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3631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docx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

森林主题酒店建设方案

1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为保障2019年中国·四川第五届森林康养年会顺利进行,推广普及森林康养理念、展示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同时也是四川绿色发展创新举措的品牌活动、凝聚市场力量驱动社会参与的重要载体、AA区旅游服务发展的切实需要。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借由本项目的实施和森林康养年会的举行,让AA区成为广大游客森林康养的圣地。

本项目建设在设计中应该以强调“以人为本、以林为根、以康为要、以养为源”的思路,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森林,以及建筑与森林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

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各项配套设施应当完善。

设计必须满足环保、生态、消防、节能各方面的要求。

提倡“性能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设计风格,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新颖别致的森林酒店建筑。

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推广新技术。

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AA区森林主题酒店建设项目,项目内容为:

新建AA区世界樟海森林主题酒店项目及配套的康养游步道2公里、景区公厕一处100m2和森林康养活动平台2处。

森林主题酒店项目建筑面积约25849.73㎡,包括酒店大堂、后勤用房、辅助用房、客房、生态客房以及配套所需的给排水、电气、网管接入口等建设。

表1森林酒店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规划净用地面积

M2

43286.97

约13亩

 

2

建筑总面积

M2

19089.53

酒店大堂

M2

3619.02

3层

后勤保障用房

M2

6093.19

3层

辅助用房

M2

2617.12

3层

客房

M2

6760.2

5层

3

建筑容积率

0.44

4

建筑总占地面积

M2

8112.24

5

建筑密度

%

18.74

6

绿化面积

M2

21919.23

7

绿地率

%

50.6

8

机动车位

105

9

非机动车位

250

表2配套设施建设指标

名称

面积

备注

生态客房

6760.2m2

单栋面积约200,共33栋

康养游步道

3000m2

道路长度2000m,宽度1.5m

景区旅游公厕

100㎡

单层、高3.5m

森林瑜伽活动平台

100㎡

平台长度12.5m,宽度8m

森林太极活动平台

100㎡

平台长度12.5m,宽度8m

3总平面布局

一、设计依据

1.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2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和建设方认可的初稿方案。

3建设方对该项目的规划设计要求。

4建设方提供的红线地形图。

二、设计原则

1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强制性条文及国家规范、规定及规程。

2总图设计符合规划要求,使建筑布局及房间组合与环境相适应,有利于节约用地,有利于酒店的生产与生活。

3建筑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尽量满足使用需要。

4管网布置与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绿化美化设计统一考虑,并使管线之间相互协调,紧凑有序合理。

5满足交通,消防,抗震要求,合理利用能源,注重环境保护。

三、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建设在设计中应该以强调“以人为本、以林为根、以康为要、以养为源”的思路,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森林,以及建筑与森林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

四、竖向设计

本场地现状地形较为复杂,与周边道路高差较大,场地联系相对方便,在竖向设计上主要考虑地面排水要求,结合地形合理组织交通,达到建筑和地形有机结合。

项目示意总图

生态客房区示意图

4建筑方案

一、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

4、《办公室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7、《屋面工程技术规》GB50345-2012

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9、《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2014

10、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规定[发改运行(2003)2116号]

1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1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13《XX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现行版本

14、关于进一步加强玻璃幕墙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建标〔2015〕38号)

二、建筑设计

1、建筑单体为:

酒店大堂、后勤用房、辅助用房、客房、生态客房、公共厕所。

建筑主体耐久年限:

耐久年限(50年);

建筑物耐火等级:

二级;

屋面防水等级:

一级;

酒店大堂、后勤用房、辅助用房用连廊相连,互为一个整体,大堂功能为接待、咨询与展示,后勤用房功能设置会议、办公等,辅助用房功能为食堂、服务、管理用房等。

客房功能为接待留宿,设置房间110间,容纳160人同时入住。

生态客房组团单独设置于红线外东北侧的山坡上,通过规划道路与项目区想通,功能定位为康养旅游住宿,单栋面积约200,共33栋,每栋设置房间数2-4个不等,共设置房间110间,容纳人数达160人。

公共厕所位于新建的游步道上,主要功能为解决方圆几百米内无厕所的需求。

2、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1)建筑造型

基本要求是:

建设造型总体构思紧紧把握“森林人居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创造符合时代精神面貌的现代化建筑和生态的建筑外形,并且与周边的环境协调统一。

建筑风格和形式还应注意不受传统风格的影响或限制,拟采用简练的现代构成手法,体现建筑的时代气息和21世纪新的建筑理念。

(2)立面设计

实用、经济、美观是该项目设计的主要原则。

在立面造型中,力求简洁、明快、大方的设计手法,用体现现代手法和传统建筑元素与现有周边环境相协调,材料上使用以花岗石、铝单板、真石漆和纸皮砖为主,装饰构件等部位采用GRC或者混凝土处理。

大堂、后勤用房立面示意图

公共厕所立面示意图

 

1、剖面设计

客房楼可研阶段设计5层,建筑面积单体为6760.2平米,层高拟定为4m。

大堂、辅助用房及后勤用房可研阶段均考虑为三层,一层层高拟定6米,2,3层层高拟定4.5m。

场地两侧外端为道路和绿化。

生态客房可研阶段考虑为2层,层高拟定为4米,组团后33栋建筑面积共计约6760.2平米。

4、停车位

接待区设置机动车停车位105个,250个非机动车停放位,考虑为地面生态停车场。

生态客房组团区设置机动车位约80个。

5、消防设计

本项目建筑耐火等级为不低于二级。

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置安全出入口及消防车道,新建的建筑按规范设置出入口。

相邻建筑之间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

大堂、辅助用房、后勤用房及客房各层设不少于2部楼梯间,其中一部楼梯间设置一部客梯和一部公用兼消防电梯。

楼梯宽度及疏散距离应满足相应的规范。

区域内按规定要求设置室内外消火栓,酒店、大堂、后勤保障用房公共部位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消防用水量经计算确定并应满足相关要求。

公共活动场所,人员密集房间、设备机房内宜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照现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置,酒店、大堂可按轻危险级考虑,后勤保障用房考虑到会议需要,人员密集度大,可考虑按中危险1级设置。

项目所有建筑灭火器的配置按照现行的《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安装。

6、装修标准

(1)外装饰

建筑外部装修遵循简朴庄重现代、经济适用美观,兼顾森林感现代感和地方特色;外墙主要考虑贴外墙砖。

(2)内装饰

内装考虑接待用的氛围营造和生态森林的气氛融入。

整体的内装应协调搭配统一设计,不宜风格分散,五颜六色。

内装整体拟采用生态木装饰材料配合玻璃材料,营造高端的生态氛围。

7、无障碍设计

依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本工程无障碍设计范围包括水平与垂直交通、建筑入口及门厅、建筑基地和停车车位、公共厕所等处。

在公共绿地入口与通路的平面平缓防滑,地面有高差时布置轮椅坡道和扶手。

公共绿地入口地段设置盲道,绿地内的台阶、坡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的位置设置提示盲道。

公共建筑的入口及平台。

入口台阶无障碍坡道和扶手,平台最小宽度大于2米,并在入口平台上部设置雨篷、公共厕所内设置无障碍蹲便等。

5结构方案

一、设计依据的主要规范、标准

设计执行现行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及有关标准、规定。

主要的规范、标准包括但不限于: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6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二、主要技术指标

本项目结构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详见下表。

5-5-1结构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等级

相应国家标准

名称

编号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结构设计基准期

50年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丙类建筑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

7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值

0.10g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设计地震分组

第二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三、结构设计载荷

楼、屋面使用荷载,主要荷载取值如下:

普通办公室2.0kN/m2

功能用房2.0kN/m2

客房2.0kN/m2

资料室、卫生间、走廊2.5kN/m2

疏散楼梯3.5kN/m2

屋面(上人屋面)2.0kN/m2

风荷载:

基本风压取0.30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

地震作用: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四、结构方案描述

本工程大堂、辅助用房、后勤用房及客房结构形式为纯框架结构形式,梁板柱均采用整体现浇形式。

生态客房及公共厕所采用砖混结构。

游步道采用青石铺地,活动平台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填充墙选为外墙采用A5加气混凝土砌块或者页岩多孔砖,内墙采用A3加气混凝土砌块或者页岩多孔砖。

基础暂定采用机械成孔桩基础或独立柱基础。

(最终以地勘报告为准)

五、主要结构材料:

混凝土(混凝土均采用预拌混凝土)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基础顶以上为C30。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构造柱、圈梁、过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25。

梁、柱箍筋:

HPB400钢筋

基础、梁、板、柱受力钢筋:

HRB400钢筋

砌体材料:

(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砂浆均采用预拌砂浆。

)地坪以下与土体接壤的墙体采用MU15页岩实心砖,M7.5水泥砂浆砌筑。

框架填充墙外墙采用A5加气混凝土砌块或者页岩多孔砖,M7.5、0混合砂浆砌筑,内墙采用A3加气混凝土砌块或者页岩多孔砖,M7.5、0混合砂浆砌筑。

屋面女儿墙采用MU10页岩多孔砖,M7.5混合砂浆砌筑以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标准为依据,根据项目特点,重点以优化建筑方案入手,使之在满足方案整体布局和安全、美观、适用的需求。

6建筑给水排水

一、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二、给水系统:

本工程水表井与城市给水管的连接管段和最末一座检查井与城市污水管及雨水管的连接管等,由城市有关部门负责设计。

水源:

本工程水源为城市自来水,供水压力≥0.30MPa。

本工程从现有道路上引4根DN150给水管入场地内,并在场地内成环。

提供生活及消防用水。

用水定额及用水量:

管材及接口:

室内给水主干管采用内筋嵌入式衬塑钢管,卡环式管件连接。

支管采用PP-R管,热熔连接。

室外给水管道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电热熔连接。

三、排水系统:

1排水量:

场地内最高日生活排水量:

1300m3/d。

最大时生活排水量:

145m3/h。

2外排水系统均采用雨、污、废分流制,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现有污水检查井;室外场地、车道雨水经汇集排入室外雨水管网,最终排向市政雨水管网。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可能增大排水坡度,以免堵塞。

3室内污废水采用雨污分流。

4屋面雨水、阳台雨水、空调冷凝水有组织收集排放。

5管材及接口:

室内雨水、污水、废水管采用UPVC塑料管,承插连接。

室外污废水与雨水管道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承插橡胶圈接口。

四、雨水系统:

1屋面雨水(为外排水)经雨水斗收集后排至室外雨水管网。

2室外采用有组织排水系统,在道路两旁设置雨水口收集雨水,进入室外雨水管道,经管道汇总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3管材及接口:

同排水系统。

五、消防给水系统:

1消防标准:

室外消火栓系统设计,火灾持续时间为2h.

2室外消防:

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

从现有管网引入2根DN100给水管。

根据消防规范的规定,在适当位置设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按小于120米间距布置,保护半径按150米计。

3管材及接口:

消火栓管道室外采用镀锌钢管,小于DN100的管道采用丝扣接,等于或大于DN100的管道卡箍连接。

室外埋地消防管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电热熔连接。

六、节水节能措施:

1.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件:

采用全自动管网直联无负压供水设备供水,充分利用市政自来水压力,节能效果显著。

2.环境保护措施:

给水支管的水流速度采用措施不超过1.0m/s,并在直线管段设置胀缩装置防止水流噪音的产生。

室内排水厨、卫分流,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防止对污水管道造成淤塞。

空调机凝结水排水设独立排水系统,以防其它排水管道的污染气体串入室内。

3、卫生防疫措施:

室内污水排水管道系统设置专用透气立管系统,改善排水水力条件和卫生间的空气卫生条件。

室内所用排水地漏的水封高度不低于50mm。

7电气设计

一、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16)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二、设计范围

强电设计范围包括:

该区内的电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及接地系统设计。

弱电设计范围包括:

有线电视系统、通讯系统、楼宇对讲系统、会议多媒体箱、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三、供配电设计

(1)负荷等级

本项目工程为二级负荷。

二级负荷电力负荷及设备用房照明均采用双回路供电,并在前端自动切换。

(2)供配电设计

本城区从附近区域变电站引来一路独立10kV电源作为工作电源,引入变配电房高压配电柜,10kV电源线路的室外走向由供电部门确定。

从变配电房引来380/220V低压电力电缆电源作为工作电源,变配电房应急屏引来380/220V低压电力电缆作为应急电源。

项目选用一台500kW应急型自起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消防和重要电力设备用电应急电源。

当市电停电、缺相、电压或频率超出范围,或同一变配电所两台变压器同时故障时,自动启动柴油发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启动达到额定转速、电压、频率后,投入额定负载运行。

当市电恢复后,由自动互投开关自动恢复市电供电,柴油发电机组延时自动停机。

为保障应急照明供电连续性,该部分用电增加EPS作为不间断电源。

低压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一、二级负荷供电采用工作电源与应急电源互为备用方式。

当任一变压器或电网故障时,均能保证一、二级负荷供电要求。

消防负荷由主供电源和应急电源引至双电源互投箱内进行末端自动切换。

低压配电系统为TN-S系统,供电电压380V/220V。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220/380V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对于单台容量较大的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对照明及一般负荷采用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二级负荷采用双电源前端切换,放射供电。

三级负荷采用单电源供电。

四、照明设计

酒店照明

照度水平:

功能用房:

300LX

辅助用房:

300LX

走道:

100LX

卫生间:

100LX

办公室:

300LX

客房:

300LX

建筑区域设置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

优先采用节能气体放电光源、荧光灯配电子镇流器,灯具采用高效灯具。

应急照明包含消防照明和备用照明。

应急照明器带蓄电池,持续点燃时间不小于30分钟。

五、防雷接地

供电系统的接地方式为TN-S系统。

给移动设备的配电回路采用漏电保护开关。

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共用接地极,电源中性线在进户处与接地装置联接,其接地电阻应小于1欧姆。

凡不带电的金属外壳,进建筑物的金属管,插座接地极,电缆护铠等均应可靠接地。

在电源进线处,做总等电位联接。

项目采用总等电位联结(总等电位联结箱设置于变配电室内)。

有线电视系统引入端、电话引入端、计算机网络数据线引入端设过电压保护装置。

六、弱电设计

有线电视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信号直接由市网引入,位置与有线电视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在弱电机房设前端箱,有线电视系统采用820MHz双向邻频传输,要求用户电平满足64±4dB。

每户进线1根同轴电缆,客房、会议室、办公室等处引入户内多媒体布线箱,设置电视插座。

通讯系统

通讯系统支持数据多媒体、电话系统。

弱电室为设备间,设中心交换机和主配线架,电话、数据电缆从市网引来,在辅助用房内适当楼层弱电间内设置下级交换机及配线架。

所有数据、电话(语言)电缆自楼层配线架出线后采用放射方式至各层用户多媒体箱,住宅每户不少两个RJ45电话插座;商业每户设置1个RJ45电话插座。

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本项目属于民用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人员密集建筑、应在公共区域部分、人流量较大的配套用房、机房、地下室等区域采用火灾报警系统保护方式。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按无极性信号二总线设计,任一点断线不应影响系统报警。

根据规范在相应位置设置感烟、感温探测器。

在疏散楼梯附近或通道上设置带消防电话插孔的手动报警按钮。

在消火栓箱处设消火栓报警按钮。

室内分机留有烟感、燃气等报警接口。

2)消防联动控制

对消火栓泵、喷淋泵,既可通过现场模块进行自动控制也可在联动控制台上通过硬线手动/自动控制。

3)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

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线路由消防控制室引来,采用多线制,除在各防火分区的手动报警按钮处设置消防直通对讲电话插孔外,在排烟风机房等消防设备用房设置消防直通对讲电话分机。

4)警报系统

项目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应急广播警报,采用定压式输出。

项目火灾应急广播由消防控制室引来,火灾应急广播按建筑层或防火分区分路,每层或每一防火分区为一路。

火灾时,消防控制室将着火及相邻防火分区和相连主楼一层的扬声器强制转入火灾紧急广播状态,通知人员疏散。

疏散通道、车库等公共场所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

扬声器吸顶安装,应急广播应设置备用扩音机。

消防控制室出线采用穿金属管保护埋地引入,进建筑后改穿耐火型封闭式金属线槽保护引至各层各防火分区接线端子箱,所有进出线缆全部经各自端子箱压接后引入引出。

所有管、槽均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沿墙、顶板、地敷设,不便敷设钢管处用金属软管保护。

8采暖通风

一、设计依据:

按有关部门的批文进行设计;

按业主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

以及其它有关技术规范与技术措施。

二、空调系统:

1、本项目空调形式由业主自定,土建专业优先考虑室外机位置。

空调冷凝水排至由给排水专业设置的冷凝排水管有组织排放。

三、通风系统:

1、地下空间按防火分区划分防烟分区,最大防烟分区面积不超过2000㎡。

分别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尽量利用直通室外车道或补风天井自然进风,不具备自然进风区域设置机械送风系统。

排风量按3m高度的6次/h换气计算,仅设上部排风。

2、配电房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兼作火灾后排废气系统),其通风量按换气次数不小于10时设计,并设置下排风口;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设置手动风机启动装置。

配电室发生火灾时,关闭风机及防烟防火阀,进行气体灭火;火灾后开启风机及防烟防火阀,清除气体灭火后的有害气体,直至气体浓度低于允许浓度。

、柴油发电机房及储油间设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系统,柴油发电机房通风量按换气次数不小于10时计算,储油间通风量按换气次数不小于3/时计算,柴油发电机烟气经除尘、降噪后通过竖井至高空排放,储油间的油箱设置通向室外的通气管,通气管应设置带阻火器的呼吸阀;排风机采用防爆型风机。

4、其他辅助用房及无自然通风条件的房间,均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5、公共卫生间设机械排风系统,各卫生间设天花板管道式换气扇,其排风量按换气次数不小于10次/小时计算。

四、防排烟系统:

1、不具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其各单元分别设置独立的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送风量按照《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中的方法计算。

楼梯间采用自垂百叶风口;前室及合用前室采用电动多叶送风口,火灾时,打开着火层及相邻上下两层风口。

2.、风管穿越机房处及防火分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