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316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度

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请考生仔细阅读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及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仅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

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

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

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

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精神的外化。

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的。

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

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面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

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

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

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文汇报》9.20)

1.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面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C.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D.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先生所说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就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B.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C.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D.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4.下列给文中划线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5.下列与文段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骈体——一种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注重声韵的和谐和词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区别于散体)。

骈文,用骈体写的文章。

《滕王阁序》乃王勃骈文的代表作。

B古代四美既指“音乐珍味文章言谈”又指“良晨美景赏心乐事”,本文中的“四美”即指前者。

C.“三秋”是指农历九月季秋,因是秋天的第三个月,所以有此称。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里说: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里说得明白,他写此文时正是九月,正是三秋时节。

D.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

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唐王勃《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6.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秋水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5分)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5分)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8~9题

枕上作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8.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诗人枕不成眠的?

(5分)

9.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根据提示填写相应内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是:

     ,     ,     。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黑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打钩。

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水泥桶中的信

[日本]叶山嘉树

松户与三是个倒水泥桶的。

外表虽然不很明显,但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

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水泥的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

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

其间虽有两度休息:

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

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

他的鼻子似乎像石膏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

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是什么?

”他觉得很奇怪,但已无暇顾及这种东西。

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水泥倒光了。

“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

盒子很轻。

“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

他想,不久又要倒光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

搅拌器旋即开始空转,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

他先用引水到搅拌器的橡皮管冲洗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想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

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

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

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水泛起白沫而鸣。

“嘿!

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真浑蛋!

怎么还能喝酒呢!

”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

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了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

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裹的纸片。

上面这样写着:

——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

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

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

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

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和着机器的轰鸣声而被粉碎了,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

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

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

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

第二天,我写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

你是工人吗?

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

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

我很想知道。

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

用到哪些地方?

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

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

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

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

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

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

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

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

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

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

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

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

我如何送他呢?

他已葬到东边,也葬到西边;葬在远方,也葬在近处。

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

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

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

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

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

再见。

松户与三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

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

”他怒吼。

“喝醉乱来怎么行!

孩子怎么办?

”妻子说。

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

(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松户与三在工作中拾到的一封信,讲述了一个工人掉进水泥厂碎石机里被碾碎、又在转窑里被烧成水泥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劳动人民的血泪图。

B.文章虽短,却能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日本劳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悲哀和无奈,读后令人唏嘘。

C.小说中人物松户与三发现盒子后马上想到“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表现了他因生活贫困而产生的自私贪婪、妄想不劳而获的心理。

D.小说用大量篇幅记述了信件的具体内容,女工详细叙说了爱人死亡的全部经过,口吻平静,说明女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悲惨的遭遇面前因为无能为力而内心早已麻木。

E.松户与三读完信后“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说明信在他心里并没有产生影响,依旧厌恶自己成群的孩子。

(2)小说围绕松户与三讲述了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

(6分)

(3)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松户与三的形象。

(6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人性在工业社会里已经被异化”的现实。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马寅初:

风雨人生一百年

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

他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

1901年秋,20岁的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

1906年秋,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改学经济学专业。

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的“窍门”是写论文时选择导师不熟悉的有关中国问题。

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却把“纽约市财政”作为题目。

他对纽约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论文,此文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

马寅初回国后,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30年代前期,他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为了显示“礼贤下士”,蒋介石请马寅初担任立法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南京政府的最高经济顾问,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

抗战初期,马寅初满怀救国激情在重庆参与整顿经济。

然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本借抗战名义聚民财入私囊。

马寅初见此怒不可遏,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

此论一出,各界轰动。

他还在演讲中直斥蒋介石:

“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

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

”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

面对民族的灾难,马寅初开始关注共产党。

1939年,他同周恩来、王若飞会面,听到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

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

后来,他回忆说:

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

马寅初的言行,使蒋介石恼怒万分。

1940年12月,马寅初被强令“外出考察”,实际上是先后被送往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的集中营关押。

马寅初被捕引起了各界愤慨,共产党人也组织力量进行营救。

1944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溃败,在各界一片指责之声,蒋介石被迫恢复马寅初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古稀的马寅初焕发了青春。

195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一上任就马上倡导北大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

对中国建设的长远规划,他也进行了深入思考。

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已有6亿人,增长率又达每年2.2%。

马寅初忧心忡忡地认为这将会“影响工业化”,应当实行计划生育。

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提案。

1957年,他把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

后来,这篇提案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对于控制人口的主张,周恩来曾表示赞成。

毛泽东开始也认为有可取之处。

然而翌年,国内开始搞“大跃进”,人多是大好事等错误观念一度泛滥。

在康生、陈伯达的煽动下,从1958年到1959年,全国各大报刊掀起了批判马寅初的风潮,《新人口论》被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

好心的人劝他公开认个错,但马寅初坚定地说:

为了坚持真理,“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文革”期间,周恩来起草的保护名单中包括马寅初,得到毛泽东批准,这使他免遭劫难。

1972年,马寅初患直肠癌后,周恩来又亲自批准为他进行手术。

1982年5月,马寅初安详长逝时,距他的百年诞辰只差一个月零十四天。

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风风雨雨一百年。

(摘自徐焰《红色记忆:

70位名人的故事》)

相关链接:

①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康生、陈伯达积极主张把马寅初划为“右派”。

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周恩来明确指出:

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

(摘自《马寅初力主计划生育遭批判》)

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寅初一生不断追求新思想。

他十几岁时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6年留学美国;抗战时期又开始接近共产党。

B.马寅初十分鄙视中国留学生做论文投机取巧的行为,把“纽约市财政”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并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完成论文。

C.193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与马寅初建立密切联系。

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他被捕后,又因为共产党人的营救而获释。

D.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此时距马寅初首次提出“计划生育”近三十年,历史证明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眼光是长远的。

E.马寅初利用自己的学识,积极建言献策。

他的著名的《新人口论》,先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之后又作为提案提交给人大会议。

(2)在不同历史时期,周恩来对马寅初有哪些影响?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抗战时期,马寅初为什么“开始关注共产党”?

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当今社会,马寅初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我们应该告诉员工怎样参与创新,在哪个阶段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问他们对于改进产品的想法、过程和工作流程,使他们与管理层保持__________的沟通。

②如果有分手或失恋带来的苦楚,你可以找人__________地诉说,比如找心理医生咨询或向最信任的挚友倾诉。

③他们不但是合伙人,更有着__________、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

改革开敬后,他们共同办企业,更加志同道合,许多事情都能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A.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肝胆相照B.开诚布公肝胆相照推心置腹

C.肝胆相照开诚布公推心置腹D.肝胆相照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B.张教授说,做力量训练时,锻炼者体内的生长激素含量要远高于跑步,而且没有跑步时那种疲劳的感觉。

C.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的原则,黄浦区政府会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了外滩拥挤踩踏事件遇难人员家属救助方案。

D.少吃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的低碳饮食可以在数周内较快降低体重,是因为水分、肌肉和脂肪一起减少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材标准,使门阀士族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是外在的、表面的、一般的、世俗的

②它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

③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

④于是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能力便成了重点所在

⑤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依赖、所鼓吹的对象

⑥而是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

A.②③④⑤①⑥B.②③④①⑤⑥

C.③②④①⑥⑤D.③①⑥⑤②④

16.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写出其寓意(5分)

寓意:

17.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6个字。

(6分)

对于学生减负,现在实际上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总拿教材开刀。

①,那就是学生负担轻了。

因此,才会出现教材总是修修补补的问题。

古诗词在学生教材中存在的目的,②,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古诗文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在教材冲的比例不但不应该删除,而是应该增加比重。

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③。

五、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宋朝诗人陆游在他83岁的那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了一首《示子通》,其中的一句说: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你认同“功夫在诗外”的主张吗?

如果认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果不认同,理由何在?

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或独到的观点。

不止于“学诗”,其他许多方面都可以涉及。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题卡

年级班级姓名学籍号

第Ⅰ卷

甲必考题

阅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答案(18分,每小题3分)

1、[A][B][C][D]2、[A][B][C][D]3、[A][B][C][D]

4、[A][B][C][D]5、[A][B][C][D]6、[A][B][C][D]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7.

(1)(5分)

(2)(5分)

8、(5分)

9、(6分)

10、默写(6分)

(1),,。

(2)。

,。

乙选考题

阅卷人

得分

请在所选的题号前划“√”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A][B][C][D][E](5分)

(2)(6分)

(3)(6分)

(4)(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