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2139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docx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证:

髋部疼痛,夜间痛剧,刺痛不移,关节屈伸不利。

舌质暗或有瘀点,苔黄。

(二)肾虚血瘀证:

髋痛隐隐,绵绵不休,关节强硬,伴心烦失眠,口渴咽干,面色潮红。

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

(三)痰瘀蕴结证:

髋部沉重疼痛,痛处不移,关节漫肿,屈伸不利,肌肤麻木,形体肥胖。

舌质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髋部疼痛

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与负重、活动及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使用拐杖,避免患肢负重.

3.遵医嘱中药熏蒸。

4.遵医嘱中药塌渍。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关节屈伸不利

1.评估患者髋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对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协助患者生活所需。

2.遵医嘱蜡疗,协助患者进行髋关节被动锻炼。

3.遵医嘱中药塌渍。

4.遵医嘱中药熏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服中药。

(1)血瘀气滞证: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类药物,饭前温服。

(2)肾虚血瘀证:

补益肝肾,行气活血类药物,饭后温服。

(3)痰瘀蕴结证:

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两餐之间温服。

(4)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2.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5.蜡疗(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排尿困难。

(1)遵医嘱艾灸,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

(2)热熨下腹部,配合穴位按摩,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

2.腹胀便秘。

(1)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足三里、大横、天枢等穴。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等穴。

(3)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中药贴脐。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疼痛较甚时卧床休息,下床时扶拐或坐轮椅。

2.肾阴虚者室温宜略低,凉爽湿润;肾阳虚者住向阳病室为宜。

3.教会患者正确的睡姿、坐姿,避免下蹲、坐矮凳子、弯腰拾物、前倾系鞋带等动作。

4.告知患者扶拐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教会正确使用拐杖和维护拐杖方法。

5.单侧患病坚持扶拐不负重行走,双侧患病则需坐轮椅,避免股骨头塌陷。

(二)饮食指导

1.血瘀气滞证:

宜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鲈鱼、红糖、山楂、生、桃仁、百合等;忌煎炸、肥腻、厚味、寒凉的食品。

食疗方:

山楂桃仁粥。

2.肾虚血瘀证

(1)肾阴虚患者宜食滋养肾阴的食品(不宜与萝卜同服),如大枣、枸杞子、黑芝麻、甲鱼肉、桃仁等;忌辛辣香燥的食品。

食疗方:

枸杞大枣粥。

(2)肾阳虚患者宜食温壮肾阳,补精髓的食品,如黑豆、核桃、杏仁、腰果、黑芝麻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的食品,食疗方:

核桃黑芝麻粥。

(3)血瘀患者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

如红糖、山楂、生、桃仁等;忌煎炸、肥腻、厚味的食品。

3.痰瘀蕴结证:

宜食健脾除湿、行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山药、薏苡仁、赤小豆、木耳等;忌辛辣、燥热、肥腻等生痰助湿的食品。

食疗方:

苡仁赤豆粥、冬瓜排骨汤等。

(三)情志调理

1.向患者介绍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

2.告知患者及家属,本病病程迁延,治疗时间长,鼓励家属陪伴,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3.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康复指导

1.搬运时将髋部水平托起,不可牵拉,动作轻、稳、准,防止髋关节脱位。

2.遵医嘱监督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屈髋主动锻炼。

注意髋关节外展不大于30°,屈髋不大于90°,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3.髋关节置换术后要做到三不:

不盘腿、不收,下蹲动作>90°。

4.术后康复:

(1)手术当日平卧位,抬高患肢,保持患侧髋关节外展15~30°中立位,两腿之间置软枕。

(2)术后6小时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

(3)术后第二日平卧位,如需坐起时髋关节屈曲≤90°。

5.术后引流管拔除后,遵医嘱监督指导患者使用下肢关节功能康复机(CPM)进行髋关节伸屈锻炼。

6.扶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详见附件)

附件:

扶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拐杖的使用方法

(1)三点步方法

患腿和两侧拐杖同时伸出→健腿伸出。

适合于一侧下肢障碍,患腿只能部分负重或完全不能负重使用,步行速度快,稳定性好。

四点步和两点步:

一侧拐杖→对侧腿→另一侧拐杖→另一侧腿,此为四点步。

步行速度稍慢,但稳定性好,近似于自然步态,熟练后可以将一侧拐杖与对侧腿同时交替前行,此为两点步。

2.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拐杖:

患者自然站立时,身长减去41cm即为拐杖的长度,股骨大转子的位置即为手把持的位置;或以自然站立,小趾前外侧15cm处到腋窝的距离即为拐杖的长度,屈肘30°,腕背伸时掌面即为手把位置。

(2)检查拐杖各连接部位是否牢固,告知患者使用拐杖时用力点在手部,不可依靠腋窝用力,以免造成神经损伤。

(3)扶拐上下台阶

上楼梯时,扶双拐立于楼梯前,健侧腿先上台阶,将身体重量放在手上,双拐与患侧腿跟上,保持身体平衡。

下楼梯时,双拐与患侧腿先下,再将健侧腿迈下至下一台阶,患足与双拐始终在同一台阶上。

(4)坚持扶拐和患肢不负重行走。

单侧患病可扶拐不负重行走,双侧患病则需坐轮椅,避免股骨头塌陷。

(5)扶拐行走时有人陪伴,穿防滑鞋,防跌倒。

(6)定期复查,在医师指导下逐渐负重或减少扶拐时间。

附录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服汤剂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

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服中成药

1.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温度的调节,保持室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

(1)操作前:

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

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

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

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

(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

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

(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

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

(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不宜泡洗。

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

(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

热塌、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蒸。

2.护理评估

(1)观察熏蒸部位的皮肤情况。

(2)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蒸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蒸部位,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及注意保暖。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

7.熏蒸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熏蒸时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响疗效。

9.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10.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11.熏蒸完毕时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着衣,30分钟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当风。

12.操作完毕后,记录熏蒸时间、温度、熏蒸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不宜药浴。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要通风。

6.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

7.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

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9.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10.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11.药浴室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

12.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3.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涂药。

2.护理评估

(1)既往史及过敏史。

(2)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涂药前清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