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6393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docx

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1《回乡偶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背景,领悟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其一】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2《七步诗》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七步诗》

三国曹植

原文: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改编: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你我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何必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3《长歌行》

1、学习《长歌行》,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背景:

《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译文: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4《敕勒歌》

1、学习《敕勒歌》,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敕勒:

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5《凉州词》

1、学习《凉州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盛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

诗意: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6《凉州词》

1、学习《凉州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

“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7《出塞》

1、学习《出塞》,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背景:

本诗被人们称为:

“唐朝七绝之首”。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8《从军行》

1、学习《从军行》,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9《别董大》

1、学习《别董大》,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译文】夕阳西下,黄云千里,日色昏昏。

北风吹送着大雁,大雪纷飞。

  不要发愁,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没有知己。

天下的人谁不知道你才艺高超的董琴师啊。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10《芙蓉楼送辛渐》

1、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作品译文: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你将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佩巾。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12《赋得古原草送别》

1、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13《泊船瓜洲》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4月,朗月之下,王安石乘着一艘小船行在京口瓜洲的长江水上,回望过去,他的家乡就在几重山以外。

诗人看着这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突然对大好的前程意兴阑珊,人还未离去,他就开始想回家了,明月呵,你何时照我回乡《泊船瓜洲》是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恋家园的感情。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这首诗已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

译文:

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

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14《绝句》

1、学习《绝句》,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绝句·江碧鸟逾白》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译文】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诗文题目

15《归雁》

1、学习《归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归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

他看到秋雁南飞,曾作《送征雁》诗:

“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

”这首《归雁》,同样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这首诗想象丰富,意境清远。

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

诗中没有明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译文】大雁啊!

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你不呆,为什么要轻易从那儿回来呢那里有澄澈碧绿的水,明净的沙石,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大雁答道:

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教案

 

年级:

三年级

学校:

轵城镇西留养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