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850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

《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docx

第十四章常见病证

第十四章常见病证

第一节咳嗽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干罗音。

3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

4应注意与肺炎喘嗽、百日咳、哮喘、肺痨、肺痈等所引起的咳嗽相鉴别。

[辨证施治]

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症状:

初起咳嗽频作,干咳为主,或有少量稀白痰液,咽痒声重,鼻塞流涕,恶寒,无汗或有发热,头痛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

杏苏散。

2风热咳嗽

症状:

咳嗽不爽或咳声重浊,吐痰粘稠色黄,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肺。

例方:

桑菊饮。

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症状:

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难咯,甚则气息粗促,喉中痰鸣,或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肺化痰。

例方:

清金化痰汤。

2痰湿咳嗽

症状:

咳嗽痰多,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情困倦,舌淡红,苔白,脉滑。

治法:

燥湿化痰。

例方:

二陈汤。

3气虚咳嗽

症状:

咳嗽反复不已,以清晨为主,痰白清稀,面色苍白,自汗畏寒,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纳谷不香,舌淡嫩,边有齿痕,脉弱或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

例方:

人参五味子汤。

4阴虚咳嗽

症状: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盗汗,舌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润肺。

例方:

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

外治疗法

1鱼腥草15g,青黛、海蛤壳各10g,葱白3根,冰片0.3g。

将前三味研碎为末,取葱白、冰片与药末捣烂如糊状。

先用75%乙醇消毒脐部后,取药糊涂于脐内,盖上纱布,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

用于风热咳嗽。

2白芥子、半夏、细辛各3g,麻黄、肉桂各5g,丁香0.5g。

共研细未。

先将脐部用75%乙醇消毒后,取药粉纳置脐内,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用于风寒咳嗽。

[疗效标准]

1治愈:

咳嗽消失,体温正常,听诊干、湿罗音消失。

2好转:

咳嗽减轻,痰液减少,呼吸音清晰。

3未愈:

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第二节哮喘

哮喘由感受外邪,或因伏痰夙根复加外感、饮食等因素诱发,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

发作时不能平卧,烦躁不安,气急,气喘。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4心肺听诊可闻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或闻及湿罗音,心率增快。

5支气管哮喘,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

伴肺部感染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6应与肺炎喘嗽相鉴别。

[辨证论治]

发作期

1寒性哮喘

症状:

咳嗽气喘,喉间有哮鸣间,痰多白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四肢欠温,面色晦滞,舌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例方:

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

2热性哮喘

症状:

咳嗽气喘,声高息涌,吐痰稠黄,喉间哮吼痰鸣,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溲赤,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定喘止咳。

例方:

麻杏石甘汤合定喘汤。

3寒热夹杂

症状:

咳喘哮吼,畏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吐痰粘稠色黄,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治法:

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例方:

大青龙汤。

4虚实夹杂

症状:

哮喘持续不已,病程较长,面色欠华,常伴发热,咳嗽,喉间有痰,舌淡,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弱。

治法:

祛邪挟正,宣肺纳气。

例方:

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

缓解期

1肺气虚弱

症状:

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容易出汗,反复感冒,胃纳不香,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

补肺固表。

例方:

玉屏风散。

2脾气虚弱

症状:

面色虚浮少华,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自汗出,舌淡,苔少,脉缓无力。

治法:

健脾化痰。

例方:

六君子汤。

3肾气虚弱

症状:

畏寒,肢冷,动则气短,面色$白,自汗,食少,腿膝酸软,遗尿或夜尿增多,舌淡,

苔薄白,或舌红,苔花剥,脉沉细。

治法:

补肾固本。

例方:

金匮肾气丸。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小青龙汤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适用于寒性哮喘。

1.2哮喘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开水冲服,适用于热性哮喘。

1.3固本咳喘片每次2~3片,每日3次,用于缓解期肺、脾、肾虚弱证。

2针灸疗法

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咳嗽痰多者,加膻中、丰隆;缓解期,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脾俞等穴位。

每次3~4穴针刺或艾灸治疗。

3西药疗法

哮喘大发作,出现持续状态,应酌情给予解痉、强心、扩容纠酸处理,合并感染者,可选择抗生素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哮喘平息,听诊两肺哮鸣音消失。

2好转:

哮喘减轻,听诊偶闻及哮鸣音。

3未愈:

哮喘发作症状无改善。

 

第三节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因风邪犯肺,导致肺气闭塞,从而出现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涎上壅,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迁延性肺炎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或轻度发绀等症。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4肺部听诊可闻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5细菌感染者,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总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6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示肺部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7注意与咳嗽、哮喘相鉴别。

[辨证论治]

常证

1风寒闭肺

症状:

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作,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

辛温开肺。

例方:

三拗汤。

2风热闭肺

症状:

初起发热,恶风,有汗热不解,口渴引饮,咳嗽痰粘或黄,咽部红赤,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

重证可见高热烦躁,咳嗽剧烈,痰多粘稠,气急鼻煽,涕泪俱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大。

治法:

辛凉宣肺,止咳化痰。

例方: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

症状:

发病较急,气喘,鼻煽,喉间痰鸣,声如拽锯,发热,烦躁不安。

重证颜面口唇青紫发绀,两胁煽动,摇身撷肚,舌淡嫩或带柴色,苔白腻而厚,脉滑数。

治法:

泻肺降气,定喘涤痰。

例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虎汤。

4毒热闭肺

症状:

高热炽盛,咳嗽剧烈,气急、鼻煽,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浮数滑大。

治法:

清热解毒,泻肺泄热。

例方:

三黄石膏汤。

5阴虚肺热

症状:

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肺。

例方:

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

症状:

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幼则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软。

治法:

益气健脾。

例方:

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

1心阳虚衰

症状:

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青紫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肿大,舌淡紫,苔薄白,脉微弱急速。

治法: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例方:

参附龙牡救逆汤。

2邪陷厥阴

症状:

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幼,口噤,项弱,二目上视,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法:

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例方: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其他疗法]

1一般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2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双黄连针剂或鱼腥草注射液等药治疗。

3西药疗法

可酌情选用抗生素、解痉剂、强心剂、抗惊厥药,必要时可加用激素及支持疗法。

[疗效标准]

1治愈:

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罗音消失。

X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血象恢复正常。

2好转:

症状减轻,肺部罗音减少,X线复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

3未愈:

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者。

 

第四节鹅口疮

鹅口疮是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薰口舌,而致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的病证,西医学中的霉菌性口腔炎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

偶可累及食管、胸道、气管等。

2多见于初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患者。

3取少许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

4注意与口疮、残留奶块相鉴别。

[辨证论治]

1心脾积热

症状:

口腔满布白屑,周围红晕较甚,面赤,唇红,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

清心泻脾。

例方:

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

症状:

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

滋阴潜阳。

例方:

知柏地黄丸。

[其他疗法]

可酌情选用冰硼散、青黛粉涂口腔。

[疗效标准]

1治愈:

口腔粘膜白屑消失。

2好转:

口腔粘膜白屑减少。

3未愈:

口腔粘膜白屑无变化。

 

第五节泄泻

泄泻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为其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大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6应注意与痢疾相鉴别。

[辨证论治]

常证

1伤食泻

症状:

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每日3~5次,便前腹痛,吵闹,不思乳食,腹胀拒按,嗳气或呕吐,大便气味酸臭,夜寐欠安,舌淡红,苔厚腻或黄腻。

治法:

消食化滞,运脾止泻。

例方:

消乳丸合大安丸。

2风寒泻

症状:

大便稀烂,色淡夹泡沫,气味稍臭,每日3~5次,便前便时肠鸣,鼻流清涕,咳嗽,咽痒,或恶风寒,口不渴,舌淡,苔薄白。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例方:

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

症状: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泻下急迫、量多,日行10余次,气味秽臭,纳差食少,神倦乏力,口渴引饮,烦躁,或伴泛恶。

发热或不发热,小便短黄,苔黄腻。

治法:

清热利湿,安肠止泻。

例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

症状:

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倦怠,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例方:

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

症状:

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每日3~5次或更多,或伴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例方: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变证

1气阴两伤

症状:

泻下无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囱门凹陷,甚则腹凹如舟,皮肤干燥,消瘦,心烦不安,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

例方:

人参乌梅汤。

2阴竭阳脱

症状:

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多汗,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

治法:

回阳固脱。

例方:

参附龙牡救逆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藿香正气水每次5ml,每日3次。

适用于风寒泻。

1.2红灵丹每次0.3g,每日2次。

适用于湿热泻。

2针灸疗法

2.1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配穴取内庭、气海、曲池等穴。

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针刺治疗每日1次。

2.2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艾灸,每穴灸7~10壮,每日1次。

3推拿疗法

3.1伤食泻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3.2风寒泻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3.3湿热泻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3.4脾虚泻补脾经,补大肠,揉足三里,摩腹,推上七节骨。

4西医疗法

重症失水,出现酸中毒症状者,应及时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纠正酸中毒。

因感染原因所致泄泻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

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

2好转:

大便次数及水份减少,全身症状改善。

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

3未愈:

大便次数及水份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第六节厌食

厌食是因脾胃失调而致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神经性厌食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

2面色不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

4注意与食积、疰夏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脾胃不和

症状:

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而无味,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欠华,精神良好,苔薄白或薄白腻。

治法:

运脾和胃。

例方:

调脾散。

2脾胃气虚

症状:

食欲不振,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薄。

治法:

健脾益气。

例方:

参苓白术散。

3脾胃阴虚

症状:

不欲进食,口舌干燥,食少饮多,面色欠华,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

滋脾养胃。

例方:

养胃增液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曲麦枳术丸每次3~6g,每日2次,饭前服。

适用于脾胃气虚证。

1.2小儿健脾丸每次1丸,1日2次。

用于脾胃气虚证。

2推拿疗法

推补脾穴5分钟,揉一窝风3分钟,分阴阳2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推四横纹4分钟,推清河水1分钟。

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用于脾胃不和证。

[疗效标准]

1治愈:

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

2好转:

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

3未愈:

食欲未见改善。

 

第七节积滞

积滞是因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致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的胃肠病证。

西医学中的慢性消化不良,轻度营养不良,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3有伤乳食史。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5应注意与厌食、疳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乳食内积

症状:

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烦躁哭闹,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淡,苔白腻。

治法:

消食化积。

例方:

消乳丸或保和丸。

2脾虚挟积

症状:

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伏卧,呕吐酸馊,夜寐不安,大便溏薄,日2~3次,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

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治法:

健脾消积。

例方:

健脾丸。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小儿香橘丹每次1岁以内1/2丸,1岁以上1丸,每日3次;或小儿健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脾虚挟积证。

2针灸疗法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气海,配穴取脾俞、胃俞、公孙等穴针刺或艾灸治疗,每日1次。

3捏脊疗法

捏拿督脉和膀胱经,每日1次,连续6天为1疗程。

[疗效标准]

1治愈:

症状消失,大便正常。

2好转:

症状有所改善,大便基本正常。

3未愈:

症状无变化。

 

第八节呕吐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至乳、食由胃中经口而出的常见证候。

[诊断]

1以呕吐为主要症状,伴有恶心、乳食减少、腹胀等证。

2常因喂养不当,恣食生冷肥腻,或食入不洁之物,或感受风寒,或暴受惊恐等因素诱发。

3注意与溢乳相鉴别。

外科急腹症、误食化学制品,或误食毒物所致的呕吐,均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辩证施治]

1伤食吐

症状:

吐出物多呈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

不思饮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多厚腻。

治法:

和胃导滞。

例方:

消乳丸。

2胃热吐

症状:

食入即吐,呕吐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唇干面赤,大便气秽或秘结,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

清热和胃。

例方:

加味温胆汤。

3胃寒吐

症状:

病起较缓,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残余乳食,不酸不臭,时作时止,面色$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或腹痛绵绵,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少力。

治法:

温中散寒。

例方:

丁萸理中汤。

4肝气犯胃

症状:

呕吐酸水,或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怒多啼,舌红,苔多薄腻。

治法:

疏肝理气。

例方:

解肝煎。

5惊恐吐

症状:

多发生于暴受惊恐后,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惕哭闹,舌淡苔白。

治法:

镇惊止呕。

例方:

定吐丸。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主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关元、气海,配穴取太冲、内庭、天枢等穴。

针刺或艾灸治疗,每日1次。

2推拿疗法

2.1寒吐:

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宫,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2热吐:

清胃、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挤揉天突,推下七脊骨。

2.3伤食吐:

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清补脾土,分腹阴阳,揉小天心,摩腹(顺时针方向)。

[疗效标准]

1治愈:

呕吐控制,症状消失。

2好转:

呕吐次数减少,部分症状消失。

3未愈: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第九节腹痛

腹痛是因感受外邪、乳食积滞、虫积肠道、脾胃失和,而致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病证。

[诊断]

1以腹痛为主症。

2常因感受寒邪、乳食停滞、气滞血瘀、脏腑虚冷等诱发。

3外科急腹症所致的腹痛,不属本章范围。

[辩证施治]

1腹部中寒

症状:

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较舒,面色苍白,痛甚则额冷汗出,甚则唇色紫暗,肢冷,或呕吐、腹泻,小便清长,舌苔多白滑。

治法:

温中祛寒。

例方:

养脏汤。

2乳食停滞

症状:

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嗳哕腐浊,口气酸臭,不思乳食,时转矢气,粪便秽臭,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馊,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苔多厚腻。

治法:

消食导滞。

例方:

香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

症状: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食暂缓,面色恍白,精神倦怠,四肢清冷,饮食较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治法:

温中补虚。

例方:

小建中汤合理中汤。

4气滞血瘀

症状:

脘腹胀闷,痛而拒按,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触之有包块,推之不移,按之痛剧,面无光泽,口唇色晦,舌紫暗或有瘀点。

治法:

理气化瘀。

例方:

少腹逐瘀汤。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针刺。

若寒证,加灸法,或配合神阙隔盐灸。

2推拿疗法

寒痛:

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捏揉一窝风,拿肚角。

伤食痛:

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肚角。

虚寒痛:

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

3温熨疗法

用淡豆豉、大砂盐适量,生姜数片,葱白数茎捣烂,同炒至热,用细布包裹,温熨脐腹部,同时轻轻揉按,冷后炒热再敷,直至痛止。

[疗效标准]

1治愈:

腹痛止,其他症状消失。

2好转:

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改善。

3未愈:

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善。

 

第十节疳证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的小儿常见慢性病证。

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低于正常值40%以上。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史。

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自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8应注意与厌食鉴别。

[辨证论治]

常证

1疳气

症状: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易发脾气,大便或溏或秘,舌淡,苔薄白或微黄,脉细。

治法:

和脾健运。

例方:

资生健脾丸。

2疳积

症状:

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燥激动,睡眠不宁,或伴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细数。

治法:

消积理脾。

例方:

肥儿丸。

3干疳

症状: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嫩,苔少,脉沉细。

治法:

补益气血。

例方:

八珍汤。

兼证

1眼疳

症状:

初起夜盲,入暮暗处视物不明,甚或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白翳遮睛。

舌红少苔。

治法:

养肝明目。

例方:

石斛夜光丸。

2口疳

症状:

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红,苔薄黄。

治法:

清心泻火。

例方:

泻心导赤散。

3疳肿胀

症状:

足踝浮肿,甚则颜面四肢浮肿,面色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

例方:

真武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木香槟榔丸,每次1.5g,每日2次。

适用于疳积证。

1.2小儿香橘丸每次1丸,每日3次,1周岁以下小儿酌减。

适用于疳积证。

2针灸疗法

取四缝穴,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1分深,刺后挤出黄白色粘液,每日1次,直到针刺后不再有黄白色液体挤出为止。

3捏脊疗法

自长强穴起,捏至大椎穴。

[疗效标准]

1治愈:

体重增加,接近正常健康小儿体重,各种症状消失。

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2好转:

体重有所增加,精神、食欲及其他症状改善。

3未愈:

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第十一节佝偻病

佝偻病是因禀赋不足或营养缺乏而致的发育迟缓,骨软变形的病证。

常以多汗,夜啼,烦躁,枕秃,肌肉松驰,囟门迟闭,甚至鸡胸肋翻,下肢弯曲等为特征。

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鸡胸、龟背等范畴。

西医学中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

2发病初期有烦躁夜啼,神情淡漠,纳呆,多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