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959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

《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docx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平翘舌、前后鼻、二三声调)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

一、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一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重量级人物有哪些?

其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1)人文地理学奠基:

卡尔•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将人作为重点核心,用区域核心,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2)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

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著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3)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赫特纳,主张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

(4)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施吕特尔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课题

(2)指定研究计划

(3)收集、整理资料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5)分析研究

(6)研究总结成果评价

4.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的方法论

①经验主义方法论:

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

②实证主义方法论:

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

③人本主义方法论:

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深讨

④结构主义方法论:

可观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

环境决定论:

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挑战与应战学说:

(1)挑战与应战:

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

(2)逆境美德:

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

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

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或然论:

也称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人地协调论:

也叫和谐论,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内容很丰富,归结起来就是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二、文化地理

1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1区位论②行为论③文化景观论④人地关系论

3文化区的类型:

大体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4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文化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5什么是环境感知?

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环境感知:

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其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为环境感知。

例如:

对待水旱灾害,不同的文化集团对相同的自然灾害往往有不同的反应。

还如在移民身上也反映得比较明显。

等。

文化景观:

也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文化扩散:

可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①扩展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②迁移扩散: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一.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种族:

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属于生物学范畴,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民族:

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二.世界范围内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

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5.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三.世界种族的划分及其分布

四大种群、12个种族

1.白色种族群

特征:

皮肤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

分3组:

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度种族

分布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从毛里塔尼亚到索马里的北非地区以及西亚南亚地区

2。

黄色种群

特征:

皮肤黄色,毛发黑直,眼褐色

分3组:

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

分布在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

3。

黑色种族群

特征:

皮肤黑棕色,头发黑且呈羊毛卷状,唇厚

分2组:

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

分布较广,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

4.棕色种族群

特征:

肤色深,儿童头发有时是红色甚至是亚麻色,毛发卷曲

分4组:

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西亚种族

分布在太平洋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岛等

四.民俗的类型

1)物质民俗:

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运输民俗。

2)社会民俗:

节日民俗,岁时民俗

3)礼仪民俗:

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

4)精神民俗:

巫术及其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民间禁忌。

5)口承语言民俗:

民间文学传承,民间艺术传承

五。

地理人种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六。

民俗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七。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

八.理解民俗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自然条件差异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所以民俗形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九.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自然因素

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的分布的影响就愈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雨量来实现的,人口大都分布的气候较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人口分布多趋于低平地区,其原因是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直接制约着人们的生理机能,人大都分布在平原上。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除了做水源,还是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所以文明古国大都在大河的两岸。

能源矿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早期交通不发达,工厂云集于煤田区,成为人口稠密区。

2.社会经济因素:

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大,有时短时间内便可改变人口分布的状况。

十.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1)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2)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十一。

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基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2.绝大多数人生活在陆地的小部分地区上

3.北半球人口占多数,南半球人口占少数,主要集中在20~60N之间

4.海岸线向内地200km范围内集中世界一半人口

5.海拔500m以下集中80%人口

6.亚洲人口最多,亚欧两洲占全世界72.5%大洋洲人口最少

中国人口分布基本规律

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黑河腾冲线

十二。

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增长的特点:

①极低的人口密度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③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农业革命期间增长的特点:

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发达地区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

十三。

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死亡率基本恒定,出生率下降,尽管人口增长率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

十四。

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模式

发展中国家有加速型,过度型,滞后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之上,人口转变历时长。

十五。

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十六。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机制

十七。

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宗教,战争)

人口构成:

指按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理等特征划分后的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适度人口:

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

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是反映某一地区范围内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

人口迁移:

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五、农业

1、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1)埃及:

埃及主要

2、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特点:

1)在土地上挖出坑穴,放进根、物进行轮种,“刀耕火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2)多种植物杂处

3)主要是种植物的土地“迁移”

区域分布:

1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②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③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3、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一、旱作农业②水稻农业③地中海农业④游牧业

比较特点:

东方传统农业

4、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品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②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③单产高(机械,化肥,高产种子)④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⑤社会化程度高(农工商一体化)

地域类型

种植园主要是指热带地区出现的新型的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的集约化农场。

谷物农业主要是小麦其次有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温度较高的南部,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

乳品业在距离市场较近,交通方便且有适宜青饲料种植的地理环境

市场园艺是为市场提过花果蔬菜的农业

大牧业规模大牧工放牧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的干旱地区

5、举例说明其分布农业起源的主要理论。

1宗教活动说认为:

农业的起源是由宗教活动引起的。

2“垃圾堆”理论。

3气候变更说。

这是一些欧洲科学家的观点,他们强调气候变更在农业起源中的作用。

4生态关系说。

由于许多原始文化所发掘出的墓葬中,人体、植物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具,常常伴随在一起。

这对于研究农业的起源,又提供了另外一类的佐证。

6、观光农业的概念及景观。

概念:

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观光农业园区景观:

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它是由园区内的产业设施、建筑、道路、水系、公共空间等多种元素综合构成,其景观所反映的不是各构成元素的独立效果,而是相关元素组成的复合效应。

六、工业

1、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

2、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区有哪些。

①北美工业带:

新英格兰区,中大西洋工业区,摩霍克河谷区,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太湖西岸工业区,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东南工业区,海湾工业区,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②欧洲工业带:

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③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库兹涅茨克工业区④日本工业带⑤其他国家工业区:

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拉美工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3、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①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

②资源条件③能源条件④市场条件⑤劳动力条件⑥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⑦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4、工业分布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钢铁工业的变化②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③汽车制造业的变化④电子信息工业

5、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①工业产品需求不旺②工业生产能力过剩③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大,可是市场有限,在产品销售中遭遇刺激的市场竞争。

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会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6、主要的工业区位论有哪些?

①韦伯工业区位论②中心地理论③

七、城市

1、概念:

城市化:

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装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概念涉及四方面的含义:

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卅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城市体系:

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也称城市系统)

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1、西方城市中相对单一的经济组织结构,在城市中企业具有核心的地位(经过工业社会的缓慢而内生的过程),而东方城市是双体系或多体系共同作用的,既有现代企业,也有家庭经济(由前工业社会嫁接进工业社会之中,也反映了工业革命的不彻底性或工业革命的影响只限于经济领域)。

2、政府管制的差异。

在西方,传统的市民社会和自中世纪开始孕育的社会(城市)自治,表现在政府作用上,坚持了政府有限论。

东方社会承接了封建体系,全能政府,而且革命后获得独立(政权)的国度,政府具有救世主及神的地位。

3、社会结构也不同。

在西方,家庭妇女的存在使居住能够与就业真正分离,也是郊迁化的基础。

3、简述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交通、文化、经济的关系(以具体城市为例)。

(P212-)

4、

(1)城市区位与环境(看书)

5、简述城市地域结构主要模式。

(P220)

城市内部的地域模型有三种:

(1)同心圆模型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

该模型分5个同心圆带。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第二带是过渡带,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第五带是通勤带。

(2)扇形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提出的。

他认为美国城市中住房租金是按扇形分布的。

(3)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的。

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需要。

3个模型各自的重点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动力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形态。

5、简述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

(P218)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1)集聚力。

是由两方面引起的:

①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离散力。

是由经济条件方面和社会条件方面引起的。

(3)摩擦力。

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6、什么是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P223)

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

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

(网)

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

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物相联系,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特征;

第三是城市的格局。

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

7、如何认识当代世界、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P210-211)

(1)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2)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8、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类型。

(P222)

1.等级规模法则;

2.首位城市法则;

3.农村聚落体系。

八、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1.我国汉语根据语言特点划分的七大方言是哪些?

1北方方言②吴方言③湘方言④赣语⑤客家方言⑥粤方言⑦闽方言

2.世界七大语系是哪些?

①印欧语系②汉-藏语系③闪-含语系④乌拉尔-阿尔泰语系⑤非洲语言⑥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⑦其他语言(书上分为十大语系,但是介绍了七种包括其他语言。

XX百科中这样分到:

一印欧语系二汉藏语系三阿尔泰语系四闪含语系五德拉维达语系六高加索语系七乌拉尔语系)

3.什么是语言谱系分类法?

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

4.汉字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

特点:

①以象形为基础,以会意、指事和形声为构造新字的手段,以转注和假借来丰富文字体系的巨大文字体系。

②汉字字形为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度到词素文字的典型。

③一个汉字可以表示一个单词素的词,也可以表示多词素词中的一个词素。

九、宗教

1.概念:

宗教:

①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②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族宗教:

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对象常为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

伊斯兰教:

为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种神教。

佛教:

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

基督教:

基督教为奉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教派。

道教:

创立者:

张道陵

发源地:

瓦屋山

分布区:

教义:

生道合一,长生久视

2.分析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分布区及主要的宗教景观。

(1)佛教

起源: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

主要教义:

人生判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不在外部世界,而由个人的“惑”“业”所致。

分布区:

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蒙古,俄罗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除东南亚之外欧美各国近代也有佛教流传。

主要宗教景观:

佛堂,佛主

(2)基督教

起源:

于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

主要教义:

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

分布区:

在世界上信奉者最多,信徒遍及各大洲。

主要宗教景观:

基督教堂

(3)伊斯兰教

起源: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

主要教义:

除安拉以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与末日审判;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

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守礼拜与斋戒制度,行善并为“安拉之道”征战。

分布区:

宗教景观:

清真寺

3.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①移民,宗教范围扩展的一个明显途径是通过移民实现的。

②传抪,分为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

③领土竞争,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的时候,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

十、旅游

1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有那几种?

1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

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也发达的国家,例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挪威等

2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

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又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的关系,如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

3客源地与目的地分散与集中:

有的目的地的客源来自四面八方,如北京的游客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

2讨论感知环境是否是旅游地的宣传促销的理论基础

3以实例分析旅游对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的影响

A、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B、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对落后地区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一些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

C、社会道德:

色情、犯罪、赌博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

D、宗教:

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失去其宗教意义,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

D、语言:

语言的使用直接反映该国的文化力量,是衡量国际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

(1)经济方面:

A、旅游业的经济特征:

无形的出口产品、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B、旅游与经济发展:

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C、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D、劳动密集性的行业;E、旅游税收:

增加外汇收入和各种税收;F、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G、消极影响:

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可以引起通货膨胀、抬升土地价格。

(2)环境方面:

A、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共生关系;B、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植物、动物、水质量、大气质量、地质;C、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a风景区:

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b、城市基础设施:

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

(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尺度,但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

E、健康:

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旅游者把疾病带到所到之处或受旅游地疾病的影响。

(4)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

A、促进文化的变更和交流;B、引起传统文化形式(工艺品)的复兴或倒退。

148、行为地理学:

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十一、政治

1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主要看看第十一章的第二节)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P322-324)

答:

(一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

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二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具有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政治利益单元,尤其是国家单元,成为了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利益实体,所属的政治地理单元的政治组织或集团对其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三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政治实力结构

四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