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8912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

《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docx

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

2020学年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树上有一只乌鸦、一只蝈蝈和一只啄木鸟,它们三个在一起聊天。

   ②一头黑猪从丛林中走过来,它们的话题立刻转到了猪的身上。

   ③乌鸦说__这个家伙长得多黑呀__简直像块黑炭__

   ④__瞧__这个家伙肚子多大呀__蝈蝈说__简直像个要爆炸的气球__

   ⑤__瞧__这个家伙的嘴巴多长啊__简直三天三夜摸不到头__啄木鸟说__

   ⑥一只孔雀从这里路过,听了它们的谈话,忍不住说:

“你们三位最好还是先找面镜子照照自己的模样,然后再对别人评头论足吧!

(1)给第③至第⑤自然段加上标点

③乌鸦说______这个家伙长得多黑呀______简直像块黑炭______

④______瞧______这个家伙肚子多大呀______蝈蝈说______简直像个要爆炸的气球______

⑤______瞧______这个家伙的嘴巴多长啊______简直三天三夜摸不到头______啄木鸟说______

(2)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啄木鸟______zhuó      zhuō

模样______  mó         mú

(3)根据上下文,说说“评头论足”一词的意思。

(4)乌鸦、蝈蝈分别把黑猪比作______,嘲笑黑猪;啄木鸟则用的语言嘲笑黑猪的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看法?

2.读一读,回答问题。

   山坡上,真热闹,大家在做广播操:

   一二三四伸伸腰,二二三四踢踢脚。

   天天锻炼身体好。

(1)找出一个学过的三拼音节抄写在下面。

______

(2)找出两个学过的整体认读音节抄写在下面

______ ______

(3)大家在______做______。

(填序号)

   ①广播操   ②山坡上   ③草地上

3.阅读练习。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______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______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

(2)在横线上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3)用横线画出具体些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_,“白色”的是_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_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和______,说明它的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之情。

4.读一读,回答问题。

   向着国旗,我们立正:

   望着国旗,我们敬礼。

(1)我们立正、敬礼,表达了对国旗的(   )。

①尊敬   ②关心

(2)下图(   )描绘出了第二句话的意思。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节选>

   就在这时候,嚓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

"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瞭亮一______  挺立一______  坚毅一______

(2)从文中加点的"惊天动地”可以看出战士们______;从"昂首挺胸'可以看出董存瑞______。

(3)选文表现了董存瑞怎样的精神?

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

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静 镇定)地对大家说:

“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

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 商量)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悲伤)。

他们( )着眼泪,( )着海力布的名字,( )着老人,( )着孩子,( )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  )去。

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

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做“海力布”的石头呢。

(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

(2)选择合适的字词填在括号内。

念  含  领  扶  走  赶

(3)照样子,写词语。

原原本本(AABB式):

______、______、______

倾盆大雨(含有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

震天动地(含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对海力布的什么描写?

从中你看出来海力布怎样的特点?

(5)海力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

(6)人们为什么要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7.阅读下面的话,回答问题。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1)我们“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是为了______。

(2)“破绽”在这段话中指的______,老师看出来破绽是因为______。

(3)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__。

8.课内阅读。

   敦煌壁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壁画大体可分为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山水画等七种。

其中,故事画又分为五种,画面生活气息浓郁,情节动人有趣,反映了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在莫高窟第二百九十窟中,有按顺序绘制的八十七幅壁画,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的全部情节。

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另外,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就绘制在莫高窟第三百二十三窟的北壁西端上。

这幅壁画是现存的最早印证“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绘画作品。

(1)写出选段中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浓郁——______   罕见——______   印证——______

(2)选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故事画有什么特点?

(4)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两个故事画?

9.课内阅读。

   秋天的雨,(甲)了金色的小喇叭。

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松柏(乙)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丙)树妈妈的脚下。

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1)给文中甲、乙、丙三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填序号)

A.飘到        B.吹起            C.穿上

甲:

______乙:

______  丙:

______

(2)根据文段的内容连一连。

小喜鹊______              挖洞

小松鼠______              造房子

小青蛙______              找松果

(3)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短文。

(一)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

他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

   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笑着说:

“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

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得叫了起来:

“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1)从选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

(2)小壁虎因为(   )而难过。

①借不到尾巴  ②自己没有尾巴

(3)想一想,读一读,连一连。

小鱼的尾巴______          掌握方向

老牛的尾巴______          拨水游泳

燕子的尾巴______          驱赶蚊蝇

(4)小壁虎需不需要借尾巴呢?

为什么?

11.课内阅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魑魑的围墙。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先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剜,是郝嗣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

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仿造“黑魃魃”写几个与夜晚有关的叠音词。

(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  )

(3)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画横线的语句。

(4)联系全文,完成下列诗歌。

一星______,就是你的生命,

一盏______,就是你的追求,

为了______,

为了______,

你点燃了心爱的书本,

也点燃了生命的火光。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华灯下,你在干什么——______。

12.课内阅读。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刘老师笑着讲女娲甩泥造人,结果自己的腿也被甩掉了,表现了刘老师______。

(2)“我们”笑是因为______。

(3)“我们”心里酸楚是因为______。

(4)“我们”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是因为______。

13.读一读,回答问题。

小白兔盖新房

小兔小兔盖新房,小猴小狗来帮忙,

拿的拿,扛的扛,小房盖得好漂亮,

进屋一看黑漆漆,原来忘了留扇窗。

(1)找出带有“ang”的音节。

(2)为什么漂亮的房子里黑漆漆的?

用横线画出来。

14.读文段,做练习。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

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

“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1)蚂蚁队长是怎样处置掉下来的奶酪渣的?

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小蚂蚁们的劲头比刚才更足?

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3)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

理由是什么?

15.读短文,完成练习。

   云的本领真大,它会变出各种样子。

看,有时变成一匹白马,有时变成一只小狗,有时变成一朵小花,有时变成一个大蘑菇,有时变成一座大雪山,有时又变成一只小花鹿。

可真有意思!

(1)短文共有______句话。

(2)天上的云会变成什么?

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3)我知道天上的云还会变成______和______。

16.课内阅读。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

秦王________。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________。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根据课文,写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2)给文章中括号处加标点。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17.课内阅读。

   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

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嘶鸣。

(1)用划线字仿写句子。

(2)把下面的叫声和相应的动物连线。

(3)从狗学叫的故事,我明白了:

18.读二读,回答问题。

   蚕宝宝,睡蚕床。

吃桑叶,吐丝长。

   蚕丝送进加工厂,织出彩绸多漂亮!

蚕宝宝吐的丝能织出______。

(填序号)

①彩绸   ②蚕丝

19.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潮来了的时间是______。

(2)写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变化的句子和描写江面景象变化的句子:

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多,心情______,由“人声鼎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20.阅读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

“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农作物到了该长得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段话说明了______也在长得道理。

(2)根据课文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意思。

2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feì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ú zhú)渐拉长,变粗,(横卧 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 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tàn 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选出合适的拼音和词语。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渐渐______    抖动______    好像______    飞跑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AABB):

______、______、______

越来越近(ABAC):

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两段文字,是作者通过由______而______地观察,描写的是(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头过后)______的景象。

(5)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______,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______。

从第一段话中的“______”“__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句,它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近看钱塘江大潮______。

(只填序号)

①所看到的景象。

②所听到的声音。

③所看到的景象和所听到的声音。

22.读一读,回答问题。

   ,他对青蛙说:

“我是   。

   ,他鞠着躬说:

“我是   。

(1)背一背,把选文补充完整。

(填序号)

   ①夏天 ②秋天 ③荷叶圆圆 ④谷穗弯弯

(2)照样子,写词语。

 例:

荷叶圆圆   谷穗弯弯

 花儿______ 树叶______

(3)仿照课文写一写。

______,______说:

“我是______ 。

23.读一读,回答问题。

   妈妈生下我,就有你我他。

   同在蓝天下,我们是一家。

   我帮你,你帮我,

   分不开的你我他,你我他。

(1)“我们是一家”中的“我们”指的是(   )。

(填序号)

   ①你我他   ②妈妈

(2)“你我他”应该怎样相处?

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降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

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

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

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

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

“快去找爸爸!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察访——______ 可巧——______

(2)从______、______这两个词中表现出王母娘娘要带走织女的决心。

(3)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下面对王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5)你喜欢王母娘娘吗?

为什么?

25.我能按照一定顺序重新排列下列词语。

喝 跑 摘 跳 喝 做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_______,从这棵树_______到那棵树。

它们在树上_______窝,_______果实,_______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

(1)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动词。

(2)这段话主要介绍了松鼠_______特点,使我们感受到它的_______。

(   )

26.课内阅读。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分别指______的人和______的人。

在课文中指人们想象中的______的能力。

(2)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边塞诗人______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______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

短文中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______、______,给人们带来了______。

2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跪着的,像是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马尾巴可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

那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面跑着,后面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

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大,也是那么蹲着。

可是,一转眼就变了。

要想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

(1)照样子,写词语。

梨黄   ______、______

一模一样   ______、______

金灿灿   ______、______

(2)写近义词。

一转眼——______        凶猛——______

(3)照样子,写出马变化的句子。

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看着看着,______。

(4)填空

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一会儿”说明了______,这段文字写出了火烧云______的特点。

28.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猴开饭店

   小猴开了一家饭店。

一天,老虎、长颈鹿和小马到饭店来吃饭。

小猴热情地招待他们。

小猴给老虎上了一盘青草,给小马和长颈鹿上了一盘肉。

结果,老虎、长颈鹿和小马谁都没有吃,气呼呼地离开了饭店。

   小猴觉得委屈,他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就去请教大象伯伯。

大象伯伯笑着对小猴说:

“老虎爱吃肉,小马和长颈鹿爱吃草,你给他们不喜欢吃的食物,他们当然会不高兴了。

”小猴这下才明白。

   过了几天,老虎、小马和长颈鹿又来饭店吃饭了。

小猴马上迎上去,给老虎端上一盘新鲜的肉,给长颈鹿和小马端上一盘鲜嫩的青草。

老虎、小马和长颈鹿高兴地吃着可口的食物。

   小猴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1)短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根据短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食物    ______的青草    ______地招待    ______地离开

(3)几天后,当小动物们再次来到饭店吃饭时,小猴给他们上了什么食物?

请填一填。

小动物

食物

老虎

______

小马

______

长颈鹿

______

(4)说一说,填一填。

如果熊猫来饭店,小猴会端上______。

如果小鸡来饭店,小猴会端上______。

(5)你喜欢这只小猴吗?

为什么?

29.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这段话主要写火烧云______变化极多,却不用一个“变”字,而是用了四一会儿”,这样不仅突出了火烧云的______,而且强调了______。

(2)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模仿以上词语写出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______。

(4)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多美呀!

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一下吗?

30.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 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 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选出短文括号中不恰当的词。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______

②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______

(3)举现代科学实例来说明“千里眼”“顺风耳”。

千里眼:

______

顺风耳:

______

(4)“那时没有电灯,……”“那时”是指(   )

(5)“我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大概”在文中的意思(   )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盛开,文中引用的作用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