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1665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 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专题09测试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1.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很多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

D.展开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根据材料所述,材料描述的是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为了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党和政府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到公有的转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A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B项错误;八字方针是1961年提出的,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以后,D项错误。

故选A项。

【答案】A

2.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

“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行

【答案】D

3.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对生产关系实行变革。

当时的公私合营企业中,生产资料执掌于()

A.民族资本家B.集体

C.国家D.地方政府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企业中,民族资本家放弃生产资料,转而领取定息,故A项错误;公私合营企业并非集体所有制,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家将生产资料上交国家,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故C项准确;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归中央,而非地方政府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C

4.1956年1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

毛泽东发表上述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A.三大改造的实施B.“一五”计划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D.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三大改造。

结合题干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故而引起“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故选A项。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B项;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运动,排除C项;1949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

【答案】A

5.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时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的态度

C.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答案】B

6.《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写道:

“中共的很多构想中,自发革命观体现得非常明显,自发革命观强调人民群众的潜力,认为人民群众一旦被动员起来,凭借其主观意志就能改变他们的自身和整个世界。

”下列选项与材料的描述相符的是()

A.统一战线政策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计划经济体制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凭借其主观意志就能改变他们的自身和整个世界”,根据所学知识,A、B、C三项都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而采取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和理论,不是凭借其主观意志制定的,不符合题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这个路线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该路线是凭主观意志制定的,D项符合题意。

故选D项。

【答案】D

7.下面材料节选自顾准1959年的日记,反映了当时()

11月4日,民工队来买菜的人说,村里的红薯已经吃光了,这应该是真的。

刘引芝的父亲死了。

肿病——劳动过度,营养不良。

缝纫室张的哥嫂几乎同时死亡,也是肿病。

1959年旱灾,1960年春夏,该会有多少人死亡呢?

劳动队真是天堂。

徐云周的孩子在这里吃了晚早两顿稀饭,欢喜得不得了。

A.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了客观理解

B.“大跃进”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自然灾害是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材料没有理解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不能说是客观理解,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大跃进”的相关内容,不能把“大跃进”等同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认为“劳动队是天堂”,这样的政策是准确的,仍然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故C项准确;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外,当时错误的经济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自然灾害,故D项错误。

【答案】C

8.“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对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水准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人

【答案】A

9.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理解不准确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B.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

D.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时间。

根据所学知识,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符合题意;据材料图示所示三个时间内社会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5%、57%和67%,国家资本主义所占比重分别为18%、29%和33%,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A项准确,不符合题意;1953~1956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B项准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图示,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7%、14%和0%,可知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D项准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项。

【答案】C

10.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动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造成60年代反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B.计划经济体制的防碍

C.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D.大跃进,忽视消费而强调积累

【答案】B

11.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

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

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个规定()

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

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题干材料这个规定中提出让人民公社允许和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活跃农村市场,说明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绝对平均主义实行了一定水准的纠正,减少了“左”倾错误的泛滥,故A项错误;发展家庭副业,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为改善农民生活而实施的准确措施,故B项错误;发展家庭副业显然已经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故C项准确;生产责任制的尝试是从1978年时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与题干1962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2.下表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农村土地和人口关系的变化。

表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

内容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小农经济历史终结B.农业合作社建立

C.现代农业开始起步D.土地所有制变迁

【答案】D

13.1982年,浙江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并宣布“四个允许”:

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很多渠道竞争。

一两年间,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

这反映出()

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②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

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意向

④义乌已成为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水平。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浙江义乌宣布的“四个允许”体现了①项的信息;一两年间,义乌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说明②项信息准确;广大群众到义乌经商,其中的一部分必然率先实现富裕,③项准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④项的信息,并且义乌是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与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有着根本的不同。

综上,所以选择A项。

【答案】A

14.促成下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及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粮食总产值净增量

年均粮食增长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率

1978~1984

1025.4亿公斤

495亿公斤

14.55%

A.人民公社体制继续发挥作用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答案】D

1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

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能够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个措施()

A.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人员流通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新格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水平,时间为1983年,允许私人个体户从事客货运输、贩运等措施,能够活跃商品市场,便利商品运输,C项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领域,与生产率提升没相关系,故排除A项;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改革开放后一直都存有,排除B项;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16.从沿海到内地是近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共同特征。

下图中既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D.②④⑤⑥

【解析】广州是五口通商之一的口岸,也是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故①准确;厦门是通商的五口之一,但不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中,故②错误;福州既是通商五口之一,也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故③准确;宁波既是通商五口之一,也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故④准确;上海既是通商五口之一,也是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