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263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生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养生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养生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养生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养生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生文化.docx

《养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文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生文化.docx

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大纲

一、养生的概念

二、养生的层次

1.依靠整个社会

2.依靠医学力量

3.依靠社会成员

三、养生的基础理论

1.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

3.五行学说

4.脏腑学说

知识点汇总

T01:

养生的概念

T02:

养生的层次

T03:

整体观念

T04:

阴阳学说

T05:

五行学说

T06:

脏腑学说

 

正文

一、养生的概念

早在《吕氏春秋》就说: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

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

养生,从字义上看,有护养、保养、调养生命之意。

一般而言,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护养人体生命的主客观行为,或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心身护养活动,才称之为养生。

反之,诸如饥而欲食,渴而求水,寒而添衣,此类行为多为延续生命的本能反应,尚不能称之为养生活动。

事实证明,科学的养生实践,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

盲目护养身体的行为,徒劳无功已属庆幸,甚反生害亦不鲜见。

二、养生的层次

养生不只是个人行为、家庭活动,其涉及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谐程度。

曾几何时,我国民众中的绝大部分急切关注的是基本的温饱问题、生计问题。

而今,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长足发展,科学养生、健康生活已经成为大众的共同追求,即为明证。

笔者以为,养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完整意义上的养生,应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1.依靠整个社会

政府、社区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空气、水质、土壤、绿化、声光,乃至于社会治安、政治氛围、民情习俗等均是构成生存环境的要素。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群体的养生保健;不良的生存环境,有害于民众的身心健康。

历史与现实的教训,让人刻骨铭心。

在此层面上,政府作为、社会力量起主导作用。

现今提倡全民健身,创建健康城市,对提高群体的心身素养有了良好开端。

2.依靠医学力量

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诊治疾病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

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扩展,在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院、医生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目前不少医院开设健康体检中心和心理咨询门诊,不少医护人员深入社区,进入家庭,提供多种防病保健服务,使医学职能的扩展初显端睨。

3.依靠社会成员

个人、家庭有意识地做好自身养生或帮助他人养生。

有意识、有目的的科学养生活动伴随一个人的终生。

人生在世,外有邪气之侵,天时之感,内有七情忧患,饮食劳逸,疾病发生在所难免。

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有养生行为的参与或配合。

而有些亟需养生的人,因其失去了自理自养的能力,家人、亲友甚至社会其他成员帮助其调养身心,当属值得提倡的客观养生行为。

上述三个层面的养生活动,既各有侧重,又互有关联。

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展现一幅完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养生画卷。

三、养生的基础理论

养生之说,古已有之。

早在先秦老庄著述中即有相关记载。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问世,更是养生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嗣后,专著专论代有,养生名家辈出,逐渐成为具有中医养生保健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强调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性。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同时人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能主动地适应自然,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人体自身内外统一性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现代学者即将其称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古代养生学家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阐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当作致病的“内因”,把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当作致病的“外因”,强调内因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外因的重要作用。

要求重视自身精、气、神的内因锻炼,并强调“精神修养”、“顺应四时”、“起居有节”、“不妄作劳”等。

在精神方面,讲究情绪平衡、心情愉快、避免过分的情绪变化,否则会导致疾病。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当时人们用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以及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对立、统一活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者对立统一、变化发展的结果。

阴阳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个字来概括:

(1)相互对立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两者不断地排斥、斗争,这种不断地排斥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阴阳双方处于一种动态中,当人的各种生理机能保持并处于阴阳排斥、斗争的平衡状态中,人的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中。

(2)相互依存

阴与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即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这种关系又称之为“互根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生命就会停止。

(3)相互消长

阴阳两个方面始终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或是“阳消阴长”,或是“阴消阳长”。

在这种消长的动态变化中,平衡、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当阴阳两方面的变化,超出一定的限度,则会破坏阴阳的相互制约关系和相对平衡状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例如:

水被称为“阴气”,当人在生病时,产生脱水现象,祖国医学称之为“阴病”。

(4)相互转化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祖国医学认为:

人体的阴阳调和就是健康;人体的阴阳失调即成疾病。

因此,养生也必须在阴阳理论指导下进行。

3.五行学说

我们先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尚书》指出: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这一“五材”之说,经过引伸、发展,逐步形成我国古代的重要哲学命题——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国传统医学及养生文化之中,首先将木、火、土、金、水五行进行哲学抽象,提炼出各自的特征:

“木曰曲直”,意为“木”具有枝曲干直、生长舒展等的特性,“火曰炎上”,意为“火”具有温热上升、蒸腾推动等的特性,“土曰稼穑”,意为“土”具有促进生长、受纳承载等的特性,“金曰从革”,意为“金”具有清肃洁净、肃杀收敛等的特性,“水曰润下”,意为“水”具有滋润寒凉、向下流动等的特性。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根据“五行”的属性归类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决定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

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差异性,是由这五种属性的物质间运动状态所决定的。

五行学说又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解释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运动变化规律。

相生:

生,是指资生、助长、促进的意思。

五行相生是有序的,其次序为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理论又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说法。

相克:

克,是指克制、制约、削弱的意思。

五行相克也是有序的。

其次序为木、火、土、金、水隔一相克。

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既相资生,又相克制,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任何一行事物,既有资生它的力量,又有克制它的因素,才能保证其正常的发生发展变化,这种正常的生克现象,被称之为“生克制化”。

人体的疾病状态即是五行生克异常的状态。

相生的病理状态,分为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两类。

相克的病理状态,分克制太过的相乘和克制反向的相侮两类。

养生的目的即在于维护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正常的五行生克状态,或设法调整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偏颇状态。

4.脏腑学说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和六腑(另有奇恒之腑之说)。

此外,中医脏腑学说又有“详于五脏而略于六腑”、“以脏统腑”的特点。

因此,中医所说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实际上是人体全部生理功能的五大系统。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心:

心主血脉,主神志,外合血脉,开窍于舌。

(2)肺: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3)脾: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外合肌肉,开窍于口。

(4)肝:

肝主疏泄,主藏血,外合诸筋,开窍于目。

(5)肾:

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外合骨骼,开窍于耳及二阴。

此外,人体的神志、体液、华彩等也均可分别归属于五脏功能。

除了以上讲的养生的基础理论外,还有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等。

 

链接信息

链接信息1

《吕氏春秋》

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返回

                                                          

链接信息2

《黄帝内经》

成编于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返回

                                                          

链接信息3

《素问•生气通天论》

“素者,本也;问者,皇帝问于岐伯也。

”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因此就诞生了以皇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生气通天论篇是其中一篇,位于卷一。

返回

                                                          

链接信息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位于卷二。

返回

                                                          

链接信息5

《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返回

                                                          

链接信息6

奇恒之腑

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

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

返回

                                                          

返回顶端

养生活动,无处不在

大纲

一、环境养生

1.环境养生的概念及必要性

2.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对人体养生的影响

二、精神养生

1.精神养生的概念及重要性

2.精神对人体养生的影响

三、起居养生

1.起居养生的概念、原则及基本要求

2.睡眠前做好准备工作

四、饮食养生

1.饮食养生的概念及影响

2.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知识点汇总

T01:

环境养生的概念及必要性

T02:

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对人体养生的影响

T03:

精神养生的概念及重要性

T04:

精神对人体养生的影响

T05:

起居养生的概念、原则及基本要求

T06:

睡眠前做好准备工作

T07:

饮食养生的概念及影响

T08:

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正文

养生,即指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护养人体生命的主客观行为,或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心身护养活动。

养生活动的范围极为广阔,养生方法极为丰富,可谓无时不需,无处不在。

养生并不神秘,并不复杂。

事实上,养生是一种健康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溶为一体,而并非独立存在。

本单元仅就环境养生、精神养生、起居养生和饮食养生的主要内容,做如下介绍:

一、环境养生

1.环境养生的概念及必要性

环境养生,指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做到趋利避害的养生活动。

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指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养生必须置人于环境之中,加以重视,给以考量。

季节更替、昼夜变化、地域高下、水质土矿、植被绿化、家居摆设,乃至于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人际事宜等均可影响身心健康,适之则有利养生,逆之则有害健康,切请慎调为要。

以季节更替为例,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显而易见。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均有一定限度,既不能太过,也不可不及。

人体若能顺应这种变化,则多健康无病,但若气候出现异常变化,或人体不能随季节变化而相应调整时,又每可产生身体不舒,甚至疾病发生。

这就需要我们依据不同季节特点进行心身的适时调整。

《黄帝内经》就有“四时调神”的专论,如论中指出:

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意为春季起居养生,应该晚睡早起。

晨起披散长发,舒缓形体,院中信步,沐浴春光,使身心舒畅,以应春季生发之气。

再如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毋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意为冬季的起居养生最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出后活动,以免扰动阳气。

尚需防寒保暖,护阳固精,以应冬季闭藏之气。

可见,《黄帝内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顺应四时生态环境而养生的理想画卷。

2.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对人体养生的影响

时至今日,由于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各种影响和破坏,而显得不再自然、不再生态。

面临这样的居住环境,养生活动更应做到趋利避害,对空气、水质、土壤、植被等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为创造良好的群体养生环境而作贡献。

社会环境对人体养生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和谐的社会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舒心的工作岗位,和睦的家庭氛围,均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反之,则有害身心健康。

这方面的正反面例子不胜枚举。

二、精神养生

1.精神养生的概念及重要性

精神养生,系指保养身体必先调神怡情,才能形神兼备。

俗话说“养生必先养心”,“养生必先养神”。

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嵇康曾做养生专论,指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并提出例证云: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精神情志调养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论述,古今宏论,莫过于此。

嵇氏举例,如服药以求汗出,尚未必如愿,然羞愧之情一起,则汗流不止;一日不食,饥饿难耐,然曾子(孔子弟子)执亲之丧,数日未食不饥;夜半而坐,神倦嗜睡,然内心深怀忧虑,则通宵不思睡眠;梳理鬓发,厚酒荣颜,未必改观,然壮士发怒,则颜面骤变,发鬓立直。

凡此种种,充分说明精神情志活动对于形体状态的重要影响。

2.精神对人体养生的影响

养生之要,当以养性调神为先,中医养生学对此多有精论,强调通过主动的修德以怡神、调志以摄神、节欲以安神、静心以养神、积精以全神等多种途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力求达到形与神高度统一的养生目的。

仁德常驻,爱心永存,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乐善好施,豁达开朗等道德修养,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保证。

孔子有“大德必得其寿”、“知者乐,仁者寿”之论,民间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之语,均应成为养生箴言。

现代调查统计证明,长寿健康老人的保健经验集中到一点,即是乐于奉献,情绪乐观,永思进取。

而遇事计较,性情孤僻,担惊受怕者常是诱发疾病或促人短命的常见因素。

现代研究也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心理压力,可以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而容易出现精神疲乏,失眠多梦,烘热冒汗,烦躁不宁,情志抑郁,食欲减退,性欲冷漠,心悸怔忡,若经久不已,甚至可诱发癌症。

但愿各位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天天保持好心情。

三、起居养生

1.起居养生的概念、原则及基本要求

起居养生,是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措施。

起居养生的原则,《黄帝内经》谓之“起居有常”。

“常”,即“常度”。

生活作息应有一定的规律,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昼夜节律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学的时空观认为,昼为阳,夜为阴,阴阳消长呈周而复始的节律变化。

人的作息习惯应顺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

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生物钟学说大体吻合。

按时作息,适当锻炼,是起居养生的基本要求,晨宜早起,不要贪睡,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阳气生发趋于体表,最宜做些活动形体、调养精神的运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

夜宜早睡,力避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如此才能精力充沛,心身安康。

从现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习惯而言,贪睡熬夜、缺乏运动、终日与电脑电视为伴是通病。

长此以往,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健康。

在此,我们不禁要告诫青年朋友,健康为重,慎之又慎。

古代养生家有云: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

”人之一生,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既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健康的保证,养生的途径。

采取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保证睡眠质量,恢复体力精力,以此达到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2.睡眠前做好准备工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日增,浮躁风气的趋盛,夜不安寐之人日趋普遍。

由此而论,睡眠养生更显重要。

除服药调治外,以下事宜所当重视:

睡眠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是保证良好睡眠的前提。

睡前需和泰情志。

凡剧烈的情志变化,势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

睡前不可进食,因其会增加胃肠负担,影响睡眠质量。

若睡前有明显饥饿感,少少饮食后也宜休息片刻后再睡。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民间也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之谚语。

睡前不宜大量饮茶,因睡前饮水过多会使膀胱充盈,排尿频繁,特别是老年人,肾气常虚,固摄功能减退,过多饮水势必增加夜尿而影响休息。

且睡前饮茶过多,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使人难以入睡。

睡前温水洗脚与足底按摩。

历代养生家均把睡前热水洗脚作为养生却病、延年益寿的一项措施。

热水洗脚与足底按摩,可疏通经脉,促进血行,有利于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刺激脚掌能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古人云“先睡心,后睡眼”也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秘诀。

睡时务必安稳思寝,不可思前想后,不可过多言语,以免扰乱心神,入睡困难。

睡时又需养成良好习惯,不可覆被掩面,更不可当风露宿,以免呼吸不畅,或感邪致病。

四、饮食养生

1.饮食养生的概念及影响

饮食养生,盖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点,合理摄入膳食,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的养生方法。

“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

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

《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五宫),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

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

事实证明,饮食不当可引起多种疾病,如儿童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及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肥胖症等。

而被称为现代文明病的“三高”、“三低”现象,也均与饮食不当有关。

“三高”指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分,“三低”指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纤维素。

2.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一是适时适量,勿使过偏:

二是谨和五味,平衡营养;三是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1)适时适量,勿使过偏。

一日三餐,合理安排,也是起居养生的重要内容。

从生理角度看,一日三餐是合理的,因为白昼的早、中、晚三个时段中,人体内的消化酶较为活跃。

现代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膳食方式应是:

节制晚餐,满足午餐,吃好早餐,并强调三餐之中,早餐最重要。

早餐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

早餐食品既要有丰富的蛋白质,又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若有条件,早餐要有菜、有饭、有牛奶(或豆浆)。

午餐要吃饱,品种要丰富。

晚餐则以少而精为善,不宜过多摄入蛋白质和脂肪,以免肥胖,影响健康。

此外,晚餐过饱,对肠胃功能及大脑休息有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谨和五味,平衡营养。

膳食有辛、甘、酸、苦、咸之异。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谨和五味”(《黄帝内经》)是益寿延年的基本饮食原则。

所谓“谨和五味”即是依据人体生理需要,合理调配,适度摄取膳食营养,以滋养人体脏腑气血。

现代研究认为许多疾病的产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偏嗜甜食,易致糖尿病、肥胖症等;偏嗜咸味,易致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加剧水肿等;偏嗜辛辣,易致便秘、痔疮,加剧溃疡病等。

(3)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如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供给小儿的营养物质,既要保证充分营养,又要易于消化吸收。

老人脏腑衰退,化源不足,平素多食清淡素食、乳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为宜。

妇女有妊娠、哺乳等生理特点,其膳食宜忌也有特殊之处。

妊娠期间,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母体需要比平素更多的营养,以满足母体消耗与胎儿发育的需要;哺乳期,膳食应有充分热量,并注意多吃富含矿物质的食品,以满足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

另有肥胖之体,应限制糖及脂肪的摄入;消瘦之人,应多进滋阴生津的食品。

 

链接信息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