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661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

《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 练习题.docx

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练习题

2017-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版必修二第一课发展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I卷(选择题)

1.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

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3.

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4.

下表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

万石)的研究分析。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研究者

长江水系运量

运河水系运量

珠江水系运量

海上运量

其他运量

学者一

1750~2350

1200~1700

400

1000

400

学者二

1850

2350

320

1800

1680

A.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

B.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C.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

D.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

据史料记载:

“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农耕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D.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

6.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

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7.

《荀子·富国》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五谷开始种植

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土地私有出现

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8.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这表明

A.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C.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9.

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1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P5载: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C.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D.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11.

图1为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图2为清代台湾耕田图局部(采自清人绘《台湾风俗图》)。

将两图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犁耕技术

A.在传承中发展

B.最早出现于陕西境内

C.清代方传至台湾

D.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

12.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江南五万九千家“富户”迁到首都,他们的土地则转变

为“官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

此举的主要作用是

A.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

B.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C.将地方财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

D.有效的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13.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

铁搭:

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

农业设备在变化。

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

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

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

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

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

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

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

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

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

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

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

宋在江准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

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

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微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

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

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

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

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试卷答案

1.B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

【名师点睛】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

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

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D

“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导致专业种植区变化,说明当时商品生产结果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故D正确;A中已经放弃说法不符合事实;材料中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水平,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二者获利的信息,故C错误。

3.C

材料显示由于曲辕犁的使用导致“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说明先进生产工具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关东地区和江南经济信息,故A错误;重农政策在封建社会一致得以重视和贯彻,故B错误;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故D错误。

4.C

从两个学者的统计结果看,两者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趋势一致,故A选项错误;B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说法正确,从图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得出;D选项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中外贸易问题。

点睛:

本题给出的是一张表格,我们首先要看表格的表头,之后分析表格内容,要有对比意识,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差异性,也要能够得出相同趋势。

之后便是根据选项来进行分析和排除,得出最终答案。

5.A

从材料来看,婚姻往往受到季节的影响,而季节反映出的是是对农业的重视,所以本题反映出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通常情况,可能存在特例;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观点。

6.C

“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等字眼足以证明农村商业化趋势是在加强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均是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已经解体等均是发生在在19世纪中期而非19世纪初期。

7.D

由材料“人善治之,财亩数盆”,说明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D正确。

A项的“开始”错误。

“铁犁牛耕”广泛使用于汉朝时期,排除B项。

材料的主旨是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不是“土地私有”,C错误。

排除ABC。

8.A

据材料“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说明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故A正确;材料时间范围是1400年到1800年间是,不是整个古代中国,故B错误;清朝后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故C错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故选A。

9.B

在人均田亩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人口仍然在持续增加,说明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单位粮食亩产量得到提高。

故答案为B项。

人口激增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排除A项;其他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D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示意图中数据的变化所反映的问题来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图中给出的是人均田亩数变化,不是总的田亩数的变化。

10.B

根据史学研究的方法可知,典籍中的记载属于第二手资料,考古发现的文物属于第一手资料,二者相比,第一手资料的说服力最强,其次是第二手资料,故C项说服力最强,ABD次之。

ABD三项同为典籍,但《山海经》记载的内容有一定神话色彩,故AD与B相比较,AD的说服力强于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1.A

B、C、D材料无法体现;由东汉二牛抬杠和直辕犁到清代的一牛挽犁和曲辕犁,表明中国古代犁耕技术在传承中发展,故A正确。

12.B

由题干可知,江南富户的土地转变为“官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故B项正确。

明政府虽然将部分地主的土地转变为国有,但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态,故A项不正确。

题干中并未涉及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所以C项不正确。

D项说法过于绝对,可以说朱元璋的做法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不可能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

13.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表现:

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原因: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

影响:

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原因:

轮作制使农业产量提高;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农业技术改革;城市化带来食品需求大增;

影响:

食物增加,缺粮得到缓解;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在西欧逐渐消失;农业人口减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农业革命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资本。

(1)问根据材料一的文字信息可以得出农耕技术逐步普及。

根据材料一的图东汉“二牛抬杠”(耦犁)到唐代曲辕犁可以得出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问从材料二“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可以得出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从材料“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可以得出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原因,使用牛耕成本高。

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结合所学从农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两方面回答即可。

第(3)问原因从材料三“19世纪末。

农业设备在变化。

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

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可以得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从材料“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

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可以得出轮作制使农业产量提高;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农业技术改革;城市化带来食品需求大增。

对欧洲带来的影响从材料“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农业人口减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从材料“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可以得出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在西欧逐渐消失;从材料“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可以得出食物增加,缺粮得到缓解;从材料“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

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可以得出农业革命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资本。

14.

(1)特点:

种茶历史悠久;种植区域不断扩大;江南逐渐超过长江上游地区;不断外传、远销国外;受政府管理。

影响: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后来茶叶发展打下基础。

(2)背景: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交通方式的现代化。

原因:

印度等国茶叶的竞争(中国茶叶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英国的打压;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交通运输落后;质量和效益低下;没有掌握市场的主导权。

由“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可以概括出种茶历史悠久;由“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

”可以概括出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和不断外传、远销国外;由“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

宋在江准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

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

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微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可以概括出南逐渐超过长江上游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叶还受到政府管理。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中外经济交流及为后来茶叶发展打下基础。

由“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角度概括。

由“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

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

”从生产方式、交通方式角度进行概括。

第二问由“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

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

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

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

”从印度等国的竞争、英国的打压、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交通运输落后、质量和效益低下、没有掌握市场的主导权等角度分析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