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2972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1 大小:15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

《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复习词典.docx

初中化学复习词典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研究的对象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总体,物

质的种类千千万万。

这么多种物质,其形成、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各不相同,

并且各自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给人类带来灾

难。

古代,人类为了解释万物的起源,提出过朴素的元素论(金、木、水、

火、土等)。

认为万物是由简单的本原物质组成的。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

人类研究了多种物质,18世纪,随着天平被引入化学实验,从物质质量的变

化研究化学反应,使得支配了化学家约一百年的燃素学说被否定,使质量守

恒定律得到普遍公认,成为近代化学的创始。

进入19世纪化学发展很快,如

原子-分子学说、原子与分子结构理论的提出、元素周期律、周期系的发现等,

一系列成就使化学成为一门科学——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包

括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等。

人类研究化学的巨大意义在于掌握化

学变化的原理、解释各种化学现象、控制化学变化向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提炼自然界原来存在的物质、制造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研制新材料、

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工农业增产、

保护人体健康;协同研究其它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等。

人们对化

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从定性向定量、从宏观向微观、从描述性的向推理性的

探讨等,是逐步深化的。

化学研究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大量新学科分支不

断产生。

如研究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无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的有机化学,还有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其边缘学科有生物化学、农业化学、

地质化学、地球化学、海洋化学、石油化学等。

随着原子能、塑料、半导体

的应用形成了原子能化学、放射化学、高分子化学、半导体化学。

量子概念

的引入产生量子化学,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结构化学等等。

新的实验手段不断

被应用,人类对化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正在继续深化。

物质的变化一切物质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一

种形式。

如铁的生锈、轮胎的老化、生命的衰老、钟乳石的形成、岩石的风

化等。

这些变化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缓慢而又不停地进行着。

自然灾害如

地震、海啸、森林起火等,是最易被人们发觉到的变化。

人类根据自己的意

志,用智慧把空气、水和煤变成化肥、炸药,把食盐和水变成氢气、氯气、

烧碱,把石油变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染料、医药等等有用的物质。

化学领域中研究的物质变化,大致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参看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

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

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

形和状态变化了。

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又如扩散、

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

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

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

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

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

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

隔距离、运动速度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

物理

变化表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跟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参看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

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

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

从微观

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

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例如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来

说,就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物质的化学性质需要通过物质发生

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利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来研究物

质的化学性质,制取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

颜色气味改变等表观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

生。

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

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发生,

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根据反应物、

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

型。

也可以从其它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

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参看物理变化)。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种物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它的

内部结构决定的。

如金刚石和石墨同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是物理性质

却有天壤之别,原因是在它们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分别具有不同的

内部结构,以致物理性质各异。

又如氢气和碳都能燃烧,具有还原性,那是

由于氢原子和碳原子具有相似的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半满。

物质的性质主

要通过物质本身发生的变化表现出来。

例如,金属镁在拉成条状、展成片状

时表现镁有延展性;镁条或镁粉燃烧时表现镁具有可燃性等。

人们研究物质,

通常是从研究物质的性质入手。

物质的性质又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研究物质的性质,必须应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如通过感官和借助仪器来

观测物质的物理性质,用实验法——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来研究物质

的化学性质(参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

物理性质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常用观察法和测量法来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如可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

光泽和溶解性;可以闻气味,尝味道(实验室里的药品多数有毒,未经教师

允许绝不能用口尝);也可以用仪器测量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硬度、

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应注意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两个概念的区别。

如灯泡中的钨丝通电时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通过这一变化表现出了金属

钨具有能够导电、熔点高、不易熔化的物理性质。

人们掌握了物质的物理性

质就便于对它们进行识别和应用。

如可根据铝和铜具有不同颜色和密度而将

它们加以识别。

又可根据它们都有优良的导电性而把它们做成导线用来传输

电流。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等。

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加热KClO3

到熔化,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表明KClO3受热达较高温度时,能够放

出O2。

因此KClO3具有受热分解产生O2的化学性质。

应该注意化学变化和化

学性质的区别,如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能够燃烧是它的化学性质。

质的化学性质由它的结构决定,而物质的结构又可以通过它的化学性质反映

出来。

物质的用途由它的性质决定。

混合物由不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简单机械地混合而成的物质。

其特点有

四:

①由多种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②各组分的含

量多少不固定,不能用化学式或分子式表示其组成。

③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

质,它决定于所含各物质原有的性质和数量。

如水和硫酸的混合液体,硫酸

含量从1%增到98%,混合液的密度随之由1.01克/

厘米3增大到1.84克/厘米3。

④各组分保持自己的性质。

如食盐水的咸味是

食盐的性质。

常见的混合物,如空气、溶液、浊液等。

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

别在于组分是否单一(参看纯净物)。

混合物与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固

定的组成(参看化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成分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性质,化学上研究

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和结构,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即或含有少量的杂质,

也会对原有的某些性质产生影响。

如纯水中滴入少量墨水,则纯水就会失去

原有的“无色”这一性质。

判定某物质是不是纯净物,主要根据它的组成是

否单一。

如胆矾(CuSO4·5H2O),氧化镁(MgO)都是纯净物。

而洁净均匀

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纯净物,如自来水蒸发后总留有水印,说明它不止一种成

分,还含有不挥发性杂质,所以自来水是混合物。

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纯净物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

根据组成纯净物的元素是同

种或不同种,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参看单质、化合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水H2O,高锰酸钾KMnO4、十水

碳酸钠Na2CO3·10H2O等都是化合物。

化合物是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具体形

式。

它具有固定的组成,即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种类、质量比和各元素的原

子个数比均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化合物的组成固定,所以可以用元素符号和

数字表示它的组成,这就是化学式(或分子式)。

就水来说,从宏观上看,

纯净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从微

观看,水是由同一种分子——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

个氧原子构成。

由于水的组成固定不变,所以可以用分子式H2O来表示水的

组成。

化合物种类繁多,达一千多万种(1990年),有的化合物由阴阳离子

构成,如氯化钠NaCl、硫酸铵(NH4)2SO4等;有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如

氨气NH3、甲烷CH4、五氧化二磷P2O5、二硫化碳CS2等;有的化合物由原子

构成,如二氧化硅SiO2、碳化硅SiC等。

化合物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不含

碳的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2、H2CO3和碳酸盐等)

两大类。

按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类、碱类和盐类

(参看单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是元素以游离态存在的具体形

式。

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几种不同单质,如磷元素可以形成白磷、红磷、黑

磷三种单质;碳元素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两种单质①。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

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目前,共发现300多种单质。

从单质的结构形

式看,有的单质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氢气H2、氮气N2、液溴Br2、碘片

I2;有的单质由原子构成,如铁Fe、铝Al、铜Cu、金刚石C、硅Si、硼B、

氦He、氖Ne。

根据单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点,单质又可

①科学家于1985年用激光照射石墨,检测出碳-60(C60)分子。

这是新发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

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单质和元素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

单质是元素的存在形式之一,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几种单质,这些单质

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氧气O2和臭氧O3,同是氧元素

组成的单质,但分子组成不同,性质不同。

氧气是无色无味,臭氧是淡蓝色

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比氧气的氧化性更强。

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从组

成加以区分:

单质里只含有同一种元素;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参看元素、

化合物)。

金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是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为1—3个,

且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去,从而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

稳定结构。

原子结构的这一特征,决定了金属的性质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

金属有金属光泽、不透明、容易传热、导电,可以被拉成细丝、展成薄片、

塑成各种形状。

不少金属(游离态及其化合态)在火焰上灼烧时,会使火焰

呈现特殊的颜色,根据这种颜色可以判定某种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如钠

呈黄色、钾呈浅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钙呈砖红色、铜呈绿色。

金属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密度、熔点、硬度等。

如密度最小的锂Li(只0.534

克/厘米3,20℃)、熔点最低的汞Hg为-38.87℃、而钨的熔点高达3370℃。

化学性质方面:

金属跟氧化合时,生成金属氧化物。

活动金属(如钾K、钙

Ca、钠Na)跟活动非金属(如氟F、氧O、氯Cl等)化合时,金属原子失去

电子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夺得电子变成阴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的相

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如NaCl、MgO等。

金属跟酸、盐溶液的置换反应遵

循金属活动性顺序。

即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氢以前的金属跟盐酸、稀硫酸、

磷酸等非氧化性酸起置换反应,产生氢气。

反应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

离子,酸中氢离子H+夺得电子变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H2放出。

金属跟盐

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中,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够把后面的金属

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反应中前面金属的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后面金属的离子夺得电子,变成原子,若干个原子聚集成金属而析出。

如:

Fe+H2SO4=FeSO4+H2↑

Fe+CuS4=FeSO4+Cu

目前发现的金属元素有80多种。

金属应用广泛,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

按密度大小的不同将它分为轻金属和重金属,密度小于4.5克/厘米3的叫轻

金属,如KCa、Na、Mg、Al等;密度大于4.5克/厘米3的叫重金属如Cu、Ni、

Pb等。

按活动性强弱又可把金属分为活动金属和不活动金属。

冶金工业上常

把铁Fe、铬Cr、锰Mn叫黑色金属,其余叫有色金属。

此外还把金属分为常

见金属和稀有金属,前者如Fe、Al,后者如锆Zr、铪Hf、铌Nb、钼Mo等。

非金属目前已发现的109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占16种。

非金属元

素原子结构的特征,最外层电子一般为4—7个(氢为1个,硼B是3个),

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结合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由非金

属元素组成的单质称为非金属。

非金属一般没有金属光泽,不易传热导电(石

墨除外),常温下为固体(如C、S、P、B、Si)、液体(如溴Br2)或气体

(如H2、O2、N2、F2、Cl2),一般质脆(指固态),密度较小。

非金属的化

学性质是:

易跟氧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

物,其对应水化物为酸,如S—SO2—H2SO3。

非金属元素间化合,形成共价化

合物,如HCl、CO2。

活动非金属与活动金属化合,形成离子化合物,如CaCl2。

非金属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的氢化物,如氯化氢HCl气体,水蒸气等。

金属和金属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硅既有金属性质,又有非金属性质。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为物理性质是分子集体显示的性质。

分子体积很小,如1滴水里大约含1.67

×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质量也非常小,如1个水分子只有3×10-26千克。

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隔很大,液态、固态物质分子间隔很小。

同种物质分子的

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一些非金属单质,如溴Br2、碘I2、硫S、磷P、氢气H2、氧气O2、氮气N2、

氯气Cl2;②气态化合物,如CO2、SO2、氨气NH3;③酸类,如HNO3;④有机

化合物,如甲烷CH4、乙炔C2H2、酒精C2H5OH。

这些物质的纯净物是由同种

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

的分子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

成。

如氦气He、氖气Ne等稀有气体分子是单原子分子,分子之间存在作用

力;H2、O2等是双原子分子;H2O、CO2等分子中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

合成共价化合物的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不发生变化,只是分子聚集状态改变;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破裂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直接聚集成新物质。

分子的概念是在1811

年首先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来的,他还指出了分子和原子的区

别与联系(参看原子、阿佛加德罗、分子概念的形成)。

原子科学上把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微粒叫做原子,因此,原子是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跟分子相比较,原子比分子更小,也处于不停地运

动之中。

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构成分子,也可以

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硅、二氧化硅等就是由原子直

接构成的。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其离子是由原子变化而成的,所以原子是构

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

原子与分子的联系和区别,在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

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只是最外层电子发生改变。

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物质单位,质子数相同的同一

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参看元素)。

近代原子学说是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来的。

它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恩格斯精辟地指出:

“化

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并尊称道尔顿为“近代化学之父”(参

看道尔顿、原子概念的形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由单一元素组成的离子称为简单离子,如

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得到2个电子变成的氧离子O2-,铝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失

去最外层3个电子变成的铝离子Al3+等。

带电的原子团,如硫酸根离子SO4

2-、

CONH3

2

4

-+、铵根离子等,是由不同种元素构成的离子。

离子带电荷,是

离子的重要特征,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如

Na+、K+、Mg2+、Ca2+、Al3+,这些不变价的金属元素各自只有一种简单离子;

有变价的元素则有多种离子,如铁有Fe2+、Fe3+等。

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目

等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如F-、Cl-、O2-、S2-等。

离子的电

子层排布常见的有:

无电子的离子H+;与Ne原子电子层排布相同的离子,

如F-、O2-、N3-、Na+、Mg2+、Al3+等;与Ar原子电子层排布相同的离子,如

Cl-、S2-、P3-、K+、Ca2+等。

离子的核电荷数和电子排布,可以用离子结构示

意图表示,如:

离子与原子的区别:

①结构不同。

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没有达到稳定结构(稀有气体除外);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

或小于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大多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②电性不同。

原子的核内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负电荷总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而显电性

是离子区别于原子的重要标志。

由于阳离子核内正电荷数大于核外负电荷总

数,所以显正电性;阴离子相反,显负电性。

③性质不同。

结构不同,电性

不同决定了原子和离子的性质也不同。

如钠原子构成的金属钠,可以跟水剧

烈反应,而钠离子却不跟水反应,而能在水中自由移动。

原子和离子的联系:

由于离子是由原子经过得(或失)电子变成的,所以原子和离子的核电荷数

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微粒,如氯原子Cl和氯离子Cl-都是氯元素的不同

存在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原子与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如:

2Na+Cl2=2NaCl

Na→Na+Cl→Cl-

Na+→NaCl-→Cl

由离子组成的物质很多,如多数盐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参看离

子化合物)。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

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原子团又叫根,如氢氧根OH-、硝酸根

NOCOSOClOPO

HCONH

33

2

4

2

34

3

34

-----

-+

、碳酸根、硫酸根、氯酸根、磷酸根、碳酸氢根

、铵根等。

值得注意的是:

原子团不能独立存在,只是化合物

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溶液中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如:

CuSO4+BaCl2BaSO4↓+CuCl2

反应前后不变。

但在干态反应中,原子团破裂,不再是一个整体,

如:

SO4

2-

又如:

2KClO32KCl+3O2↑

各种原子团都有自己的特性反应,如遇酸变成,遇CO3

2-COSO24

2-

Ba2+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OH-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等。

利用特性反

应可以检验根的存在。

注意区分锰酸根和高锰酸根,两者组成MnOMnO4

2-

4

-

相同,但其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所以根价不同。

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根

内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如:

原子量原子极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一个氧

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千克。

这样的数值,书写和记忆都不方便。

因此

科学上不采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用相对质量。

它就是相对原子量,简称原

子量。

1961年国际统一原子量标准为1.66×10-27千克,以μ表示(1μ

等于个原子质量的,即×千克×)。

原子量与原子-1C1/121.99310

126

6

12

12

质量的关系是:

原子量

原子的实际质量(千克)

×(千克)

=

1.6610-27

例如:

氧的原子量

×千克

×千克

=

2.65710

1.6610

=16

-26

-27

由此式可以看出:

①原子量是相对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②已知原

子的质量可以求得原子量;已知原子量,也可求得原子的实际质量;已知元

素质量可以求得原子个数等。

由于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核外电子的质

量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可以认为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的总和等于原子量。

因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各约

等于1,所以可以根据下式粗略地估算原子量:

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国际原子量表中的原子量是元素的平均原子量。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

心,带正电,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呈电中性的中子构成的。

原子核所带的正

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

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

电性。

原子是很小的微粒,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

质子的质量和中子的质量大致相等,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原

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

运动。

人类对原子构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参看原子结构的发

现)。

原子核简称“核”。

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

成。

原子核极小,它的直径在10-16~10-14米之间,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

千亿分之一,在这极小的原子核里却集中了99.95%以上原子的质量。

原子

核的密度极大,核密度约为1014克/厘米3,即1立方厘米的体积如装满原子

核,其质量将达到108吨。

原子核的能量极大。

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之

间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能克服质子之间所带正电荷的斥力而结合成原子

核,使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分裂。

当一些原子核发生裂变(原子

核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的核)或聚变(轻原子核相遇时结合成为重核)时,会

释放出巨大的原子核能,即原子能。

例如核能发电。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根据α射线照射金箔的实验中大部分射线能

穿过金箔,少数射线发生偏转的事实确认:

原子内含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

的带正电的中心,这就是原子核。

质子带正电荷的一种基本粒子。

常用符号p表示。

是构成原子核的一

种微粒。

质子带电量与电子相等。

质子的质量是1.6726×10-27千克,是电子

的1836倍。

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例如,核内有一个

质子的原子,属于氢元素,有8个质子的原子,属于氧元素。

中子电中性的一种基本粒子。

常用符号n表示。

中子与质子共同构成

原子核(氢原子除外)。

中子的质量是1.6748×10-27千克①,是电子的1838.6

倍,与质子的质量大约相等。

中子数目多少影响着原子的质量,不影响它的

化学性质。

中子是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在1932年用α粒子轰击硼、铍的实验中发

现的。

电子带负电荷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