运算.

2

?

(3?

i)(1?

i)?

?

3?

i?

2

【解析】?

?

(1?

2i)?

?

3?

4i.?

?

?

?

21?

i?

?

?

?

(2).函数y?

22

1?

ln(x?

1)

(x?

1)的反函数是

2

(a)y?

e2x?

1?

1(x?

0)(b)y?

e2x?

1?

1(x?

0)(c)y?

e2x?

1?

1(x?

r)(d)y?

e2x?

1?

1(x?

r)

【答案】d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反函数的求法及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互化。

【解析】由原函数解得

,即

∴在反函数中

,又

,故选d.

?

x≥?

1,?

(3).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

y≥x,则z?

2x?

y的最大值为

?

3x?

2y≤5,?

(a)1(b)2(c)3(d)4【答案】c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解析】可行域是由a(?

1,?

1),b(?

1,4),c(1,1)构成的三角形,可知目标函数过c时最大,最大值为3,故选c.

(4).如果等差数列?

an?

中,a3?

a4?

a5?

12,那么a1?

a2?

...?

a7?

(a)14(b)21(c)28(d)35【答案】c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基本公式和性质.【解析】a3?

a4?

a5?

3a4?

12,a4?

4,?

a1?

a2?

?

a7?

7(a1?

a7)

?

7a4?

282

x2?

x?

6

>0的解集为(5)不等式

x?

1

(a)xx<?

2,或x>3(b)xx<?

2,或1<x<3

?

?

?

?

1,或1<x<3(c)x?

2<x<1,或x

>3(d)x?

2<x<

【答案】c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分式不等式与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

?

?

?

【解析】

解得-2<x<1或x>3,故选c

利用数轴穿根法

(6)将标号为1,2,3,4,5,6的6张卡片放入3个不同的信封中.若每个信封放2张,其中标号为1,2的卡片放入同一信封,则不同的方法共有

(a)12种(b)18种(c)36种(d)54种

【答案】b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排列组合知识,考察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标号1,2的卡片放入同一封信有种方法;其他四封信放入两个信封,每个信封两

个有

种方法,共有种,故选b.

(7)为了得到函数y?

sin(2x?

(a)向左平移

?

3

)的图像,只需把函数y?

sin(2x?

?

6

)的图像

?

?

个长度单位(b)向右平移个长度单位44?

?

(c)向左平移个长度单位(d)向右平移个长度单位

22

【答案】b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图像的平移.

2?

【解析】y?

sin(xy?

sin(x2?

?

6

=)sin2(x?

),y?

sin(2x?

)=?

sin2(x?

),所以将

1236

?

?

?

?

?

个长度单位得到y?

sin(2x?

)的图像,故选b.

634

uuruur

(8)vabc中,点d在ab上,cd平方?

acb.若cb?

a,ca?

b,a?

1,b?

2,

?

)的图像向右平移

uuur

则cd?

(a)a?

132213443b(b)a?

b(c)a?

b(d)a?

b3335555

【答案】b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基本运算,考查角平分线定理.【解析】因为cd平分?

acb,由角平分线定理得

addb

=

ca

2

?

,所以d为ab的三等分cb1

点,且ad?

b.

222121

ab?

(cb?

ca),所以cd?

ca+ad?

cb?

ca?

a?

b,故选333333

(9)已知正四棱锥s?

abcd中,sa?

,那么当该棱锥的体积最大时,它的高为(a)1(b

(c)2(d)3

【答案】c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椎体的体积,考察告辞函数的最值问题.

【解析】设底面边长为a,则

高所以体积

设,则,当y取最值时,,解得a=0或a=4

时,体积最大,此时

?

12

,故选c.

1?

?

?

(10)若曲线y?

x在点?

a,a2?

处的切线与两个坐标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8,则a?

?

?

(a)64(b)32(c)16(d)8

【答案】a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求导法则、导数的几何意义、切线的求法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

1?

1?

31?

31?

3

222

【解析】y?

?

x,?

k?

?

a,切线方程是y?

a?

?

a2(x?

a),令x?

0,

2221

?

3?

113

y?

a2,令y?

0,x?

3a,∴三角形的面积是s?

?

3a?

a2?

18,解得a?

64.故选

222

a.

ab、cc1、a1d1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11)与正方体abcd?

a1bc11d1的三条棱

(a)有且只有1个(b)有且只有2个(c)有且只有3个(d)有无数个

【答案】d【解析】直

线

上取一点,分别

垂直

则分别

,垂足分别为m,n,q,连pm,pn,pq,由三垂线

定理可得,pn

pm

;pq⊥ab

,由于正方体中各个表面、对等角全等,所以,∴pm=pn=pq,即p到三条棱ab、cc1、a1d1.所在直线的距

离相等所以有无穷多点满足条件,故选d.

x2y2(12)已知椭圆c:

2?

2?

1(a>b>

0)f且斜率为k(k>0)的

ab直线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f?

3fb,则k?

(a)1(b

(c

(d)2

【答案】b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椭圆的性质与第二定义.

【解析】设直线l为椭圆的有准线,e为离心率,过a,b分别作aa1,bb1垂直于l,a1,b为

垂足,过b作be垂直于aa1与e,由第二定义得,

,由,

得,

即k=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2.本卷共10小题,共90分。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已知a是第二象限的角,tan(?

?

2a)?

?

【答案】?

,故选b.

4

,则tana?

.3

12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正切的二倍角公式和解方程,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

?

(?

a2?

)得tan2a?

?

【解析】由tan

42ta?

n4

2?

?

,又tana,解得2

31?

tan?

3

11

tan?

?

?

或t?

an?

,又2a是第二象限的角,所以tan?

?

?

.

22

4

3

【篇三:

2010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全国卷2】

class=txt>语文

第一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